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波,王幼軍
(上海師范大學 哲學與法政學院,上海 200234)
美國科學史學會2013—2014年科學史獎述評及啟示
胡小波,王幼軍
(上海師范大學 哲學與法政學院,上海 200234)
美國科學史學會每年頒發(fā)的各種科學史獎,在國際科學史界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對2013—2014年的薩頓獎、菲澤獎、戴維斯獎、普賴斯/韋伯斯特獎、羅西特科學中的婦女史獎、倫哥爾德獎、海澤教育獎和萊文森獎8種獎項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述評,并介紹了中國的科學史獎,通過二者的比較得出一些啟示。
美國科學史學會;科學史;科學史獎
美國科學史學會(簡稱HSS)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科學史學會,為科學史專業(yè)的全面發(fā)展與科學文化的普及做出了杰出貢獻。它所設(shè)立的各種科學史獎項在科學史界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對獲獎?wù)呒捌浍@獎作品的評述具有重要的意義。2013年之前HSS獲獎情況魏屹東等人已經(jīng)作了評介[1-5],本文將重點述評2013—2014年各種獎項的獲獎情況。
1.1薩頓獎
薩頓獎?wù)拢═he Sarton Medal),是科學史學會最負盛名的獎項,以ISIS的創(chuàng)始人喬治·薩頓命名。它于1955年開始每年頒發(fā)一次并授予國際學術(shù)界中杰出的科學史學家,這一獎項是對學者所取得的終生學術(shù)成就的一種肯定。獎項由伯恩·迪布納(Bern Dibner)設(shè)計,每年由迪布納基金(Dibner Fund)捐贈。2013年和2014年的獲獎?wù)叻謩e是:
西蒙·謝弗(Simon Schaffar)
史蒂夫·夏平(Steven Shapin)
西蒙·謝弗是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的科學史和科學哲學教授,近期擔任英國科學史雜志的編輯。謝弗在布賴頓男子文法學校學習自然科學,之后于劍橋三一學院專門從事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研究。完成學士學位后,謝弗以肯尼迪學者的身份來到哈佛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科學史研究,并于1976年回到劍橋大學,1980年他以《牛頓的宇宙觀和穩(wěn)定結(jié)構(gòu)》(Newtonian cosmology and the steady state)獲得博士學位。謝弗還曾任教于帝國理工學院和加利福尼亞大學。自1985以來,他一直是劍橋大學達爾文學院的一名研究員。謝弗撰寫了許多書籍,主要有《實驗用途:自然科學的研究》(The uses of experiment:studies in the natural sciences),以及與夏平合著的《利維坦與空氣泵—霍布斯,玻意耳和實驗生活》(Leviathan and the air-pump:Hobbes,Boyle,and the experimental life)。與此同時他還一直在英國廣播公司擔任主持人。
史蒂夫·夏平是哈佛大學科學史的教授,曾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迭戈分校和愛丁堡大學擔任教授。他廣泛涉獵于科學史、科學社會學和科學知識社會學,主要著作有《利維坦與空氣泵—霍布斯,玻意耳和實驗生活》(與西蒙·謝弗合著)、《科學革命:批判性的綜合》(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和《真理的社會史:17世紀英國的文明與科學》(A social history of truth:civility and science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
在《科學革命:批判性的綜合》一書中,夏平提出“根本就不存在唯一確定的科學革命”[6]這一論點,科學革命思想史學派以此為基礎(chǔ)為科學革命的解釋提供了一種替代性的、更切合歷史的描述,從而顛覆了對于傳統(tǒng)的科學革命以及傳統(tǒng)的科學史觀與歷史觀的解釋?!独S坦與空氣泵》一書是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經(jīng)典之作。在本書中,作者回到17世紀的英格蘭,從知識生產(chǎn)的技術(shù)條件和社會情境出發(fā),重新考察了傳統(tǒng)科學史認為已成定論的“實驗科學的誕生過程”,揭示了玻意耳—霍布斯之爭的歷史黑箱之謎。本書對科學史和政治史也具有啟發(fā)意義,其中“利維坦”與“空氣泵”的同時出現(xiàn)暗示著如下主張:消除真空,就是避免內(nèi)戰(zhàn);解決了知識問題,同時也就解決了社會秩序的問題。[7]該著作為霍布斯與玻意耳之間的論戰(zhàn)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同時由于該著作對歐洲社會科學研究做出的杰出貢獻,它于2005年榮獲年度伊拉斯謨獎①“伊拉斯謨獎”,是荷蘭王室于1958年以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巨匠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約1466—1536)名義設(shè)立的世界上最大的年度人文社科獎,有“國際人文諾貝爾獎”之稱,其獎金為15萬歐元,獎給世界范圍內(nèi)曾對歐洲文化、社會以及社會科學做出杰出貢獻的個人或團體。。
