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華
今年季夏的一天,在祥云縣禾甸鎮(zhèn)的大營村一間5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作坊里,我見到了54歲的羅晃照。
“李老師,歡迎你來參觀我的小作坊……”正在制作陶罐的羅晃照,一見面便笑嘻嘻地站起身迎上來,手上還沾著泥巴。
作坊周圍的空地上,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很多剛剛做好的土陶坯子,做工細膩,紋飾精致,造型各異。我知道這些作品,肯定都是出自羅晃照之手。
“你有徒弟幫你嗎?”我問!
“土陶制作枯燥無味,工藝難學,而且辛苦,能夠堅持下來的人不多?!备艺f這話時,羅晃照師傅顯得有幾分自豪。
制作陶器既是體力活,又是技術活,關鍵環(huán)節(jié)在制胚和燒制環(huán)節(jié),僅制作泥坯這個環(huán)節(jié),初學者至少就要學習半年。
“由于學習的周期長,陶器工價低,許多年輕人都不愿意學此手藝,燒制陶器方面的人才面臨青黃不接的局面?!?/p>
羅晃照邊說邊拿來一塊揉捏好了的泥巴,嫻熟地做起了示范。他先是迅速用腳轉(zhuǎn)動陶輪,隨著陶輪車的飛轉(zhuǎn),他雙手捏住的泥團也在眼前旋轉(zhuǎn),只用了兩三分鐘的時間,我還沒來得及弄明白制作的前前后后,一個造形古樸、端莊典雅的陶罐坯子就神奇地在他的手中誕生了。
“真是神奇……”我不由得吃驚地贊嘆起羅晃照師傅來。
提起制作程序,羅晃照師傅說:“土陶制作程序比較多,簡單地講,有選土、揉泥、拉坯成型、晾干、燒制等五道程序。這幾道程序都重要,是決定土陶作品成敗的關鍵?!?/p>
在與羅晃照師傅的交談中,我了解到,土陶制作有五道程序必不可少。首先要選擇好的黃黏土,去除雜質(zhì),加水和成泥漿,然后待水分蒸發(fā)達到一定的軟硬度后存放備用。第二步,就是要對存放過的泥巴反復進行揉捏,使得其軟硬度達到均勻狀態(tài)。第三步,是拉坯成型,即是將揉捏好的泥巴放到陶輪車上,當用手把車轉(zhuǎn)到一定的速度后,就可隨意拉拽泥巴,直到它成為自己想要的形狀為止。第四步,是把制作成型的半成品晾干,這個環(huán)節(jié)不能隨便將其移動,也不能見陽光,只能慢慢風干。第五步,是把晾干的半成品裝入土窯里進行燒制,要經(jīng)過兩天兩夜燒制,土陶制品才能成功。
“五個步驟中,第三步拉坯成型環(huán)節(jié)最為關鍵。靠的完全是手上的感覺,根本無法用語言來描述那個制作的過程。我們這里會制陶流程的有幾個,但是真正會拉坯并且拉得好的只有兩三個人。因為一件作品的形狀、尺寸、厚薄等都得在這一關上掌握好?!绷_晃照師傅認真地向我介紹說。
學藝與改良
羅晃照師傅告訴我,他今年54歲,12歲開始學做陶器,20歲時已能制作大件、小件,成為當?shù)鬲毊斠幻娴闹铺涨墒至?。連羅晃照自己都沒有想到,制陶會與他相伴了大半生,到現(xiàn)在,干這個行當已有30多個年頭了。
據(jù)羅晃照講,窯場生產(chǎn)的土陶產(chǎn)品主要有陶罐、陶盆、陶碗、酒甕、酒缸等,大都是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起先村里窯場生產(chǎn)的土陶可以從市場上換回生活物資,后來各類器皿在市場上的銷售也比較好,制陶這一古老技藝理所當然成了自己家里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之一,外地的窯場也經(jīng)常來請羅晃照去當師傅。改革開放后,村里的窯場一度關閉,如今,和其他許多行業(yè)一樣,過去那種制陶的熱鬧場面早已不復存在。
“做的人少,規(guī)模就起不來!沒有規(guī)模,效益就不好體現(xiàn)!”我看著羅師傅,說道。
