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斯塔福德
一張照片、一個初吻或是一件珍藏已久的信物,都有可能激起我們的懷舊之情,令我們對一段時光或一個地方產(chǎn)生難以名狀的情愫。我們都知道這種感覺:那是一種被往昔時光勾起的甜蜜憂傷。如果用顏色來描述,它似乎也總是一成不變地呈現(xiàn)著相似的色調(diào),有時是褐色,有時是玫瑰色,還有的時候可能如晚霞般泛著金黃。
懷舊將記憶中的積極情緒存儲起來,讓我們可以有意識地獲取這些回憶,甚至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利用這些回憶來改善我們的心理感受。正是這些對過往時光的強烈感受,幫助我們以更好的心態(tài)面對未來。
“懷舊”(nostalgia)這個詞最早是瑞士內(nèi)科醫(yī)生在17世紀末發(fā)明的,用于描述士兵們的某種思鄉(xiāng)之情。但如今,它早已不再單指思鄉(xiāng)(也不再僅僅適用于瑞士士兵)。倘若過于懷舊,可能會變得多愁善感或放縱難抑。
但除了多愁善感外,懷舊或許還有其他作用。心理學家康斯坦丁·塞迪基德斯認為,懷舊或許扮演了一種我們與其他的人或事建立聯(lián)系的資源,讓我們在前進過程中減少恐懼,明確目的。
塞迪基德斯的想法源自恐懼管理理論(TMT),這大概比多數(shù)心理學理論都要性感8000倍,它的前提假設是:人類的主要心理需求就是緩解對死亡的恐懼。這種理論的根基源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因而與許多現(xiàn)代心理學理論存在一些差異,后者更多地吸收了世俗的靈感——例如將思維視為一臺電腦。
2008年發(fā)布的一項實驗使用了一種標準方式來測試恐懼管理理論:讓受測者思考自己的死亡,然后向他們提出許多問題,例如:“簡單描述一下當你想到自己的死亡時所產(chǎn)生的情緒?!保▽φ战M的問題是思考牙痛或其他令人不快的事情,但這些事情都不會危及生命。)
恐懼管理理論認為,要緩解對死亡的恐懼,方法之一就是更加堅定地認為生命還有更加廣泛的意義。所以,當他們介入之后,便要求參與者闡述自己對某些說法的認同程度,例如“生命既沒有意義,也沒有目的”或“生命中的一切努力都是無用而荒謬的”。他們根據(jù)答案判斷參與者在多大程度上認為生命是有意義的。
受測者的反應取決于他們懷舊程度的高低。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提醒參與者想到自己的死亡可能會增強他們的虛無感,但只有那些自稱不太可能沉溺于懷舊的人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自認為比普通人更喜歡懷舊的人不會因為與自己的死亡有關(guān)的負面想法而受到影響(與對照組一樣,他們認為生命很有意義)。
后續(xù)實驗表明,喜歡懷舊的人不太容易受到死亡想法的困擾,也不太容易感到孤獨。根據(jù)這個觀點,懷舊與軟弱和沉溺有著很大差異。研究人員稱之為“意義來源”,這是心理健康的關(guān)鍵因素。
? ? ? ? 一張老照片或許可以勾起對一段時光或一個地方的甜蜜憂傷,但懷舊或許不僅僅意味著多愁善感
懷舊將記憶中的積極情緒存儲起來,讓我們可以有意識地獲取這些回憶,甚至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利用這些回憶來改善我們的心理感受。正是這些對過往時光的強烈感受,幫助我們以更好的心態(tài)面對未來。(摘自BBC中文網(wǎng))(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