1.2菲澤獎
菲澤獎(Pfizer Award)始于1958年,由美國輝瑞醫(yī)藥公司贊助,該獎項包括一枚獎?wù)潞? 500美元,主要授予科學史研究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專著。該獎項由HSS執(zhí)行辦公室負責從提名的著作中評出最終的獲獎作品,有兩位或兩位以上作者的編輯類著作沒有獲獎資格,一位或兩位以上作者的一種多卷著作僅僅在所有卷出版后才可以被提名。獲獎專著需運用英文撰寫,并且必須于評獎的前一年出版。2013年和2014年的獲獎?wù)叻謩e是:
約翰·特里西(John Tresch),《浪漫的機器:拿破侖之后烏托邦式的科學技術(shù)》(The romantic machines:utop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fter Napoleon)[8]
??恕焯K科娃(Sachiko Kusukawa),《自然的描繪:十六世紀的人體解剖和醫(yī)學植物中的插圖、文本和爭論》(Picturing the book of nature:image,text,and argument in sixteenth-century human anatomy and medical botany)[9]
約翰·特里西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科學社會學和歷史研究中心的教授。在《浪漫的機器:拿破侖之后烏托邦式的科學技術(shù)》一書中,他主要描述了拿破侖戰(zhàn)敗后,法國所有領(lǐng)域的思想家集中思考如何從大革命所導致的長期動蕩中恢復過來。特里西還向我們展示了19世紀法國所經(jīng)歷的一段全新而精彩的歷史,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學與藝術(shù)之間的聯(lián)系。啟蒙運動時期對力學和機械的重視不斷地遭到來自各方面的質(zhì)疑和挑戰(zhàn),并試圖回歸到早期的浪漫主義藝術(shù)和哲學運動有機統(tǒng)一的形式。以往的學者大都反對浪漫主義以及工業(yè)化,但是在這本開創(chuàng)性的著作中,特里西揭示了19世紀早期的法國如何將科學和藝術(shù)徹底地交匯與融合,以及這種緊密的結(jié)合如何構(gòu)造一種具有全新結(jié)構(gòu)的社會。針對包括蒸汽機、電磁學和地球物理學的儀器,早期的攝影和大規(guī)模的印刷等一系列著名的技術(shù),特里西認為能源、媒介以及協(xié)會這些新的概念加快了多元化社會的發(fā)展,其中包括幻想天文學、通俗天文學、歌劇、實證主義、空想社會主義和1848年的革命。他試圖運用類似于洪堡和孔德的方式方法來整合機體論和機械主義,而這種方法如今已經(jīng)很少有人使用。對于歐洲的科學史家、知識分子以及文化歷史學家、文學家和藝術(shù)史家來說,浪漫主義這一理念已經(jīng)深刻地改變了我們對于19世紀早期科學和文化的理解。[8]
庫蘇科娃是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科學史和科學哲學專業(yè)的研究員,在《描繪自然:十六世紀的人體解剖和醫(yī)學植物中的插圖、文本和爭論》一書中,通過對福赫斯(Leonhart Fuchs)和維薩留斯(Andreas Vesalius)著作中的植物和人類身體插圖的研究,庫蘇科娃認為這些著作是印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出版物。因為這些著作不僅見證了文藝復興時期書籍出版的發(fā)展歷史,同時還見證了歐洲醫(yī)學中藥用植物學和解剖學領(lǐng)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此外她還認為這些著作中的插圖是這一時期論證新觀點的一種必要條件。在這本著作中,庫蘇科娃還對技術(shù)、金融、藝術(shù)和政治等各方面的關(guān)系進行了調(diào)查與研究,她認為這些因素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著作得以印刷的重要條件。16世紀上半葉,博學的作家們在研究和寫作中開始使用插圖,但是由于這一技術(shù)太新,所以對于插圖的運用看法不一:比如應該如何使用插圖,插圖的可信度有多少,插圖中的哪一種元素能夠體現(xiàn)其權(quán)威性,插圖如何證明真理。庫蘇科娃以這些爭論為焦點來研究福斯、格斯納以及維薩留斯等人的著作,進而仔細地梳理了科學家如何處理插圖這一過程,并對他們的動機予以有益的探討。從科學知識的圖像這一角度出發(fā),我們得到的是關(guān)于16世紀插圖的一種奇特且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研究。[9]
1.3普賴斯/韋伯斯特獎