羅晃照說:“窯場里不是灰就是泥,年輕人怕臟怕累,現(xiàn)在誰還愿意來學,而且學會了也賣不了幾個錢,村里人現(xiàn)在都不做了……”
“是啊,窯場的活是苦活、累活、臟活不說,燒制損耗也太大,想賺錢很難。比如我們家里今年燒制的五窯陶器,就有兩窯陶器都是大量破損的,虧損了。”一直在旁邊默默幫忙的羅晃照的妻子插話說。
“也是,陶罐、陶盆、陶碗、花盆,還有酒甕這些土陶制品曾經(jīng)伴隨著我們世世代代的生活,可如今,大家都圖個方便,土陶這一傳統(tǒng)技藝因為制作工藝復雜,產(chǎn)品價格低廉等因素正面臨著尷尬的處境?!?/p>
1961年5月羅晃照出生于禾甸鎮(zhèn)大營村的一個土陶世家,從家族里的代表藝人羅國發(fā)算起,傳承到羅晃照手上,已經(jīng)是第三代了。
羅晃照笑笑說:“土陶雖然粗糙,但卻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不能讓它就這么失傳了?!?/p>
12歲的時候,羅晃照就開始偷偷跟著他父親做土陶,當時純屬練著玩,羅晃照的父親也就沒有當一回事!可羅晃照不一樣,他做起土陶來就一發(fā)不可收拾,從此如癡如醉地迷上了土陶制作這門手藝活,有時候,羅晃照留在窯場上自己一個人瞎琢磨。
在羅晃照的父親看來,一個小孩子不好好讀書,長大了肯定不會有什么出息,無論羅晃照怎么哀求,羅晃照的父親都不讓他學做土陶。
有一次,父親當著許多人的面用棍子使勁地抽打他,讓他去做別的活,他就是不肯去,就是一個勁地賴著做土陶,讓父親毫無辦法。
為了做好“小?!?、“小馬”的模具坯子,羅晃照時常到牛圈馬圈前去觀察牛的各種形態(tài)。遇到放馬的時候,他更是不肯放過觀察的機會。熟悉了這些動物的形態(tài)后,在做土坯時,羅晃照便成竹在胸了,天長日久,一塊塊泥土在他手里轉(zhuǎn)瞬就變成了小牛小馬。看著這些動物的雛形在自己手中成了形,他更是對自己充滿魔力的雙手覺得新奇。為了把這些坯子做得更傳神,他常常在工作臺上一坐就是一整天,有時甚至忘記了吃飯和睡覺。
羅晃照告訴我說,在工作臺上做坯子,需要把腰彎下,整個人成折疊狀,所以就只能少吃多餐。
“要是吃得太飽,腰就彎不下去了,呵呵呵……”說到這里,羅晃照禁不住笑出了聲。
在認識羅晃照之前,我根本想不到竟然還有這樣的說法。
沒出師前,羅晃照和他的父親共同使用一個工作臺。那時的工作臺都是放置在地上一個挖好的坑里,移動起來非常不方便。在哪一間屋子里挖了坑,放好了工作臺,一般是很少移動的。就是在父親的工作臺上,羅晃照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的腳劃了一個大口子,休養(yǎng)了好長一段時間才恢復。
自從這件事發(fā)生后,家里的人都勸他去做點別的事,別再去做土陶了,可他偏不干,而且還反過來想,要避免這樣的事發(fā)生,逃避不是辦法,只能改良工作臺。就這樣,在養(yǎng)傷的那段時間,他整天圍著工作臺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心里暗暗琢磨著、思忖著。
通過多方的探討和多次實踐,他終于把工作臺改良好了。改良后的工作臺更輕便好用了,不必放在土坑里就可以用,而且用起來也安全多了。
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
一轉(zhuǎn)眼10年過去了,到了22歲這一年,羅晃照開始自己做土陶。此時,他已經(jīng)是家里的第三代土陶傳承人了。從獨立開始做土陶那天,他就在心里對自己說:這輩子一定要把土陶做好,無論怎么艱難,也一定要做下去。
大營村的傳統(tǒng)土陶手工制作歷史悠久,直到現(xiàn)在,所有的流程依舊保持著傳統(tǒng)的工藝流程。使用的原材料屬于高粘土,制作工具還用著傳統(tǒng)的慢輪車,調(diào)配釉色也是原始的材料。土陶工藝雖然是全手工制作,但從采集泥土到成品燒制完成,需要較多的工序,也較為復雜。
