吳偉波
(湖南科技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
道德養(yǎng)成:中小學德育的應然取向
吳偉波
(湖南科技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德育對中小學生道德養(yǎng)成的功能是有限的,但“育人”的使命確定了中小學德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然而,當前我國中小學德育存在著道德養(yǎng)成的缺失,是無“人”的德育、脫離生活的德育、隔離家庭與學校的德育、不一致的德育?,F(xiàn)代社會的中小學德育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道德人格,讓德育走向生活。
[關鍵詞]中小學德育;道德養(yǎng)成;取向;主體道德人格;生活
當前,我國中小學德育正處于困惑的境地。德育的目標應該是什么?開展什么樣的德育?用什么樣的方式開展德育。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如果要探討中小學德育應該怎樣的問題,就有必要對以下問題進行明確:
一道德養(yǎng)成:德育功能的有限性及其根本目標
(一)中小學生是德育的主體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人被看成是“道德的動物”,理由是:其一,道德性是人的根本屬性;其二,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在于對自身道德使命的體認、修養(yǎng)和踐行。對此,我們也許會提出如此問題:“沒有道德就不是人嗎?”那么,人需不需要道德?如果說需要道德,又為什么需要道德呢?
人是社會的人,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必須面對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人們處于社會關系中,必然會面臨各種矛盾和沖突。為了解決矛盾和沖突,就會產(chǎn)生相應的原則和規(guī)范,道德正是這樣一種規(guī)范(此外,還有習俗、法律等)??梢?,道德規(guī)范是用以處理矛盾和沖突的,據(jù)此,可以認為道德產(chǎn)生于“惡”。然而,倫理學認為道德能夠豐富人的內(nèi)心世界,完善人格,使人變得更加美好,生活變得更加幸福[1]。由此而言,這些美好雖然源于一個“殘酷”的事實,即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但道德的需要是為了使人們存在于社會,并生活得更加美好。那么,這些又需要用什么樣的道德來實現(xiàn)呢?
“人們需要什么樣的道德這個問題,是與什么樣的‘人們’即什么樣的主體密切聯(lián)系的。”[2]道德的產(chǎn)生基于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存在利益上的矛盾和沖突,所以,不同的利益主體會有不同的道德準則體系。在階級社會,統(tǒng)治階級有統(tǒng)治階級的道德準則,而統(tǒng)治階級往往將他們的道德標準強加給被統(tǒng)治階級;在現(xiàn)代社會,人民所需要的是人民的道德,這種道德是與他們的生活和勞動相聯(lián)系的。成年人有成年人的道德,因為成年人有著各種矛盾和沖突。那么,對于中小學生而言,他們的世界自然有著與成年人不一樣的矛盾和沖突,也需要有協(xié)調(diào)和解決其矛盾和沖突的道德,這種道德是學生的道德。在當今的時代,中小學生作為權利的主體和教育的主體,既被賦予了作為主體的人的權利,更擁有著被教育的道德關愛,因而,中小學生也是道德的主體,他們能夠選擇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道德生活。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經(jīng)過長期的研究后指出,兒童是“道德哲學家”,因為兒童與教師和成人一樣,有著自己的關于價值觀問題的思維方式,兒童能夠自發(fā)地形成他們的道德觀念。
對中小學生進行德育,就必須考慮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道德需要。也就是說,中小學生應該有中小學生的道德準則。我們要結合時代、社會、學校等各方面的情況,來體察中小學生的道德準則。
(二)德育對中小學生的道德養(yǎng)成功能是有限的
首先,我們來考慮一個問題:“道德可不可教?”如果道德可教,那么什么是可教的?一般說來,道德包括社會規(guī)范(倫理)、個人品性(品德)兩個層面。從道德養(yǎng)成而言,則是個人的品性養(yǎng)成問題。那么,個人品性是否可教呢?這還要看怎么理解“教”。赫爾巴特認為:“教育的基本觀念是學生有接受教養(yǎng)的可能?!盵3]在品德結構中,它包括知、情、意、行四個因素。在這四個因素中,知識是可以教的,而情感、意志和行為則難以通過教來加以培養(yǎng)。從這一角度看,道德的知識觀念是可以教的,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是難以教的。這三個方面需要通過學生自己在生活中去體驗、去養(yǎng)成。因此,中小學德育在學生道德觀念的形成上是能有所作為的。
