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蘭
?
“先學后教”中教師提問與學生質疑的有效結合
——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談語文教學的有效方法
◎何建蘭
“先學后教”的教學方式真正地把學生放在了主體位置,是建立在學生自學基礎之上的有效教學,但這也增加了教學難度:面對學生五花八門的學習反饋,需要教師一一批改,給出評價;對學生提出的多角度的問題,需要教師逐個刪選,總結歸納。那么教師對文本的提問如何與學生的質疑有效結合呢?下面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來談一談具體操作過程和方法。
(一)分析教材和學情,預設提問
首先進行第一次備課,分析教材。這是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短篇小說,課文有刪節(jié),課后練習補充了小說的開頭和結尾。小說通過菲利普夫婦對其弟弟于勒態(tài)度的前后變化,清晰生動地勾勒出一幅19世紀后半葉法國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婦的無義寡情,是通過少年若瑟夫的視角來表現(xiàn)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對人生、社會的認識。本課的閱讀教學,擬從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節(jié),領會作品的豐富內涵;力求創(chuàng)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用現(xiàn)代人的思想觀念,創(chuàng)新、多元評價作品的主題,領會作者匠心獨運的藝術構思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教師預設提問:菲利普夫婦的態(tài)度為何會有如此大的變化?從中看出他們什么性格特點?給我們什么反思?
然后分析學情。學生在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次接觸到小說,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前幾篇課文中就已經(jīng)對小說的要素、結構等特點有所了解,因此學生對小說內容、情節(jié)發(fā)展都能自學感知,但是對小說人物、主題更深層次的理解可能還存在困難。因此本課采用“先學后教”模式,第一課時組織學生自學質疑,第二課時教師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引領點撥,更深層次地理解人物形象,鼓勵學生多角度理解人物和主題,領會作者的藝術構思。
(二)教師初步解讀,形成導學案
因此導學案的問題設計不能太細,應該是對文章的整體把握,是開放性的、能讓學生有話可說的,同時要留下空間讓學生提問。所以筆者初步設計第一課時完成以下目標:(1)快速默讀課文概括出小說情節(jié),篩選關鍵信息并能整合歸納,理清小說線索。(2)通過自學、小組合作獲得對人物、小說主題的初步理解,完成學習案,并提出質疑。
1.自學完成學案:
(1)小說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概括主要情節(jié)。
(2)談談你對人物、小說主題的初步認識。
(3)提出質疑,一個問題以上。
(4)給老師上課提出建議。
2.小組交流,解決簡單疑問。(難解決的問題留待第二節(jié)課解決)
3.整理導學案,批改歸類。
孔子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學生在導學案中的分析和質疑讓筆者感到欣喜。有30人對菲利普夫婦的性格評價為“虛偽、貪婪、唯利是圖、自私、冷漠”;有13人對小說主要內容有完整概括;有11人對故事情節(jié)有正確清晰地梳理;另外還有6位同學提出“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為題”;7位同學提出“菲利普夫婦的態(tài)度為什么會前后變化”;有2位同學提出“永不變更的話反復出現(xiàn)2次,有何意義”;有3位同學提出建議“介紹當時背景”……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是從問題開始的。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所以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力求點燃思維火花。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筆者進行了歸類和刪選,以此為根據(jù),開始了第二次備課。當然學生的提問要盡量多的出現(xiàn)在課堂中,教師的提問只是串聯(lián)和點撥。
有7位同學提出“菲利普夫婦的態(tài)度為什么會前后變化”,這正是我預設的主要大問題,因此這可以成為前半節(jié)課探討的主要問題。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菲利普夫婦心情的變化,筆者在此處設計提問:“從哪句話看出菲利普夫婦的言行神態(tài)變化?揣摩一下他(她)當時有怎樣的心情,會怎么想?”