在和羅晃照師傅的交談中,我對土陶制作工藝有了詳細的了解。
做土陶的泥土需要到周圍的山上去挖,有時還需要支付給承包山頭的人一些錢。泥土的采集很有講究,不是任何泥土都可以采用,必須是專門的土陶泥,在當?shù)?,人們統(tǒng)一稱作“爛膠泥”,其實,專業(yè)術語應該叫高粘土。
從顏色來區(qū)分,有黑膠泥、白膠泥、黃膠泥、紅膠泥,這些膠泥各有不同的性能和作用。白膠泥性質(zhì)較細膩,釉色較好看也好處理;黃膠泥偏沙性,但在泥土混合中不可缺少,因為黃膠泥能起到在高溫下排氣的作用,也在釉色上有良好的色彩效果:紅膠泥性質(zhì)偏沙性,但在整個混合中起調(diào)和作用。
制作土陶的膠泥,一般不在地層的表面,而是要先掘去一層熟土后才是膠泥,稱為生土,也就是沒有經(jīng)過風干和雨水直接沖刷的本質(zhì)土。大營采取膠泥類似于挖掘煤礦,有很深的泥潭或是泥洞。
羅晃照師傅把泥挖好后運回家,就要曬泥和篩泥。這是一道很重要的程序,因為膠泥從地下土層取出,濕度很高,要先在太陽曝曬,然后人工敲碎,最后是篩揀去土中的石子、雜草、樹根等雜物。
泥土曬好、篩揀好以后,就可以發(fā)泥了。大多數(shù)人家都建有發(fā)泥潭,四周和底部用石塊砌成,不漏水。把曬好的膠泥(黑、紅、白、黃)混合放在塘里,加水發(fā)泡,一般需要2至3天。泥發(fā)好后,就要和泥。沒有機械,有的作坊用牛踩,有的用人工腳踩,也有的用騾馬踩踏。羅晃照家一般都是用腳踩,每次踩泥,把鞋脫掉,走進泥潭,細細踩踏。夏天踩泥還不覺得什么難受的,到了冬天,腳手被泥水泡得開裂了,一個個大血口子就像一張張小嘴巴,風一吹就生疼。
泥踩好后,要把踩好的膠泥成塊地放在木板上,用打泥鍬反復回打。打泥是為了提升和壓制泥的強膠性,也是為了把膠泥里的氣泡壓破。把打好的膠泥成條狀的放在玩泥板上,用手掌往前趕搓,玩泥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制作土陶時的功效和質(zhì)量,因為玩泥就是為了去除膠泥中的細小石粒,手藝高超的土陶師傅不是用眼去揀石粒,而是靠手和心去感受。玩泥后還要用細鐵絲(泥弓)來回拉切,把泥切成塊,最后用塑料把玩好的泥緊緊包裹,準備做坯子。
做坯子,要是心靈手巧者三個月基本能做出土碗、茶罐、風水罐這類的物件,普通人要兩三年才基本學得會。
羅晃照說:“在轉(zhuǎn)盤上制作泥坯的時候要注意手的力度,不能太用力也不能沒有力道,要順著轉(zhuǎn)盤的方向,這樣做出來的椒缽才漂亮?!?/p>
一般來講,土陶款式很多,大小不同,形狀不同,用途不同,制作的程序和手段也不同。較小的器具大部分只需一道工序,而較大的器具就需要兩三道甚至更多的程序。大器具首先要做泥團,就是基座,在大師傅手里,做多大的器具就捏多大的泥團,一捏一個準。最先是起底,起底以后要進行風干,風干很講究,不能太干也不能偏濕。接下來的接坯,有的可以直接接到口,但有的只能接到腰,然后又接著風干,同樣也要把握好風干的度。坯子在土陶車床上做好,要放在陰涼處晾一天一夜,要是做腌菜罐,要晾三天三夜。最后是打光。等坯子晾干,還要用小木榔頭和撞槌打,把坯子打硬實,把土坯罐的中間部分打得鼓起來。第一道打完,再打花印,就是平時看到的一圈一圈的環(huán)紋?;ㄓ〈蚝煤?,再做罐口的領子、耳子。有些土陶還要上釉,要是煨藥用的土陶,上了釉還容易炸裂。但是上完釉之后,一個土陶就像被化了彩妝,表面光滑亮麗,分外妖嬈。