普賴斯/韋伯斯特獎(The Price/Webster Prize)的前身是吉特利—弗·布魯格獎,設(shè)立于1979年,由吉特利(Jacob Zeitlin)和弗·布魯格(Josephine Ver Brugge)資助。1988年該獎改名為普賴斯獎,以紀念在科學史研究上做出杰出貢獻的著名科學史學家和科學計量學家普賴斯。2002年該獎得到韋伯斯特(Roderick Webster)夫婦的慷慨贊助,更名為普賴斯/韋伯斯特獎。
普賴斯/韋伯斯特獎是授予在評獎前三年于Isis所發(fā)表的優(yōu)秀文章,每年頒發(fā)一次,獎金為250美元,并頒發(fā)一個獲獎證書。
2013年和2014年的獲獎?wù)叻謩e是:
李察·貝倫(Richard Bellon),《日常勞動治理的靈感:達爾文、植物學和進化論的勝利》(Inspiration in the harness of daily labor:Darwin,botany,and the triumph of evolution)[10]
沃里克·安德森(Warwick Anderson),《多樣性、種族和科學:扎克的航行,1934—1935》(Hybridity,race,and science:the voyage of the Zaca,1934—1935)[11]
貝倫是李曼布里格斯學院的教授,他在《日常勞動治理的靈感:達爾文、植物學和進化論的勝利》中主要描述了達爾文進化論誕生初期所面臨的困境。1859年《物種起源》出版后,達爾文期望他的進化論能夠得到大多數(shù)博物學家的認可,可結(jié)果大失所望。進化論一開始在科學界并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可,直至1863年,這種情況得到了戲劇性的轉(zhuǎn)變,在之后的五年時間,英國的進化論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科學的正統(tǒng)思想。社會各界對于《物種起源》的接受所遵循的是這樣一種奇特的軌跡,即達爾文并沒有將他的理論限制在最初的科學調(diào)查中,而是在此基礎(chǔ)上做出了大膽的推斷和假設(shè)。1862年在關(guān)于蘭花受精過程的辯論中他成功地運用了進化論解決了其起源的問題,貝倫在此基礎(chǔ)上探討了花粉粒與糧食革命之間的關(guān)系。此外達爾文的大多數(shù)同事也在日常的科學工作中找到了不少關(guān)于《物種起源》中令人信服的論點。物種起源這一概念雖然在表面上具有說服力,但是只有將其定義于“日常勞動的工作中”才能夠獲得充分的科學合法性。[10]
安德森在《多樣性、種族和科學:扎克的航行,1934—1935》中主要描述了人類學家哈利·夏皮羅在南太平洋航行中進行的各種考察。在1929以及1934—1935年間,夏皮羅來到南太平洋的扎克島,統(tǒng)計了島上多個混雜的種族,包括皮特克恩島上邦蒂叛亂分子的后裔。他對波利尼西亞多樣性的研究反映了美國對太平洋區(qū)域初期文化的影響以及當時科學的研究狀況。夏皮羅的海洋探險和親身經(jīng)歷使他不再堅信類型學的推斷,并強調(diào)博厄斯的人類學觀點,從而使他有信心重新對種族差異做出評價。從南太平洋回來后,夏皮羅試圖同人類學家一起運用科學來反對種族歧視和偏見。[11]夏皮羅調(diào)查得到的結(jié)果不僅影響了美國的種族思想,而且還推動了科學對于種族主義的有力譴責。
1.4海澤教育獎
海澤教育獎(Joseph H Hazen Education Prize)設(shè)立于1998年,是對科學史教學有突出貢獻的人給予表彰,每年頒發(fā)一次,金額為1 000美元。該獎項認可的教育活動相當廣泛,其中包括但不僅限于以下這幾個方面:課堂教學,對于年輕學者的指導,博物館工作,新聞工作,教育項目的組織和管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寫作,教育研究,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教學用具的制備,或通過非印刷媒體的公共宣傳。2013年和2014年的獲獎?wù)叻謩e是:
彼得·佩希奇(Peter Pesic)(圣約翰大學)
莫妮卡·格林(Monica H Green)(亞利桑納州立大學)
佩希奇在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獲得學士和博士學位,后來在斯坦福大學、圣約翰大學、北卡羅來那大學等高校執(zhí)教,2007年任古根海姆紀念基金會的研究員,2008年任斯坦福大學羅納德·杰姆斯·亞歷山大紀念講師,2013年任教于哈佛大學,教授科學社會史。在此期間,佩希奇曾因《聆聽無理數(shù):音樂和現(xiàn)代數(shù)字概念的發(fā)展》一文獲得2012年普賴斯/韋伯斯特獎①關(guān)于佩希奇《聆聽無理數(shù):音樂和現(xiàn)代數(shù)字概念的發(fā)展》的主要內(nèi)容,可參見魏劉偉、付瑋《美國科學史學會2010—2012年科學史獎述評》,載于《科學技術(shù)與辯證法》2014年第5期。。
