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鵬 張 宇
DOI:10.16750/j.adge.2016.10.014
美國研究生教育中導學關系的特點與啟示
施 鵬 張 宇
介紹了美國研究生教育中導學關系的特點,即它是一種主體間性的存在以及教學相長、科研合作、經(jīng)濟資助等關系,并以立體互動的導師與研究生培養(yǎng)制度作為重要支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我國教育綜合改革背景下導師與研究生導學關系構建的幾點啟示。
美國;研究生教育;導學關系
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導師與研究生是兩大交互主體,是影響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最關鍵的兩大因素,二者之間的關系理所當然成為研究生教育的邏輯起點。關于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關系,我國學者普遍認為本質上是一種導學關系,即指研究生在導師指導下完成課程學習,參與課題研究,撰寫課程論文,并在此過程中學會做事、學會做人所形成的一種教學關系[1]。導學關系表現(xiàn)為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其核心是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的情感關系和認知關系,本質是一種合作互利、相互促進的關系[2]。當前,國外研究生教育已形成了師徒式、專業(yè)式、協(xié)作式三種主要的培養(yǎng)模式,其中美國研究生教育中的導學關系特點非常鮮明,在我國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的新形勢下,尤其具有借鑒意義。
研究生教育發(fā)端于19世紀的德國,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師徒式培養(yǎng)模式。美國在充分借鑒德國優(yōu)點的基礎上進行了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在20世紀60年代日趨成熟并一躍成為世界研究生教育強國,形成了專業(yè)式與協(xié)作式兼具的培養(yǎng)模式。在專業(yè)式培養(yǎng)模式下,“研究生通過與導師建立開放、多向的關系,博采眾長,廣泛學習,更加有利于研究生進行專業(yè)學習”;在協(xié)作式培養(yǎng)模式中,導學關系“不僅是指導與被指導的關系,也是一種科研合作與生產(chǎn)協(xié)作的關系”,它克服了研究生培養(yǎng)與生產(chǎn)實踐脫節(jié)的弊端,促進了師生間的平等交流與合作,成為高質量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保障[3]。
1.體現(xiàn)出強烈的主體間性的關系存在
主體間性意味著自我共同體,即不把自我看成彼此孤立的單個個體,而是看成與其他主體的共在,它包含有集體主義、互助互利之意。主體間性具有主體雙方相互了解、彼此承認具有相同的地位與權利、雙方人格與機會平等、墨守共同的規(guī)則和遵守共同認可的規(guī)范等特征[4]38。主體間性的存在,能使研究生教育中導師與研究生之間“不再是傳統(tǒng)教育中支配與被支配的、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雙向關系”[5],即在共同學習過程中相互影響、互利共贏式的關系。美國的研究生教育,從導師選擇、培養(yǎng)目標制定、課程學習、科學研究到論文撰寫等全過程,都貫穿著強烈的主體間性的關系。
(1)相互了解基礎上的雙向選擇。研究表明,導師與研究生相互了解的程度越深,在其日后的人際互動過程中越可能和諧相處[6],導師與研究生的配備方式是建立和諧導學關系的基礎。美國高校研究生在入學之后,先不確定導學關系,在半年或一年時間里,讓師生通過課程教學活動、實驗室輪換等方式相互了解,導師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科研興趣與潛力,研究生了解導師的研究方向、科研風格與脾氣性格。如斯坦福大學要求“每位研究生應選擇一位學院指導教師,建立緊密的導學關系,指導教師幫助學生規(guī)劃學習項目以達到學位要求”[7]。這種平等互動的雙向選擇機制,讓雙方實現(xiàn)了有效溝通,增強了彼此心理上的信任感,這為建立和諧的導學關系奠定了基礎。
