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民 朱鳳芹
《我不是最弱小的》(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教例——
師:這篇課文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爸爸把雨衣給了媽媽,媽媽又把雨衣給了薩沙,薩沙用雨衣蓋在了薔薇花上。文章這樣寫能不能把這件事大致說清楚、說完整呢?
(指名讀敘事部分的3個自然段<1、2、7自然段>,讀后集體討論。)
生:這樣寫也能把這件事大致說清楚、說完整的。
師:那為什么還要寫對話呢?
(出示含對話的第3~8自然段。指名讀,然后討論。)
生:讓事情更加生動具體。
(指名學生上黑板板書“生動具體”)
生:加上對話后,能說清楚爸爸、媽媽、薩沙他們?yōu)槭裁匆@樣做。
(指名學生上黑板板書“說清事理”)
師:寫對話,不僅能使文章更加生動具體,還能把事理說清楚。所以寫對話很重要。下面我們就來感受文中對話的作用。(學生聽錄音)
師:接下來讓我們走進薩沙和媽媽的對話。
(出示第3自然段。薩沙問道:“媽媽,爸爸把雨衣給您,您又把雨衣給了我。你們干嗎這樣做呢? ”)
(指名讀。強調(diào)把“干嗎”上揚,讀出疑問的語氣。)
師:薩沙問了幾個問題?
生:兩個?!鞍职指蓡岚延暌陆o媽媽?”“媽媽干嗎把雨衣給‘我’?”
師:面對這樣的疑問,媽媽一般會這樣回答:
(出示:“因為你是我們家最弱小的,所以我把雨衣給了你?!?(指名讀)
(出示:薩沙的媽媽卻這樣回答:“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指名讀)
師:兩種回答,哪種更好呢?說出你的理由。
生:第2種回答好,因為她教育薩沙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師:第2種回答不僅包含了第1種回答的意思,還更含有一種希望。薩沙的媽媽希望薩沙成為怎樣的人?
生:希望他成為強大的人。
生:希望他能自覺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師:那是一種有責任與擔當?shù)娜恕?板書:責任、擔當)
師:第1種回答為什么不好?
生:暗示了薩沙就是最弱小的人。
師:那爸爸為什么把雨衣給媽媽?
生:因為媽媽比爸爸弱小。爸爸在給薩沙做榜樣。
師:媽媽真會說話!既回答了薩沙的提問,又對薩沙進行了引導。
(生齊讀)“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師:媽媽話里有話,四歲的薩沙只聽懂了其中的一半。
(出示:“這么說我就是最弱小的了?”薩沙反問道。)
(指名讀:強調(diào)“我”應該讀重音。)
(出示:“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嗎?”媽媽笑著回答說。)
師:請把媽媽的話換成陳述句。
生: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
師:為什么用反問句,不用陳述句?
生:富有啟發(fā)性,更加委婉。
師:好會說話的媽媽,對薩沙循循善誘。聽了媽媽的啟發(fā)后,薩沙怎么做、怎么說的?(指名讀7、8自然段)
師:薩沙為什么說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用“因為……所以……”說話。
生:因為他保護了比自己弱小的薔薇花,所以說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出示兩個句子)
參考孫寶國等[10]人總結的香精調(diào)配技術可知,在香精調(diào)配過程中,若各種香原料的香氣不夠協(xié)調(diào)時,可嘗試加入適量的精油來達到目的。且百香果是一種具有強烈特征香氣的熱帶水果,可加入少量的硫代薄荷酮來突出百香果香精的熱帶水果氣息。由此,得到百香果香精配方B(表5)。
①“現(xiàn)在我該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薩沙問道。
②“現(xiàn)在我還是不是最弱小的了呢,媽媽?”薩沙問道。
師:兩種問法,哪種更好?說出理由。
生:第一種問法好,寫出了薩沙的自信、自豪。第二種寫出了薩沙的不確定、疑惑。
師:練習讀好第一句,請大家讀出自信、自豪的語氣。(指名讀)
(出示羅曼·羅蘭的話:生命被賦予了一種責任,那就是——精神的成長。)
師:要讀好對話,就要細心揣摩人物說話時的心情和語氣?,F(xiàn)在老師幫幫你們——你能讀懂對話,給下面的對話加上提示語再讀一讀。
薩沙( ):“媽媽,爸爸把雨衣給您,您又把雨衣給了我。你們干嗎這樣做呢?”
媽媽():“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p>
薩沙():“這么說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媽媽( ):“要是你誰也保護不了,那你不就是最弱小的了嗎?”“現(xiàn)在我該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薩沙( )問道。
師:同學們,你們對“對話”部分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感悟,誰能讀好它?(指名分角色讀)
【反思】
教師怎樣才能導到位上?從本質(zhì)上說就是教師要明白“教什么”的問題。 一篇課文,枝枝蔓蔓的東西很多,可以訓練的語言內(nèi)容也很多,但我們在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上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應該取其最重要的一“點”(或者說取其最具核心教學價值的一“點”)來開展教學。只有教師心中明白了“教什么”,課堂上才能有的放矢、有效導學。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一篇敘事類的課文,可教的語言點很多。比如“伏筆”的運用:前文寫的“天氣悶熱”,就為后文“突然雷聲大作,先是飄下幾滴雨點,接著大雨如注”埋下了伏筆;前文寫“父親、母親、五年級的學生托利亞和四年級的學生薩沙”就為后文寫薩沙是“最弱小的”埋下了伏筆;前文寫野薔薇“一朵花剛剛開放,粉紅粉紅的”,就為后文“滂沱大雨已經(jīng)沖掉了幾片花瓣,花兒低垂著頭,因為它嬌嫩纖弱,毫無抵抗能力”埋下了伏筆。再比如遣詞造句準確妥帖。寫野薔薇花剛剛開放“粉紅粉紅、芳香撲鼻”;寫夏日雨景“天氣悶熱……突然雷聲大作,先是飄下幾滴雨點,接著大雨如注。”還有課文插圖。薩沙是怎樣保護比自己弱小的薔薇花的。(他是走近薔薇花,利用自己的身軀作支撐,掀起雨衣的一角,輕輕地蓋在薔薇花上,嬌嫩纖弱、毫無抵抗能力的薔薇花瓣才不會被滂沱大雨沖掉,也不會被雨衣本身的重量壓垮。)
面對這些語言訓練點,該怎樣選擇呢?深入研讀文本后就會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第1~2自然段主要敘事,寫薩沙一家人到森林里度假,突然遇上雷雨,爸爸、媽媽把雨衣讓給了最小的薩沙。課文第3~8自然段主要寫薩沙和媽媽的對話,對話中說清了爸爸媽媽為什么這樣做,薩沙聽后把雨衣蓋在了薔薇花上。文本的故事情節(jié)本身不太復雜,四年級學生理解起來,基本上不存在什么難度。但是,薩沙媽媽所說的話,學生理解起來存有不小的難度,教師需要進行引導與點撥。課后練習第4題就是要求理解媽媽、薩沙對話的含義。于是,教者把教學重點聚焦在文中的“對話”上。
當下的語文課堂,教者大多熱衷于教學方法,拿到一篇課文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教”。聽課者關注的也是教學方法,著眼于教師的教學技巧、藝術風采。其實,無論教者、聽者,更應關注的是“教什么”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