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飛 張 靜
南北文化融會與詩意化營造
——濟寧近古宅第園林的民俗文化蘊義
高飛張靜
摘要:山東濟寧向有“江北小蘇州”的美稱,其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古城內(nèi)外密布著具有江南風韻、形神具備的宅第園林。近古濟寧園林,呈現(xiàn)出南北文化交融的深深印痕,并有著巧納周邊名勝為景觀、彰顯鄒魯儒雅風致和追求歸隱山水、寄情林泉詩境的民俗特色。由園林的興衰嬗變,既可證運河時代經(jīng)濟社會的興衰變化及濟寧城市文明演進的軌跡;又可考地方名門望族發(fā)展脈絡和士紳鄉(xiāng)賢的社會習俗等。撿拾近古濟寧園林的殘影碎花,旨在襄助“江北小蘇州”城市風貌的重塑,助力“孔孟之鄉(xiāng)、運河之都、文化濟寧”城市形象的打造。
關(guān)鍵詞:濟寧園林;民俗文化;江北小蘇州
山東濟寧,被譽為“中國運河之都”,又向有“江北小蘇州”的美稱。①林之鹓《濟寧州竹枝詞》有“濟州人號小蘇州,城面青山州枕流”之句,民國《濟寧直隸州續(xù)志》卷二十三《藝文志》。這是因為除有著極似蘇州水弄堂的沿運河縱橫交錯的街巷外,濟寧古城內(nèi)外還密布著具有江南風韻、形神具備的諸多宅第園林。正如孫競昊所說:“與太白樓等名勝包含的文化意義一樣,濟寧士紳、富戶的園林宅第也不僅僅是單純的游覽或居住建筑。如同明代江南城市蘇州、杭州、揚州(縱然揚州具體的地理位置已經(jīng)在江北),濟寧的園林之多、之美使其贏得了‘江北小蘇州’的稱號?!雹趯O競昊:《經(jīng)營地方:鄭與僑與晚明及明清王朝交替之際的濟寧士紳社會》,《歷史研究》2011年第3期。
宅第園林,簡稱宅園,又稱私家園林,是住宅建筑與園林共同構(gòu)成的居住形式,是我國宋元以后園林中為數(shù)最多、與人們?nèi)粘I钭顬槊芮械囊环N類型。既可視作具有宴游功能的住所,又可看作具有居住功能的園圃,是將對林泉之樂的向往物化在城市民俗生活中的一種智慧創(chuàng)設(shè)。
元朝以降,隨著京杭運河水運的暢通和市鎮(zhèn)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濟寧逐步成為全國知名的33座工商業(yè)大城市之一及運河沿線7個對外開放的重要商埠之一,聚集了相當多的高官富賈、士紳達人。他們擁有寬綽的財富,很自然地要追求生活環(huán)境的優(yōu)裕,于是紛紛建造府第園林。同時,地處運河中樞位置的濟寧,其宅第園林的建造呈現(xiàn)出南北文化交融的深深印痕,也給近古濟寧城市民俗文化增添了詩意化的色彩。
濟寧近古的園林數(shù)量之多、造園技藝之高,在山東南部首屈一指。據(jù)對地方史志和地方名人詩文集的檢索統(tǒng)計,宋元時期濟寧共有宅第園林6處,明朝新建40余處,清代又新建約50處,至清末民初仍保有20余處,總計宋元至民國間共有宅第園林100多處。①高飛、高建軍:《濟寧宅第園林》附錄“濟寧宅第園林一覽表”統(tǒng)計,中國社會出版社,2014年。
