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郭偉
摘 要:作為來華留學生的主要目的城市之一,北京的高等教育留學生規(guī)模居全國第一,但領先地位面臨挑戰(zhàn);留學生數量持續(xù)上升,但學生結構有待改善;留學生比例穩(wěn)步提高,但與國際都市仍有差距。同時,留學生規(guī)模的持續(xù)擴大面臨高等教育外部與內部的制約因素。圍繞北京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城市戰(zhàn)略新定位,文章以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五個度”為基礎,就北京留學生規(guī)模的未來發(fā)展策略提出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國際化;留學生規(guī)模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向縱深發(fā)展的今天,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越來越成為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高等教育優(yōu)質資源集中,生態(tài)集聚效應顯著,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制高點。北京率先在全國邁進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區(qū)域內“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數量占全國比例最高,國際學術交流的廣度、深度和頻度也保持了全國領先水平。作為我國在高等教育國際競爭中擁有話語權和影響力的主要代表,北京高等教育留學生數量在全國居于首位,超過1/4。留學生數量和留學生教育質量是衡量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的重要指標,本文分析了北京高等教育留學生教育的現狀與面臨的挑戰(zhàn),及其內外部制約因素,并就未來發(fā)展提出建議。
一、北京高校留學生規(guī)模
(一)留學生規(guī)模居全國第一,但領先地位面臨挑戰(zhàn)
一直以來,北京是來華留學生的主要目的城市之一,在校留學生數量居全國之首。但隨著其他省市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快速發(fā)展,北京留學生規(guī)模的領先地位面臨挑戰(zhàn)。首先,北京留學生規(guī)模在國內的領先優(yōu)勢在逐步減弱。從2006年到2013年,北京高等教育留學生數量占全國的比例從33.7%降至24.7%。過去幾年,上海的留學生數量占全國的比例處于緩慢下降的態(tài)勢。江蘇、浙江等地留學生規(guī)模的占比持續(xù)上升(見圖1)。
其次,北京高等教育留學生規(guī)模的增長速度不僅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也低于其他高等教育資源集聚的省市。2006-2013年,全國高等教育留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模達到了11.4%的年均增長率,但同期北京的年均增長率僅為6.6%,盡管小幅高于上海(4.3%),但與江蘇(16.4%)、浙江(24%)等地相比存在明顯差距(見圖2)。
最后,隨著其他省市高等教育國際化戰(zhàn)略的制定和實施,北京高等教育留學生規(guī)模在國內的領先優(yōu)勢將進一步減弱。北京在2011年公布實施“留學北京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在北京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留學生規(guī)模超過6萬人,并且首輪政策效應已經開始顯現。同年,浙江決定實施“留學浙江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全年留學生人數占全省高校在校生總數的4%以上,其中學歷教育的留學生超過50%(研究生層次的留學生占10%以上)。上海在2012年發(fā)布《上海市教育國際化工程“十二五”行動計劃》,旨在將上海建設成為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城市以及亞洲最受歡迎的留學目的城市之一。該計劃特別提出在繼續(xù)推動上海紐約大學建設的同時,吸引若干所國外高校在上海合作舉辦獨立高等教育機構。滬、浙兩地在中外合作舉辦獨立高等教育機構方面已經先行并取得了積極成效,北京留學生規(guī)模居全國第一的地位必將面臨挑戰(zhàn)。
(二)留學生數量持續(xù)上升,但學生結構有待改善
除規(guī)模外,留學生結構也是衡量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的重要參考。過去幾年,北京留學生規(guī)模除2009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而出現負增長外,總體呈上升趨勢,2006-2013年的整體增長幅度達到56%,但留學生結構有待完善。
在留學生的學歷層次結構方面,近一半在京留學生是參與各種培訓項目的非學歷生,學歷生中研究生比例持續(xù)提高,本科生比例有所下降,專科生比例顯著降低。2006年,在京留學生中,研究生所占比例為7.6%(其中,博士生占2.9%,碩士生占4.7%);到2013年,這一比例升至16.9%(其中博士生占5.5%,碩士生占11.4%)(見表1)。從整體來看,北京本科及以上學歷留學生占全體在京留學生比例從43.8%升至52.6%,非學歷生所占比例仍然偏高。從吸引全球優(yōu)秀人才的角度來看,北京應逐步提升學歷留學生比例,特別是來京攻讀研究生學位,開展學科領域前沿研究的留學生比例。
在留學生的來源地方面,以亞洲為主,歐洲和北美洲次之。一直以來,北京高等教育留學生以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生源為主。2006-2013年,來自亞洲的留學生比例從75%降至64.5%。來自歐洲和非洲的留學生比例分別從12%和2.4%升至17.7%和6.4%(見表2)。來自北美洲的留學生比例經2011年的短暫上升后回落,近年保持在7.8%的水平。這一結構表明了北京高等教育在亞洲地區(qū)的影響力較大,但從留學生來源多元化和國際化長效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北京應當重視如何增強高等教育對發(fā)達地區(qū)學生的吸引力。