格林的研究方向是全球健康歷史和歐洲中世紀的全球史,特別是醫(yī)學史和性別史。她的創(chuàng)新教學——包括作為烏得勒支大學(2007)和西雅圖大學(2013)的客座教師——為她贏得了2014年科學史學會的海澤教育獎。格林曾任職于研究中世紀女權(quán)主義的學術(shù)委員會、美國醫(yī)學史學會和美國中世紀學會,是中世紀醫(yī)學史研究的創(chuàng)始者。2009年,格林以《女性醫(yī)學男性化:前現(xiàn)代婦科醫(yī)學中男性權(quán)威的上升》一文獲得羅西特科學史中的婦女史獎②關(guān)于格林《女性醫(yī)學男性化:前現(xiàn)代婦科醫(yī)學中男性權(quán)威的上升》的主要內(nèi)容,可參見魏劉偉《美國科學史學會2007—2009年科學史獎述評》,載于《科學技術(shù)與辯證法》2011年第3期。。她所倡導的教學理念是把歷史作為一種完美的介質(zhì),在歷史進程中考慮語境及其所具有的因果關(guān)系。她強調(diào)教學要基于原始資源這一基礎(chǔ),從而可以使學生自己了解如何衡量證據(jù),制定參數(shù),并且教授學生尚未意識到的事情。格林認為中世紀醫(yī)學史領(lǐng)域已經(jīng)成為中世紀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分支,同時她還將醫(yī)學與健康研究融入中世紀歐洲歷史的經(jīng)典中。對于流行病這一領(lǐng)域的研究,她向?qū)9ビ谖烈叻矫娴难芯咳藛T建議應當擴展跨學科之間的對話,運用與人文學科相結(jié)合的方法來達到對分布于全球的疾病的一種新的理解。她重新翻譯了薩勒諾(Salerno)的作品,并且認為需要反思助產(chǎn)士的歷史現(xiàn)代記述以及對婦女健康等方面所產(chǎn)生的問題。目前她正在從事阿拉伯世界的中世紀翻譯,主要研究11世紀的修道士以及12世紀西方醫(yī)學中所產(chǎn)生的更為激烈的革命性變化。2015年2月,她于哈佛大學圖書館舉辦了一場關(guān)于醫(yī)學手稿的講座和一場名為“重建中世紀醫(yī)學圖書館:在藥典和計算機之間”的研討會。[12]
1.5羅西特科學史中的婦女史獎
羅西特科學史中的婦女史獎(Margaret Rossiter History of Women in Science Prize)原名婦女獎,該獎項為獎勵羅西特教授在這一領(lǐng)域所做出的杰出貢獻。2004年的年會上,HSS理事會一致投票更名為現(xiàn)名并一直沿用至今。這一獎項主要授予科學史中有關(guān)婦女史方面的優(yōu)秀著作或論文及其作者,這些著作或文章可以是傳記、制度、理論或其他相關(guān)方面的內(nèi)容,包括婦女在科學中的活動的討論,過去科學實踐中對于性別觀念的分析處理,以及科學家如何看待女性等。這些著作或文章必須是評獎前四年內(nèi)已經(jīng)發(fā)表或者出版的。2013年和2014年的獲獎?wù)叻謩e是:
薩利·科爾施泰特(Sally Gregory Kohlstedt),《青少年的科學教育:北美的自然教育實踐》(Teaching children science:hands-on nature study in North America,1890—1930)[13]
金佰利·哈姆林(Kimberly A Hamlin),《一位長胡子女人的案例:達爾文時代的多毛癥和性別建構(gòu)》(The“Case of a Bearded Woman”:hypertrichosi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in the age of Darwin)[14]
科爾施泰特在《青少年的科學教育:北美的自然教育實踐》中提出美國主流社會意識到許多兒童和青少年缺乏對自然功能以及與人類關(guān)系之間的一種認識,21世紀以來盡管教育家竭盡全力扭轉(zhuǎn)這一趨勢,但情況依然沒有好轉(zhuǎn)??茽柺┨┨刈鳛槊髂崽K達大學科技史系的教授和主任,她意識到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促使人類與周圍世界的關(guān)系得到深刻的轉(zhuǎn)變。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科爾施泰特對于自然研究活動對重要課程與教學實驗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進行了詳細分析。在《青少年的科學教育:北美的自然教育實踐》中,她一開始就大膽斷言:“自然研究活動把科學引入北美的公立學校?!比缢约核姓J的,這一斷言的準確性取決于如何界定科學,尤其是適合兒童的初等科學。在這個意義上,自然研究課程成為發(fā)展小學科學教育的第一次系統(tǒng)的嘗試,這是相當有說服力的??茖W教育史學家們意識到美國教育現(xiàn)代化的領(lǐng)導者們都打算將科學更好地融入課程中,但鮮為人知的是,1890年到1920年這一時期,研究自然的主張普遍適應了教學原則與課程目標,這樣的基礎(chǔ)設(shè)置使學生開始密切觀察并沉浸在自然世界中。這項自然研究的價值在三十多年全國各地的城市和農(nóng)村學區(qū)的蓬勃發(fā)展中得到了見證??茖W實證主義者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在本質(zhì)上卻改變了早期科學教育中對于審美主體的一些思考。在利用豐富的檔案材料和出版物之余,科爾施泰特不僅挖掘了一些被忽視和詆毀教育活動的案例,同時還搜集了各種名人實例,從而幫助讀者鑒別一線教育工作者和提倡者對活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在分析婦女活動的過程中,她還面臨著這樣一種悖論:自然研究提供了多種專業(yè)發(fā)展的機會,但批評家也以此為攻擊對象,認為相較于科學,自然研究是過于浪漫和感性的。目前在環(huán)境研究中的教學實踐,如產(chǎn)業(yè)鏈的研究,也是由于自然研究活動得以開拓。科爾施泰特還在兩個附錄中提供了自然研究團體以及全國各地學區(qū)的自然研究管理者的人員名單,他們當中的每一位都作為關(guān)于此類活動的一種有效的推動力。環(huán)境歷史學家、科學史學家以及教育史學家將會在這本書中發(fā)現(xiàn)更多的價值,正如科爾施泰特在結(jié)論中指出,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為自然研究是必要的。[13]
