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琳
(皖南醫(yī)學院 外語教研室,安徽 蕪湖 241002)
?
無“微”不至
——大學英語課程微學習模式初探
陳琳
(皖南醫(yī)學院 外語教研室,安徽 蕪湖 241002)
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行動研究法,利用智能手機作為大學英語移動微學習終端,以微信、微博作為移動微學習平臺,進行大學英語微學習模式的探究,推動形成有效的大學英語課程微學習模式。此教學模式有助于大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交流,從而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效果。 20世紀初,國內外人士對孫中山有過許多評價,這些評價真實地記錄了孫中山的是非功過,是研究孫中山的第一手資料。梳理和解讀這些資料,對當代孫中山的研究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將政府活動全面納入法治軌道,并在依法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激發(fā)市場活力等方面對建設法治政府提出了更為詳細的要求。當前,我國已經具備建設法治政府的憲法條件、制度條件、理論基礎和國內外環(huán)境??梢酝ㄟ^分散政府公共職能、完善行政行為的法律依據和程序機制、促進司法審查制度與國際接軌、提倡法治主張觀念化等途徑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工作在我國有序開展。 “微信息”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的思想“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價值多元化的強力挑戰(zhàn),價值判斷的散發(fā)式狀態(tài)沖擊著核心價值觀的厚重聚焦性,主體認知的非理性化銷蝕著核心價值觀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有鑒于此,在微網時代應進一步培植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立體”平臺,思考建構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新“生態(tài)”。 世界格局多元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競爭轉向文化軟實力層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正在世界舞臺上逐漸展露出越來越強的力量.然而當前“去中國化”“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觀”等諸多非主流化思潮卻不斷對之產生著沖擊。因此,如何自信于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并從中構筑起堅定的信仰和追求是當下面臨的緊迫任務。
關鍵詞:大學英語;微學習;移動學習;智能手機 孫中山;20世紀初;功過;評價 法治政府;行政行為;觀念 微信息;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思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信;信仰與追求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快速應用,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發(fā)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的同時,也給相互之間的通訊帶來了很多便利。在大學校園中,移動網絡亦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對于新課程改革以來,倡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影響更是如此。
自2009年開始,微博開始在網絡上快速流行,標志著微時代的來臨。隨后,微信以移動性強、參與性強以及信息傳播速度快的優(yōu)勢,更是得到了年輕人的青睞,那么如何將這種移動互聯(lián)網的優(yōu)勢與所教課程進行整合,這就對大學外語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微學習由奧地利專家林德納提出[1],他認為,微學習是微觀背景下的學習方式,比如片段教育或者專題培訓,從廣義上來說就是微觀方面的各種學習模式[2]。因此,微學習就是學習者借助于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利用移動終端設備進行的學習活動。目前,關于微學習研究主要集中在活動設計方面的理論研究[3-5],很少有將微學習模式與課程整合相結合的實踐研究。結合所在高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中對微學習模式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在大學英語課程中進行微學習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一)在大學英語課程中進行微學習的可行性
1.移動終端設備在大學生中得到普遍應用
目前,移動通信的快速發(fā)展,很多高校已經實現了無線網絡覆蓋,師生都可以在網絡覆蓋的地方隨時上網,同時作為微學習基礎的物質條件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以及筆記本電腦在大學生中都得到廣泛的應用。
2.移動終端設備所具備的技術條件符合微學習的要求
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為例,合適的尺寸以及高分辨率的顯示屏幕,能夠支持文本、圖片的顯示以及動畫、音頻、視頻的播放,具備上網功能,能夠根據用戶的需求,下載各種應用軟件,比如英語電子詞典、各種即時通信工具等等。這就意味著這些移動終端設備都能夠為學習者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
3.適合九零后大學生學習特點
現在的在校大學生,大部分都是九零后,他們是伴隨著信息時代的發(fā)展成長起來的一代,能夠熟練使用移動電子設備,尤其擅長使用QQ、 MSN、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形成了當代大學生交際和學習的習慣。因此,利用移動微學習模式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大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二) 在大學英語課程中進行微學習的必要性
1.大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要求
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或者學習目標,選擇合適的英語學習內容以及學習方法。同時,課程的安排以及學生的管理使學生擁有大量可自由支配的時間,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空間。
2.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要求
大學英語的學習可以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進行,而且移動學習又具有交互性,可以實現大學英語移動學習與課堂教學內容相互聯(lián)系,實現多角度的訓練,這些訓練都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大學英語學習效率。
二、大學英語課程微學習模式的優(yōu)勢
選擇微學習模式進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除了具有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課程整合之后的優(yōu)點之外,還具有如下的優(yōu)勢。
首先,微學習模式是在移動互聯(lián)網(比如微博、微信以及QQ等交流工具)技術的支持下進行的[6],這種學習模式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學生只要有疑問就可以通過網絡搜集資料,通過網絡學習平臺與老師、同學互動,能夠更好地體現學生主動性、參與性,符合新課程教育改革的思路。
其次,通過微博、微信以及QQ群進行交流,可以減輕學生與老師面對面交流時產生的拘束感、壓力感,甚至害羞感,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心理狀態(tài)下,自如地表達自己想問或者想回答的問題。
第三,微博、微信以及QQ等交流方式,快捷簡單、功能強大,可以極大地降低大學英語課程學習以及溝通交流成本,增加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次數、時間。例如,學生發(fā)現比較美的景色,比較有藝術感、動態(tài)感的一些圖畫,隨時用手機記錄,然后用英文表達出來,放在網絡學習平臺上面,供大家一起研究學習。
三、構建大學英語課程微學習模式
(一)微學習平臺的建立以及使用
微學習平臺主要指的是建立微博群、微信群以及QQ群。以建微信平臺為例,首先,教師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申請“某某大學某某班級大學英語教學”公眾號,由該班級的班長或者學習委員負責管理維護,然后把一個微信私號與該公眾號綁定。同時,要求該班學生加入微信群,加入的過程中,一定要把自己的真實姓名填寫在備注欄里面,方便交流。教師通過公眾號定期發(fā)送與教學相關的資料,使用微信私號回答學生的提問。學生通過微信平臺提交作業(yè),比如英語老師將口語練習作業(yè)上傳至微信群中,學生點擊播放、拼讀并提交,英語老師查看所提交的作業(yè)并進行點評。這樣時間快、效率高,能夠迅速解決學生英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提高了學生自主參與的興趣。
(二)大學英語微學習模式的實施
讓學生作為微學習平臺的主角,大學英語老師只是引導者和規(guī)范者。學生通過移動互聯(lián)網搜集英語學科方面的信息資源,或者發(fā)現某個有學習價值的英文標識牌、英文的風景名勝介紹等,將這些英語資源都拍成圖片,上傳到公共相冊,供同學們欣賞研究。
由若干個英語小組將所有不同渠道所獲得的英語信息資源重新整理組織,通過歸納、綜合、抽象、聯(lián)想的英語思維活動,形成新的英語作品。一方面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另一方面,學生可以用所掌握的英語知識,解決英語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實際問題。
(三)微學習模式的考核評價方式
微學習模式,因為是在移動互聯(lián)網上進行的,學生比較分散,同時,對于微博、微信以及QQ群都要有專人負責管理,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微學習的優(yōu)勢,考核評價方式也有別于傳統(tǒng)的課程考核。
(1)小組自評。根據每個小組內部成員的參與次數、搜集英語資源的數量、完成英語作品的質量、有無違反小組規(guī)則等方面進行評價。
(2)小組互評。各個小組每周匯總一次,以考試為結點,每月綜合評比。發(fā)揮相關班委的作用,考勤員負責統(tǒng)計登錄微學習平臺次數、發(fā)言次數等,環(huán)境委員負責監(jiān)管英語內容是否健康正確,班長和每天輪流執(zhí)勤的班委負責維持微學習紀律,學習委員負責對于這些情況加減分。
(3)英語加分。用來統(tǒng)計任課教師針對小組布置作業(yè)的完成情況,這是鼓勵學生進行小組探究,增加交流合作而設立的一項內容。教師要關注各學科的小組作業(yè),鼓勵并監(jiān)督學生認真完成。
(4)期中、期末綜合評比。將所有的加減分的量化標準,以及學生的得分和英語小組的得分匯總公示,進行評優(yōu)評獎。
四、大學英語微學習的隱憂之處
(一)移動微學習資源難以篩選
由于網絡資源良莠不齊,如何選擇能夠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相符合的移動微學習資源并對其整合編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而且還需要教師能夠及時跟進大學英語學習的進度及學習的內容,同時對于現有的網絡英語資源非常熟悉。
(二)學習效果的評價很難控制
對于移動微學習的過程比較容易把握,但是學習的效果卻很難評價。由于移動微學習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實現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學習,那么互動學習的過程比較容易控制,但是要有效地評價英語學習的效果就需要進一步的探究。這里面包括了大學生是否掌握了平臺所發(fā)布的英語信息,是否具備了英語再學習的能力。
五、結語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要求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促進教學有效進行。尤其是在目前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迅猛發(fā)展的趨勢下,教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在不斷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因此,無論是英語教師還是其他課程的教師都要隨時適應這種變革,那么利用移動終端設備進行大學英語移動微學習就是傳統(tǒng)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通過大學英語課程的實踐,我們已經發(fā)現微學習能夠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挖掘學生的學習需求,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高了英語成績。當然,對微學習還需要我們更為深入地研究,不斷地努力嘗試、應用和推廣,使之成為學生英語學習的新方式。
參考文獻
[1] 吳軍.“微學習”在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時代,2013(7):55-56.