(三)留學生比例穩(wěn)步增長,但與國際都市相比仍有差距
在校留學生比例是國際通用的衡量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的主要指標。在這一指標方面,我國整體上與其他發(fā)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2011年,我國高等教育在校留學生人數比例首次突破0.3%,低于英國(16.8%)、美國(3.4%)、法國(11.9%)、俄羅斯(1.9%)、日本(3.6%)、韓國(1.9%)等國家[5]。在一直努力打造亞洲高等教育樞紐的新加坡,留學生比例甚至達到了22.8%[6]。北京高等教育在校留學生比例在2013年達到5.1%,仍然低于其他主要國際城市。以英國倫敦為例,2014年,倫敦高等教育留學生人數達到10.4萬人,占倫敦高等教育注冊學生總人數的28%。[7]
二、制約北京高校留學生規(guī)模的
內外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城市競爭力與人口國際化程度有待提高
首先,從在城市發(fā)展研究領域獲得廣泛認同的“全球城市指數” (Global Cities Index, GCI)和“全球城市綜合實力指數” (Global Power City Index, GPCI)兩大排名體系來看,北京目前在全球城市網絡中的競爭力還不足以支撐高層次人才跨國流動發(fā)展需求。從2008年開始,美國《外交政策》雜志(Foreign Policy)攜手科爾尼咨詢公司(A. T. Kearney)和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以商業(yè)活動、人力資本、資訊交流、文化體驗和政治參與五大維度的27項指標為基準,發(fā)布GCI年度排名。北京在2014年的GCI排名中首次躋身前10位——居第8位,但是在2015年的排名中回落至第9位,居于東京、中國香港、新加坡三座亞洲城市之后[8]。日本森紀念財團的城市戰(zhàn)略研究所(Institute for Urban Strategies)從2008年開始發(fā)布GPCI年度排名。該排名以經濟發(fā)展、技術研發(fā)、文化交流、宜居程度、城市環(huán)境、交通網絡六大領域的70項指標為基準對全球城市進行綜合評價。在GPCI排名中,北京在2012年上升至第11位后小幅回落,在2013年和2014年的排名中均保持在第14位。同樣,在這個排名中,東京、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的綜合實力指數仍高于北京。[9]
其次,北京的人口國際化程度偏低,國際人才的聚集度不高。城市的人口國際化,是指外國人口數量占該城市總人口數量的比例,這是衡量城市開放性和多元化的重要指標。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港澳臺居民和外籍人口合計占北京市登記的常住人口的比例為0.6%,低于上海同年0.9%的水平,大幅落后于同期的紐約、倫敦、巴黎等城市(2010年,紐約外籍人口比例為36.8%[10];2011年,倫敦外籍人口比例為36.7%[11];2009年,巴黎外籍人口比例為22.8%[12]),與東京、中國香港、首爾等亞洲城市(2011年,東京與香港外籍人口比例為3.1%[13]和6.9%[14];2010年,首爾外籍人口比例為2.4%[15])相比也有差距。
(二)內部因素:北京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有待提高
除城市競爭力與人口國際化兩方面外部制約因素外,北京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與吸引力不足也是留學生教育缺乏長效發(fā)展動力的主要原因。對于留學生這一特殊國際人才流動群體而言,有沒有全球領先的學術專家和世界前沿的科研能力,直接影響其流動方向與聚集程度?一項對澳大利亞高校留學生的調查研究發(fā)現,教學質量是影響學生選擇留學院校的最重要因素[16]。可見,高校國際競爭力是吸引留學生的關鍵因素。
與亞洲其他主要城市相比,北京高等教育優(yōu)質資源總量略顯不足,國際競爭力亟待提高。從《泰晤士高等教育》發(fā)布的“2015年亞洲大學排行榜”的百強大學來看,僅有3所大學位于北京,分別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首爾和東京分別有9所和7所大學入選,而我國的香港與臺北也分別有6所和4所大學進入排名[17]。從城市之間的比較來看,北京高校的教學科研能力不高,蜚聲世界的學術大師偏少,課程國際影響力較低,特色重點專業(yè)優(yōu)勢不明顯,專業(yè)國際認可度不高,在國際競爭力方面與紐約、倫敦等城市及周邊亞洲城市的高等教育存在差距。
三、北京高校留學生教育的未來發(fā)展策略
國際化城市作為一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地,一般擁有知名高校提供優(yōu)質高等教育,因此通常也是留學生首選的學習目的城市。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發(fā)現,從2008年到2012年,以紐約、洛杉磯、波士頓、舊金山、華盛頓、芝加哥、達拉斯、費城、圣何塞、邁阿密為中心的10個城市圈接納了36.3%的赴美留學生。排在第一位的紐約城市圈憑借優(yōu)質高等教育集聚效應,特別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全球競爭力,吸引的留學生人數比洛杉磯城市圈多48.8%,更是波士頓城市圈的近兩倍[18]。當前,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成為北京城市戰(zhàn)略新定位,隨著我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北京攜手張家口獲得2022年冬季奧運會舉辦權,北京進一步發(fā)展留學生教育也具備了積極的經濟文化環(huán)境。為此,本文以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的“五個度”為基礎,為擴大北京高等教育留學生規(guī)模提出如下建議。
(一)凸顯特色發(fā)展,推行國際化戰(zhàn)略