上釉前需準備好釉材,釉材的制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有專門的釉土,不是熟土,必須是生土,在大營當?shù)胤Q為“紅包土”,據(jù)師傅描述,所有紅土是有氣泡的,取回后進行淘洗,然后進行澄擠,類似于做好豆腐的漓豆腐漿。火炭灰,當?shù)胤Q“子墨灰”,一般都用梨炭灰,這種色彩效果比較好,取回后同樣進行淘濾。把濾好的漿水進行混合淘濾。在淘釉工序上,較為講究,老師傅和一般的師傅有很大的區(qū)別,技術和經(jīng)驗好的會淘很多種顏色,有黃釉,綠釉,紅釉,還有青釉和白釉等等。特技釉,也就是彩花,部分老師傅有獨門技巧,會出現(xiàn)別人調(diào)不出的釉色,這種技巧一般不外傳。
釉材準備好,就可以在晾干的坯胎上上釉。有在釉缸里將整個坯胎直接涮轉(zhuǎn)的,有用釉瓢澆上的,視情況而定。上釉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太厚燒不透,太薄容易燒炸裂。上釉后,待釉彩晾干,就可以裝窯了。
羅晃照曾經(jīng)跟著楊兆林師傅學習了上釉和做土陶的裝飾。楊師傅是這方面的行家,經(jīng)他調(diào)制的釉汁上釉后土陶就顯得更鮮亮。楊師傅對他可說是傾囊相授,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反反復復的實踐,由他配制出來的釉汁燒制出來的土陶也鮮亮光滑了,甚至都能照出人影來了。
大營土陶燒制用的窯稱為龍窯,最大的龍窯長100.2米,一般的中龍窯、小龍窯也不少于50米。寬3到1.6米左右,高1.5米。在窯子里需要備有墊子,就是用膠泥做成斧狀的墊。
燒制土陶的材料用松樹枝,不用梨樹,但可以用梨樹疙瘩,燒土陶從燒窯到出窯一般用7天,當中分別有裝窯、取火、開窯、起火、穩(wěn)火、加火、燒小串眼、悶窯、冷窯等一系列的程序,這些程序的時間長短、火候控制完全憑燒窯師傅的經(jīng)驗來決定。起火、穩(wěn)火、加火、燒小串眼是燒窯的主要過程,要求很嚴格。沒有科學的溫度表、計時器,完全根據(jù)長年的燒制經(jīng)驗來控制。
進窯即裝窯,在裝窯的時候不能隨意裝放,從窯口到窯尾分別裝什么陶坯是有要求的。因為整個龍窯存在著溫度分布的不同,所以得根據(jù)熱量的大小來決定。
裝窯也是個技術活,必須一層一層地裝,裝的時候還要考慮怎樣才穩(wěn)。要是裝得不穩(wěn),土陶坯子歪倒了,之前的辛苦就白費了。過去在裝窯時,女人是被禁止到窯前的,哪怕是家里的女人去送飯也只遠遠地招呼窯主把飯?zhí)徇^去吃。特別是在燒窯期間,在窯子方圓一里地不準女性出現(xiàn)。在“石坎子”窯子附近有一座獨木橋,燒窯期間不準任何人過,只能下河繞道行走,最忌諱的就是在“石坎子”附近不允許殺狗。現(xiàn)在雖然不再有那么多禁忌,可有身孕的女人還是不得靠近窯旁。在燒窯人的心里,這窯就是一個神圣的地方。
有一次,羅晃照帶人幫徒弟劉國舉家燒土陶,劉國舉的妻子當時有孕在身,給幾位燒窯的師傅送飯時去到窯旁。因為平時這樣的事很少發(fā)生,大家也沒在意??善婀值氖逻€是出現(xiàn)了。燒了一天,按照平時的慣例土陶早就紅了,可不知怎么的,這次窯里的土陶就是不紅。準備好的柴火只剩兩根了,怎么辦?羅晃照想起村里一個做土陶的師傅劉奮武說過,遇到燒制時間到了土陶還不紅的情況,要用稻草放入柴火燒。他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找來幾根稻草,放人柴火中。忐忑的心隨著火苗起起伏伏。稻草燒完了,土陶也奇跡般地紅了。這件事后,羅晃照對上一輩傳下來的這些燒窯禁忌更是認真遵照,絲毫不敢怠慢。
窯裝好了,用土基把出口封好,就可以開始燒了,以前需要燒三天三夜的土陶,因為改良了窯,現(xiàn)在只需燒制一天一夜,大大地節(jié)約了燒制土陶用的柴火。
先取火,類似于體育奧運會的火種獲取一樣,大營村燒制土陶的火也要在特定的地方獲取,有相應的儀式。一般是在石坎子老窯址取火。
開窯要由地方的祭司或窯長來選定時辰,由窯長親自掌鋤開窯。
悶窯在燒制結(jié)束的當晚就必須進行,就是用一些水澆泥巴把所有出火的出氣的大小孔全部封閉,只留窯尾的天窗,但也要用小柴把天窗蓋嚴。這樣才能讓燒后的余溫均勻地散發(fā)。