[2] 微學習[EB/OL].(2012-10-14)[2015-09-2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IVoccMLksbmzRN-mWMdOLnUhKIPTk9Bhhkcf6ZwTy1dLUiesd-DkgFZk74GU66uZhVDgFqxeo5hiyhIYmFp9ta.
[3] 張超.論借助智能手機的大學英語移動微學習[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169-171.
[4] 賈振霞.移動微學習: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新模式[J].濱州學院學報,2014,30(2):121-124.
[5] 崔媛.高職英語口語教學移動微學習策略研究[J].職業(yè)時空,2014(11):38-40.
[6] 劉瓊,楊遠.基于移動通信環(huán)境下微學習的開放大學英語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27(22):133-135.
[責任編輯、校對:東艷]
On Initiatory Application of Micro-learning 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HENLin
(Teaching & Research Office of Foreign Languages,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241002,China)
Abstract:Based on literature data method and action research method,by using mobile phones as the mobile micro learning terminal,and wechat and micro-blog as the mobile learning platform,this essay aims at exploring the pattern for the micro-learning of college English so as to form an effective learning pattern for the micro-learning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s.This teaching pattern helps to enhanc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the interaction among students and teachers,and thu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In the early 20thcentury,there were varied evaluations on Sun Yat-se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which faithfully recorded his contributions and faults and served as the first-hand materials for the research.Sorting out and interpreting these material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research on Sun Yat-sun.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 put all government activities into legal orbit,and settled some detailed requirements on building legal government by deepening the administration system reform,transforming government functions,stimulating market activity and so on.At present,China already has the constitutional condition,institutional condition,theoretical basis,and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s for constructing legal government.These can be utilized to keep the work with orderly conduct:dispersing the government's public function,improving the legal basis and procedure mechanism,promoting the judicial review system to act o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advocating changed legal position into conception and so on. Due to the overlapping in the era of "micro-information" under the new normal state,the traditional idea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subject to the powerful challenge of diversified values.The distributing state of value judgment influences the focus of core values;the irrationality of subject cognition erodes the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properties of core values;therefore,it is required,in the era of micro-information,to further cultivate the "solid" platform of core value education and set up the new "ecology" of core value education. In the days of the plurality of the world pattern,the competition is increasingly shifted to the soft power of culture.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making the stronger and stronger presence in the world stage,but continuously affected by a variety of non-mainstream ideas such as de-sinolization,historical nihilism,and universal value.Therefore,how to construct the belief and pursuit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idence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micro-learning;mobile learning;smart phone Sun Yat-sen;the early 20thcentury;contributions and faults;evaluations legal government;administrative actions;consciousness micro-information;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s;reflection Chinese tradition;cultural confidence;belief and pursuit
20世紀初國內外對孫中山的評價解讀
屈建軍
(西安航空學院 思政部,陜西 西安 710077)
2016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早在20世紀初,國內外有識之士就對他有過許多評價。仔細梳理這些評價,可以還原一個真實的孫中山,也有助于今人科學地認識和研究孫中山。
一、對孫中山革命活動的評價
對于孫中山的革命活動,當時人們有過許多評價。田野橘次《最近支那革命運動》稱孫中山為“天成之革命家”?!敖袢罩;蕰c哥老會共不適于革命,何則?一無革命之志,一無革命之主義。今日新黨界中,稍有革命家之體面者,僅孫文一人。”[1]章士釗譯著《孫逸仙》序文稱:“孫逸仙者,近今談革命者初祖,實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認。則談興中國者,不可脫離孫逸仙三字。非孫逸仙而能興中國也,所以為孫逸仙而能興中國也?!盵1]魯迅評論說:“中山先生的歷史俱在,站出世間就是革命,失敗了還是革命?!薄八且粋€全體,永遠的革命者。無論所做的哪一件,全都是革命?!盵2]
孫中山生活的時代,正是中國社會劇烈變化的時代。列強的入侵,清政府的腐敗,使國家積貧積弱,社會黑暗,民不聊生,這種社會狀況促使孫中山選擇了革命救國的道路。當時,革命是推翻封建政府、驅逐列強的唯一手段,是振興中華、改造社會的前提條件。為了推翻滿清政府及其繼任者北洋軍閥,拯救民族的厄運和民眾的苦難,早在1884年中法戰(zhàn)爭后,孫中山就有志于革命。從1894年建立興中會開始,孫中山先后五次籌建黨的組織。在滿清政府時期,孫中山策劃了十余次武裝起義;在袁世凱統(tǒng)治時期,為了維護辛亥革命的果實,他發(fā)動了二次革命和護國運動;在段祺瑞執(zhí)政期間,為了捍衛(wèi)《臨時約法》的權威,他又領導了兩次護法運動。正如他在《國事遺囑》中所言:“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盵3]他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奮斗了整整一生。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孫中山因其領導民主革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不僅是資產階級革命的領導者,也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啟蒙者。毛澤東在《青年運動的方向》中指出:“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guī)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薄拔覀儸F在干的是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的革命,我們所做的一切,不超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范圍。”[4]孫中山開啟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對后來中共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對孫中山革命毅力的評價