哈姆林在《一位長胡子的女人的案例:達爾文時代的多毛癥和性別建構(gòu)》中分析了19世紀晚期在美國進化論這一大背景中所發(fā)生的多毛癥流行病——“多余毛發(fā)的疾病”。在1877年和1920年之間,大量皮膚病學家在會議和醫(yī)學期刊中指出他們的女性患者由于面部及身體毛發(fā)而身心受創(chuàng),很多市民帶著嘲笑的目光成群結(jié)隊去“欣賞”馬戲團中長胡子女人的雜耍表演。對于女性多余的毛發(fā),專家和一般的研究者經(jīng)常援引進化論,尤其是引用達爾文性別選擇的理論來解釋人的血統(tǒng)以及對于性別關(guān)系的選擇。醫(yī)學對于女性多毛癥的重視揭示了性別研究已經(jīng)欣然接受進化論,同時也揭示了女性脫毛的文化準則如何變得自然化,并且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性別建構(gòu)以及種族類別等問題。[14]
1.6戴維斯獎
戴維斯獎全稱沃森·戴維斯和海倫·邁爾斯·戴維斯獎,是1985年科學史學會為了向戴維斯夫婦表示敬意而設(shè)立的。該獎項是美國科學史學會的科普和教材獎,獎品包括1 000美金和一本證書。獲獎著作必須于評獎前三年內(nèi)運用英文出版,這一獎項主要針對低年級學生和一般的讀者。2013年和2014年的獲獎?wù)叻謩e是:
戴維·凱澤(David Kaiser),《嬉皮士救了物理學:讀心、禪和量子》(How the hippies saved physics: science,counterculture,and the quantum revival)[15]
帕特里克·麥克雷(McCray W Patrick),《幻想者:一群精英科學家對宇宙殖民地、納米技術(shù)以及無限未來的追求》(The visioneers:how a group of elite scientists pursued space colonies,nanotechnologies,and a limitless future)[16]
凱澤在《嬉皮士救了物理學:讀心、禪和量子》一書中描述了20世紀70年代加利福尼亞一個古怪的物理團隊——基礎(chǔ)物理小組(Fundamental Fysiks Group)探索自然較為狂野的一面。在神秘的量子物理學背后,凱澤揭示了一群“烏合之眾”般的科學家如何生活。他們大膽地追求新物理方法,玩迷幻藥、相信超感覺、UFO,根據(jù)東方神秘主義和靈魂的思想來解讀和研究量子糾纏,鉆研易經(jīng)作為對量子互補性的一種指導,并且用符咒來測試物理學的讀心能力。正如凱澤所說,這些英雄從某一個新的方向出發(fā)杜撰物理學,從而迫使主流物理學家注意到量子理論。這些嬉皮士學者蔑視習俗,機智地改變了他們與新時代大師之間的關(guān)系。凱澤稱贊了這一組合,不僅因為它揭示了繪制科學與非科學之間固定邊界的一種不可能性,同時也給冷戰(zhàn)以來實用主義的非哲學性所導致的科學界帶來了新生與希望。[15]
帕特里克在《幻想者:一群精英科學家對宇宙殖民地、納米技術(shù)以及無限未來的追求》中講述了科學家如何把技術(shù)和未來圖景結(jié)合起來從而使太空殖民地和納米技術(shù)成為可能。普林斯頓物理學家杰拉德·奧尼爾開始把太空殖民地作為人類擴張的新前沿,之后麻省理工學院一位訓練有素的工程師??死铩さ吕卓怂估諏⒆⒁饬D(zhuǎn)向了分子世界,在這一世界中未來的社會需求可以運用自我復制的納米機器得以實現(xiàn)。這些現(xiàn)代的烏托邦思想預言他們的技術(shù)作為人類掌握創(chuàng)造新世界的能力來改變社會,進行原子量級的工程。他們運用科學、創(chuàng)業(yè)、自由意志主義以及對于未來無限樂觀的態(tài)度來追求理想,雖然面臨著資金短缺以及同事們的懷疑,但二人努力克服困難,最終撕去了“邊緣”和“偽科學”這樣的貶義標簽,在他們所遇到的成功和陷阱中提供了一種外觀上的平衡。書中還揭示了科學探索面臨的問題——簡單化、誤用以及誤解,在此基礎(chǔ)上強調(diào)了激進的新思路的重要性,從而激勵我們運用新技術(shù)對未來加以研究。[16]
1.7倫哥爾德獎
倫哥爾德獎(前身為亨利和斯庫曼獎)是由紐約市亨利和伊達·斯庫曼于1955年設(shè)立的,主要是獎勵科學史以及擁有文化影響的獨創(chuàng)性文章。斯庫曼支持了此獎項許多年,直至于70年代去世,之后美國科學史學會繼續(xù)資助這一獎項。為感謝倫哥爾德的朋友們以及家族的支持,2004年這一獎項最終改名為倫哥爾德獎。這個獎項表彰原創(chuàng)以及未發(fā)表的論文(不接受已經(jīng)發(fā)表的文章),主要是針對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科學史方面具有文化影響但未公開發(fā)表的論文。有關(guān)醫(yī)學史方面的文章并不符合這一獎項的要求,然而探討醫(yī)學和非醫(yī)學之間關(guān)系的相關(guān)論文是受歡迎的,獲獎的文章將會擇優(yōu)發(fā)表于Isis。2013年沒有頒發(fā),2014年的獲獎?wù)呤牵?/p>