冷窯就是最后的程序,但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冷窯是土陶制品產(chǎn)生窯變的關鍵,冷窯的程序把握是導致土陶顏色和損壞多少程度的關鍵。
燒制結(jié)束后,將窯的所有火口用土坯和泥巴封閉,讓窯內(nèi)溫度慢慢降低,冷到可以在窯內(nèi)操作時,就可以將陶器取出,再經(jīng)過個別處理,也就是趁著土陶高溫后的柔軟性進行糙粒打磨。
燒好的土陶出窯后,有部分土陶會粘在一起,就需要用菜刀把其分開,要是手藝稍差的話,還會切壞呢。從挖泥到出窯,大概要兩個月的時間。
傳承與堅守
有人說,土陶是土與火完美結(jié)合的藝術品,也是人類發(fā)展史上最重要的文化載體之一。然而,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土陶這一傳統(tǒng)技藝因為工藝復雜、產(chǎn)品價廉等因素正面臨著幾近絕跡的處境。
“最難做的土陶就數(shù)便壺和汽鍋了。那才真叫技術活,普通的土陶師傅根本不會做這種器具,甚至有些連見都沒見過?!绷_晃照神秘地告訴我。
據(jù)我了解,其實,有些土陶師傅是因為制作工藝難,價格上也不比其他土陶貴多少,覺得沒價值做就不想去做??闪_晃照不一樣,只要是顧客需要,尤其是便壺,村里一些老人家里沒有衛(wèi)生間,上廁所不方便,都喜歡弄一個便壺擺在床下。遇到這樣的顧客,他總是不忍拒絕,不計成本為其服務。大瓶也難做,因為坯子畢竟是軟的,在打制的時候要是力道用得不對,就會打歪了。要是新手來打,經(jīng)常會把整個大瓶坯子弄成一團軟泥。
那個時候,全村只有很少的幾口土窯,幾十家做土陶的都要到那些窯里去燒制。他和他大哥在大哥家的地面上砌了一口窯,因為這口窯比原來的窯有所改良,所以得到了村里做土陶人的青睞。大家都喜歡去那燒,燒一次給他大哥付一點使用費。他去燒的話就不用付錢??扇ツ菬撂盏娜颂?,他很排不上。于是,他就想著在自己家的地面上也砌一口窯。要砌窯,還要砌一口好窯,他在心里想。
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家里人說了,家里人都支持他。這窯是關鍵,原來燒一窯土陶,耗費的柴火太多了,時間也長。辛辛苦苦燒好一窯土陶,去掉成本,利潤太薄了。他砌的這窯,不但要好燒,還要能節(jié)約柴火。有時候有顧客定了急件,要是等湊齊一窯才燒,那顧客肯定是等不及的。那能不能在設計時還可以想燒多少就燒多少?這些問題在他腦子里裝著,揮之不去。砌窯前幾天,他白天總在村里那幾口窯前轉(zhuǎn),晚上躺在床上,腦子里還是想著這窯要怎么砌才好用。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砌的窯成了。用新窯來燒土陶,只需一天一夜就能燒好,柴火也節(jié)約了一半。時間、成本的節(jié)約給了做土陶人更好的利潤,原來在他大哥家窯里燒土陶的人又都蜂擁至他的窯來了。
“全是手上的感覺,根本無法用語言來描述那個制作的過程。村里會制陶流程的人不少,但是真正會拉坯并且拉得好的始終就那么幾個。”羅晃照告訴我,他在制陶行業(yè)里技術算是最好的。
“往年這可是個俏活,誰有這個手藝在村里都挺著胸走路,可是后來有了彩陶,干的人就少了,都嫌費力不掙錢。”羅晃照一直堅守著這門老手藝,一干就是30多年。
在做土陶近30多年的時間里,總有一些事令人難忘。尤其是忘不了把土陶燒制好運到禾甸街上去賣的情景。沒有摩托也沒有車的日子,他自己挑上一擔,給自家的毛驢馱上兩筐,天還不亮就起床,囫圇吃點東西就出發(fā)了。這些土陶裝筐的事必須在頭天晚上就做好,和裝窯一樣,絲毫不得馬虎,辛辛苦苦燒制出來的土陶要是裝不好,撞破了就糟了。12公里的路程,又負重,緊趕慢趕也要3個小時。到了禾甸街,趕集的人還稀稀拉拉,他在專門賣土陶、工具的街上找了一個合適的位置就開始擺攤。時間久了,大家都知道有個姓羅的土陶師傅做的土陶好看、耐用。用他做的腌菜罐子腌制出來的腌菜,不會走味。