縱觀濟寧宅第園林的歷史,宋元為世家大族的時代,明清為官宦鄉(xiāng)紳、商人和武官的時代。濟寧作為州治始于金元時期,系由巨野遷移至此,另外當時濟寧作為運河之城的地位也未形成,因此宋元時期濟寧還只有孔、孟、顏、曾等圣人家族和籍貫在山陽古郡的高官望族所營造的寥若晨星的幾處宅園,城區(qū)還是空白。明代是濟寧宅第園林建造的鼎盛時期,主要有慕名遷居濟寧而后仕進為高官者、因功授官寓濟寧后落戶或因身為衛(wèi)籍隨軍調(diào)防落戶的官宦之家興建的宅園,他們或于城內(nèi)大量建筑宅園,或于城外故里建造園居別墅。這些宅第園林,多呈現(xiàn)出簡遠、疏朗、雅致、天然之特色,給近古濟寧的城市環(huán)境增添了靜美詩意和炫亮色彩。清代濟寧宅園,則呈現(xiàn)出名門望族輪番登場、各領(lǐng)風騷數(shù)十年的景況,并一改官僚鄉(xiāng)紳為建園主體的局面,因運河而發(fā)跡的巨商大賈開始建造宅園、享受生活,且大多學著揚州、蘇州商人的樣子,將宅園選址在縱穿古城的運河兩岸。清末民初,濟寧造園之風已近強弩之末,新建宅園規(guī)模大小有異,大都是在北方四合院建筑的基礎(chǔ)上,借鑒南方典型造園手法建造而成的。
(一)融會南北造園技藝,凸現(xiàn)運河文化溝通交流的印痕和民間審美追求
濟寧,位在北地,造園自有北方園林建筑的大氣穩(wěn)重,又因元代以后地處運河的中樞位置,南北方文化交融頻繁,故而在造園藝術(shù)上又有著江南造園技藝的濃重痕跡,這在宅園的形制、筑軒建亭、累石鑿池、花木栽植等方面,都有明顯體現(xiàn)。明清時濟寧宅園的主人雖居較高社會地位,但其生活卻無法脫離當?shù)氐拿耧L民俗,因此在宅園建造風格、技藝上主要借鑒蘇州、揚州等地,鮮明地展現(xiàn)出近古濟寧城市居民對自己城市風貌深蘊著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審美追求。因此,當?shù)厝苏J為濟寧城最美的稱謂應該是“江北小蘇州”。
位于黃家街路北候選訓導劉衍聚的溷園、城北戴莊通奉大夫李澍的藎園、里塘子街路南浙江上虞縣令潘兆元的意園、天津府街西首路北天津知府李鐘淳及霍州知州李鐘淑從兄弟倆的怡怡園、稅務街西段路北兩淮伍佑場大使劉錫綸的西園、扁擔街中段路西書法家王儀莊的伴村園等,都有蘇州、揚州造園技藝的體現(xiàn)。如溷園雙面透窗回廊的設(shè)計,房廊逶迤,透窗參錯,使得宅院與園林形離意連,呈現(xiàn)出“墻隔景不隔”的效果。伴村園,巧妙地將上房院糅合在東園和西園之中,是典型的蘇州庭園構(gòu)設(shè):上房院建北堂“蓬萊山館”,辟方形荷塘,植高聳海棠;由西廂房北側(cè)馬頭墻上的牌坊式拱券門入西園,筑大型假山、槐亭、高臺花廳、大卷棚露臺、曲溪板橋,并用東、西、南三面的單面回廊將上房院隔開;上房院東北的拱券門可通東園,園中北部建有書屋,置高大玲瓏太湖石一架;兩園均遍植花木,清雅宜人。藎園,荷池院中的假山,南峰筑有南方風格的六角涼亭,北峰則建有北方的四角茅亭;以疊方磚透空花墻圍園,屏山一列、上亭下沼、方池臺榭的營筑手法,融匯了揚州園林的鮮明風格特征,也見證了江南造園技術(shù)沿京杭運河向北傳播的歷史。
濟寧宅第園林,不管是在整個宅園的規(guī)劃設(shè)計、亭榭軒堂的造型、景觀營造的疊山鑿池、置石植樹的大格局上,還是在匾額楹聯(lián)的懸掛、木石磚雕等建筑物構(gòu)件的細微裝飾上,都可尋到南、北方造園藝術(shù)交流的痕跡。如石橋鎮(zhèn)張家橋玉堂孫氏孫步和在郭家街東首路南的宅園,入門是一處四合院,南屋為過廳,出南屋門即進入花園?;▓@東南隅壘石筑環(huán)形假山,山石形態(tài)奇崛,色彩艷麗,有藍石、綠石;上植高聳椿樹一株,粗可合抱;遍植花木,四時絢麗。山半腰置石桌、石凳,石桌上刻棋盤,供隨時命茶、手談。假山西南側(cè)鑿有洞室。山之南建茅亭一座,山與亭間,有池水板橋,山下另植大棗樹兩株。園子西南角另立四角茅亭一座,與山旁之亭相顧望。用“縮龍成寸”之法,以少量水石,造成“一峰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的審美構(gòu)設(shè)。在四合院西南角上有個過道,是入花園的另一個通道,其間建一座小門。就是這個小門,也做了精細的設(shè)計:門旁矗有石獅門枕,不高不矮的門檻,門楣懸“曲徑通幽”的門匾,旨在提示意境的轉(zhuǎn)換。
