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偉 李 華
1.修文縣人民法院,貴州 修文 550200;
2.安順市西秀區(qū)人民法院,貴州 安順 561000
?
“洞穴奇案”中被告人的辯護詞之設(shè)計
曾偉1李華2
1.修文縣人民法院,貴州修文550200;
2.安順市西秀區(qū)人民法院,貴州安順561000
摘要:“洞穴奇案”中所有的觀點,都是人們站在一個旁觀者,站在法律甚至更高的層面上去提出的,不管理論多么精深,多么讓人信服,都是一種身外的言論,并不是從心底的吶喊。很多人的觀點都會考慮到如何彰顯正義,如何維持秩序,可沒有人會想到作為被告人此時多么的想為自己的生命作最后的抗爭,本文從被告人的視角出發(fā)提出辯護,其對自己的辯護理應(yīng)得到法律的尊重和重視。
關(guān)鍵詞:洞穴奇案;正義;契約精神
一、“洞穴奇案”的概況
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L.L.富勒提出了一個虛擬的人吃人案例:4299年5月,五名洞穴探險人不幸遇到塌方,受困山洞等待救援。十多日后,他們通過攜帶的無線電與外界取得聯(lián)絡(luò),得知尚需數(shù)日才能獲救,水盡糧絕為了生存,大家約定通過投骰子吃掉一人,以此救活其余四人。威特莫爾是這一方案的提議人,不過投骰子前他又收回了提議,其它四人卻執(zhí)意堅持,結(jié)果威特莫爾被選中。在受困的第32天,剩下四人被救,隨后他們以故意殺人罪被起訴,而根據(jù)《刑法典》規(guī)定:“任何故意剝奪他人生命的人都必須被判處死刑。”①
富勒和美國葉爾漢姆學院哲學系教授彼得·薩伯針對本案共虛構(gòu)了十四位大法官的法律判決書,引得法學界人士紛紛就此案發(fā)表了自己的第十五個觀點,眾說紛紜,觀點不一,至今無統(tǒng)一定論,洞穴奇案現(xiàn)在仍然是法學界激烈討論的一個神奇案例,吸引著無數(shù)法律人士及法律愛好者去探討其中的法律、道德、哲學等問題,探尋它所蘊含的法律精神。相信每個讀過洞穴奇案的人心里都有一份判決書,每個人心里都會有一把正義的尺子,都會想用這把尺子給這個神奇的案例一份相對公正的判決,但是每個人對于公正的理解都不一樣,沒有統(tǒng)一的公正,何來公正的判決。
二、被告人的辯護詞
我們的確有罪,但是罪不至死,在生死存留之際,我們要為自己的生命做最后的爭取。我們相信法律的目的不是懲罰人,而是引導(dǎo)人,我們追求的公平正義并不是以命抵命,而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維護我們心中崇高的法律信念。
(一)生存是我們的人權(quán),法律不能強人所難
我們受到生存的嚴重威脅,只要有活下去的機會,大家都愿意去嘗試,威特莫爾也是這樣想的,當時我們五個都已經(jīng)達到身體的極限,只要有活下去的希望,哪怕是很殘忍,也能接受。當一個人面臨死亡威脅時,腦子里只有生存的念頭,很難去想著脫困以后的后果,當時想著能多活一分是一分,多活一秒是一秒,如果被選的是我,我也不會怨恨別人。
威特莫爾的提議激起了我們的求生意志,給了大家一絲希望,大家經(jīng)過公平商議后決定將命運交給上帝。通過殺掉同伙維持其他人的生命是當時那種環(huán)境下我們唯一的辦法,每個人都是心甘情愿接受的。我們把命交出來,如果沒被選中,就相當于撿回一條命,那將會是一種恩惠,可以再多活一段時間,如果不幸選中,也能接受,因為如果沒有這個辦法,將同樣是死亡的結(jié)果。
(二)生死契約應(yīng)更具有契約精神
亞里士多德在倫理學中關(guān)于正義的論述,蘊含著豐富的契約思想,可見古代思想家對契約精神的重視。威特莫爾在決定投骰子前撤回了他的同意,這是一種背叛,對我們來說,我們當時都是心甘情愿的接受這種方式,并心甘情愿的接受后果,我們虔誠的彼此相信,不管會是誰,都會心存感激,毫無怨言,畢竟每個人的死亡與生存的機率是相同的。在生死存亡的關(guān)頭,我們把自己的生命交到對方手中,這是對彼此的一種信任,一種生死契約,我們并沒有強迫威特莫爾,我們只是履行了我們的生死契約,更何況大家死亡的機率是等同的。對于最終威特莫爾被選中,這只是一個數(shù)學概率問題,并不是我們有預(yù)謀的殺死了他。
(三)我們心存感激,我們將一生贖罪
威特莫爾是我們的朋友,也是患難之交,至今我們對他仍心存感激,是他想出了獲救的辦法,是他給了我們每個人生存的機會,是他讓我們享受到生命的可貴,因為感激,我們也憎恨自己親手殺死自己的朋友,將他的肉一塊塊割下來,放到嘴里吃掉,這將永遠是我們的噩夢,我們的罪惡,我想即使我們活了下來,我們也會在罪惡中度過,這將是比判處我們刑罰更加殘酷的懲罰。這是一生的罪,今后我們都會在贖罪中度過。
我相信我的朋友在撤回同意前想法也和我們一樣,只要有生存的希望都愿意去爭取,去嘗試,要不然他也不會想出這個辦法,我并不是想為自己開脫罪名,我們吃掉了朋友,我們一生都是罪人,但是,我們都想活下去,不僅是為了我們自己及家人,也是為了威特莫爾,在威特莫爾提出吃人辦法的時候,我們都知道自己有可能就是那個被吃掉的人,但是我們都同意了,就算是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們都愿意,我們當時約好,不管那個被吃掉的人是誰,我們都會照顧他的親人。威特莫爾已經(jīng)死了,他一定希望我們替他把自己應(yīng)履行的義務(wù)履行完,而不是我們也要因為他而死去,這樣他的死也就沒任何意義了。
三、結(jié)語
我們有罪,但罪不至死,只有經(jīng)歷過生死才懂得生命的意義,我們現(xiàn)在生存的意志很強,我們會為了來之不易的生命爭取,即使背負一生的罪名,我們也要活下去,為了威特莫爾,為了自己,為了生命,也為了公正,法律是為了彰顯正義,它明白我們不是大惡之人,我們相信法律一定會給我們一個公正的判決。
[注釋]
①[美]彼得·薩伯著,陳福勇,張世泰譯.洞穴奇案[Z].新知文庫,2012.4.
作者簡介:曾偉(1987-),男,貴州畢節(jié)人,修文縣人民法院;李華(1988-),男,貴州關(guān)嶺人,安順市西秀區(qū)人民法院。
中圖分類號:D9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0-01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