風雨過后見彩虹,經(jīng)過30多年堅守與耕耘,羅晃照制作的壇壇罐罐又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暢銷周邊縣市和鄉(xiāng)鎮(zhèn)。據(jù)當?shù)氐囊晃焕先酥v,早在幾百年前,云南省祥云縣禾甸鎮(zhèn)的大營村就是一個因制作土陶制品而出名的小村莊,近年來,隨著社會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土陶制品逐漸被越來越多的搪瓷制品、不銹鋼制品和塑料制品所替代,制作土陶的手藝人也在逐漸減少。
大營土陶傳統(tǒng)手工藝制作不僅成了帶動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的手段之一,也成了傳統(tǒng)手工藝的典型代表,是民族民間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一個重要項目。2012年,羅晃照的作品參加大理三月街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展演,獲得一等獎,2007年被評為州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2015年被評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
土陶制品得到了顧客的熱捧,羅晃照做土陶出了名,自然就有人上門來學藝。前后和他學過手藝的人有十幾個,正式的徒弟有三個,叫羅晃高(羅晃照的大哥)、劉國舉和劉兆強,現(xiàn)在,他們都已經(jīng)成為獨當一面的土陶藝人,為土陶技藝的傳承做著默默無聞的工作。
“這些原生態(tài)傳統(tǒng)工藝制品,市場銷售情況還不錯。我相信,只要不放棄不拋棄,這門祖?zhèn)髦铺帐炙囈欢梢詡鞒邢氯?!”羅晃照笑著說。
羅晃照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妻子楊氏是個賢惠的女子,平日里就幫著他發(fā)發(fā)泥、揉揉泥巴和劈劈柴。兒子25歲,叫羅志明,閑時也會來搭把手,羅晃照一直想讓兒子傳承自己的土陶手藝,可家里一部分地方拿出來養(yǎng)蠶,一部分擺他的車床,實在是沒有多余的地方可以再擺放一張車床了。他憧憬著等日子好過一點,就再建一間寬大的房子,讓兒子和自己可以在里面盡情地創(chuàng)作各種各樣的土陶。
現(xiàn)在,整個村還有四家人在做土陶,有的也只是偶爾燒制一窯,在眾多土陶藝人逐漸放棄這個行當時,只有羅晃照仍堅持制陶、燒陶,并希望尋到傳人,把這土陶燒制技術傳承下去,將土陶技藝發(fā)揚光大,讓土陶技藝泥香長留。
編輯手記:
土陶制作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fā)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祥云縣禾甸鎮(zhèn)有一個因手工制作土陶而聞名的小村子——大營村,當?shù)卮迕裨谥谱魍撂掌骶叩倪^程中,完整保留了最古老的明火燒制技藝。然而,在時代發(fā)展的過程中,大營村的手工土陶制作工藝正面臨逐漸失傳的困境,本期介紹的是大營村土生土長的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傳承人羅晃照,30多年的堅守,將這種被世人稱之為“泥與火淬煉的藝術”的古老技藝無怨無悔地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