伊恩·瓦特(Iain Watts),《哲學的智慧:拿破侖大陸封鎖期間的信件、印刷和實驗》(Philosophical intelligence:letters,print,and experiment during Napoleon's continental blockade)[17]
伊恩·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學和劍橋大學接受了物理學教育。畢業(yè)后成為軟件開發(fā)員,之后轉(zhuǎn)向人文學科,并于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進行科學史、技術(shù)史以及醫(yī)學史方面的學習,主要從事18世紀和19世紀期間英國科學技術(shù)史方面的研究。瓦特于2009年在邁克爾·戈丁教授的指導下以《哲學的智慧:拿破侖大陸封鎖期間的信件、印刷和實驗》一文獲得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學位,其原文標題為《“當前”事件:電療法以及科學信息的世界,1790—1830》,主要是對拿破侖戰(zhàn)爭時期關(guān)于“科學信息”運動的一種具體重構(gòu)。伊恩通過對手稿信件、專業(yè)期刊、報紙和雜志等媒體的研究,科學地繪制了英國、歐洲大陸和美國等國家之間關(guān)于電療法、電力、物質(zhì)以及生命等科學信息的跨國交流。他集中分析了科學、技術(shù)以及人類交流等方面的相互關(guān)系。在他的研究中貫穿了關(guān)于近代史的兩條相互交織的線索:一是人類已經(jīng)運用科學方式遠距離地與團體中的其他成員交換信息——運用私人信件以及公開的印刷,從而描述了如何塑造以及繼續(xù)塑造科學自身的發(fā)展;二是關(guān)于政府、新聞媒體、商業(yè)以及普通人如何運用起源于19世紀的新的科學通信技術(shù)。[17]
1.8萊文森獎
萊文森獎(Levinson,Suzanne J Prize)是馬克·萊文森為紀念他的妻子蘇珊娜·萊文森而設(shè)立的。萊文森獎授予評獎前四年在生命科學史和博物學方面最佳著作的作者,每兩年授予一次,故2013年沒有頒發(fā),2014年的獲獎?wù)呒捌渲魇牵?/p>
丹妮拉·布利徹(Daniela Bleichmar),《視覺帝國:西班牙裔啟蒙運動中的植物探險與視覺文化》(Visible empire:botanical expeditions and visual culture in the Hispanic enlightenment)[18]
丹妮拉·布利徹是南加州大學的藝術(shù)史和歷史系副教授。《視覺帝國:西班牙裔啟蒙運動中的植物探險與視覺文化》中描述了1777年和1816年期間,西班牙帝國成立一支龐大的植物探險隊,對美洲、加勒比海地區(qū)和菲律賓的大量植物群進行調(diào)查研究。這些調(diào)查成果制作成可以進行收藏的書籍,在此基礎(chǔ)上對視覺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歐美的自然主義者和藝術(shù)家合作完成了一項驚人的項目——超過12 000幅植物插圖。然而直到現(xiàn)在這些插圖仍然未得到相應的重視。在所列舉的龐大數(shù)量中,布利徹以檔案中的植物插圖為起點進入了科學啟蒙、視覺文化以及帝國的世界中,跨學科的進行細致研究分析,繼而構(gòu)成了連接科學、視覺文化以及西班牙裔世界的一座歷史性橋梁。布利徹運用這些插圖去追蹤兩種相關(guān)的歷史:西班牙科學探險中鮮為人知的歷史,以及近代早期西班牙帝國科學和管理的視覺歷史。布利徹指出,西班牙帝國的視覺認識論不僅是對科學語境的一種操控,同時它也成了帝國的一部分,其行政管理方面對于視覺證據(jù)的依賴具有悠久的傳統(tǒng)。[18]
2.1中國科學史界的科學史獎
隨著中國科學史研究的發(fā)展,科學史建制不斷在完善,陸續(xù)設(shè)立了一些科學史獎項,主要有“竺可楨科學史獎”“立青中國科學史青年學者杰出論文獎”“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獎”“大象優(yōu)秀科技史論文獎”。
“竺可楨科學史獎”設(shè)立于2002年,得到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捐助,由優(yōu)秀學術(shù)論文獎和優(yōu)秀青年學者獎兩部分組成,其中優(yōu)秀學術(shù)論文獎是國際東亞科學技術(shù)與醫(yī)學史學會對原創(chuàng)性論文的最高獎勵,包括獎?wù)隆⒆C書和1 000美元獎金,授予在東亞科學、技術(shù)或醫(yī)學的歷史領(lǐng)域中一篇優(yōu)秀論文的作者,而優(yōu)秀青年學者獎授予在本領(lǐng)域發(fā)表作品的兩位青年學者,包括獎?wù)?、證書和每人500美元的獎金,頒獎儀式在每三年一屆的國際東亞科學技術(shù)與醫(yī)學史學會全體大會上舉行。該獎由國際東亞科學技術(shù)與醫(yī)學史學會主席團任命的一個獨立評獎委員會負責征集、遴選出獲獎?wù)?。在提名截止期之?年內(nèi)以英、中、日、韓文字正式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都有資格被提名獲獎;以其他亞洲文字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同樣具有被提名與獲獎的資格,但需要附上英文的全文翻譯。優(yōu)秀青年學者獎的獲獎?wù)呖梢允窃谧x研究生,也可以是獲得博士學位時間在提名截止期之前5年以內(nèi)的學者。[19]