德育對中小學生的道德養(yǎng)成能有多大作為?這需要考慮人的道德成長影響因素。我們知道,一個人的道德成長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從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看,影響學生道德成長的因素,有社會的道德影響、家庭的道德教化和學校的道德教育??梢姡瑢W校的道德教育只占了能影響學生道德成長功能的1/3。而學校的道德教育又只能在學生的道德知識和觀念的形成上有所作為。當前中小學德育都在致力于對學生道德知識和觀念的正面教育,引導學生成為具有社會主義道德品質(zhì)的人。然而,有一個事實是不容忽視的,即當前的社會影響和家庭影響在不同的程度上對學生的道德養(yǎng)成產(chǎn)生著負面影響。有一種說法也許不甚恰當,即“5+2=0”的現(xiàn)象。也就是說,5天學校德育的正面影響有可能抵消2天學生在家庭、在社會中所受到的道德負面影響。就上述兩個方面而言,中小學德育在學生的道德養(yǎng)成方面的作為是有限的。
(三)中小學德育的根本目標是養(yǎng)成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
盡管德育對學生道德養(yǎng)成的功能是有限的,但對中小學德育有沒有必要這一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原因至少有兩個:
其一,中小學教育不僅肩負著教書的使命,而且天賦地肩負著“育人”的使命。為什么說是“天賦”地肩負著這一使命?因為,人之所以接受教育,就是為了使人成為人;還因為,自古以來人類的教育就是教人怎么做人的教育。古代的教育尚且教學生怎樣做“人”,今天的中小學德育更應該在學生的道德養(yǎng)成上有所作為。
其二,社會分工決定中小學德育的必要性。今天的學校教育功能不僅要教給學生以知識、技能,發(fā)展其能力,而且擔負著一定的社會功能,如養(yǎng)育和監(jiān)管學生、教學生做人的功能。因為現(xiàn)代家庭已經(jīng)越來越多地把原來屬于家庭的部分功能交給了學校和社會。那么,中小學應該擔負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養(yǎng)成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由此而言,我們可以確定中小學德育的根本目標是養(yǎng)成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
二道德養(yǎng)成的缺失:中小學德育的弊端
“德育”作為一個詞,我們常常是在兩種意義上使用它:一種是日常生活的層面,一種是學理研究的層面。但是,無論在哪一個層面,都顯得比較混亂。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德育的理解各有不同。比如,看到學生的奇裝異服,有的人會指責學校德育沒有抓好;學生心理有問題,有人會認為學校德育不“到位”;甚至有人認為,當前社會上存在的腐敗問題,也與學校的德育有關。在有關教育的學術研究和政策文件中,對德育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異。比如:德育即道德教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即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紀律教育;德育即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德育即社會主義方向的教育;德育即時事政治教育;德育即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勞動教育、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理想教育;德育即做人的教育[4]。還有,民主與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職業(yè)教育和生活指導教育、市場經(jīng)濟意識教育等,都被當作德育的內(nèi)容。由此可見,在學術研究和教育政策中,關于“德育”概念的認識也是比較混亂的。
由于認識上的混亂,當前中小學的德育疲于應付。所以,有些人開玩笑說:“德育是個筐,什么都可裝?!边@充分反映出一個問題,即人們對什么是德育還沒有真正弄明白。對德育概念的認識模糊,導致實際的德育工作出現(xiàn)混亂局面,甚至背離了道德養(yǎng)成的根本目標。
(一)無“人”的德育
德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具有高尚德性的人,這意味著德育要以“人”為中心,以“人”的方式進行。然而,當前的學校德育卻是一種被“物化”或“神化”的德育,難以見到對“人”的德育。
“人”在哪里?在一次校長和教師培訓班上,有人做過這樣的測試,請校長們畫出“我的學校”,請老師們畫出“我的教室”。結果,大部分校長畫出的“我的學?!敝挥薪虒W樓、操場、圖書館、校園的圍墻、辦公樓以及校外的商店和樹木,而惟獨沒有教師和學生;相似地,大部分教師畫出的“我的教室”里除了課桌椅、講臺外,便是黑板、墻壁等,沒有學生。從這一測試或許可以看出,在校長、教師的潛意識中是沒有學生的。如果說在教師的心目中沒有學生,那么,中小學德育又怎么會把學生置于“以人為本”的地位呢?