留學生是衡量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指標,而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也是吸引留學生的重要基礎。為了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等教育,提高學生全球就業(yè)能力,提升優(yōu)質教學和科研成果產出,高校應制定不同層面的國際化戰(zhàn)略措施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只有將國際化戰(zhàn)略提升到攸關學校整體發(fā)展的頂層設計之中,才能全方位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影響力和吸引力的高等教育。但是,推動國際化發(fā)展應當把握“度”。高校實施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是有條件的,既要考慮大學的外部環(huán)境,也要考慮大學的內部資源和實力。因此,高校不能為了國際化而國際化,也不能唯國際化是從,而應秉持“與時俱進、量力而行、趁勢而為”的原則,根據自身資源配置和狀況進行準確定位,突出差異化和特色化,制定有目標、有步驟、有內容、有保障的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力求既切合實際,又動態(tài)增長,持續(xù)提升高校整體辦學水平,吸引全球優(yōu)秀留學生。
(二)完善課程體系,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
國際化發(fā)展導向不是高校辦學的終極目標,而是戰(zhàn)略選擇和育人方式。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目的、結果和影響,體現在能否培養(yǎng)出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因此,國際化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而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課程是人才培養(yǎng)的載體,要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課程本身也應該具有國際化特征。提高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國際化維度,要在課程內容與課程實施過程(包括教學手段、課程方式等)中注重整合國際化因素。同時,在專業(yè)課程中適時引進國際學術前沿的最新成果,讓學生以國際視角認識新事物,開拓視野,培養(yǎng)學生對當今國際形勢和國際事務分析、批判和思考的能力。此外,在教學方法上需要改變單向灌輸知識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更多地采用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教學方式,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聯系起來,培養(yǎng)出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的國際化人才。
(三)調整留學生政策,支持學習和生活
從人才培養(yǎng)角度來看,除了課程體系的內容支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也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溝通協(xié)作能力的最佳資源。不論是韓國延世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制定的住宿學院培養(yǎng)計劃,還是日本早稻田大學制定的讓本地學生為留學生提供學習建議和輔助咨詢的“早稻田日語支持”計劃,其人才培養(yǎng)理念都是讓學生具備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協(xié)作的能力。以吸引留學生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重要內容的韓國,近期再次調整留學生政策,提出在優(yōu)勢產業(yè)領域設置面向留學生的學位課程計劃,擴大留學生服務中心的數量和規(guī)模,其決策動機正是提高留學生學習滿意度[19]。一直以來,北京高校多采取留學生與本地學生分開學習和居住的管理模式,不利于中外學生的互動交流。隨著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步伐不斷前進,北京需要反思如何對留學生的在校管理機制進行調整與創(chuàng)新,使之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北京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
(四)明確優(yōu)勢領域,提高英語授課水平
高等教育國際化以不同國家和文化的客觀存在為前提,因此高校間的差異性和互補性是建立合作關系、促進人才流動的重要基礎。但彌合差異與實現互補需要以共同的語言工具為載體。對于亞洲高校而言,語言問題是其國際化發(fā)展所面臨的主要障礙之一。新加坡與中國香港的高校因堅持高比例的全英文授課而為本地高等教育的國際吸引力打下堅實基礎,在此問題上曾經長期遭遇瓶頸的日本與韓國高校也在奮起直追。牛津大學教授苅谷剛彥(Takehiko Kariya)在經歷了日本、英國高校的任教后表示, “除非在一些只有在本國才能學到、才能開展研究的領域,采用全球性的標準展示其具有國際公認的附加價值,否則非英語國家的大學毫無勝算”[20]。反觀北京高等學校留學生規(guī)模持續(xù)擴大,學歷層次結構也在逐步改善,但是,比較而言,高層次留學生數量仍然偏少,應當基于優(yōu)勢學科專業(yè)和重點研究領域打造高水平英語教學,提升對留學生的吸引力。
(五)加強信息推介,提升高校知名度
學校網站是高校形象建設的重要方面,也是向留學生提供教育信息最為全面和便捷的平臺。北京的高校幾乎都開設了英文網頁,但是部分學校的英文網頁只有頁面架構而無實時更新,或者只有標題介紹而無實際內容。目前,我國面向有意赴中國留學的學生開設了“留學中國”網站,同時“首都之窗”網站也在英文頁面中設置了“留學北京”版面。然而,“留學中國”網站只是提供國內可以招收留學生高校的培養(yǎng)計劃名稱、授予學位、學習時長、授課語言、學習費用、入學時間、申請截止日期等初步信息,如果想要獲得關于培養(yǎng)計劃的具體內容,仍然需要通過鏈接到各個學校網站的英語網頁進行查詢。“留學北京”版面只能夠為國外學生提供關于在北京留學的簡略信息。可見,要提供實時有效的留學信息,北京各高校除了要在網站上提供中英文介紹信息之外,也要進一步加強留學門戶網站的系統(tǒng)推介,提升在全球高等教育留學市場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參考文獻:
