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向麗
摘要:素質教育是近年來中學教學致力追求的目標,也是衡量教學成敗的重要要素之一。針對我們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應從多方面入手,發(fā)展學生聽說讀寫四種基本能力,并通過豐富的課外閱讀開闊學生的語文視野,幫助學生樹立大語文學習觀,促使語文學習由封閉走向開放。
關鍵詞:語文教學 綜合素質 課外閱讀 大語文學習觀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91
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重知識、重技能、輕運用、輕素質的教學傾向。近年來推行的教學改革雖然致力于改變語文教學的這種不良傾向,但受到各級選拔性考試的影響和制約,語文教學仍然不能徹底鏟除這種弊端。教學仍然停留在考什么、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考的層面,與我們追求的素質教育還有很大的距離。這種教育模式下培養(yǎng)出的學生,普遍存在有知識沒文化、有應試技能缺乏相應語文素養(yǎng)的現象。因此,如何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仍然是我們語文教學亟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聽說讀寫四種能力同步發(fā)展
由于現存考試制度的弊端——只考讀寫、不考聽說,教師在教學中不自覺地傾向于文章解讀和寫作教學,卻忽視了學生聽說能力的訓練。很多時候,學生對課文的閱讀存在嚴重不足,很少有人對課文進行三遍以上的多形式閱讀,更不要談復述課文這種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學習環(huán)節(jié)了。教師要從四種基本語文能力齊抓共進的基本點出發(fā),加強各種誦讀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其中的有感情朗讀更是不可缺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自己朗讀或者聽別人朗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推動學生以讀帶動理解、以讀體味作者情感能力的發(fā)展,讓多種形式的誦讀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形式,促進學生誦讀能力的發(fā)展、提高。
同時,教師要重視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從初一開始注重“復述課文”、特定生活情境的口語交際等語言訓練,促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與閱讀能力、做題技能、寫作能力等語文素質同步發(fā)展,以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培養(yǎng)出能說、能讀、能分析、能寫作的語文能力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學生。
二、倡導課外閱讀豐富學生視野
隨著寄宿制學校覆蓋面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學生成為寄宿制的一員。學校為了加強管理,對學生的時間安排精確到“分”,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越來越少,部分學校甚至禁止學生閱讀初除了課本和教輔之外的任何書籍,導致學生的閱讀量驟減、語文學習渠道單一、語文視野狹窄,與當前倡導的素質教育越走越遠。教師要克服客觀存在的種種制約,盡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的閱讀環(huán)境,給學生留出更多的課外閱讀空間。教師可以采取推薦書目,讓學生星期天和假期閱讀的方式引導閱讀,也可以采取每周、每天特定時間集體閱讀的方式固定閱讀,也可以采取利用語文晨讀、自習、邊角時間隨時閱讀的方式零星閱讀等。
為了激發(fā)、保持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采取一系列的輔助措施,比如,組織閱讀感受交流會、我向大家介紹好書目、建立班級閱讀論壇、我來演繹名著等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為學生提供多種平臺,讓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感受、閱讀樂趣傳遞給更多的人,獲得大家的認同,進而獲得一種學有所獲的成就感,激發(fā)出學生更大的閱讀興趣,并以自己的閱讀行為感染、帶動周圍人積極投身到閱讀活動中去。豐富的閱讀活動,有助于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激勵學生積極閱讀,并不斷在閱讀中思考,從語言、結構、情感、思想等多方面吸取前人成果,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聯系生活樹立大語文學習觀
語文是一門與生活緊密聯系、充滿人文色彩的學科。離開生活,語文學習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師切忌以本為本、畫“地”為牢,或者依靠題海戰(zhàn)術來提高學生的做題技能,這樣學來的東西是死板的、缺乏活力的。教師要善于將語文教學置放于廣闊的生活空間,讓語文學習成為學生生活成長的一部分,最大程度拓展語文的學習空間,增加語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教師可以將音樂、繪畫、書法、影視、網絡等多種藝術門類的學科知識引進語文課堂,讓學生去感受語文在各個領域的廣泛存在與運用,并激發(fā)學生主動發(fā)現生活中語文的熱情。比如,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生活性較強的學習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為學校、班級、宿舍設置?;?、班徽和舍徽,將語言、情感、文字和繪畫結合起來,實現語文學習的豐富性。這樣,學生在遇到理解會徽、徽標等類的題目時,就不會感到束手無策,或者依靠教師的講解去機械記憶。再如,將影視片段或網絡中鮮活的語言資源引進課堂,讓學生通過別人的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中的對答,來理解語言運用的技巧,體會語言恰當運用的表達效果,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技巧。
大語文學習觀的樹立和落實,能帶領學生走出課本和課堂的藩籬,自覺走進廣闊的生活空間,去發(fā)現生活中的語文,實現語文學習生活化,讓語文學習的外延無限擴大,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四、帶領學生走出戶外學習語文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道出了見聞對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受各種自然條件的限制,我們無法帶領學生走萬里路,但是,我們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戶外實現語文的開放性學習。社會是語文大課堂,是語文運用的廣闊天地。教師要敢于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尋找學習資源,并從中獲得課堂得不到的收獲。比如,組織學生走上街頭,尋找使用不規(guī)范或者錯誤的漢字,并提出修改建議;尋找并記錄有創(chuàng)意的廣告,說說它們好在哪里,有什么新意?組織學生游覽本地的名勝古跡、名人故居、紀念館、戰(zhàn)爭遺址等,讓學生感受豐厚的自然、人文、歷史和革命氣息,并接受綜合文化的感染和熏陶,為學生的語文學習積累豐富的文化和情感積淀,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和語文素養(yǎng)提升打下基礎,也為學生的寫作提供豐富的一手素材。
開放性學習不但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思維,還促使語文學習由封閉走向開放,提高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
以上僅僅是本人關于如何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一點簡單的思考。要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的語文素質,還需要廣大教師不懈努力、不斷探索教學,大膽進行語文教學改革,不斷為教學注入生機和活力,讓語文教學切實成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培養(yǎng)出更多知識、文化、能力、素質具備的人才。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