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東
摘要:篇章回指作為一種銜接手段對語篇連貫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小樣本的數(shù)據(jù)分析,從二語習得角度探討中國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書面產(chǎn)出語料中篇章回指的分布規(guī)律及其制約因素。數(shù)據(jù)表明,中國學習者英語作文中篇章回指的分布規(guī)律基本支持可及性假設:人稱代詞的先行詞處于近距離語篇中;指示代詞的先行詞處于中距離語篇中;有定名詞短語的先行詞處于遠距離語篇中。但中國英語學習者對三類篇章回指的使用情況與英語本族語的使用情況仍有一些差異,特別是人稱代詞。
關鍵詞:篇章回指;分布規(guī)律;可及性;二語習得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6721101(2015)02007604
Abstract: Discourse anaphora,a cohesive device,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discourse coherence. Through analyzing small sample dat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stribution regularity and restriction factors of written discourse anaphora b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data suggest that distribution of anaphora in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English writing basically supports accessibility hypothesis: Personal pronoun antecedents are at close range in the discourse, while demonstrative pronoun antecedents are at middle and definite noun phrase antecedent are at long range. However, the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and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still have some differences in using the three kinds of discourse anaphora, especially in using the personal pronoun.
Key words:discourse anaphora;distribution regularity;accessibility;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回指或照應(anaphora)現(xiàn)象一直是語言學關注的焦點。回指是由語篇中的兩個指稱詞語,即回指語和先行語,表達的一種同指關系[1] ,是一種語篇銜接關系[2]。例如在“Wash and core six cooking apples.Put them into a fireproof dish.”中,them和six cooking apples構(gòu)成了篇章回指關系。them為回指語(anaphor),six cooking apples為先行語(antecedent),它們組成了一個篇章回指紐帶(anaphoric tie)。篇章回指不僅表現(xiàn)為語法上的替代關系或語義上的同指關系,還充當語篇的銜接手段,制約著語篇的連貫性[3]?;刂戈P系中的指稱詞語主要包括第三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名詞短語[4]。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寫作過程中,應注意這些回指的使用規(guī)律。
一、文獻回顧
國內(nèi)外學者從句法、語義、語用和認知等不同的角度對語言中的回指現(xiàn)象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生成語言學將回指看作純句法現(xiàn)象,僅關注句內(nèi)回指;功能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則認為回指本質(zhì)上是語篇現(xiàn)象,試圖對篇章回指和句內(nèi)回指做統(tǒng)一的分析。
Huang Yan[5]把篇章回指的模式總結(jié)為以下幾種:1)Givón[6]的主題延續(xù)模式(topic continuity model),認為篇章回指的編碼主要由回指項與先行詞的距離、潛在的先行詞以及篇章主題的變化等因素決定。2)Fox[7]的修辭結(jié)構(gòu)模式,認為制約篇章回指編碼和解碼的主要因素是篇章的結(jié)構(gòu)(如對話中的話輪,篇章中的段落等)。3)語用模式,認為篇章回指的分布規(guī)律可以由語用原則(如Levinson[8]的Q-,I-和M-principles)來預測。4)Gundel[9]的認知模型(cognitive model),認為篇章回指的編碼主要是由認知過程如先行詞的激活程度或說話人的注意狀態(tài)決定的。與認知模型比較接近還有著名的可及性理論。
Arie在文獻[4]中提出的可及性理論認為,篇章回指的編碼和解讀都受一條認知原則,即先行詞的心理可及程度制約。人稱代詞的先行詞一般出現(xiàn)于上下文語境,可及性較高;指示代詞通常指向物理語境,可及程度中等;名詞短語通常指向百科知識環(huán)境,屬于低可及性回指。先行詞的可及度主要由以下因素決定:1)回指項與先行詞的篇章距離,2)可能成為先行詞的詞語的競爭,3)顯著性即是否先行詞是當前話語主題,4)回指項和先行詞是否屬于同一心理框架。Ariel[4]還對英語篇章回指分布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所采用的語料包括四篇英語文章,共8880字左右,結(jié)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人稱代詞的先行詞大多出現(xiàn)在同一句和前一句中,指示代詞的先行詞大多出現(xiàn)在前一句和同一段中,而有定名詞的先行詞常出現(xiàn)在同一段和跨段中。三類篇章回指語與先行詞間的距離逐漸增大,說明人稱代詞是高可及性標示語,指示代詞是中可及性標示語,有定名詞是低可及性標示語。英語中的篇章回指分布規(guī)律基本符合可及性理論的預測。
在國內(nèi),許余龍[10]對漢語篇章回指的分布規(guī)律進行了研究。他的語料是18篇漢語民間故事,結(jié)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漢語中零代詞和反身代詞的先行詞大部分位于同句中,可以看作高可及性標示語。人稱代詞的先行詞也主要出現(xiàn)在同一句和前一句中,但是使用頻率卻遠遠低于英語,因此只能看作是中可及性標示語。指示代詞和人稱代詞差異較小,都是中可及性標示語,有定名詞的先行詞通常出現(xiàn)在長距離環(huán)境中,所以可以看作低可及性標示語。
文獻回顧顯示,目前對于篇章回指分布規(guī)律主要是從語言學角度進行的研究,從第二語言習得角度探討中介語中語篇回指分布規(guī)律的研究還很少[11]。因此,立足二語習得的視角,分析中國英語專業(yè)學生書面產(chǎn)出語料中篇章回指的分布規(guī)律及其制約因素,不僅具有語言學理論價值,更具有外語教學的實踐意義。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試圖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 中國英語學習者書面語中的篇章回指如何分布?