(2)雙方協(xié)商基礎上確立培養(yǎng)計劃。個人培養(yǎng)計劃是研究生培養(yǎng)的第一步,起著契約性的重要作用。美國研究生教育實行導師負責制,導師會在尊重研究生科研興趣的基礎上,幫助他們規(guī)劃課程、制定學習計劃、選擇研究領域。師生共同確定培養(yǎng)計劃,為雙方共同努力、和諧共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3)導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作用共生共存。導師主導作用指根據(jù)研究生的情況指導其選擇課程,培養(yǎng)適合其個性發(fā)展所需的知識體系;指導研究生開展課程學習和畢業(yè)論文的研究工作,跟隨導師進入課題組從事科研;決定研究生何時能畢業(yè),論文何時可以提交答辯。學生主體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對導師的自主選擇、培養(yǎng)目標的共同確立、課程探討過程中的自主學習、科研合作中的共同創(chuàng)新等過程中。這樣有效防止了“導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任何一方的缺失所導致的導學關系發(fā)展的不平衡,進而嚴重影響研究生學業(yè)的順利進行和對導師的滿意程度”情況的出現(xiàn)[8]。
2.在課程探討中教學相長
德國重視培養(yǎng)研究生研究高深學問的能力,但往往受到單薄課程結構的限制。美國在吸收德國教育長處的同時,重視有組織的課程教育,通過開設必要的課程培養(yǎng)研究生。
(1)注重多學科的課程設置。一般設立有學術前沿課程、研究方法類課程、實踐性課程、學科交叉課程,傳授給研究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9]。
(2)大量的學術閱讀。一般而言,導師很少指定課程教材,而是列出必讀書、推薦書、課程經(jīng)典文獻和專題經(jīng)典文獻目錄,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自己去閱讀原著,了解學科的基本學術觀點及其來龍去脈,培養(yǎng)研究生深厚的學術功底,形成有利于創(chuàng)新的知識結構。
(3)基于學術閱讀基礎上的研討式學習。研究生是主角,一般通過在課堂上的學術觀點闡述來開展學術交流與學術爭論[10],推動研究生進行理性、自由、探究式的學術表達;導師一般只提出問題,適時地進行點撥,教會學生自己從事研究的技巧,包括給予有效的反饋,通過結構化的“斷奶”過程使學生逐步學會獨立研究,維持良好的導學“精神契約”關系,鼓勵學生發(fā)展自己的學術角色等[11]192-202。相關研究也表明,通過課程中有效的師生互動,導師逐步引導學生適應美國研究生教育過程,提高自我發(fā)展學術能力的水平,促使其更好地融入獨立性強、交流充分、國際化程度高的學術圈中[12]??梢?,美國研究生課程教學具有鮮明的學術探究、科教協(xié)同的特性,由導師與研究生雙主體共同塑造,這一過程既是師生思想交往、精神交往的過程,又是研究生接受科研訓練、親歷科研創(chuàng)新活動的過程,也是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實質是導學雙方共同學習、互相啟迪的互惠式的關系存在。
3.在科研合作中共同創(chuàng)新
威廉·洪堡自創(chuàng)辦柏林大學時就提出了“學術自由”和“教育與科研相結合”的大學理念[13],使科學研究成為世界研究生教育的特質。美國一方面寓科學研究于課程學習之中,另一方面在課程教育之外研究生跟隨導師參與科學研究,如芝加哥大學將研究生視為科研團隊中寶貴的一部分,讓他們廣泛參與到費米實驗室、城市健康服務促進計劃等科研項目中。研究生通過這些項目與導師充分合作,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本領域的最前沿知識和先進技術,成為科技創(chuàng)新的有力推動者[14]。尤其在博士生教育中,研究生基本是以研究為基礎,所有學習活動都圍繞科研而展開[15]。因為美國把國家科學研究的主要部分放在大學,導師招收研究生的目的就是讓研究生成為自己的科研助手,幫助完成科學研究,這就確保了導師通過言傳身教指導研究生的專業(yè)性。同時,導師與社會聯(lián)系緊密,使高校在推動科技革命與知識創(chuàng)新方面所體現(xiàn)出來的優(yōu)勢得到社會的認可,形成了全社會資助科研、購買科研成果的氛圍[16]39,這就為科研的開展提供了強勁動力,也為研究生更好地把握科研成果轉化,實現(xiàn)師生共同創(chuàng)新、和諧共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此,美國研究生教育中導學關系的主要表征就是師生在科學研究合作過程中的共同創(chuàng)新關系。