孫中山在從事民主革命的斗爭中,“失敗之數不可僂指”。如何評價這些失敗,當時人們也有自己的看法。陳天華撰文道:“孫君逸仙者,非成功之英雄,而失敗之英雄也;非異國之英雄,而本族之英雄也。雖屢失敗,而于將來有大望;……后世吾不知也,各國吾不知也,以現在之中國論,則吾敢下一斷辭曰:是吾四萬萬人之代表也,是中國英雄之英雄也!斯言也,微獨吾信之,國民所公認也。”[1]孫中山逝世后,上?!渡陥蟆吩u論說:“中國數十年來為主義而奮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國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變,始終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愛國者也;不顧成敗,不問毀不問譽,可謂勇往之實行者?!盵5]
孫中山的革命毅力是舉世公認的。由于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強大和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弱小,加之革命黨自身在思想、組織和策略上存在的問題,孫中山在領導民主革命的過程中,曾經遭遇過多次挫折和失敗?!皾M清鼎革,繼有袁氏;洪憲墮廢,乃生無數專制一方之小朝廷。”[6]其結果是“革命主義未行,革命目的未達,僅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盵7]盡管遭遇了多次失敗和慘重打擊,孫中山卻絲毫沒有放棄革命初衷。反清起義接連受挫,孫中山沒有心灰意冷;辛亥革命功敗垂成,孫中山依然奮斗不已;二次革命失敗后流亡日本,他繼續(xù)進行反袁斗爭;在段祺瑞的威脅利誘面前,他依然高擎民主共和的義旗與之抗爭。為了民主共和的理想,孫中山多次被滿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通緝,風餐露宿流亡異國他鄉(xiāng),被不明事理的同志譏諷嘲弄,被心懷叵測的黨人暗箭中傷,被無恥政客排擠架空,甚至險些被自己多年的“戰(zhàn)友”置于死地。孫中山忍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艱難頓挫,繼續(xù)努力尋找革命出路,最終走上了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道路,開啟了國民革命新的一頁。孫中山的革命毅力和革命信仰在中外歷史上鮮有匹配者。也許人們會為他的失敗而唏噓不已,卻不能不為他的鋼鐵般的意志所折服。
三、對孫中山人格魅力的評價
對于孫中山的人格魅力,當時國內外也有許多評價。菲律賓革命志士彭西回憶他與孫中山在日本的交往及其印象:“孫逸仙的名字,將列為全人類最偉大的救星之一,他獻身國家的事跡,足堪效法。他的建樹偉大,他的大公無私,他對于時勢給他的名利,原是對他功勛的公平酬報,棄如敝屣。這提高他個人道德的評價一百倍。他偉大人格的特質,是在他個人立身行道方面的謙恭、樸實和克己的態(tài)度與精神,……對朋友們,他是一往情深。在宣傳與說理方面,誰也比不上他坦率、雄辯及說服的能力。他說明及宣傳他的主張,全無火氣,但溫和而動聽,并且以絕對誠懇的態(tài)度,含笑答復與他反對的意見。”[1]孫中山逝世后,上海《商報》評論說:先生“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敵人,不知有危害,不知艱難,恕于待人而嚴于責己,敏于觀事而忍于圖功。寢饋食息,必于救國;造次顛沛,不忘奮斗?!盵5]
孫中山的人格魅力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本文僅對其“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予以闡釋。孫中山喜歡演說和題寫“天下為公”“共進大同”,文如其人,他全部人生目的正是為了實現“天下為公”的理想境界??梢院敛豢鋸埖卣f,在中國古今歷史上,其大公無私的人生追求鮮有能望其項背者:“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是在孫中山的堅持下才寫進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總統(tǒng)是人民的公仆”也是孫中山倡導并堅持使用的。為了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孫中山提議以瑞士的直接民權代替歐美流行的“代議制”,要求發(fā)展地方自治以訓練民眾行使選舉權、罷官權、創(chuàng)制權和復決權。他把人民的權利看得高于一切,并為實現人民的權利而終生奮斗。他從不計較個人的毀譽得失和政治進退,也從不為家族謀取任何私利。辛亥年間,他力排眾議,勸止其兄孫眉出任廣東都督。他曾兩次出任大總統(tǒng),三次擔任大元帥,均因各種原因被迫去職,但他絕不縈懷,依舊致力于“振興中華”的偉業(yè)。為了革命事業(yè),他花光了家人和親屬的積蓄,身后不名一文。歷史上的英雄代不乏人,歷史偉人亦不罕見,但像孫中山如此“大公無私”,“以天下為己任”者卻少之又少。這是孫中山最具人格魅力的一面。
四、對孫中山歷史地位的評價
對于孫中山的歷史地位,國內外人士也有許多評價。陳天華評論說:孫中山“雖為本族之英雄,而其為英雄也,決不可以本族限之,實為世界之大人物。彼之理想,彼之抱負,非徒注眼之本族止也,欲于全球之政界上社會上開一新紀元,放一大異彩?!盵1]柳亞子編撰《中國興亡小史》敘述孫中山生平事跡,稱其為中國的華盛頓、拿破侖:“人虐天饕,英才盡矣,獨佚仙熱心共和,舍身民族,雖至蹉跌,志不稍解,十年磨劍,樹獨立之旌旗;九世復仇,理不平于種族。他日驅除異類,光復舊疆,揚自由革命之潮,為東大陸之華(華盛頓)、拿(拿破侖),其在斯人歟?其在斯人歟?”[1]孫中山逝世后,美國有報紙評論說:“中山先生為現代五杰之先知先覺者。五杰者,印度之甘地,土耳其之凱美爾,俄之列寧,美之威爾遜,與中國之孫中山也。”[5]
孫中山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第一,孫中山是中國資產階級政黨的創(chuàng)始人。在孫中山以前,中國是沒有政黨的,中國近代政黨是從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組建同盟會開始的。第二,孫中山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fā)起者、組織者和領導者。在資產階級革命陣營中,孫中山最早創(chuàng)建了革命政黨,最早發(fā)出了“振興中華”的吶喊。較之其他黨人,孫中山參與領導的革命最多,在歷次革命斗爭中的地位最高,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貢獻也最大。第三,孫中山是中國民主共和制度的開創(chuàng)者和堅持者。他最早提出了顛覆中國君主專制政體的革命目標,在帝制終結后繼續(xù)為實現“真共和”而不懈努力,并且建構了一整套實施民主共和制度的理論和方案。第四,孫中山是中國歷史上社會主義的首倡者。孫中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接觸社會主義理論的政治家,是中國社會主義的先驅。孫中山的社會主義(即民生主義)構想是中共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的重要理論來源。毛澤東就曾說過,“中國的經濟,一定要走‘節(jié)制資本’和‘平均地權’的路”。[4]第五,孫中山還是中西文化的最早整合者。他反對“極端信仰中國”和“極端的崇拜外國”這兩種錯誤傾向,主張對中西文化“兼收眾長,益以新創(chuàng)”,為發(fā)展民族新文化服務。孫中山是20世紀世界級的偉人。
五、對孫中山讀書生活的評價
日本友人宮崎槌子記述道:“孫先生是個寡言的人,而且一天到晚只要有空則手不釋卷,所以在我們家的一星期左右,一直在看我們家里的書。而要跟滔天到福岡方面去設法軍事費用時,則說:‘這里的書我都喜歡’,并把行李裝得滿滿地帶去?!盵1]英人康德黎回憶說:“在英國,孫中山閱讀關于政治、外交、法律、陸軍等方面的書籍,礦山及開采,農業(yè)、畜牧、工程、政治、經濟學等也為他所注意。他堅持不懈地仔細加以研究。他涉獵的知識領域很少有人達到?!盵2]國民黨元老吳稚暉曾說:“中山先生治事,一有暇晷,就手不釋卷。無論到什么地方去,總有兩三箱書跟了他走?!盵5]《三民主義》的筆記者黃昌榖說:“孫中山一生的生活,無論是在做事,或者是休息,每次除了飲食做事以外,總是手不釋卷?!盵5]
孫中山是一位酷愛讀書、學識淵博的政治家。他曾說:“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以外,只有好讀書。我一天不讀書,便不能夠生活?!盵5]證之以史,絕非妄語。孫中山一生購買、閱讀的中外文書籍難以計數,除讀畢送人無從統(tǒng)計的書籍外,目前上海孫中山故居藏書目錄中顯示的書籍有1932種,共5230冊。孫中山在撰寫《實業(yè)計劃》時,參考了許多圖書資料,僅經濟方面的英文書籍就有240余種。孫中山讀書許多時候達到了忘我的境界。如1922年6月,陳炯明叛變,孫中山蒙難避居永豐艦,時值酷暑溽熱季節(jié),置身艙內,如坐火爐,而三面環(huán)敵,危機四伏,他每當戰(zhàn)斗間隙仍鎮(zhèn)靜如恒,經常握卷在手,潛沉于書籍中?!皳芯空呓y(tǒng)計,在已形成的孫中山的著作中,提到70余個國家,2000多個地名,古今中外的人物10000多名,重要的事件100余起,提及各種主義、思想學說150多種。”[2]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和博學的知識,這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六、對孫中山的負面評價
對于孫中山的不足之處,當時人們也有評論,主要集中在孫中山要求中華革命黨黨員宣誓效忠及打拇指印,因而引起與黃興等人的矛盾上。日人宮崎寅藏給其弟宮崎民藏信中這樣說:“孫先生采急進說,黃先生取隱忍論?!瓕O先生的態(tài)度有這種味道:‘其他的中國人都不行,只有我一個人行,我是中國的救星,服從我者請來?!B對于始終奮斗到底,最后亡命的李烈鈞,他也是如此,所以引起李的反感。……黃興批評他說:‘孫先生是瘋子?!盵1]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孫中山確有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就性格而言,與恢宏大度、高瞻遠矚相伴隨的,是某種不切實際、耽于幻想的理想主義;與自信和頑強并存的,是其偶爾流露出的過分自信和偏激固執(zhí)。強求中華革命黨黨員宣誓效忠和打拇指印,除國民黨思想組織渙散導致二次革命失敗的政治原因外,也同他自信偏執(zhí)的性格不無關系。不過,毛澤東曾說孫中山是“一個謙虛的人”,彭西說孫中山“謙恭、樸實和克己”“對朋友們,他是一往情深”。足見孫中山本質上仍是大愛之人。在革命黨內部,素有“孫氏理想,黃氏實行”之說,謂孫中山“理想太高,不適中國之用”[8]。對于這種說法,也應該辯證地看待。孫、黃二人,個性特征不同,能力才具有異,黃興的才干確實出類拔萃,但藉此否定孫中山的高遠理想卻也不妥。胡適曾在《每周評論》發(fā)表文章說:“中山先生一生所受的最大冤枉,就是人都說他是理想家,不是實行家……中山先生一生就吃了這個虧,不是吃他的理想的虧,是吃大家把他的理想認作空談的虧。他的革命方略,大半不曾實行,全是為了這個原故。”[2]胡適的評論是有道理的。
[1] 陳錫祺.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1:152,264-265,296,301,302,347-348,849-850.