“立青中國科學史青年學者杰出論文獎”由立青文教基金會所捐贈,每年的總獎額約為人民幣兩萬元。立青文教基金會是臺灣亞洲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前董事長衣復恩先生為紀念其母立青女士而成立。該獎項于1998年開始頒發(fā),西北大學曲安京博士《再論劉徽關(guān)于陽馬與羨除公式的證明》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韓琦博士《君主和布衣之間:李光地在康熙時代的活動及其對科學的影響》兩篇學術(shù)論文(均刊載于臺灣新竹《清華學報》)榮獲首屆“立青中國科學史青年學者杰出論文獎”。[20]
“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獎”是由清華大學科學技術(shù)與社會研究中心與科史哲獎基金會理事會(籌)聯(lián)合設(shè)立,旨在獎勵科學史與科學哲學領(lǐng)域的青年著作,促進青年學者的學術(shù)進步與職業(yè)發(fā)展。獎項的評獎范圍為前兩年內(nèi)正式出版的科技史、科技哲學、科技社會學或相鄰領(lǐng)域的學術(shù)專著,獲獎人的年齡(以出版年為準)不超過40歲。復旦大學徐英瑾(1978年出生)的《心智、語言和機器:維特根斯坦哲學和人工智能科學的對話》(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獲得2015年首屆“科史哲青年著作獎”。
“大象優(yōu)秀科技史論文獎”由原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劉鈍倡議,河南大象出版社社長周常林大力支持而得以設(shè)立,旨在鼓勵科技史工作者,特別是青年學者從事有創(chuàng)意的專題研究,獎勵對象為過去2年內(nèi)在國內(nèi)外學術(shù)刊物上發(fā)表的科技史論文,不含專著、文集和譯作。該獎在1998—2001年期間頒發(fā)了4次。
2.2對中國科學史界的啟示與借鑒
美國科學史學會設(shè)立的各種獎項涉及終生成就的褒獎、科學史教育、婦女史研究、科普、生命科學史和博物學、優(yōu)秀論文以及優(yōu)秀著作等方面,除了這些個人獎項,還設(shè)有薩頓紀念講座、約瑟夫·哈森講座以及科學史學會杰出講座。在青年科學史獎這一領(lǐng)域,美國科學史學會沒有設(shè)立專項的榮譽,但是國際科學史研究院(IAHS)①1928年在奧斯陸召開的歷史科學大會(Congress of Historical Sciences)上,薩頓(G Sarton)、辛格(C Singer)、米利(A Mieli)等七人決定成立一個科學史家的組織,以推進該學科的建制化,這就是IAHS,它一開始的使命是組織系列的ICHS和出版機關(guān)刊物《國際科學史檔案》(Archeion)。詳見劉鈍《我所知道的ICHS、IAHS和IUHS》,載于《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第2期。設(shè)立了青年科學史家獎,并于國際科學史大會(ICHS)②第一屆國際科學史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ICHS)于1929年5月在巴黎召開,之后每三年召開一次。上頒發(fā)。[21]從這兩年所頒發(fā)的科學史獎項可以發(fā)現(xiàn)國外的科學史研究已經(jīng)在多個維度上展開,專業(yè)性和綜合性不斷增強,即科學史的內(nèi)史和外史研究不斷得到深入的發(fā)展,許多學者的科學史研究并不局限于單純科學史實的搜集與整理,而更多地傾向于對科學、技術(shù)與社會等各個方面關(guān)系的重新理解與把握。此外,充足而穩(wěn)定的資金來源也成為獎項順利頒發(fā)的重要保證,而獲獎?wù)咭苍谝院蟮墓ぷ髦懈嗟仃P(guān)注科學史研究的社會效應,這就無形的為科學史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性發(fā)展的環(huán)境。
每年美國科學史學會各個獎項的公布都會引起中國學界的關(guān)注,這對中國的科學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作用。中國科學史界的上述4種獎項(“大象優(yōu)秀科技史論文獎”在2001年以后已不再頒發(fā))雖然已經(jīng)在學界得到承認,但影響力卻不大,這方面可以借鑒美國科學史學會的經(jīng)驗,具體有以下幾點:(1)進一步優(yōu)化和改進各種獎項的設(shè)置,譬如增加類似于婦女史獎的專項獎勵,促進科學史研究方向不斷地拓展并使研究者得到激勵;(2)積極拓寬獎項資金的來源,為獎項的正常運作提供物質(zhì)保障,這方面需要學界充分發(fā)揮這一學科的文化功能從而提高社會公眾對科學史研究的關(guān)注;(3)增強獎項宣傳的力度以及擴大評獎的范圍,包括對國外學者的獎勵,讓更多的學者參與科學史的研究,在其建制化過程中加快國際化的步伐。通過這些舉措將最大化激勵廣大學者的參與,不斷壯大中國的科學史研究隊伍,同時獎項的頒發(fā)也將為學界研究與交流提供寶貴的機會,成為傳播科學史的良好媒介。
[1]魏屹東.美國科學史學會(1992—1996)科學史獎述評[J].科學技術(shù)與辯證法,2000,17(1):45-50.