4.在科研項目與勞動契約基礎上開展經(jīng)濟資助
當前,美國由過去直接資助研究生變?yōu)橘Y助教授的科研項目,研究生只有通過承擔導師的助研工作或者參加導師的科研工作才能獲得勞務提成,解決學費、生活費問題。如在加州理工學院,所有研究生都在導師許可下參與到導師和其他研究者主持的內部或外部科研項目中,通過科研項目獲得經(jīng)濟資助以支持學習。有些科研項目也專門劃撥部分資金設立學生研究員職位或助研獎學金,這樣學生參與研究便沒有了后顧之憂[17]。相關研究也表明,當前美國的導師和學生在科研方面的資助和指導關系越來越類似于公司出資并培訓其雇員的職業(yè)發(fā)展活動[18],導師既是研究生的老師,亦是研究生的雇傭方,雙方建立在勞動契約基礎之上,合同一年一簽,研究生需要全力完成導師布置的科研任務,以確保資助的可持續(xù)性。這種建立在科研項目基礎上的充裕的經(jīng)費支持,為研究生安心做好研究提供了物質保障,也將研究生的個人發(fā)展與導師的科研項目結合起來,形成牢固的學術利益共同體,為導學關系的融洽提供了充足的經(jīng)濟支撐[19]。
5.導師制度與研究生培養(yǎng)制度形成有效合力
美國除了在平等交往、教學相長、合作創(chuàng)新過程中融洽導學關系外,還得益于立體互動的培養(yǎng)制度。在導師制度方面有:
責權分明的導師負責制。導師對研究生培養(yǎng)的全過程負責,在研究生課程選擇、課程學習、科學研究等方面具有主導權。研究表明,導學關系出現(xiàn)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科研素質不夠好,不能高效地完成導師布置的科研任務[20],因此在招生過程中給予導師較大的話語權,可以重點關注學生的科研潛質,這為導學關系構建提供了學生方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基礎。
導師與導師指導委員會相結合的培養(yǎng)方式,實為彌補導師個體可能存在的知識局限性與研究狹隘性。如因委員會各導師權限分工不明而造成責任推諉時,則采取區(qū)分個人責任和集體責任,指定主要負責導師等方法使其發(fā)揮更好的作用[11]109-110,確保發(fā)揮學術群體集體指導的作用。
以科研為導向的導師聘請制。美國大學教師一般只要獲得博士學位并受聘于有權授予博士或碩士學位的單位,只要有科研項目和相應的科研成果,就可以擔任導師[16]39;學生申請與否,是教師成為導師的關鍵。這需要教師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來吸引學生。一項針對農(nóng)業(yè)和資源經(jīng)濟學方向博士的科研成功率的調查表明,科研方面更成功、更享有盛名的導師,其學生在早期的科研工作中成功率也更高[21]。因此,導師的科研能力成為學生選擇導師的關鍵因素之一。
科學多元的導師評價制度。一項針對博士生導師的調查提出了以下評價維度:①導師的職責包括幫助學生獲得成功,幫助學生發(fā)展成為研究者,幫助學生發(fā)展成為職業(yè)者等;②導師的功能有合作、指導、宣傳、矯正等;③導師的行為/特質有專業(yè)/友好、平衡、支持/關心、可及、誠實等[22]。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逐步形成了以學系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三位一體”的評價體系,兼顧導師的科研能力、教學水平、導學關系、學術品格等[23],形成了全面、多元的導師評價制度,成為引導導師發(fā)展的指南。在研究生培養(yǎng)制度方面有:
嚴格的淘汰制。美國雖實行寬進嚴出制度,但競爭非常激烈,如2008年有10382名學生申請哈佛商學院研究生,只有1012人被錄取,最終能夠正式注冊的只有約900人[24]。在課程學習結束前,有碩士學位候選人的綜合考試、博士學位候選人資格考試,考試通過后,研究生才能進入以科研為主的階段。在畢業(yè)申請學位時,每年只有約三分之二的學生能取得學位,名牌大學的淘汰率更高。
以科研為導向的研究生培養(yǎng)制度。導師會定期聽取學生匯報自己的研究進展和科研成果,定期舉辦課題組內的研討會,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展情況;注重學生課堂的口頭報告表現(xiàn)、研討課的表現(xiàn)等,關注對學生專業(yè)知識、理論方法、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以科研創(chuàng)新為導向、一以貫之的培養(yǎng)制度,既強化了學生的學術認同,又在學術思想、研究方法、科學倫理等方面對學生實施了有效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一項針對科學類博士職業(yè)傾向的調查表明,雖然許多研究生畢業(yè)后進入了企業(yè)工作,很多人還是從事與科研相關的研發(fā)工作;也有一部分學生后來加入了學術共同體,成為未來的科研人員,他們的職業(yè)選擇直接受到研究生時期科研導向培養(yǎng)制度的影響[25]。
