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旭
?
語文教學中“鯰魚效應”的應用
柳旭
從挪威的漁夫把沙丁魚活著保存到了岸上的秘密公開后,人們就開始理解并運用“鯰魚效應”。近幾年教育界已經(jīng)有很多專家開始關注“鯰魚效應”,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和一定的范圍內運用它來指導自己的學科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把自己當做“漁夫”的同時,還一定要注意對“鯰魚”和“沙丁魚”的情感教育,有了第一個被老師發(fā)現(xiàn)的“鯰魚”,自然還可能會有第二個,這時,要注意從學生的各自特點入手,讓他形成良性的競爭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鯰魚效應”,改變原有的課堂狀態(tài),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和交流等,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形式。
“鯰魚效應”對經(jīng)典理論的一個最重要發(fā)展,就是在吸收和借鑒了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方法論的基礎上最終可以歸結于教育人類學的范疇。在《教育人類學理論》一書中,詹棟梁認為從研究教育的個別現(xiàn)象來獲得概念,對人類進行綜合了解,并根據(jù)教育過程中事實性不同的觀點,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學,稱為教育人類學。它主要是利用人的本質作用與教育條件來促進人的改變或形成的。也就是說在教育人類學的理論當中,對微觀教育的研究是其最根本的研究之一。以此理論來解讀“鯰魚效應”,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個效應本身就具有教育人類學的本質特點。
第一,從研究個別現(xiàn)象來獲得概念
在“鯰魚效應”理論中,“鯰魚特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這個概念的提出,是作者經(jīng)過了近四年的教育實踐,通過對所教的近五百名的學生的性格、個性心理、個人素質等的細致對比與研究中得出的。這是明顯帶有實用主義特點的理論概括和總結??梢哉f,“鯰魚特質”這一概念的提出是有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的。
第二,對人進行綜合了解
“鯰魚效應”要求教師在激發(fā)學生之前,首先要對其有深刻的了解,這不僅僅是確認他是否可以成為“鯰魚”的關鍵,也是為了能夠在同時出現(xiàn)幾條“鯰魚”時,教師可以迅速準確地利用好他們。教育人類學所說的“綜合了解”,實際上也是對人類個體進行了解,從對一個個個體的了解中最終達到對整個人類的了解。
第三,以學生為中心,在不同的實際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的思想形成
“鯰魚效應”里最為看重的除了“鯰魚特質”之外,還有在不同時間、不同課型的實際教學中,未發(fā)現(xiàn)的學生自身存在的良性品格。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自身的優(yōu)勢,校正缺點,讓學生能夠逐步趨利避害,完善自己,最終使學生能夠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以及思想基礎。一旦學生可以形成,那么將會對學生的未來有非常積極的影響。這也就達到了教育人類學的重要研究目的:“對參與者進行教育人種志的描述”。讓學生可以明確自己究竟是屬于哪一類人,以及這類人有哪些優(yōu)點、缺點,以便他可以用自身作參照物,比量其他人以獲得新的認知。
第四,利用人的本質作用來促進人的改變
在“鯰魚效應”里人的本質特指的就是個性化的性格。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他們的心智的成長過程。按照杜威的生長原則的觀點,學生的精神生長即心智的成熟是由三個要素組成的:感覺、刺激、反映。在這三個要素循環(huán)起作用后,便可以導致學生心智的增長。經(jīng)過若干次在教學過程中對他們的刺激,最終會是他們產生條件反射,這種反射形成后,學生便會產生一些情緒的變化,以致影響著他們的性格改變。
重構多元智力理論。經(jīng)典教育學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多元智力理論。這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家霍華德·加德納在《心智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擁有八種不同的智力,由于組合方式和發(fā)揮程度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智力潛能,只要能激發(fā)這種潛能就可以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不同的人才。這里所說的激發(fā)是指教師的引導和幫助,這是帶有明顯的教師思想痕跡的引導和幫助。學生的潛能在這種有意識有原則的開發(fā)中,變成教師了潛能的復制品。這種思想的強加,也勢必會產生出一些不太容易讓學生理解和接受的地方。這樣的結果是,很可能會“制造”出非常符合要求的“標準”人才。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我們的教育主體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之所以會一臉漠然的面對我們的課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了畸形的教育,使他們的思想萌芽被一次次的摧殘著,以至在最終絕望的“池塘”里“窒息”。
以“鯰魚效應”理論來重新理解就不會這樣了。教師有意識引導的只是具有“鯰魚特質”的“鯰魚”,他們往往是一些在其他教師那里不被注意到的學生,對于這類學生來說,如果受到關注進而被刺激,那么簡直就是“如魚得水”了。這樣的“鯰魚”必然會使其他學生因人而異的產生了不同的反映。于是,他們就會根據(jù)自身的性格特點自己激發(fā)自己,這樣必然會產生出大量有思想的人才來。
★作者單位:河北秦皇島市新世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