(二)脫離生活的德育
教育即生活。我們往往將教育、德育和生活相分離,認為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是一件與生活相分離的事。殊不知,教育就是他們的生活,與他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一道構成其全部的生活內(nèi)容。學校德育應該立足于學生當下的生活,面向他們逐步展開的社會生活,引導他們追求更美好、更有意義的未來生活。但當前的中小學德育嚴重脫離現(xiàn)實生活,目標“假、大、空”,內(nèi)容陳舊單一,方法成人化,評價知識化,成為一種抽象化、空洞化的說教。
(三)隔離家庭和社會的德育
人的道德成長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從生活環(huán)境看,影響學生道德成長的因素有社會的道德影響、家庭的道德教化和學校的道德教育。對此,學校德育要有成效,就應該與家庭、社會取得實質(zhì)性的聯(lián)系。然而,當前學校德育試圖與家庭、社會隔離開來。首先,學校與校外環(huán)境相隔離,將學生隔離于社會,封閉于狹窄的課堂之中,于是,德育局限于在教室里講道理、開班會。其次,對學生的校內(nèi)外活動采取“硬”控方式,試圖通過強制的手段規(guī)定學生的一切,要求學生遵守規(guī)范,服從指令,接受約束。第三,社會越開放,校內(nèi)環(huán)境就越緊縮,學校德育越無能。其實,社會的民主、開放和進步是不可遏制的,學校是不可能獨立于社會的,學校的“隔離帶”是難以維持的。面對這種壓力,學校德育反而進一步強化封閉,走向僵化,并企圖以“正面教育”來掩蓋和回避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
(四)不一致的德育
首先,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的要求不一致。一般而言,在學校教育中,教師都會要求學生積極進取,教給學生正面的道德知識和觀念,但是,家庭教育不一定如此。比如,某班主任就有這樣的遭遇:一個學生拾到錢包上交,放學后家長卻“拖”著學生來校討要。在當前的社會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不良道德言行,學生置身其中,受到的影響往往負面多于正面。
其次,教師言行不一致。在學校教育中,有些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行是正面的,在課后則可能表現(xiàn)出不良的道德行為。這必然會對學生的道德養(yǎng)成產(chǎn)生負面影響。
三主體道德人格:中小學德育的價值取向
(一)培養(yǎng)主體道德人格
道德養(yǎng)成是中小學德育的根本目標。道德養(yǎng)成在實質(zhì)上是對人的道德人格的培養(yǎng)。
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道德人格?道德是一個發(fā)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時代,社會對人的道德有不同的要求。當前,我國社會是市場經(jīng)濟社會,與傳統(tǒng)社會對人的道德要求相比,市場經(jīng)濟社會需要的首先是人的主體性——自我選擇、自我判斷、自我發(fā)展的人格。這是當今的市場經(jīng)濟社會對人的主體性人格發(fā)展的基本要求。在這一基本要求下,中小學德育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道德人格——正確的道德選擇、道德判斷、道德發(fā)展的人格。
(二)中小學德育課程的內(nèi)容
為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主體道德人格,應從中小學教育的實際出發(fā),并在德育課程的以下兩個方面有所作為:
第一,中小學“學科”德育課程的內(nèi)容。德育課程的內(nèi)容可以包括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勞動、社會。這些課程以講授道德知識、培養(yǎng)是非分辨能力、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念為主。
第二,中小學“活動”德育課程的內(nèi)容?!盎顒印钡掠n程的內(nèi)容可以包括晨會、班團隊活動、社會實踐、文化活動等。這些活動課程以訓練良好行為習慣、培養(yǎng)責任意識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為主。雖然“活動”課程確實能對學生道德行為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但由于各學校、各教師的主客觀條件不同而表現(xiàn)出主觀性、隨意性,又由于大多數(shù)學校的德育工作者沒有接受現(xiàn)代德育理論的系統(tǒng)學習而使得“活動”德育課程表現(xiàn)出傳統(tǒng)性,更由于這些道德規(guī)范大多由學校管理層來理解、執(zhí)行,從而使得道德規(guī)范更加條理化,使道德內(nèi)涵遭到損傷。
(三)走向生活是中小學德育的有效途徑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學校實施德育的課程很多,比如思想品德課、文化課教學,班主任工作,校會和班會,少先隊和共青團活動,生產(chǎn)勞動和公益活動,其它各種課外、校外活動等。然而,這些課程應該聯(lián)系中小學生的生活,并走向中小學生的生活。因為,走向生活是中小學德育的有效途徑。
1.德育內(nèi)容聯(lián)系生活
在德育課中,首先要改變德育內(nèi)容層次過高的政治化傾向,增加日常生活道德、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內(nèi)容。其次,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形成堅強的道德意志,最終在一定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支配下形成一定的道德行為。