美國研究生導學關系是師生在長期的科教協(xié)同、平等對話、共同發(fā)展、共同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形成的,是美國吸收別國所長、結合自身實際長期探索的結果。美國的成功做法為我們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努力構建中國特色的研究生導學關系提供了以下啟示。
1.確立以人為本、共同發(fā)展、協(xié)同育人的理念,為構建導學關系提供認識基礎
美國研究生教育中良好的導學關系,為激發(fā)雙方內在動力,構建學術共同體,確保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面對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形勢,關鍵是要轉變教育理念,對研究生教育進行全面統(tǒng)籌,系統(tǒng)規(guī)劃。
(1)以人為本的理念。即要以研究生與導師的發(fā)展為本,從人的全面發(fā)展來看待研究生教育問題,一以貫之并努力實踐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共同提高、共同分享的理念,為導學關系的構建奠定良好基礎。
(2)共同發(fā)展的理念。在研究生教育過程中,研究生需要導師指導,導師需要研究生的合作與創(chuàng)造,導師與研究生相互需要、相互協(xié)作、共同發(fā)展,進而實現(xiàn)互利雙贏,為雙方合作提供強大的內驅動力。
(3)協(xié)同育人的理念。即確立導師、研究生兩個方面的主體地位,發(fā)揮雙方的主體作用,激發(fā)二者的內在動力;實現(xiàn)研究生課程教學與科學研究的協(xié)同整合,共同服務于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導師制度與研究生培養(yǎng)制度,共同推進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為和諧導學關系的構建提供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
2.在平等互動中促進師生溝通交流,為導學關系的構建提供情感支持
在研究生教育中要建立起導學雙方主體間性的關系,促使二者在平等交流中深化情感基礎,強化心理認同。
(1)建立師生互選機制。新生入學后先不確認導師,讓師生在相互了解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互選,增強雙方的匹配度與信任感。
(2)建立師生溝通協(xié)商機制。導師根據(jù)研究生的個性實際,幫助其規(guī)劃課程、制定學習計劃、選擇研究領域、確定培養(yǎng)計劃。在此過程中,導師要注意采取適當?shù)姆绞椒椒訌娕c學生的交流,縮小與學生的距離,加強對學生的直接指導和支持,營造積極的、健康的和令人滿意的導學關系[26],使這一共同參與的過程成為師生融洽關系、增強情感的過程。
(3)實現(xiàn)培養(yǎng)過程中的交互主體性。在師生互選、確立培養(yǎng)計劃的過程中,要實現(xiàn)師生民主平等基礎上的對話與互動;在課程教學與學位論文撰寫過程中,導師要充分激發(fā)研究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學與論文寫作的過程成為知識“闡述—理解—建構”的過程,成為師生相互欣賞、教學相長的過程;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師生精誠合作、取長補短、共同探討、共同創(chuàng)造,使這一過程成為建立互信、共同提高、互利雙贏的過程。
3.在科教協(xié)同過程中實行共同創(chuàng)新,為導學關系的構建提供內在動力
(1)注重課程體系的系統(tǒng)設計,突出研究生的學術積累。導師要為研究生列出必讀書目、推薦書目,定期與研究生進行交流,引導研究生進行大量的學術閱讀;同時,注重開設學術前沿性課程、研究方法類課程、學術倫理課程、學科交叉課程,把專業(yè)領域最前沿的知識及時傳遞給學生,既培養(yǎng)研究生深厚的學術功底,又通過課堂對學生的學術思想與品行起到良好的導向與激勵、規(guī)范與制約作用,這是研究生開展學術創(chuàng)新的不竭源泉[4]40。