[1][2]教育部發(fā)展規(guī)劃司. 中國教育統(tǒng)計年鑒(2006-2013)[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013.
[3][4]北京市統(tǒng)計局. 北京統(tǒng)計年鑒(2007-2014)[Z]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07-2014.
[5]OECD.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3: OECD Indicators[R].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13.
[6]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12[R]. Montreal: UNESCO Publishing, 2012.
[7]London Higher.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3/14-London [EB/OL]. http://www.londonhigher.ac.uk/fileadmin/documents/Publications_2015/LH_ HESAStudents2015.pdf, 2015-03-25.
[8]A. T. Kearney. Global Cities Index and Global Cities Outlook 2015[EB/OL]. https://www.atkearney.com/research-studies/global-cities-index/2015, 2015-05-20.
[9]Institute for Urban Strategies, MMF. Global Power City Index 2014[EB/OL]. http://www.mori-m-foundation.or.jp/gpci/pdf/GPCI14_E_Web.pdf, 2014-10-10.
[10]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State & County Quick Facts: New York City [EB/OL]. http://quickfacts.census.gov/qfd/states/36/3651000.html, 2013-06-27.
[11]The Migration Observa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London: Census Profile[EB/OL]. http://www.migrationobservatory.ox.ac.uk/briefings/london-census-profile, 2013-05-20.
[12]Institut National de la Statistique et des ?魪tudes ?魪conomiques. Données Harmonisées des Recensements de la Population 1968-2009[EB/OL]. http://www.insee.fr/fr/themes/detail.asp?reg_id=0&ref_id=fd-rp19682009, 2012-05-12.
[13]東京都の統(tǒng)計. Tokyo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1[EB/OL]. http://www.toukei.metro.tokyo.jp/tnenkan/2011/tn11q3e002.htm, 2013-04-16.
[14]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政府統(tǒng)計處. 2011人口普查簡要報告[EB/OL]. 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11200552011XXXXB0100.pdf, 2012-08-17.
[15]The Korea Times. Foreign Population in Seoul Continue to Dwindle[EB/OL]. http://www.koreatimes.co.kr/www/news/nation/2010/07/113_66455.html,2010-05-25.
[16]Russell, M. Marketing Education: A Review of Service Quality Perceptions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5(1): 65-77.
[17]Times Higher Education. Asia University Rankings 2015[EB/OL]. https://www.timeshigher education.co.uk/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4-15/regional-ranking/region/asia, 2015-06-10.
[18]Neil Ruiz. The Geography of Foreign Students in U.S. Higher Education: Origins and Destinations[EB/OL]. http://www.immigrationresearch-info.org/system/files/geography_of_foreign_students.pdf, 2014-08-29.
[19]Sara Custer. Korea Revamps Plans to Attract Foreign Students[EB/OL]. http://thepienews.com/news/korea-revamps-plans-to-attract-foreign-students, 2015-07-20.
[20]苅谷剛彥. 為“國際競爭力”幻想所惑的日本大學改革[EB/OL]. http://www.nippon.com/cn/in-depth/a02803/, 2014-05-09.
編輯 吳婷 校對 許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