[2] 胡波.孫中山的人格魅力[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27,49,51,54.
[3]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11卷[M].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639.
[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合訂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526-527,639.
[5] 尚明軒.孫中山的歷程:一個偉人和他的未竟事業(yè)[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8:68,1195-1196.
[6]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8卷[M].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429.
[7]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5卷[M].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628.
[8]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6卷[M].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158.
[責任編輯、校對:梁春燕]
Domestic & Overseas Evaluations on Sun Yat-sen in the Early 20thCentury and Its Interpretation
QUJian-jun
(Ideological & Political Department,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7,Chinaa)
我國建設法治政府的可行性分析及路徑探索
秦以平
(淮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法治政府”一詞最早出現在2004年國務院發(fā)布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之中[1]。十余年來,《法治政府評估報告2015》[2]《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3]等相續(xù)發(fā)布,為建設法治政府提供了良好的支撐。因此,即便目前我國法治政府建設中仍存在重重阻力,這條路依然是可行的。
一、建設法治政府的可行性分析
(一)建設法治政府的憲法基礎
1906年,清政府發(fā)布了預備立憲詔書。不論是否是清政府為了維護其統(tǒng)治而進行的一場騙局,該舉措對構建中國法治政府的重大意義是不可否認的。1911年,清政府公布的《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規(guī)定“皇帝之權以憲法規(guī)定者為限”“皇族不得為總理大臣,其他國務大臣,并各省行政長官”[4]。在數千年皇權至尊的傳統(tǒng)下,以憲法限皇權、以法律治皇族的規(guī)定無疑是探索依法治國路徑的重要舉措。
在1912-1928年軍閥混戰(zhàn)時期,政府法治問題似乎成了無稽之談,然而該時期卻被稱為“自由主義政府”的實驗期[5],該時期的中央政府機構基本是遵照《臨時約法》建立和運作的,這段短暫的競爭卻不失開放的時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國民政府訓政時期,以孫中山先生的分權理論為基礎將國家權力分為政權和治權,為了保障這種權力體制的法律化,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頒布了一系列憲法性文件,對諸如國民黨與國民政府的關系、政府委員選任、五院制(行政院、司法院、考試院、監(jiān)察院和立法院)的運行等問題進行了規(guī)定。
建國以后,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及以后的四部憲法都對政府地位、政府組織、政府職能等問題進行了規(guī)定。一百多年的憲法發(fā)展歷程為法治政府建設奠定了良好的憲法基礎。
(二)建設法治政府的理論基石
建設法治政府,必須要從法律上限制政府權力膨脹。柏拉圖在《法律篇》中指出,人性本惡,故此需要法律進行規(guī)范,否則人類的生活將如最野蠻的獸類[6]。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具有罪惡的本性,這種本性可能會引導人走進貪婪的深淵,使人成為最骯臟、最殘暴的野獸,從而破壞城邦的幸福與和諧,故此他提出“法治優(yōu)于一人之治”的命題[7]?!叭诵詯骸笔俏鞣娇貦嗬碚摰倪壿嬈瘘c,正為我國法治政府建設提供了參照?!叭诵詯骸北旧碜阋蚜钊松?,而權力又具有侵蝕性。因此,具有惡性本質的人一旦掌握了具有侵蝕性的權力,結果將會更為可怕。我們無力改變人性,也無法要求每個人都做到嚴格自我約束,故此唯一能做的便是控制權力。
建設法治政府的根本目的是通過控制政府權力膨脹、規(guī)范政府權力運行來踐行政府的服務理念。運用社會契約論來解答政府權力來源問題幾乎已是學界和業(yè)界的共識。契約論認為,在自然狀態(tài)下人們的權利缺乏保障,為了免受不法侵害,人們通過契約將自己的部分自然權利轉讓給國家,國家必須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宗旨,以保障成員的“合約性自由”為目標,否則群眾有權推翻違契政府。
控權理論、契約論等理論都為我國法治政府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來源。
(三)建設法治政府的制度支撐
回眸歷史,中國古代也有“以民為本”“依律治國”的思想,為什么始終突破不了皇權大于法律的窠臼?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良好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制度。沒有良好制度支撐的理論就如同空中樓閣,將會失去其存在的應有價值。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各項制度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仍有學者批判說我國現行制度存在諸多缺陷,但是瑕不掩瑜,我國建設法治政府的基本制度條件已經初步具備。亞里士多德曾說:“法律實際是、也應該是根據政體來制定的”[7],即在法治的空間里,法治需要適應于政治體制,政治體制亦是需要在法治的框架內運行。我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制度,通過憲法和法律確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xié)商制度等,規(guī)定民眾可以借助民主聽證、意見征集等形式發(fā)表對國家事務的意見和建議,這為建設法治政府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礎。如果說政治制度為我國法治政府建設提供了政治環(huán)境,那么市場經濟則為其提供了物質保障。市場經濟首先使得市民階層的力量不斷壯大,出于對自身利益的充分保障,該階層會借助于自己的經濟力量不斷地為規(guī)范政府行為、爭取自己在市場中的地位而不懈奮斗,平等和自由的理念將會隨著日臻完善的經濟體系而深入民心。
(四)建設法治政府的時代契機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任何真理都是有條件的。建設法治政府也是同樣道理。理論與制度再好,如果不符合時代背景也只是一塊被塵土覆蓋了的金子。我國現在所處的國際環(huán)境和國內環(huán)境為構建法治政府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從國際環(huán)境來看,政府法治化已經成為當今的一種國際發(fā)展趨勢,世界各國都在不斷完善自己的行政法體系,希望通過法律途徑規(guī)范政府的行政行為、促進政府服務質量的不斷提升。這種國際潮流不僅使得我國建設法治政府問題變得無可爭議,還為我國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外部經驗。