就園林而言,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六引劉大觀語:“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峙,不可軒輊?!睋P州以園亭勝,應為明清時人之共識。濟寧城與揚州城相仿,城區(qū)平曠無山。揚州人看山,除北郊略似山形的蜀岡,難見崇山峻嶺,濟寧人亦如揚州人一樣,將北門大街附近的一處略有起伏的高岡俗稱為“漁山”。因此,濟寧在筑建園林時特別注重借鑒揚州疊石造山的技藝,挖池堆山作主景,以增加山水情趣,彌補濟寧人看山只能登樓東眺鳧嶧、西瞻嘉祥九十九座峰的遺憾。明人文震亨《長物志》說:“石令人古,水令人遠。園林水石,最不可無?!睗鷮幍恼瑘@,90%以上有著假山曲池、小溪板橋的造景,一半以上可見太湖石和金陵玲瓏石的身影。如明代工部營繕司郎中孫景耀創(chuàng)建雅集園時,曾從金陵運來9塊玲瓏置石,使得構(gòu)筑于平地的雅集園,借助山環(huán)水抱和奇石與山、水相望而形成幽險的景觀,營造出了城市山林之神韻。至清代,濟寧的宅園則多了一些人工雕琢的山林之趣,少了些鮮活原創(chuàng)力,更多地拘泥于形式和技巧,但享受生活的功能卻大大增加了,幾乎成為多功能的活動中心。一般是前為宅第,后為花園。宅第可飲食起居,可會聚親朋,亦可接待客商;后花園有書屋花房、假山?jīng)鐾?、小橋曲溪,可讀書、弈棋、會友,又可坐覽山水、登高望遠。造園的主人則由原來的官僚貴戚,又增加了因運河而發(fā)跡的巨商大賈,因此便多了一份附庸風雅、爭強斗富的心理趨向于其中。在園林營造技術(shù)和藝術(shù)方面基本上借鑒了蘇州、揚州鹽商園林的風格,“園必隔,水必曲”,凡園必有假山曲池、透窗修廊,巧妙布局,小中見大,空間開合,景物借對,達到幽雅怡人的目的。尤其是被譽為全國之冠的揚州疊山技法,幾乎在濟寧私家園林中都能見到。此時的濟寧園林建筑,正好處在中國古典園林成熟的最后時期,體現(xiàn)出造園技藝的最高水平和運河城市園林的特色。
(二)巧納周邊名勝為景觀,呈現(xiàn)詩意化城市風貌
濟寧園林的又一特點,就是巧借自然山水風光造園。明代造園專家計成在《園冶》中曾就“名園依綠水”(杜甫詩句)的造園經(jīng)驗說:“卜筑貴從水面”,“江干湖畔,深柳疏蘆之際,略成小筑,足征大觀也”。
濟寧城區(qū)明清新建的宅園,多選擇在風景秀麗的運河兩岸興建。如西關(guān)城郭間明代著名詩人、陜西巡撫于若瀛的于園,就左右運河、府河長流如帶,自成“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景致。另外,汪園、李園、怡廬、呂家宅院、伴村園、稅務街的孫家花園等,都緊偎著運河。