2) 中國英語學習者書面語中篇章回指的使用情況和英語本族語者有什么不同?
3)中國英語學習者書面語中篇章回指是否存在誤用情況?
(二)研究對象
來自安徽省某高校的30名英語專業(yè)一年級學生參加了此次研究,他們年齡在18至20歲之間,沒有出國學習英語的經(jīng)歷。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寫作測試來收集數(shù)據(jù),每位受試被要求完成四篇作文,包括記敘文、描寫文、說明文和議論文各一篇。題目分別為“An unforgettable class”、“A place I visited”、 “The effects of building University Town”、“Can satisfaction bring happiness?”。
(四)數(shù)據(jù)收集與分析
測試以寫作任務的形式分布于不同的課堂時間,分四次進行。首先由任課老師向受試講解寫作要求,然后給出規(guī)定的時間的最低字數(shù)要求,總共收集118篇作文,共23516字。研究者通過歸類法在作文中找出所有三類篇章回指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和有定名詞,同時找出相應的先行詞,計算回指語與先行詞之間的距離,分為同句、前一句、同段、跨段四種篇章環(huán)境進行統(tǒng)計。并且對回指誤用的例子進行記錄。統(tǒng)計的人稱代詞都是第三人稱代詞,包括:he, she, his, her, him, it, its, they, their, them。指示代詞包括this, that, these, those。有定名詞指的是由定冠詞、指示代詞修飾的名詞或名詞短語。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指稱詞語1240個,其中人稱代詞1066個,指示代詞57個,有定名詞117個。
三、結(jié)果與討論
(一)篇章回指分布規(guī)律
中國英語學習者書面語中的三類篇章回指分布規(guī)律見表3。
統(tǒng)計顯示,在中國英語學習者書面語中,人稱代詞的先行詞位于同一句和前一句中的比率最高,分別達到36.7%和28.8%,共計65.5%;指示代詞的先行詞主要位于前一句和同段中,分別達到52.6%和22.8%,共計75.4%;有定名詞的先行詞主要位于跨段中(70.1%)。指稱詞語和它的先行語之間的篇章距離越短,其指稱對象的可及性就越高;相反,可及性就越低[10]。可以看出,在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作文中,人稱代詞是高可及性標示語,指示代詞是中可及性標示語,而有定名詞屬于低可及性標示語。以上結(jié)果表明,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作文中篇章回指的分布規(guī)律基本支持可及性假設,即人稱代詞的先行詞主要位于近距離篇章環(huán)境中,指示代詞的先行詞主要位于中距離篇章環(huán)境中,有定名詞的先行詞主要位于遠距離篇章環(huán)境中。
(二)漢英中介語、漢語與英語篇章回指分布規(guī)律對比
和英語本族語者相比,中國英語學習者所使用的人稱代詞中先行詞位于同一段中的達到27.1%,而英語本族語者使用的人稱代詞先行詞位于同一段的只占14.2%(見表1)。我們認為,這一差別可能是以下兩個原因造成的:首先,受試所寫的作文結(jié)構(gòu)比較簡單,有的段落很長,這可能是導致代詞位于同一段的比率比較高的最重要原因;其次,受漢語的影響,漢語中人稱代詞是中可及性標示語,可以用于中距離篇章環(huán)境。
許余龍在文獻[10]中將漢語人稱代詞看作中可及性標示語的證據(jù)是其使用頻率遠遠低于英語,通過對漢英中介語中人稱代詞的使用頻率的對比(見表4),我們發(fā)現(xiàn):
1)漢英中介語中人稱代詞的使用頻率(86%)高于英語(70.1%),可能的原因是中國學習者在英語寫作中將漢語中的人稱代詞和零代詞都轉(zhuǎn)換成了英語的人稱代詞,此外,作文的主題比較簡單也可能會是導致代詞使用頻率高的重要原因。2)比較而言,漢英中介語中指示代詞的使用頻率則低于英語,分別為4.6%和11.1%,造成這一結(jié)果的原因可能是漢語中指示代詞使用頻率很低(1.4%)。3)漢英中介語中有定名詞的使用頻率不僅低于英語,也低于漢語,分別為9.4%、18.8%和28.2%,這一結(jié)果可能與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英語水平有關,他們不能夠象英語本族語者那樣在重復相同內(nèi)容時使用近義詞語,仍然使用代詞來替代。另外,受試所寫的作文主題比較簡單,這也可能影響有定名詞的使用頻率。
雖然各類指稱詞語的先行詞所在篇章環(huán)境的比率略有不同,但是對表1、表2和表3的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總體上英語、漢語和漢英中介語中的指稱詞語分布規(guī)律都支持可及性假設。這一結(jié)論說明可及性理論提出的制約回指解讀的認知規(guī)律具有語言類型學上的普遍性。
(三)篇章回指的誤用
我們在受試的作文中發(fā)現(xiàn),篇章回指存在很多誤用現(xiàn)象,比較典型的有:
1)代詞的先行詞在上下文中始終沒有出現(xiàn),如:
“There he comes”, someone called in a light tone, and then everybody who was in a position to see watched him as he approaching the classroom——smiling leisurely. ……(S1)
代詞的解讀主要依賴先行詞,如果上下文中沒有先行詞,勢必給讀者的理解造成很大困難,也影響了語篇的連貫性。
2)代詞與先行詞的性數(shù)不一致或代詞不符合社會規(guī)范,如:
First of all, I want to discuss what happiness is. Its a kind of feeling when somebody feels satisfied with what he was, what situation he is in, what the surroundings is like, then he is happy to see almost everything, so he will of course feel happiness. Whats more, if someone is in content surroundings, there would be more passion for them to strive for their target and future. (S2)