從國內環(huán)境來看,自建設法治政府提出以來,國家為建設法治政府確立了一系列階段目標、制定了一系列詳細的要求和任務規(guī)劃,為我國法治政府的建設確定了重要的思路。其中,《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依法行政和建設法治政府作了全面部署[8];隨著建設法治政府工作的推進,涉及政府或政府行為的法律也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行政強制法》的出臺、《行政訴訟法》的修訂都為建設有限型政府、責任型政府、服務型政府提供了法律依據;《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從完善政府立法機制、加強重點領域政府立法、提高立法的公眾參與度等方面對完善依法行政制度體系提出了具體要求,對我國建設法治政府具有重大意義[3]。時代的發(fā)展使得建設法治政府成為歷史的必然選擇,也為其提供了相應的環(huán)境與條件,把握好時代契機,我國法治政府建設工作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設法治政府的基本路徑探索
(一)公共職能分散化
將公共職能分散給市場是現代政府管理改革的重要特征,是“萬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的必然選擇。在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中,政府對社會的一切公共事務都采取大包大攬的政策。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公共事務日益復雜,政府壓力日益增大,政府的公共服務已經突破了傳統(tǒng)的范疇。為了更好地適應這種擴張性的發(fā)展趨勢,公共職能分散化是一種較為不錯的選擇。分散政府所承擔的公共職能,積極引導市場進入公共服務領域,通過競爭機制實現同等質量公共服務的成本最低化。分散公共職能首先需要擴大公共服務主體的范圍,對于部分具有一定獨立性或專業(yè)性的公共事務,允許依法設立的公務法人以其獨立資質提供公共服務,從而減輕政府機關的工作壓力,促進公共職能的有效履行。其次,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政府壟斷局面,通過委托授權、撤資以及淡出等方式將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推向市場,通過公開招標、公平競爭來促進成本的降低和服務質量的提升。將政府的公共職能分散可以減小公權力的活動范圍,能夠使政府監(jiān)管部門與公共服務提供部門的共同利益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分離,有利于進一步防治內部腐化,為建設法治政府肅清環(huán)境。
(二)行政行為法治化
行政行為是依法具有行政權的機關或依法被授予特定權力的主體依照相關法律規(guī)定行使行政權力、履行行政職能,并且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其與行政相對人的利益密切相關。雖然遵守法律規(guī)定是行政行為的必備要件,但是實踐中卻一直不盡如人意,追根究底,原因主要在于現行的法律制度不夠健全。因此,建議從以下兩個方面實現行政行為的法治化:
完善行政行為依據。雖然“無法律即無行政”是行政法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法律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而社會的需求往往又對法律存在較高的要求,故此有時可能會出現行政行為所依據的法律不夠明確或不夠具體的尷尬現象,這在非權力性行政行為領域表現得極為明顯。因此,應當全面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在組織法上對行政行為的主體、權力范圍等作出較為完整的規(guī)定,合理配置自由裁量權,嚴禁不與相對人充分交涉的單方行為或缺乏法律依據和公正理由的行為。
優(yōu)化程序機制。程序機制的不足為行政行為偏離良性發(fā)展軌道提供了機會。比如公示制度對行政活動中公示行為的規(guī)范不夠嚴格,導致了公示時間滯后、公示空間隱蔽等問題的出現。只有行政行為所涉及的法定程序得到了充分的優(yōu)化,才能夠進一步規(guī)范自由裁量權的行使。
(三)司法審查國際化
司法審查制度是西方國家法制現代化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國家法治的制度性工具,是司法改革的一種國際性發(fā)展趨勢。在美國,根據《聯(lián)邦行政程序法》規(guī)定,司法審查是法院對國會的立法或行政機關行為的合憲性進行審查,是法院監(jiān)督行政機關遵守法律的重要途徑。在德國,司法審查由行政法院承擔,其主要任務是實現權力制衡、監(jiān)督依法行政和保護市民權利,德國行政法院被稱為法治國家的支柱或基石,是“法治國家中不可替代的一種限制國家權力的形式”[9]。
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法院有權對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該項規(guī)定確定了我國司法審查制度的雛形。但是,由于我國的司法不夠獨立、憲法沒有司法化,司法審查制度的實踐和審查對象的范疇一直為學者所詬病。一個現代化的司法審查制度應當具有獨立性、統(tǒng)一性和全面性。獨立性要求法院、法官以及司法審查工作不受非法干涉,僅以法律為唯一依據。統(tǒng)一性要求司法審查工作需完全依照全國通行性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堅決抵制援引或適用地方性規(guī)范或規(guī)章,否則在某些情況下規(guī)范的落實容易出現折扣。全面性要求我國法院對行政行為的審查要突破傳統(tǒng)的束縛,將抽象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也納入司法審查范疇,同時擴大可訴性行政行為的范圍,以使得司法審查制度更能契合時代的要求,更符合該制度的國際發(fā)展趨勢。
(四)法治主張觀念化
有學者曾說:“法治的建立與運行離不開良好的法律意識,而法律意識的重中之重,又首推法治觀念?!盵10]法治觀念一旦形成,法治的主張將會直接轉化為民眾的堅定信仰,它無時無刻不在從根本上對民眾的行為產生作用力,這種作用力“甚至可以超越法律規(guī)則本身而發(fā)揮法律規(guī)則所起不到的作用”[11],有助于消除法治政府建設中的思想障礙。當前環(huán)境下,推進法治意識觀念化必須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消除落后的價值觀念?!肮俦疚弧薄皺嗔χ辽稀钡人枷朐谖覈永m(xù)了數千年,其龐雜的根系深深地扎入了我國民眾的內心世界,成為我國推行法治道路上的重要思想障礙,這些障礙如果得不到根除,那么法治觀念建設也將難以推進。二是要強化法治觀念的內涵。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法治觀念并非是一種簡簡單單的價值觀念,它蘊含了“民主”“自由”“正義”“服務”等內容,如果僅僅將恪守法條文字定義為法治觀念,那便是簡單化理解它了。政府工作人員只有將“民主”“公正”等理念觀念化,并在其指導下依法開展行政活動才是對法治最好的詮釋。領導者、普通公職人員以及社會民眾如果都形成了法治觀念,忠于法律、依法辦事即會成為他們的一貫選擇,法治政府的建設將會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1] 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國發(fā)[2004]10號[A/OL].(2015-12-10)[2006-8-31].http://www.gov.cn/ztzl/yfxz/content_374160.htm.
[2]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201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3] 中共中央,國務院.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N].人民法院報,2015-12-28(2).
[4] 于君.晚清《憲法重大十九條》探析[J].人民論壇,2011(24):92-93.
[5] 馬懷德.法制現代化與法治政府[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133.
[6] 柏拉圖.法律篇[M].張智仁,何勤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09.
[7]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163,178.
[8]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編委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4-30.
[9] 弗里德赫爾穆·胡芬.行政訴訟法[M].莫光華,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9.
[10] 孫國華.社會主義法治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596.
[11] 羅探賾.從提升理性執(zhí)法理念入手提高消防依法行政能力初探[J].中國科技信息,2011(20):144-145.