明崇禎年間兵部侍郎徐標,在濟寧城西馬場湖(又稱西湖)南岸構(gòu)筑一處宅園。園藉水秀,一泓碧水,漁舟帆影,成了徐家宅園的大背景。園主人在《安居西湖記》中曾專門描繪西湖四時風光:“每見沙暖蘋新,水融魚躍,鷗鷺喑喑,或與鳴鳩啼鶯婉轉(zhuǎn)相和;柳蔭鋪茵,涼生近浦,藕花張錦,香散遠灘,采蓮之曲扣舷者喧焉如市;白露橫空,紅蓼接岸,蒹葭中征雁一聲,孤蒲里鐵笛三弄,客此者動莼鱸之思;元霜栗冽,宿鳥驚寒,深雪迷漫,蓑翁獨釣,雖景物衰颯,而隱隱魚磯,淡煙如縷,亦發(fā)山陰之興?!睂嶋H上,也就是徐家宅園的四時風光。對鳧山莊則遠牽鳧嶧山色,近挽泗水清波為景。魚臺瀟灑園,園門正對“魚臺十景”之一的金莎嶺,蜿蜒起伏三百余里,山道旁莎草帶露,映日如金,別有情致。兗州鄭郗村的鄭氏莊園則納如帶洸河、俏麗嵫山壯其園色。會泉亭,就置建在泗水泉林名勝區(qū)內(nèi),它既是泉林風景區(qū)的景點,又是明代泉林水部公署的景點和代稱,其余之三坊、五亭也同樣如此。而相同境況的分水亭,也既為汶上南旺分水口風景地的景點,又是南旺分司工部官員工作生活之區(qū)的景點和代稱,并巧納著運河古鎮(zhèn)南旺周圍四山三湖二河之山光水景和分水龍王廟豐富的人文景觀。
(三)多半建有書樓或?qū)⒄瑘@直呼書屋,彰顯地近鄒魯?shù)娜逖棚L致
作為孔孟的桑梓之地,濟寧的宅第園林多半建有書樓或書屋,而孔、孟、曾、仲等古代圣賢后裔的宅園里都有書齋書房更是自不必說。明代萬歷年間蒲城令劉兆奎位于濟寧城內(nèi)東北隅的集玉園中便建有書樓,可讀書其中,又可憑欄觀景?!靶韵沧x書,自少至髦手不釋卷”①咸豐《濟寧直隸州志》卷九《藝文》。的鄭與僑宅院自然也少不了書屋,他的宅院在濟寧城西北隅河院軍門西北,書屋名曰柿葉齋。明嘉靖年間吏部右侍郎靳學顏自謙“予性不喜讀書,貯書不多,故以半卷目之”②(明)靳學顏:《兩城集》卷十二《三樓詩·序》。,其在馬驛橋南、府河西的避塵園中所建的一處讀書、藏書樓,便名半卷樓。魚臺王云巖隱居及其孫王麟從學的宅園,后人則直呼為“云巖書屋”。清代,濟寧有幾大藏書家,如溷園主人、祥河同知劉嗣瑞喜歡藏書、讀書,藏書可謂濟上之最;憩園主人李瑩長子、內(nèi)閣中書李聯(lián)壇聰明博學,子史百家大半成誦,積書三萬卷;李瑩的曾孫李毓恒幼嗜學,有志于存書,也積書六七萬卷,還輯諸家藏書之約成《惜陰書屋書目》6卷;米家大院主人、靜寧知州米協(xié)麟家藏古籍、書畫、碑帖甚豐,在濟寧回族中首屈一指。這些宅園主人,都曾專門建有惜陰書屋、后書樓等書齋藏書、讀書。潘兆元意園的假山南側(cè)有書房,名“客逋山房”。怡怡園假山南側(cè)院中,也有書房“叢碧山房”。劉錫綸的西園面積雖僅畝許,也建三大間前出卷棚的書齋,名“眄柯山房”,并掛有楹聯(lián)“一簾花影云拖地,半夜書聲月在天”。
(四)園亭名稱多取歸隱之意,追求醉意山水、寄情林泉的詩境
江南園亭的取名,多是一種適世休閑、自然灑脫的處世思想的流露。如蘇州的拙政園,它第一位主人王獻臣取名“拙政”,取晉代潘岳《閑居賦》中“筑室種樹,灌園鬻蔬,是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以表達自己辭官歸隱田園的景況。然而,其園中的堂軒樓閣、亭館廊榭則幾乎全是感風吟月、陶情適性、恬淡清雅的命名。如中部拙政園主景區(qū)的主體建筑以荷香喻人品名“遠香堂”,東部主要建筑名“蘭雪堂”;拙政園標志性景觀之一、典型“舫”形閣樓名“香洲”,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軒,有“倚玉”,有取蘇東坡詞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之意的“與誰同坐”;亭,曰“荷風四面”“雪香云蔚”;樓,曰“倒影”“澄觀”;閣,曰“滄浪”“留聽”;館,曰“三十六鴛鴦”“十八曼陀羅花”。揚州個園中亭臺樓閣的命名,也是同樣的取意,若清美堂、清頌堂、抱山樓、住秋閣、宜雨軒、鶴亭、拂云亭等。