(2)注重研究性課程教學,突出研究生的學術訓練。既要注重課堂內學生學術觀點闡述活動的開展,也要注重課堂外研究生讀書(學術)報告會的舉辦,通過自主探究式學習,培養(yǎng)研究生獨立思考、獨立研究的能力以及理性自由的學術表達技能,這是師生間 “精神契約”式關系形成的必由之路。
(3)注重科學研究,突出研究生的學術實踐。一方面,導師在科學研究過程中,讓研究生以科研助手或團隊成員身份全程參與項目設計、學術討論、科學實驗;另一方面,指導研究生自己設計項目,獨立開展科學研究,使高層次創(chuàng)新拔尖人才的培養(yǎng)根植于高水平的導師科研團隊與科研實踐之中,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xiàn)雙方教學、學術與情感的和諧統(tǒng)一,為和諧關系的構建提供強大動力。
4.建立科研項目基礎上的導師資助制,為導學關系的構建提供經(jīng)濟支撐
研究生的學習是以開展學術研究為價值追求的一種高層次的知識探索活動,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科研能力獲得體面生活的報酬,這是其全身心投入到學習科研中的物質保障,也是良好導學關系得以建立的經(jīng)濟基礎。因此,導師與研究生之間實質上是建立在經(jīng)濟關系基礎上的以導學為主的一種師生關系,導師只有給予研究生經(jīng)濟資助,提供足夠的經(jīng)濟保障,研究生才能潛心投入到導師的科研活動中,實現(xiàn)合作雙贏。導師資助的經(jīng)費從何而來呢?
(1)一般有以下幾個渠道:從導師科研經(jīng)費中來。高校應進行制度設計,只有科研經(jīng)費足、培養(yǎng)質量好的導師或團隊才能招收研究生,并允許導師把更大比例的科研經(jīng)費用于人力的費用支持,促使導師加強與社會的合作,用良好的科研成果獲得科研經(jīng)費,為研究生的科研實踐與經(jīng)濟資助提供有力支撐。
(2)從政府、學校與社會投入的獎學金中獲取。獎學金要以科學研究為鮮明導向,讓潛心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強、表現(xiàn)突出的研究生能夠獲得高額的獎學金。
(3)政府、社會、企業(yè)、學校設立的各類項目,讓研究生通過競爭來獲取科研經(jīng)費。所有的資助都建立在契約基礎之上,明確學校、導師與研究生的責任與義務,突出導師在導學過程中的經(jīng)濟杠桿作用,達到優(yōu)化導學關系的目的。
5.創(chuàng)新導師制度與研究生培養(yǎng)制度,為導學關系的構建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1)導師制度方面。實行導師負責與導師組集體培養(yǎng)制度,導師組由多學科、多領域的專家組成;建立學術學位和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導師分類評聘、分類考核的評價制度;構建以學系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為主的導師評價體系;強化質量評價結果的運用,定期進行導師的分類遴選,建立導師崗位動態(tài)調整機制;完善招生計劃分配辦法,確保招生指標向培養(yǎng)質量高、學術水平突出、師德師風好的導師傾斜。
(2)研究生培養(yǎng)方面。以強化創(chuàng)新能力考查為著力點,提高優(yōu)秀本科畢業(yè)生直接攻讀碩士學位的比例,建立博士研究生申請選拔機制;強化復試考查,注重對考生綜合素質、科研發(fā)展能力的考核。以教育督導為著力點,開展對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和學位點的評估,實現(xiàn)全方位監(jiān)控研究生培養(yǎng)。以提高質量為著力點,建立以提高學術學位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專業(yè)學位研究生職業(yè)能力為根本的培養(yǎng)機制,促進科教融合、產(chǎn)學結合。以鼓勵研究生潛心學業(yè)為著力點,建立以科學研究為導向的研究生評價與獎勵機制,建立研究生分流退出機制??傊ㄟ^構建互動協(xié)同的研究生培養(yǎng)制度,充分激發(fā)導學雙方的內在積極性,為和諧導學關系的構建提供堅強保障。
[1]林偉連,吳克象.研究生教育中師生關系建設要突出“導學關系”[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5):26-28.