該例中,在指代上文的somebody時,作者連用了數(shù)個he。這與現(xiàn)代社會規(guī)范仍有一定的觀念偏差,由于現(xiàn)代社會強調(diào)男女平等,所以應該用he or she 更為合適。在最后一句中,作者又使用的them和their來指代someone,導致數(shù)的不一致。中國英語學習者似乎對主謂一致比較關注,而對指稱的一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3) 不能準確使用可及性程度合適的回指語,如:
Ming Xiao Ling Tomb(1), built by Zhu Yuanzhang, the founder of Ming Dynasty, lies on the southern slope of Purple Mountain. Ming Xiao Ling Tomb(2) is a certified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 and is a must-see for travelers to Nanjing. (S3)
在例三中,第二個Ming Xiao Ling Tomb的使用不夠恰當,因為它和先行詞都是專有名詞,屬于低可及性標示語,但是卻出現(xiàn)在相鄰的句子中,在近距離的語篇環(huán)境中使用代詞更加合適。
4) 照應詞使用中的另一問題是前后人稱不一致,如:
When one wants to learn English well, you should work very hard. (S4)
在該例中,作者首先使用第三人稱,接下來又使用第二人稱you,導致上下文不流暢。很多學生會忽視這一問題,因為we、you、they 表達的是相同的意思,都泛指“人們”,相當于漢語的“大家”。
四、結(jié)論
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寫作中篇章回指的分布規(guī)律基本支持可及性假設:人稱代詞的先行詞處于近距離語篇中,指示代詞的先行詞處于中距離語篇中,有定名詞短語的先行詞處于遠距離語篇中,但中國英語學習者對三類篇章回指的使用情況與本族語為英語者的使用情況仍有一些差異,特別是人稱代詞。該結(jié)論說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在學習和使用英語的過程中,應注意語篇回指使用規(guī)律,要正確、規(guī)范地使用語篇回指。這為本土英語教師的專業(yè)教學提供了參考,也為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即強化篇章回指教學的重要性。
隨著英語水平的提高,中國英語學習者為了追求語言的簡潔和語篇的連貫,在篇章中使用回指這種銜接手段的頻率會有所增加,但是由于不能熟練掌握回指的使用規(guī)律并且受到母語的影響,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錯誤。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應對不同指稱形式之間的可及性差異和不同語言之間指稱系統(tǒng)的差異進行講解,以便使學生能夠領悟不同語言中指稱詞語的使用特點和規(guī)律,減少回指誤用現(xiàn)象。本研究的語料不夠大,未來的研究可以調(diào)查更多種類語料中篇章回指的使用情況,并且采用訪談等手段調(diào)查中國學習者指稱詞語的使用策略。參考文獻:
[1]許余龍.語篇回指的認知語言學探索[J].外國語,2002(1): 29-37.
[2]Halliday M A K, R,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M].London: Longman, 1976.
[3]宋宏.語篇回指研究理論綜觀[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7-10.
[4]Ariel M. Accessing Noun Antecedent [M].New York: Routledge, 1990.
[5]Huang,Yan. Discourse Anaphora: Four Theoretical Models [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0 (32): 151-176.
[6]Givón T.Topic Continuity in Discourse: A Quantitative Cross-Language Study[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83.
[7]Fox B A.Discourse Structure and Anaphora: Written and Conversational English?[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8]Levinson S C. Presumptive Meanings: The Theory of 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tre [M].Cambridge,MA:MIT Press,2000.
[9]Gundel J K, N.Hedberg, R.Zacharski. Cognitive status and the form of referring expressions in discourse [J]. Language,1993 (69):274-307.
[10]許余龍.英漢指稱詞語表達的可及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5): 321-328.
[11]賈光茂.篇章回指確認中的制約因素研究[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4): 8-10.
[責任編輯:吳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