與江南園林多為富商大賈所建有所不同,濟寧80%以上的宅園都是官宦士紳家庭的宅第園林,因而園亭命名常采擷東晉陶淵明及唐代柳宗元、白居易之隱逸思想和《詩經(jīng)》頌揚高德大隱的詩文名句,以追求醉意山水、寄情林泉、大隱隱于市之意境。
《詩經(jīng)·國風·衛(wèi)風·考盤》,是一首謳歌贊美生活在水湄山間的隱士言辭行動暢快自由形象的詩篇:“考盤在澗,碩人之寬。獨寤寐言,永矢弗諼??急P在阿,碩人之薖。獨寤寐歌,永矢弗過??急P在陸,碩人之軸。獨寤寐宿,永矢弗告。”濟寧園林取意于此者,多為明代宅園的園亭之名,如城東林家橋明弘治年間壽州知州劉概的薖園、避塵園中的獨寤齋和城內(nèi)西北隅州署之西明代布政使于錦適園中的弗告堂等。
西晉潘岳有才名,仕途沉浮,去官閑居家中種樹釣魚,作一篇《閑居賦》,描寫逍遙自在的生活。故而,濟寧潘姓士紳家庭的宅園,多取意于潘岳《閑居賦》,如潘應賓北潘園的賦閑堂即如此。
這種以古代文人作品詞句來取園名者,以北宋文學家晁補之的東皋歸去來園最為典型,從園名到園中的堂、亭、軒、庵等十幾處建筑,皆以東晉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之詞語命名,甚至一門一窗,都賦予歸去來之意。受其影響,明翰林院檢討楊士聰位于翰林街因園里的容安館,也取自《歸去來兮辭》中“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之句;清劉錫綸西園的眄柯山房、夕佳亭等,則取自陶詞“眄庭柯以怡顏”和《飲酒二十首》詩句“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明靳學顏的拙園取名,應是仿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和思想家柳宗元創(chuàng)建“愚溪”的思路。柳宗元因愚蠢而貶謫永州創(chuàng)建“愚溪”,靳學顏也說自己是“既拙于性又拙于命”;柳宗元巧布溪、丘、泉、溝、池、堂、亭、島八景,均冠以“愚”字,靳學顏則將園中的屋命之“養(yǎng)拙”、堂命之“任拙”、室命之“夢拙”、亭命之“忘拙”。
明戶部員外郎聶櫟始建的大隱園,直接取“小隱于山,大隱于市”之意而命名。清初李氏從兄弟倆的怡怡園,園中廳堂廊榭的命名則取意唐代白居易中隱思想和宋代陸游“隱于吏中”的境界追求。如聊自適軒,就取自白居易《夏日獨直》中的名句“情性聊自適”。三間舊草堂,則是取宋代陸游《自述》“二畝新蔬圃,三間舊草堂……薄酒時醒醉,殘書半在亡。老懷常自笑,無事忽悲傷”的詩意。就連一處“舫”式造型的亭榭也命之為“蠡艇”,取范蠡功成名就后泛舟五湖之意,以隱喻自己厭倦官場紛擾,渴望像范蠡一樣退隱江湖、逍遙身心的追求。
(一)由宅園的興衰嬗變,可探時代變遷、社會發(fā)展、城市文明演進的軌跡
早在宋哲宗紹圣二年(1095),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在《洛陽名園記》中就已經(jīng)將園林興廢與國家治亂、都城盛衰的辯證關(guān)系,論說得非常清楚:“且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衰而知,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囿之興廢而得?!雹倮罡穹?《洛陽名園記》,《邵氏聞見后錄》卷二四,中華書局,1983年,第236頁。如他所言,由小識大,從洛陽園林的興廢,占盛衰,占治亂,成為國家經(jīng)濟社會時勢的直接反映。