[2]牟暉,武立勛,徐淑賢.和諧視域下研究生導學關系構建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5):72-74.
[3]羅云,李姝蓉.美國導師與研究生關系的特點與啟示[J].理工高教研究,2010(2):88-90.
[4]施鵬,張宇.論研究生教育中和諧師生關系及其構建路徑[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5).
[5]郭慧梅.反思雙主體理論在研究生導師負責制中的運用[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8):21-25.
[6]MAINHARD T,RIJST R,TARTWIJK J,et al.A model for the supervisor-doctoral student relationship[J].Higher Education,2009(3):359–373.
[7]Stanford Office of the Vice Provost for Graduate Education. Advising mentoring[EB/OL].(2015-07).https://vpge.stanford.edu/academic-guidance/advising-mentoring.
[8]ZHAO C M,GOLDEA C,MCCORMICK A.More than a signature:how advisor choice and advisor behavior affect doctoral student satisfaction[J].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2007(3):263-281.
[9]章麗萍,金璽,顧建民.研究生課程建設:從理念到方略[J].中國高教研究,2013(7):66-70.
[10]朱旭東.論大學課堂學術文化的重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3):57-63.
[11]PHILLIPS E,PUGH D.How to get a PhD:a handbook for students and their supervisors[M].5th ed.Berkshire:Open University Press,2010.
[12]CURTIN N,STEWART A,OSTROVE J.Fostering academic self-concept advisor support and sense of belonging among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graduate students[J].American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13(1):108-137.
[13]郭艷利.國外研究生教育理念比較及啟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8):72-77.
[14]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Student Research.Student research[EB/OL].(2015-07).http://www.uchicago.edu/research/student_research/.
[15]MCALPINE L,AMUNDSEN C.Doctoral education:research-based strategies for doctoral students,supervisors and administrators[M].Netherlands:Springer,2011:185-202.
[16]謝芬,王碧云,李紅萍.德美兩國研究生培養(yǎng)方式形成的內在機理及借鑒[J].理工高教研究,2005(6).
[17]Caltech Graduate Studies Office.Graduate studies office [EB/OL].(2015-07).http://www.gradoffice.caltech.edu/.
[18]SCHLOSSER L,LYONS H,TALLEYRAND R,et al.Advisor-advisee relationships in 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s[J].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2011(1):3-18.
[19]郭秋梅,劉子建.美國研究型大學理工科博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特點及質量保障[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11):74-77.
[20]KNOX S,SCHLOSSER L,PRUITT N,et al.A qualitative examination of graduate advising relationships:the advisor perspective[J].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2006(4):489-518.
[21]HILMER C,HILMER M.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ent–advisor match and early career research productivity for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PhD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7(1):162-175.
[22]BARNES B,AUSTIN A.The role of doctoral advisors:a look at advising from the advisor’s perspective[J].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2009(5):297-315.
[23]李波.國外研究生導師制對我國的啟示[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92-194.
[24]Harvard University Business School admission.Graduate Harvard admission[EB/OL].(2015-07).http://www.college-admission-essay.com/grad_harvardadmission.Html.
[25]SAUERMANN H,ROACH M.Science PhD career preferences:levels,changes,and advisor encouragement[J].PLoS One,2012(5):1-9.
[26]WRENCH J,PUNYANUNT-CARTER N.The influence of graduate advisor use of interpersonal humor on graduate students[J].NACADA Journal,2008(1):54-72.
(責任編輯 周玉清)
施鵬,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黨委書記,副教授,杭州310018;張宇,浙江理工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助理研究員,杭州310018。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課題“研究生教育中導學關系的優(yōu)化及策略研究”(編號:B2-2013Y1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