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軍
【關鍵詞】 大班額;小組合作;教學活動;評價機制;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 G42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22—0074—01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教育意識不斷增強,讓子女接受優(yōu)質的教育成了每個家長追求的目標。然而由于受傳統(tǒng)觀念的制約,許多家長盲目擇校,擠破頭皮也要讓孩子進所謂的一流學校,使得具有教育資源優(yōu)勢的城區(qū)學校班級“人滿為患”,出現大班額現象,這已成為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在現有的條件下更好地開展教學,化弊為利,提高大班額的課堂效率成為當前亟須探討解決的問題。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面向全體科學分組,明確任務和責任
小組合作教學的目的是要讓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體驗探索與發(fā)現的樂趣。教師要為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去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尤其要使那些學困生成為小組合作學習的“忠實伙伴”,而不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看客”。但從目前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合作學習大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具體表現在分組的隨意性比較大,教師大多根據學生的座位就近分組,座位變了,小組也就變了,既不考慮學生的搭配,也不考慮組內的分工。如果不考慮到個體差異、能力特征,學生的參與程度就會不均衡,難以實現小組合作教學的目的。所以,在分組時,教師要花較多的時間研究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合理分組,并對每一小組成員合理分層。這樣,合作展示時,不同的問題給予不同層次的學生。如,難度較大的題目一般以優(yōu)等生和中等生回答為主,學困生認真傾聽并做好對照、檢查;而相對容易的題目則讓學困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優(yōu)等生和中等生加以補充、修正。這樣安排,既照顧了優(yōu)等生急于表達自己見解的心情,同時也使得學困生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生生之間互相體諒,共同進步。
二、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熱情
課堂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學生的參與情況,這就首先要求學生要有參與意識。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從學情出發(fā),從教學的具體內容出發(fā),精心選擇安排合作學習的具體內容,準確把握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最佳時機。教師備課時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確所要體現的新理念。設計的合作學習內容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探究和討論的價值,問題要有一定的開放性。教學中,不要一味為了迎合新課程倡導的理念而每節(jié)課皆用、濫用這一教學模式,而應該適時地把握合作機會,有選擇、有重點地讓學生開展合作交流,對于一些知識性、常規(guī)性的問題通過小組間學生的合作學習,予以歸納總結。在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出現爭議時,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和學生共同合作、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真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實現教學相長。
三、建立評價機制,及時掌控學習活動
在大班額的教學活動中,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改變課堂上研究時轟轟烈烈、匯報時各抒己見、歸納時收效甚微,師生付出的精力與其所得極不相稱的尷尬局面,這就要求我們尋找相應的教學策略。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建立一種有效的評價機制是可以促進學生更有效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在評價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應關注學生合作的過程;不僅評價對每個學生的參與情況,更應關注小組的整體情況;不僅評價發(fā)言學生的答案是否正確,更應關注學生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同學的發(fā)言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態(tài)度;不僅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更應關注他們在合作中所表現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與態(tài)度。教師通過評價機制,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使評價真正具有促進學生探究活動深入發(fā)展的功能。
總之,小組合作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只要我們肯努力,不斷地進行研究,不斷探索小組合作教學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就能在現有的條件下更好地開展大班額教學,彌補在教學改革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不足和缺憾,促進學生的不斷發(fā)展。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