中國四千余年的都城文明發(fā)展呈現(xiàn)為黃河時代和運河時代兩個階段。黃河時代始于夏商,確立于西周,興盛于秦漢,至隋唐至輝煌頂峰,中唐后漸趨衰落,自宋設(shè)立開封、洛陽兩京便表明黃河時代結(jié)束和運河時代的肇始。隨后繼起的金、元、明、清徹底改變了中國古代都城的分布格局,正式開始了都市文明發(fā)展的運河時代。在運河時代里,運河的興衰與都城文明的發(fā)展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大運河不僅改變了都城運動的軌跡和方向,而且以它特有的溝通功能和經(jīng)濟文化價值而成為都市興起、發(fā)展和變遷的主要推動力之一。大運河是都城之間的連線和通道,都城是大運河的起點、終點和交匯點。②王明德:《從黃河時代到運河時代:中國古都變遷研究》,巴蜀書社,2008年,第16頁。京杭大運河及其沿岸城市經(jīng)濟的繁榮、城市文明的繁興,直接影響著大運河南北兩端杭州、北京和距大運河與長江交匯點相去不遠的南京等都城文明的發(fā)展。
濟寧處運河全線制高點的“水脊”,“濟寧通則全河活,濟寧塞則全河?!钡奶厥獾乩砦恢眉爸谶\河經(jīng)營的極端重要性,引歷代王朝高度重視,元明清三朝均派設(shè)最高治運機構(gòu)——河道總督河院署于此。政治、經(jīng)濟、社會的繁榮,又使得濟寧成為京杭大運河“南通江淮,北達幽燕”的中樞和關(guān)鍵,與淮陰、臨清并稱“運河三大名城”。因此,濟寧段運河和這個運河都市的興衰,自然可候國家盛衰、天下治亂。濟寧明末孝廉鄭與僑曾在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的《名園記》中慨嘆:
李文叔記名園,謂園囿之興廢,洛陽盛衰之候也;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宋都汴,秦楚蜀滇,胥取道于洛,故洛之盛衰,天下之氣運歸之。我國家兩京并建,濟處其中。盛時舟車,衰時兵革,莫不先乎濟而后受于天下。是濟之盛衰猶之洛之盛衰也,刑清政簡,惠及林泉,寇擾兵訌,慘遍丘壑。不出園而全濟可知,不出濟而天下可知。余之記此,亦竊此夫文叔氏之遺意焉耳。③(明)鄭與僑:《濟寧遺事記》,清抄本,山東省圖書館藏。
深刻闡釋了作為“中國運河之都”的濟寧之園林的盛衰,之于時代變遷、社會發(fā)展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正如這位“白衣尚書”鄭均的裔孫鄭與僑所言,“不出園而全濟可知,不出濟而天下可知”。濟寧宅第園林的興衰,也勾畫出濟寧城市文明發(fā)展和京杭大運河盛衰的軌跡。濟寧城區(qū)的宅第園林,明代中晚期已有40余處,至清中葉,城東北隅的閑園,東南隅的槐隱園、因園、竹園、潘園、宋園,西南隅的李園,北郊的王園,東郊的避塵園,西郊的仲蔚園,南郊的趙園等十幾處均已破敗荒圮,如閑園毀于火災,因園因園主“其子南遷”而荒廢,竹園也為“兵燹所壞”等。有的變賣成民居或易為他用,如城東南隅張園“改園為居”,東郊的臨溪草堂“盡為民廬”,不窺園則“商旅多墓于此,名園化為黎丘”①《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兗州府古跡考四》。,王園改為清華洞道觀,城東北隅的蕪園施予創(chuàng)為準提庵。然而,有減有增,增減相抵,清代仍保持在40處左右,但到清末民初則銳減到20余處。宅園的荒圮增減,足可證運河時代經(jīng)濟社會的興衰變化,反映出運河漕運、商貿(mào)業(yè)的發(fā)展過程與宅第園林修造乃至城市建設(shè)的密切聯(lián)系。近古的濟寧,就是一個隨著運河的興衰而發(fā)展演變的城市,濟寧的宅第園林,也成為近古中國社會治亂的晴雨表。