對于人物形象的理解大多數(shù)學生只看到父母可鄙的一面,有30位同學對菲利普夫婦的性格評價為“虛偽、貪婪、唯利是圖、自私、冷漠”,但這樣的認識是片面的,這時教師就要加進對文本的解讀,適當做發(fā)散引導。教師可進行發(fā)散性的提問:“你們對菲利普夫婦只有憎惡嗎?還有其他情感嗎?說說你的理由?!庇纱颂嵘龑W生的認識,使學生對小說人物和主題的理解可以更多元化。緊接著引導提問:“難道社會真的是世態(tài)炎涼嗎?小說中有溫情嗎?”從而引出對作者寫作意圖的思考和反思。
第二課時筆者在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組織課堂教學,免去了很多課堂上不必要講的的內容。教師可以直接針對學生提出的疑問有條理的由淺入深地引導解決。結合學情反饋設計第二課時教學流程:
1.回憶導入:請同學回憶小說講了什么故事?同時展現(xiàn)出能夠完整概括出答案的13人的姓名及其相應內容,11人的姓名和對情節(jié)的梳理。同時結合情節(jié)解決6位學生提問的“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為題這一問題”。
2.整體感知:出示7位學生的提問“菲利普夫婦的態(tài)度為什么會前后變化?”繼而給出學法指導:跳讀課文,從文中找出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稱呼并歸類,理清于勒的命運,評價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點。(虛偽、貪婪、唯利是圖、自私、冷漠)
設計意圖:“菲利普夫婦的態(tài)度為什么會前后變化”是本課的主線,以這個大問題引出對人物的性格分析和主題分析,思路清晰,層層深入。學生的質疑與教師的預設提問剛好吻合,應該把提問的學生名單展示出來,以此激勵其大膽質疑。
3.品讀人物,本環(huán)節(jié)是結合學生給老師的建議:分析人物描寫、分角色朗讀。結合于勒一富一貧的前后變化,探究菲利普夫婦語言、神態(tài)、動作背后的心理,品析人物性格。分角色朗讀34-38段,再評析。同時解決2位學生提到的“永不變更的話”的意義,并做朗讀分析“竟”字的作用。
4.主題探究:
(1)你認為菲利普夫婦就真的只有自私,可鄙之處嗎?你對他們還有什么看法?結合文中語句來談。
(2)社會真的如此冷漠嗎?你從小說中讀到了哪些人間溫情?
(3)讓學生從悲觀無奈中走出來,認識小說人物“我”的形象,從而理解作者莫泊桑的創(chuàng)作意圖。
5.歸納提升
(1)“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2)你從小說中領悟到什么?聯(lián)想到什么?
(3)教師配樂朗讀自己的感悟:我們無法嘲笑于勒,也無法嘲笑“我”的父母。小說讓我們反思我們的生活,反思我們的人生,反思金錢關系對我們人性的扭曲和破壞,提醒我們不要失去對人的真誠、愛心和同情……
1.將學生提問作為課堂主問題,教師設計小問題引導點撥。例如上一案例中《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有7位同學提出“菲利普夫婦的態(tài)度為什么會前后變化”,教師就可以拿此作課堂主問題,設置從稱呼入手的學法指導,引導點撥學生歸納人物性格。
2.將學生提問作為導入,激發(fā)興趣。例如6位學生提問“為什么以‘我的叔叔于勒’為題”。
3.將學生提的問題作為同學討論的話題。例如:討論有30人對菲利普夫婦的性格評價為“虛偽、貪婪、唯利是圖、自私、冷漠”,這樣的評價是否正確。
美國保羅哈爾默斯有句名言:“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去做、去問、再去做。”學習的主體永遠都是學生,所以教師要做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點撥者。明人陳獻章說:“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先學后教”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大有裨益的。
(何建蘭浙江省 杭州市余杭區(qū)崇賢中學311100)
建構主義教學原則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大的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動”和“維持”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創(chuàng)建真實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學生必須擁有學習的主動權,教師不斷地挑戰(zhàn)和激勵學生前進。“先學后教”正是以任務驅動為基礎展開的教學模式,它要求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把教學任務巧妙地隱含在每個問題之中,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經(jīng)過思考和教師的點撥,自己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