[責任編輯、校對:梁春燕]
Feasibility and Path of Building Legal Government in China
QINYi-ping
(Politics and Law Department,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 235000,China)
“微信息”生態(tài)下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思考
周建華1,張雷1,吳亮1,張朋毅2
(1.西安航空學院 思政部,陜西 西安 710077;2.西安航空學院 人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77)
一、“微信息”時代大學生面臨的傳媒“生態(tài)”
當前,以微博、微信、易信等為主推手的傳媒體系(統(tǒng)稱“微信息”),正以排山倒海之勢沖擊著受眾者的思維脈絡。媒介在技術的合謀下帶領受眾進行了一次次另類的審美狂歡,藝術化審美和生活化審美邊界的模糊成為新媒體時代受眾媒介審美的又一表征[1]。
當下這種傳媒“生態(tài)”得益于網絡載體的“井噴式”發(fā)展,有關數據統(tǒng)計,截至2014年12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6.49億,手機網民占比86%,學生占網民總數23.8%,其中以10-39歲年齡段為主要群體,比例合計達78.1%;而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1.5%,以大學生為最主要組成部分[2]。曾有知名傳媒人士指出:“微信將可能是迄今為止增速最快的在線即時通信工具”,結果是一語中的。但這種“微信息”更多時候發(fā)揮著一把“雙刃劍”作用,極大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判定、社會觀察和人生思考等思維模式,成為當下左右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樹立的重要元素之一,也為當下高校的文化育人、德育啟智等工作提出了新的命題。
“微信息”爆棚式的傳播對于青年人的思維定勢和判研認知產生了強力沖擊,而針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植與塑造也波及甚廣。“微信息”里光怪陸離、斑駁不清的諸多內容對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形成與理性判斷銷蝕沖抵,導致對主流價值體系的認同度降低。所以,當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體系必須迅速切入此類載體,開拓大學生情智導向的“微信息”陣地,及時了解把控其思想動態(tài),并通過有效聯(lián)動模式,傳導給大學生有益有效的心、智、情核心價值觀。
二、新常態(tài)下“微信息”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影響
2014年11月9日,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的演講中系統(tǒng)地闡述新常態(tài),并指出“新常態(tài)也伴隨著新矛盾新問題,一些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3]。所以當前的“微信息”生態(tài)環(huán)境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均面臨新矛盾、新問題,對教育者而言尤其需要整合判研相應潛在風險,認識其本質規(guī)律,用以指導大學生的實踐思維。
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塑造,關乎國家前途、社稷安危。而當前,以“微信息”為主創(chuàng)內容的微網傳媒生態(tài)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塑造所產生的負面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助長了網絡民粹主義的泛濫
民粹主義在當前多元化社會思潮中不乏市場,例如,改革進程中的官員腐敗、社會分配不公及特權意識、另類暴富等現象與網絡賦予社會下層表達權的結合,使微網成為民粹主義泛濫的主要場域。“微博表達中的民粹主義傾向表現為‘碎片化—共鳴極化’的組織特征,以‘哄客敘事’(圍觀、對罵、惡搞、人肉搜索、拉幫結派)和‘對抗敘事’(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反權威、去中心、文化叛逆、仇富、反政府)為主要表達手段?!盵4]如2014年9月以來一度出現的香港“占中”事件,引起全球媒體廣泛關注,其中雜音、噪音不絕于耳。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占中”的某些“學聯(lián)”群體,特別是其中的“個性”分子,成為部分青年人一時間追逐的“偶像”。因為微網的擴散傳播比以往的媒介更加快捷迅速,輿論導向一旦出現偏頗,很難受到相關權力機關的控制;一旦受控于非主流體,則會危機重重。
(二)加速了對主流話語的變相解構
“微信息”賦予個體隨性、隨愿、隨意表達的話語權,這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主流話語的神圣與權威;質疑、放大主流媒體報道中的虛假、負面信息,采取選擇性失明的方式擴大傳播力,從而顛覆性地解讀傳統(tǒng)主流媒體,由此造成主流話語的“非主流化”,形成暫時性的某種社會關注效果。例如,當下中央反腐大潮中,各類“老虎”、“蒼蠅”紛紛落馬,的確大快人心;然而某些微網卻曬出“官無好官、無官不腐”的帖子,甚至斷章取義地大放厥詞,完全違背客觀事實的原生態(tài),僅憑一己好惡隨性而論,發(fā)人深思?!半m然是一種隱蔽的、表面上無行為人的控制系統(tǒng),然而它是社會中一種真實的權力?!盵5]這種權力一旦旁落,喪失的將是我們對青年人的思想引領和靈魂塑造的主動權。
(三)混淆了受眾視聽的理性研判
“微信息”加速形成同質化、從眾化的非理性文化,不經意中就變成了輿論策源地?!霸谶@個過程中,微民們享受著草根英雄集體狂歡的快感,表現出對于傳統(tǒng)價值觀的嘲諷與解構,其本質是一場爭奪信息輿論主導權的博弈”[6]。當下我國經濟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各種社會問題凸顯、社會矛盾交織,這中間還有諸多曲折和磨合過程,稍有錯位則可能引發(fā)軒然大波,這足以引起青年人,特別是大學生們的反思。任何媒介都有其某種“議程設置”功能,微網不僅能影響受眾關注的內容,還能影響受眾的認知情緒、思維定勢和判研方式。對于青年一代,如果沒有一定的網絡信息甄別能力,斷章取義地任意接受,無異于催生了新一代的“網絡暴民”。
(四)造成了“塔西佗效應”的依托空間
“塔西佗效應”得名于古羅馬時代的歷史學家塔西佗。通俗地講,就是指當公權力遭遇公信力危機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由此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中[7]。從當前大學生思想心理處于亞健康的狀態(tài)來看,陷入這類“塔西佗陷阱”的現象不在少數,如“郭美美”、“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干露露”等網絡“紅人”潮涌,不僅使輿論生態(tài)環(huán)境更加復雜,網絡文化日趨低俗,同時也讓政府、媒體及社會各界的公信力大幅降低,加之當下又面臨“史上最難就業(yè)季”、公務員“國考”以及大學生犯罪等諸多現實因素,不可避免地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植與鞏固帶來強力挑戰(zhàn)和沖擊。所以,“塔西佗效應”帶來的直面后果就是民眾在接觸某些信息或事實之前,就已經“先入為主”地去認識判別,甚至于對客觀事實的“視而不見”或“置之不理”,這無疑是非??膳碌?。
盡管面對著諸多不利因素,甚至于“微信息”時代可能還有更多我們暫時還未能把控住的非主流因素,但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挑戰(zhàn)之中總有機遇。利用好微網這把“雙刃劍”,依然可以帶給我們有效的動力源。
三、消除“微信息”負面因素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影響的思考
(一)掌控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主流“話語權”
話語權力的另一個來源是文化資本,其主要呈現形式則是知識,“知識是最高級的權力源泉”[8]。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9]。核心價值觀的滲透、根植離不開主流話語權。長期以來,西方媒介話語體系的“話語霸權”與“新殖民主義”肆虐泛濫,不斷占據著國際政治領域的“道義”制高點[10]。所以,必須要有我們自己的核心價值自信,獨創(chuàng)出屬于我們的文化資本,夯牢文化“軟實力”,打造“微信息”的主流平臺,特別要及時糾錯那些“偽命題”和“偽論證”,掌握好對大學生思想、信仰和精神塑造的話語主控權,真正筑起一道堅實的“防火墻”。
(二)在弘揚民族優(yōu)秀文化中夯實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自信與歸屬
有研究者將當前微文化“生態(tài)”分為三部分,即紅色地帶、黑色地帶和灰色地帶[11]。紅色地帶是我們可以主推打造的文化前沿和文化引領,而黑色地帶無疑是我們高度重視的“病體”元素,“必須將話語看作是一系列事件,看作是一種政治事件,通過這些政治事件才得以運載著政權、并由政權反過來控制著話語本身”[12]。話語控制的背后是強大的文化支撐,例如,遍及全球的孔子學院已成為漢語推廣和體現中國“軟實力”的文化品牌。因此,用我們的優(yōu)秀民族文化夯實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底蘊和價值歸屬勢在必行,我們的“國學”精粹理應成為當代大學生的通識素養(yǎng),從而提升起全民族對核心價值觀的追求。
(三)發(fā)揮高?!拔⑿畔ⅰ逼脚_正面?zhèn)鞑サ闹髑雷饔?/p>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個常態(tài)化的奠基就是抓好主渠道、占領主陣地,所以,建構起行之有效的校園官方微網迫在眉睫,這對于引導提升大學生在紛繁復雜信息中的甄別力、提升媒介素養(yǎng)至關重要,也更有利于大學生進行自我組織管理和自我服務??梢杂靡韵聨追N方式建構此平臺。
1.主體交互法
主體交互法是指教育主體可以充分利用微網即時互動的特性,與教育客體進行思想上的溝通,從而達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一種方法[13]。微信息的技術優(yōu)勢客觀上打破了時空的限制,類似于電子工程學里的“傳感”效應,從而產生出“有溫度”的傳導效果,使得主客體之間在思想理念、價值標準和道德歸屬等方面逐漸趨同?!霸谌魏紊鐣黧w實踐活動中,其實都潛隱一種認知框架,這種認知框架經常從感知的事實中擇取某些方面的特性,經過傳播使其放大,并由此形成對此類問題的相對穩(wěn)定的因果解釋、價值判斷和道德評價?!盵14]所以,主流微網與媒體微網之間的良性互動對培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起到了推陳出新的工具效應。
2.道德維度法
美國傳播學專家理查德·斯皮內洛認為,道德“應當是網絡空間的終極管理者,為個人行為和組織政策劃定邊界”[15]。面對當前各類“亞文化”和諸多非主流思潮的侵蝕,著手修復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和道德使命感,重塑核心價值觀的厚重性,是一個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高校的微信息平臺應更多地關注道德情操與人文關懷,形成合理的道德維度,發(fā)揮道德正能量的作用,把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形成穩(wěn)定的道德品質和道德人格,從而可以摒棄微網中諸多不良誘惑和非主流因素。
3.智庫統(tǒng)籌法
智庫(Think Tank),即智囊機構、智囊團,最初也稱“思想庫”,是指由專家組成、多學科的、為決策者提供相應決策和策略方案的智儲機構。嚴格意義上的智庫是政府機構外的獨立民間組織。高??梢越⒆约旱摹拔⑿畔ⅰ敝菐?,形成教育合力。因為傳統(tǒng)模式中師生教育途徑已經愈發(fā)走向瓶頸,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思想教育的拓展空間。例如,某項調研中顯示,僅有約20%的師生網絡關系被選擇為“融洽”;超過50%以上的學生選擇網絡關系為“一般”。所以,改變單一的思想教育模式,合理運用智庫資源和手段,在鞏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塑造上意義不凡,這也是豐富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
新常態(tài)下,面對“微信息”時代的全方位覆蓋沖擊,建設大學生核心價值觀體系的思想政治“生態(tài)”環(huán)境依然任重道遠,然而這又是不可替代的政治使命。作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理應有責任肩負起責任使命,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創(chuàng)新開拓、不懈探索。
[1] 金夢玉.融媒體時代下的傳媒教育[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4:35-37.