(二)由宅園的興衰嬗變,可考地方名門望族發(fā)展脈絡和士紳鄉(xiāng)賢家庭的社會習俗
由宅園的興衰嬗變,很容易理清一個城市名門望族興起、鼎盛、敗落的脈絡,這是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未見有人關(guān)注的角度。如前所說,清代濟寧宅園的興建,呈現(xiàn)出名門望族輪番登場、各領(lǐng)風騷數(shù)十年的景況,所以,由宅園的興衰,我們可以考辨出清中晚期濟寧幾大望族粗線條的滄桑歷史。
由一個家族的宅園,細細追索它們或始創(chuàng)或重修、或購置或易手的過程,便可探觸到他們家族的經(jīng)濟、文化、精神等不同層面的史實資料,從而勾勒出這個家族或興旺或衰敗的發(fā)展脈絡。如從李氏家族城內(nèi)天津府街的怡怡園、里塘子街的“世科第”、北郊戴莊的藎園、李家橋的憩園、城東南趙村的李園等宅園的考察,可知曉他們這個家族,先祖是從山西省洪洞縣遷至濟寧的,初居城西安居鎮(zhèn),后徙居州城。至“祖”字輩,有李昌祖、李顯祖、李揚祖、李繩祖等;至“時”字輩,有時菶、時茂、時蔚、時萃、時華、時蕡等;至“鐘”字輩,有鐘沂、鐘泗、鐘淳、鐘渂、鐘泌、鐘沛、鐘淑、鐘柏、鐘庚、鐘慶、鐘學、鐘泰等。自“鐘”字輩上,李氏家族開始興盛,有數(shù)位仕進居官,如李鐘淳官天津知府、李鐘淑官霍州知州、李鐘泌官戶部員外郎、李鐘柏官泉州通判等。清乾隆至道光年間,此輩及以下三四輩,或興建宅第園林,或收購他人宅園,如李鐘淳、李鐘淑筑建了怡怡園,李鐘沛的孫子李珙建“世科第”,李鐘沂四子李瑩建城北憩園,李瑩之孫李承楷建城東南李園,李鐘沂五子李澍則購置了城北藎園等。光緒年間以后,李氏家族或因宦游移居他鄉(xiāng),或因家境敗落,紛紛變賣宅園,怡怡園的東府于光緒十三年(1887)易主泉河通判查筠,西府易主回族馬姓;藎園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由李澍四世孫李善虎賣與德國天主教圣言會傳教士安治泰;憩園也易主于姓?!扮姟弊州呉韵滤奈遢吅?,志書上就少有該李氏族人的記述了。
前面所說的宅園興衰嬗變可以占國家盛衰,占天下治亂,這是因為當時的宅園已演變成地方士紳與鄉(xiāng)賢家庭對外交往和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明清城市景觀在公眾視野里最為矚目的是在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場合中的公共演出。安東籬(Antonia Finnane)指出在揚州園林里——‘一種特殊的社會空間’——社會禮儀、文化活動和交往展開了。同樣的情形也發(fā)生在濟寧。地方士紳通過空間布置創(chuàng)造出特有的有形的和無形的環(huán)境,于是太白樓和其他公共領(lǐng)地以至園林宅第其實就成了他們之間以及他們與遠來的士人聚會的舞臺。他們以文會友,吟詩作畫,飲酒唱和,交游聯(lián)誼,傳布和擴大各自的名聲。”②孫競昊:《經(jīng)營地方:鄭與僑與晚明及明清王朝交替之際的濟寧士紳社會》,《歷史研究》2011年第3期。
清光緒年間濟寧文人孟廣來有《游鄭如四小隱園和徐樹堂原韻》,便描述了他們在宅園中交游聯(lián)誼的文化生活:
瓊筵月滿坐花香,一陣薔薇罥畫堂。
洛社耆英推九老,蘭亭雅會繼三王。
飛觴馥散櫻花宴,搦管詞成錦繡章。
幸有丹青傳韻事,好將妙筆繪詩囊。①民國《濟寧直隸州續(xù)志》卷二十三《藝文志》。
