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晗
從“滋味說”視角下看中學古典詩歌鑒賞教學
○袁 晗
“味”作為中國古典美學術語,成為評價詩歌品格高低的一個重要尺度。這些年來,研究“滋味說”的文章有很多,但是,研究學者大多將其作為古代的文學評論論著來研究,將其與中學古典詩歌鑒賞教學相結(jié)合起來研究的還比較少。因此,文章將嘗試從“滋味說”視角下看中學古典詩歌鑒賞教學,并對當前古典詩歌鑒賞教學提出借鑒性的建議。
滋味說 語文教學 詩歌鑒賞
作為最為傳統(tǒng)的學科——語文,她承載著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文化與精髓,新課改以來,古典詩歌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并且學界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yǎng)”[1]的要求。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當前我國的高中古典詩歌教學著重于學生解題技巧的訓練,高考指向性非常的明確,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不濃,古典詩歌的鑒賞能力沒能真正得到提高。筆者根據(jù)中學古典詩歌教學的實際,對鐘嶸的“滋味說”進行探討,深入挖掘其美學內(nèi)涵并且為當前的高中詩歌教學找尋解決辦法,也希望為目前中學古典詩歌教學的發(fā)展道路奉獻綿薄之力。
語文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雖然對于古典詩歌教學的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注重了,但是卻因為一部分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較差,自身缺乏古典詩詞理論方面的知識,而使古典詩歌鑒賞教學不能夠根據(jù)新課程改革的目標進行改革完善,依舊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一)教師過分強調(diào)詩歌教學的功利性
詩歌教學本身應該是“文學性”的教學,其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高尚的審美趣味,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不應帶有功利性的色彩。而高考恰恰是功利性的考試,古典詩歌默寫與鑒賞部分占分不低,并且比較容易拿分。有些老師為了保證這一塊不讓學生丟分,在古典詩歌教學過程中,為了“考試”而教學,美感蕩然無存。
(二)教師缺乏詩意情懷
詩歌之所以為詩,是它具有本身獨特的性質(zhì)——詩性。在古代,詩歌是大眾廣為流傳的一種文學體裁,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用詩歌來傳達自己的感情,而如今,卻鮮為人知。如今中學詩歌教學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詩意情懷的缺失。有些老師在詩歌教學過程中理性地肢解詩歌,導致詩味全無。
(三)部分教師古代詩歌理論知識不足
目前許多語文教師對詩歌所包含的文學性認識不足,文學修養(yǎng)不夠,平時對古典詩歌的閱讀很少,缺乏古典詩詞的理論知識,也缺乏掌握詩歌教學課堂的能力。理論知識的匱乏導致許多語文教師在古典詩詞鑒賞的教學中縮手縮腳,教學內(nèi)容也都拘泥于教學參考,不敢往其他地方拓展。這樣不僅對自身的職業(yè)發(fā)展不利,更無法發(fā)散學生的思維。
(一)“形象鮮明”
鐘嶸強調(diào)鮮明的形象對于創(chuàng)作“有滋味”的詩歌的重要性。他反對“理過其辭”的詩歌,認為這些詩歌背離詩歌創(chuàng)作的初衷,沒有“滋味”。他贊賞張協(xié)等人的詩歌對“形象”塑造的重視,因為只有借助鮮明具體的形象,詩歌所表達的情感才能夠通過這些形象表現(xiàn)出來。
(二)“文已盡而意有馀”
鐘嶸所說的“文已盡而意有馀”,實際上也就是“興”。這是一個全新的解釋?!拔囊驯M而意有馀”是使詩歌在有限的文字中具有豐富的情感意蘊,這是一種使詩歌更加富有韻味的藝術手法,能讓讀者感到回味無窮,引起讀者廣泛的聯(lián)想和想象,這樣的詩就是“有滋味”的詩。
(三)“自然英旨”
鐘嶸論詩強調(diào)情真意切,反對造作雕琢,他認為“有滋味”的詩歌,貴在提倡“直尋”和“自然英旨”,提倡的是一種自然之美。他反對齊梁時代風靡一時的聲律論,其過分講究聲律會阻礙詩歌真實意義的表達,在鐘嶸看來,“自然英旨”既是詩歌的重要審美標準,又是“滋味”的基本要素之一。
(一)高中古典詩歌鑒賞重在“品情”
《詩品序》中提到“《詩》可以群,可以怨?!保?]其中的“怨”就是指表達自己的情感。由此可見,抒發(fā)情感是古典詩歌最顯著的特點。因此教師在進行古典詩歌教學時,無論是幫助學生梳理字詞、解釋意象還是解釋表達方式、鑒賞詩歌語言,都要以“品情”為中心來展開,引導學生了解意象之外詩歌中所隱含的詩人的真摯的情感,使學生在審美情趣、人文素養(yǎng)等方面獲得升華。例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重在指導學生體會陶淵明回歸田園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另外,在新課標理念指引下的高中古典詩歌鑒賞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不能代替學生去感悟,而是去引導學生深入對詩歌的鑒賞,鼓勵學生不斷思考,去領悟詩歌所包含的情感,并將這種情感內(nèi)化為自身所具有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
(二)重視詩歌的誦讀
鐘嶸在《詩品》的序言中曾說過:“余謂文制本須諷讀,不可蹇礙,但令清濁通流,口吻調(diào)利,斯為足矣?!保?]在鐘嶸看來,詩歌需要吟誦。詩歌是一個情感含蓄雋永的文體,那么我們要想了解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時的心境,想要表達的情感,就必須對詩歌進行誦讀。讀者通過反復誦讀,既可以讀懂詩歌的內(nèi)容,又能夠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意境,既是一種美的享受,又能夠讓學生從中獲得一定的思想教育。因此教師在詩歌教學的課堂中,不能缺少“讀詩”的聲音。
(三)引導學生形成“知人論世”的意識
“知人論世”是我國古代評論詩歌的重要方法,新課標中也強調(diào)詩歌教學的過程中注重“知人論世”方法的使用。這是因為古代詩人是通過詩歌創(chuàng)作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的,所以詩歌中必然包含著詩人的個人品性和人生遭遇。所以在詩歌鑒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形成“知人論世”的鑒賞意識。但是,又不能簡單地將“知人論世”當成告訴學生詩人的生平事跡,并在詩歌教學的一開始都灌輸給學生,要遵循學生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隨著詩歌教學的深入,循序漸進地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感受詩人的情懷。
“滋味說”的提出為詩歌批評提出了新的標準,也為中學古典詩歌鑒賞教學指引了新的方向。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在用心教學的同時,也要不斷地去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多學習一些古代文論的知識,為自身的職業(yè)成長作積累。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9頁。
[2][3]楊焄譯注:《詩品譯注》,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版,第1頁。
(袁晗 安徽蕪湖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 2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