[2] 中國互聯(lián)網網絡信息中心.第35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R/OL].(2015-02-04)[2015-09-25]http://www.xker.com/page/e2015/02/159312.html.
[3] 習近平首次系統(tǒng)闡述“新常態(tài)”[EB/OL].(2014-11-09)[2015-09-25].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1/09/c_1113175964.htm.
[4] 王君超,鄭恩.“微傳播”與表達權—試論微博時代的表達自由[J].現代傳播,2011(4):83.
[5] 鄭樂平.超越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論新的社會理論空間之建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5.
[6] 吳小英.微時代視閾中高校網絡德育困境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4):85.
[7] 以史為鏡《塔西陀效應》聯(lián)想[EB/OL].( 2012-06-25)[2015-09-25].http://blog.ifeng.com/article/18465210.html.
[8] 阿爾溫·托夫勒.權力的轉移 [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7.
[9] 新華社.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2-26(1).
[10] 袁三標.西方媒介話語權利生產機制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5(4):137.
[11] 張春美,陳繼鋒.微文化生態(tài)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4(1):67.
[12] 馮俊.后現代主義哲學講演錄 [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3:417.
[13] 宋元林,唐佳海.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征、類型及其優(yōu)化[J].重慶大學學報,2010(3):150-154.
[14] Rober M Entman.Framing: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3(4):51-58.
[15] 理查德·斯皮爾洛.鐵籠還是烏托邦——網絡空間的道德與法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7.
[責任編輯、校對:王國成]
Reflection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Micro-information" Ecology
ZHOUJian-hua1,ZHANGLei1,WULiang1,ZHANGPeng-yi2
(1.Ideological & Political Department,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7,China;2.School of Humanities,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7,China)
試析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信中構筑信仰與追求
張雷1,郭真瑞2
(1.西安航空學院 思政部,陜西 西安 710077;2.四川化工職業(yè)技術學院 機械工程系,四川 瀘州 646099)
一、沖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信的非主流思潮代表
當前,在對待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的各種思潮中,尤以“去中國化”、“歷史虛無主義”和“普世價值觀”為主要對立聲音。其主要表現是一方面利用“微網”時代的全覆蓋、多手段展開壓迫式滲透,將諸多非主流性、顛覆傳統(tǒng)性的觀點、理念和載體推介出來,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混淆視聽的效應;另一方面是借助所謂“外媒效應”,以沖擊當前國內在體制機制、法律民生和社會問題中的個案“短板”為噱頭,片面放大某些負面因素,采取“選擇性失明”的方式達到誤導受眾判研的效果,進而為相應非主流聲音營造“生態(tài)空間”。
英國理論家伊格爾頓有言:“今天有種有趣現象——連一行馬克思著作都沒讀過的人都敢嘲笑馬克思?!盵1]文化領域中的“去中國化”,本質上表現出的是對“全盤西化”的默認與心儀,即對西方話語體系的依附與膜拜,體現出一種新“文化奴性”與“宣泄主義”。在2014年11月14日的《遼寧日報》一篇刊發(fā)《老師,請不要這樣講中國》的報道中,指出當前大學課堂的三大問題:一是缺乏理論認同;二是缺乏政治認同;三是缺乏情感認同。進而提出了“老師抹黑中國不是偶然” 的判斷,寓意深刻。表現在文化市場中,諸如新聞類、廣告類、游戲動漫類等節(jié)目的“去中國化”與“弱中國化”現象尤為凸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素嚴重缺位,引領大眾的思想功能遠遠滯后,不得不引發(fā)人們深思。
“普世價值觀”直觀來講就是美國人把自己的價值觀上升為全人類性的尺度標準。早在上世紀的“中東危機”中,美國就先以軍事手段占得先機,之后便大肆復制推出“西美模式”,認定其“民主”、“自由”是上帝賦予他們的一面道德旗幟,是無與倫比的“普世價值”。但事實上,在“普世”旗幟下推廣美式民主的實質,是要推行和確立美國的世界霸權。這種“普世民主”的價值,僅僅就是美國建立世界霸權的價值[2],這在“微時代”的互聯(lián)網中表現尤為突出。大量的“顏色理念”與“灰色信息”不斷升級加碼,不斷消解著我們的傳統(tǒng)價值理念與核心價值體系,構成新的“文化霸權性”。
“虛無主義”首先作為一種哲學概念出現在德國,歷史虛無主義是虛無主義在歷史哲學領域的表現。隨著當前社會發(fā)展與轉型,在如何對待歷史問題上出現了諸如“解構思想變遷”、“否定文化傳承”、“顛覆歷史定論”等為特征的思維模式,其不僅表現在對現代社會價值的消解和反抗,更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帶來了諸多的負面影響。有人以胡適在《介紹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所說的“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不要怕喪失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無論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們起死回生,返老還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都應該充分收受”[3]為參照點,追捧鼓吹所謂“優(yōu)必西化”、“髓在西方”等論調,否定傳統(tǒng)文化、否認民族英雄、否決歷史貢獻等,表現為一種“新殖民文化”色彩。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信缺乏的因素剖析
(一)缺失敬畏感
自信首先來源于信仰,而信仰最核心的是敬畏,“敬”就是知道什么是最好的,即“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畏”就是知道什么是最應摒棄的,必須守住底線。當今不少民眾缺少整體的信仰——社會缺少誠信,個人缺少忠誠,從而導致方方面面的問題困擾著靈魂。特別是在價值多元化的當下,西美話語權的壟斷掌控,網絡與“微信息”時代的安全挑戰(zhàn),歷史虛無主義的肆意泛濫,無不考量著每一個堅守信仰的個體或群體底線。
(二)缺乏追求力
據一位國內記者報道,他曾經有一次抵達哈佛大學時已經是深夜兩點多了,但哈佛大學的圖書館卻燈火通明,這個圖書館的墻上寫著“此刻如果你在睡覺,那你就是在做夢;如果此刻你在讀書,那你就是在圓夢”。那個記者感動的寫下一句話,說人生最大的悲劇是什么,就是比你優(yōu)秀的人居然比你還要努力。反觀我們,在五千多年文明發(fā)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然而這種文化基因卻被人為地與當代文化和現代社會割裂開,在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弘揚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中孤立起來,使得傳統(tǒng)文化的國際視野受限,例如,自上世紀末以來,一些“偽學者”們動輒以諾貝爾獎說事,污蔑攻擊傳統(tǒng)文化,直到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方有所收斂。
(三)主流價值邊緣化
受到當前多元化思潮和“微信息”時代的考驗沖擊,伴隨著中國社會的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國人進入一個思維顛覆裂變和“斷崖式”文化維度缺失的轉型期,諸多社會學家和教育工作者對當下社會的某些道德滑坡與思想蛻化提出了深層擔憂和呼吁。曾經承載了中國上千年的道德觀,今天被漠視良多——古人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秧”,然而當今這種聲音已經嚴重弱化。例如,曾經作為中華文化流向海外的標志性載體代表——茶葉和中醫(yī),也愈發(fā)被邊緣冷漠了。因此,當今提出的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作為迫在眉睫、勢在必行之舉,必須樹立起國家和社會的主流價值旗幟。
三、重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自信,堅定信仰追求的對策思考
(一)在國學中夯實信仰,在思考中秉承追求