古城北紅廟有清工部侍郎王天眷“無意為園而園成”的也園,友朋常來此聚會,便有了名噪一時的“也園會”。他們仿北宋駙馬都尉王詵邀大文豪蘇軾、黃庭堅、秦觀、晁補之等16位名人匯集西園并作《西園雅集圖》之舉,將也園會的情景繪成《雅會圖》,聚會時就掛于園亭壁上,增加交游的歡樂氣氛。園主人七十五歲時作的《雅會圖記》中,曾記述參加也園會的士紳鄉(xiāng)賢以及雅會時放浪形骸的情景:
維時瑞伯熊君、靜菴邱君、元潤楊君、密臣邵君、泗濱鐘君、金章羅君、伭液楊君,或琴或棋,或清談或雅歌,無不各極風韻。又有介公魯水、惠人賡虞、梅巖公燮數(shù)君子工詩,即景唱和,捻須自得。予不揣亦率而酬答,不無狂態(tài),詩之工拙弗計也。時而杯盤狼藉,醉臥夕陽;時而洗盞更酌,潦倒月下;城頭鼓角沉沉,陶然忘歸。快矣哉!……予嘗有詩曰:“溫公獨樂未足擬,淵明三徑差堪比。”又曰:“雖無車馬填門,盛時有賓朋過庭頻見足矣?!雹谙特S《濟寧直隸州志》卷五《名勝》。
也園雅會,表現(xiàn)出濟寧士紳文人間文化創(chuàng)造的活躍、文化氛圍的濃郁和文化心理的成熟,展現(xiàn)出濟寧士紳鄉(xiāng)賢的社會習俗。同時,地方士紳也在有意無意地傳遞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表達著士紳階層、士商階層對時代的認識和訴求,也展示了城市民俗生活刻畫于時代的深深印記。
應該說,民俗文化深刻地體現(xiàn)在城市園林之中,園林又恒久地展示出城市民俗的魅力。濟寧宅第園林,在近古數(shù)百年歲月里雖不為大多數(shù)居民所有,只為高官顯貴、巨商大賈所享用,但在建造形制、風格、技藝和起居、交游使用上,卻離不開濟寧城市民俗文化特性的影響。反過來,宅第園林客觀上也對濟寧城市環(huán)境起到了改善和美化的作用,作為城市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留下了以園林和庭院為主題的華麗多姿的城市民俗文化以及運河之都南北文化融匯的深深印痕。
濟寧近古100多處的宅第園林,現(xiàn)僅留下藎園、呂家宅院、潘家大樓、曲阜孔府鐵山園、兗州鄭氏莊園等。假如宅第園林沒有湮滅,濟寧早已成為“北方小蘇州園林”名勝區(qū),宅第園林也必將會是濟寧人的驕傲,也會成為山東或運河沿岸以至全國人民一筆共享的巨大精神財富。然而,這只能是“假如”了。如今的濟寧,城區(qū)構(gòu)建有六廊、雙環(huán)十二園的園林綠地系統(tǒng),于2012年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按現(xiàn)有規(guī)劃,至2030年,還將建設(shè)綜合公園15個、社區(qū)公園61個、專類公園15個、帶狀公園1491.11公頃等。因此,近古濟寧宅第園林雖僅遺數(shù)所,但朝花夕拾,回首撿拾宅園的殘影碎花,弄清楚濟寧“江北小蘇州”詩意化城市風貌的肇始源頭和各時代的不同呈現(xiàn),還是很有意義的。這不僅對了解和傳承濟寧歷史文化有極大的幫助,也為“美麗濟寧”宏圖的展現(xiàn)鋪就沉穩(wěn)厚實的底色,更可以襄助濟寧“江北小蘇州”城市風貌的重塑,助力“孔孟之鄉(xiāng)、運河之都、文化濟寧”城市形象的打造。
[責任編輯王加華]
作者簡介:高飛,山東省濟寧市園林管理局助理工程師(山東濟寧272000);張靜,山東省濟寧市園林管理局助理工程師(山東濟寧27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