2.德育方法貼近生活
努力創(chuàng)設德育情景,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如主題班會、課堂辯論、小組討論、小品表演、演講比賽、游戲娛樂、模擬操作、動手制作等,引導學生走上講臺,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另外,應利用音像、視頻、多媒體等手段真實地再現(xiàn)道德生活場景,讓學生在真切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體驗,引導學生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去探究,嘗試解決生活中的道德問題,從而提高道德認識,升華道德情感。
3.德育應走向生活
德育的途徑應該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要堅持“做中學”的教育觀念,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體驗、領悟,內(nèi)化道德品質(zhì)。杜威曾指出,學校的道德教育“離開了參與社會生活,學校就沒有道德目標,也沒有什么目的”[5]。學生只有親自到生活中去實踐、去體驗,才能刻骨銘心。帶領學生走進現(xiàn)實生活,能讓學生了解社會上的道德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德育途徑走向生活,要求學生在社會生活中自主管理,自主參與活動,發(fā)展實踐能力,履行社會責任,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
4.將德育主體引向生活
德育應該以學生的發(fā)展為中心。在德育過程中,把學生看作有豐富內(nèi)心世界、獨立人格尊嚴和生命潛能的主體,解放學生,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全面、主動發(fā)展的德育活動,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fā)展學生的主體能力,讓學生的生命潛能在豐富多樣的自主活動中得到釋放,培養(yǎng)學生正確對待世界、對待社會和對待自己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能力。德育必須讓學生走進生活,將通向生活的鑰匙交給學生,使他們成為道德生活的主人。只有樹立起生活德育的信念,讓德育走向生活,德育才能真正有實效。
參考文獻:
[1]魏英敏.新倫理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193.
[2]杜時忠.人文教育與制度德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169.
[3]張煥庭.西方資產(chǎn)階級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97.
[4]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89.
[5]杜威.教育中的道德原則[M].黃向陽,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55.
(責任編校:彭巍頤)
[收稿日期]2016-03-10.
[作者簡介]吳偉波(1989—),女,湖南漣源人,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0712(2016)03-0108-04
Morality Cultivation: Objective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WUWei-bo
(School of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Abstract:Although moral education plays a limited role in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morality, morality cultivation remains the fundamental objective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as its mission is education. However, the absence of morality cultivation in present-day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s undeniable. The moral education we now have is not people-oriented, but divorced from reality. It is unable to connect family with school. And it is inconsistent as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have different moral standards for the students and some of the teachers fail to practice what they teach. Therefore, the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ing the subject moral personality of the students and staying close to life.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morality cultivation; orientation; subject moral personalit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