針對當前“去中國化”、“普世價值觀”、“歷史虛無主義”等各類“亞文化”和諸多非主流思潮的侵蝕沖擊,著手修復主流價值觀,重塑道德使命感和核心價值體系,是一個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當今時代,呼喚我們的國學智慧,目的就是讓國人身上充滿濃烈的正能量,摒棄負面因素的滲透。以傳統(tǒng)文化為代表的“儒、道、佛”為例,儒家所弘揚的傳統(tǒng)“圣人語常而不語怪,語徳而不語力,語治而不語亂,語人而不語神”便直觀點出個體的精神追求;而道家則崇尚生命與自然,是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環(huán)境最好的思想體系;儒家讓人拿得起,道家讓人看得開,佛家讓人放得下。儒家關注社會的治理,道家關切生命自然狀態(tài)的保存,佛教關切人生痛苦。儒家是治世,道家是治身,佛家是治心……所以,今天我們需要在傳統(tǒng)思想文化傳承上關注于更多的道德情操與人文理念,形成合理的道德維度,發(fā)揮主流思想的正能量作用,把信仰與追求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出我們的“魂”“舍”合一。我們的“魂”即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科學社會主義,我們的“舍”即依托于文化土壤中的傳統(tǒng)思想道德。只有牢固地堅守思想文化陣地,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動力。
(二)從社會轉型與思想陣痛中實現嬗變
恩格斯指出:“一個聰明的民族,從災難和錯誤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平時多得多,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盵4]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我們生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要有中國人獨特的精神世界。我們的精神世界是什么,就是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園,找到自己的信仰——文化根基。一個民族的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文化深厚的底蘊、中華民族獨特的文明遺產、精神記憶和文化心理結構,是構成我們當前“三個自信”的基礎[5]。歷史似乎已經給了某些詮釋,自近代鴉片戰(zhàn)爭以來,傳統(tǒng)文化在一個多世紀里浮沉起落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三個自信”被打倒、被迫反思又被迫建立的歷史,在經歷了滄海沉浮走向復興的征途中,可以更好地從傳統(tǒng)文化中的“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位卑未敢忘憂國”等積淀政治信仰與真理追求。所以,必須不斷培植我們自己的信仰根基,創(chuàng)出屬于我們獨有的文化資本,及時矯正當下諸多的“偽命題”和“偽論證”,為信仰追求構筑堅實的“防火墻”。
(三)破解和摒棄“價值中立”原則中的“道德虛無論”
“價值中立”最早源于英國哲學家大衛(wèi)·休謨提出的“是”與“應該”的劃分,他認為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因而我們并不能簡單地從“是”與“不是”推論出“應該”與“不應該”。施米特在《政治的概念》中嚴厲地抨擊了自由主義政治理念和價值中立原則。他認為,“價值中立”就是用“技術”取代傳統(tǒng)的道德決斷,徹底放棄對什么是正義、什么是善的關切。而當“技術”成為現代的時代精神之后,技術理性擁有絕對的權威,而此時仍不關涉價值好壞,即不區(qū)分“善惡”——放棄了善惡好壞等道德判斷,很有可能導向道德虛無主義[6]。
道德虛無表現在文化上就成了“消費邏輯取消了藝術表現的傳統(tǒng)崇高地位”[7],對傳統(tǒng)英魂和革命價值進行扭曲和顛覆,一系列“去英雄化”、“去政治化”、“去信仰化”的文化產品充斥著大眾的視線和耳膜,由此失去了價值的坐標和導向。所以要最大限度整合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合理積極因素,將落后的觀念提升改造為進步的觀念,將有害的思想轉化為有益的思想,將社會上不同的思想意識盡量協(xié)同一致,減少思想矛盾,化解觀念沖突,保障社會前進始終有著同向的牽引力[8]。
1993年哈佛大學教授塞繆爾·亨廷頓在《外交》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文明沖突論》,在文章中他預言:“未來儒家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可能共同對西方文明進行威脅或提出挑戰(zhàn)?!倍@一預言在當今遍布全球的孔子學院中可見一斑,由此我們更該對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充滿自豪和自信。
(四)構建國家、社會、民眾的信仰體系
一個國家需要建設信仰,作為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在未來的全球競爭中顯得越來越重要。而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身心的分裂,折射出來就是信仰的錯位與失衡,所以,必須架構到一種精神的追求和靈魂的依托上,這就是當今我們要踐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核心價值觀不是無根之草,不是無源之水,它來源于中華傳統(tǒng),核心價值觀,關鍵問題就是要知行合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社會主義五百年”發(fā)展史,而結合中華傳統(tǒng)文化五千年文明史,兩者高度融合,足以提升我們巨大的“歷史自信”,因此,我們理應有屬于自己的文化自信和信仰追求自信,破除西美的所謂“普世價值觀”,不斷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應該以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為依托,以社會主義五百年發(fā)展史為領航,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內驅,以實現“中國夢”為共同目標;因為有了核心價值觀的支撐,我們的“中國夢”追求就變得更加富有底蘊和厚度——由此我們具有了共同的信仰和追求,從而構筑起國家、社會與民眾的信仰體系與目標追求。
[1] 海外網.習近平批評“去中國化”的政治寓意[EB/OL].(2014-09-11)[2015-12-11].http://star.news.sohu.com/20140911/n404224181.html.
[2] 馮虞章.怎樣認識所謂“普世價值”[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7):105.
[3] 石峻.胡適論學近著[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39.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149.
[5] 范玉剛.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實現“三個自信”的基礎[EB/OL].(2014-09-26)[2015-12-11].http://theory.gmw.cn/content_13377848.htm.
[6] 施米特.政治的概念[M].劉宗坤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16.
[7] 波德里亞.消費社會[M].劉成富,全志鋼,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121.
[8] 楊金華.當代中國虛無主義思潮的多元透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4):123.
[責任編輯、校對:王國成]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Constructing the Belief and Pursui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Confidence
ZHANGLei1,GUOZhen-rui2
(1.Ideological & Political Department,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Xi'an 710077,China;2.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Chemical Technology,Luzhou 646099,China)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優(yōu)秀青年人才基金重點項目(2013SQRW051ZD) 西安航空學院2014年度校級立項課題(2014KY2116)
中圖分類號:p19 K257;D693.0 D912.2 G641 G412
文獻標識碼:A A A A A
文章編號:1008-9233(2016)02-0041-03 1008-9233(2016)02-0044-04 1008-9233(2016)02-0048-04 1008-9233(2016)02-0052-04 1008-9233(2016)02-0056-04
作者簡介:陳琳(1981-),女,安徽蕪湖人,碩士研究生,從事大學英語教學、文學翻譯研究。 屈建軍(1958-),男,陜西戶縣人,教授,主要從事孫中山思想研究。 秦以平(1990-),男,安徽蕪湖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行政法、行政管理研究。 周建華(1963-),男,山西朔州人,教授,西安航空學院黨委副書記,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張雷(1970-),男,湖南寧遠人,副研究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22 2016-01-18 2015-12-28 2015-10-26 2015-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