[2]魏屹東.科學史研究的最高獎賞[J].科學技術(shù)與辯證法,2001,18(3):67-71.
[3]魏屹東,李輝芳.美國科學史學會2000—2006年科學史獎述評[J].科學技術(shù)與辯證法,2007,24(6):84-91.
[4]魏劉偉.美國科學史學會2007—2009年科學史獎述評[J].科學技術(shù)與辯證法,2011,28(3):81-87.
[5]魏劉偉,付瑋.美國科學史學會2010—2012年科學史獎述評[J].科學技術(shù)與辯證法,2014,31(5):84-91.
[6]史蒂夫·夏平.科學革命:批判性的綜合[M].徐國強,袁江洋,孫小淳,譯.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4:1.
[7]史蒂夫·夏平,西蒙·謝弗.利維坦與空氣泵[M].蔡佩君,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16.
[8]JOHN T.The romantic machines:utop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fter napole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2:1-472.
[9]SACHIKO K.Picturing the book of nature:image,text,and argument in sixteenth-century human anatomy and medical botan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1:1-331.
[10]RICHARD B.Inspiration in the harness of daily labor:darwin,botany,and the triumph of evolution[J].Isis,2011,102 (3):393-420.
[11]WARWICK A.Hybridity,race,and science:the voyage of the zaca,1934—1935[J].Isis,2012,103(3):229-253.
[12]Professor sachiko kusukawa—faculty of history[EB/OL]. [2015-06-20].http://www.hist.cam.ac.uk/directory/sk111@ cam.ac.uk.
[13]SALLY G K.Teaching children science:hands-on nature study in North America,1890—1930[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1-363.
[14]KIMBERLYA H.The“Case of a Bearded Woman”:hypertrichosi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in the age of darwin [J].American Quarterly,2011,63(4):955-981.
[15]DAVID K.How the hippies saved physics:science,counterculture,and the quantum revival[M].New York:W W Norton&Company,2011:1-372.
[16]PATRICK M W.The visioneers:how a group of elite scientists pursued space colonies,nanotechnologies,and a limitless future[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3:1-351.
[17]Watts I P.Philosophical intelligence:letters,print,and experiment during napoleon's continental blockade.[J].Isis,2015,106(4):749-770.
[18]DANIELA B.Visible empire:botanical expeditions and visual culture in the hispanic enlightenment[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2:1-288.
[19]竺可楨科學史獎條例[J].自然科學史研究,2003,22(4):382-383.
[20]柯迅.首屆“立青中國科學史青年學者杰出論文獎”頒獎[J].自然科學史研究,1999,18(2):189-192.
[21]劉鈍.我所知道的ICHS、IAHS和IUHS[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1(2):10-12.
Reviews on Prizes of History of Science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from 2013 to 2014 and Its Enlightenment
HU Xiaobo,WANG Youjun
(School of Philosophy&Law&Politic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The Prize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re awarded by the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every year,and these priz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history of science.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reviews the prizes from 2013-2014,among these are Sarton Medal,Pfizer Award,Watson Davis and Helen Miles Davis Prize,Derek Price/Rod Webster Prize,Margaret W.Rossiter History of Women in Science Prize,Nathan Reingold Prize,Joseph H.Hazen Education Prize and Suzanne J. Levinson Prize.It also introduced prizes of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by comparing these for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history of science;prizes of history of science
N09
A
1672-2914(2016)04-0009-08
2016-05-07
胡小波(1988—),男,安徽肥東縣人,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科學技術(shù)史。
王幼軍,教授,E-mail:wangyj@s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