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韜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北京 100000)
淺析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喜劇小品的語言幽默
張韜
(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北京100000)
摘要:關聯(lián)理論是法國學者斯珀伯(Sperber)和英國學者威爾遜(Wilson)在專著《關聯(lián)性:交際與認知》中提出的,即用關聯(lián)性來解釋人類認知和交際活動。本文以關聯(lián)理論為依據(jù),以2015年羊年春晚小品《投其所好》《車站奇遇》《小棉襖》為例,淺談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小品語言的幽默效果。
關鍵詞:關聯(lián)理論;推理;語境;幽默;小品
一、引言
關聯(lián)理論是近二十年來在語用學界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理論之一,基于此語用學領域出現(xiàn)很多研究熱點。關聯(lián)理論用一句話概括來說就是用關聯(lián)性來解釋人類認知和交際活動,總目標是“發(fā)現(xiàn)根植于人們心理的可以對彼此之間如何實現(xiàn)交際進行解釋的隱含機制”(Sperber & Wilson,1986)。而幽默是日常生活中一種常見的交際方式,運用幽默不僅可以化解尷尬而且能增進人們之間的感情,喜劇小品最能體現(xiàn)幽默趣味。小品在我國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常常憑借短小精悍風趣幽默的語言令人捧腹大笑。本文僅以關聯(lián)理論為綱,以2015年羊年春晚小品《投其所好》《車站奇遇》《小棉襖》為例,闡釋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喜劇小品的語言幽默效果。
二、關聯(lián)理論
20世紀80年代,法國學者斯珀伯(Sperber)和英國學者威爾遜(Wilson)提出的“關聯(lián)理論”對語用學界產(chǎn)生很大影響。
關聯(lián)理論交際觀認為交際是語言信息處理主體(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明示—推理的過程。說話人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信息意圖,聽話人則根據(jù)語境假設中的邏輯信息、百科信息及語言詞語信息等進行語境假設,推理說話人的交際意圖。當說話人和聽話人在認知語境達成共識,則交際成功。同時推理過程也與關聯(lián)原則有關,稱為最大關聯(lián)與最佳關聯(lián)。最大關聯(lián)是認知原則追求的,認知效果越大,關聯(lián)性越強;加工努力越小,關聯(lián)性越大。最佳關聯(lián)指每一個話語或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它本身具有最佳關聯(lián)。①
三、小品實例分析
(一)明示—推理模式與小品幽默。
根據(jù)關聯(lián)理論,人們利用語言進行交際是一種明示—推理過程,明示是從說話人角度來說,說話人通過話語表達自己的信息意圖,聽話人根據(jù)說話人提供的明示信息去推導說話人的交際意圖。聽話人的推理是關聯(lián)理論的核心,因為聽話人的推理涉及到交際成功與否。日常生活中聽話人的推理結果可以影響交際雙方的交際效果,在小品等語言節(jié)目中聽話人的推理結果隱含笑料,進而產(chǎn)生“笑”果。例如春晚小品《車站奇遇》中。
例1:
蔡明:姐,快凍死了,呼呼……(掌聲)
潘長江:大妹子,跑我們東北避暑來了。(笑聲)
蔡明:呦,這還蹲著一位。(笑聲)
潘長江:誰蹲著呢,我站著呢。
《車站奇遇》講述了除夕夜東北某車站附近,趕著與女兒團聚的蔡明與在車站附近練車的潘長江之間拌嘴的有趣故事。小品開頭,蔡明直呼“姐,快凍死了”,傳達出天氣很冷的信息,聽話人根據(jù)常識也可以知道,中國農(nóng)歷春節(jié)期間一般在冬天,東北位于緯度較高的地方,氣溫自然低。但潘長江作為聽話人則用略帶調(diào)侃戲謔的口吻說“跑我們東北避暑來了”,事實上冬天不需要避暑。這看似違背常識的調(diào)侃產(chǎn)生了笑料。
緊接著在后面兩句對話中,潘長江的身高成為調(diào)侃的對象又產(chǎn)生新的笑點。說話人蔡明用“蹲”字與聽話人日常認知背景產(chǎn)生偏離,從側面調(diào)侃了潘長江身高矮的特點,同時聽話人和觀眾可以結合當時舞臺現(xiàn)場表演,便心領神會捕捉笑點產(chǎn)生幽默“笑”果。
例2:
蔡明:我都一年沒見到我女兒了。
潘長江:那有啥兒呀,我都五年沒見到我兒子了。
蔡明:你兒子抓起來啦?(笑聲)
潘長江:我兒子在非洲!
蔡明:潛逃了?(笑聲)
潘長江:我兒子在非洲工作!年年說回來,年年也沒回,整整五年了!
蔡明:哦,原來你是一個留守兒童。(笑聲)
潘長江:那叫空巢老人!
這一段對話中,蔡明和潘長江各自談論自己的兒女,潘長江說自己五年沒見到自己的兒子啦,聽話人聽到這一信息時會自然推理,什么原因使得說話人的兒子五年沒有回家,推理通常會往好的方面考慮比如工作需要等。但是蔡明作為聽話人推理并回應“你兒子抓起來啦”,這一推理表面看沒大問題但是仔細考慮欠妥,它違背了Grice合作原則。所以潘長江回答“我兒子在非洲”,表達這一新信息,而蔡明不依不饒,根據(jù)這一新信息再次進行推理“潛逃了”。潘長江只好再次做解釋,這次蔡明依舊偏離推理“你是一個留守兒童”。在對話中,聽話人蔡明的推理一次次偏離常規(guī),與說話人傳遞的信息意圖相反,引得觀眾開懷大笑,體現(xiàn)了小品語言的幽默。在小品《小棉襖》中。
例3:
馮鞏:大過年的,就這么見面啦。倆胳膊拎倆空爪子,就來看我來啦,你有誠意么?
尤憲超:有啊!沒誠意,大過年我上你們家干嘛啊,我吃飽了撐的。伯伯,痛快點,能取取不能取,后面還有好幾家等著我呢。(掌聲、笑聲)
馮鞏:你還許了別人家啦。
尤憲超:多新鮮啊,貨比三家啊。我不能一棵樹上吊死啊。你就說吧,今兒把它取走你要多少錢?
馮鞏:(笑聲)(愣在一旁,聲音顫抖著說)你打算給多少錢?
尤憲超:哎呦,我能少給你么。為了代表我們對老年人的關愛,我給你30夠意思。
馮鞏:(傻啦)你腦子沒進水吧。
尤憲超:沒有。
馮鞏:沒有。讓你進。(拿噴壺噴尤憲超)
尤憲超:哎呀,媽呀。你噴我干嘛?。坎?,給你30就不少啦。換了別人最多給你20。因為你家那個它不是新的,是二手貨。它用過啦!(笑聲、掌聲)
《小棉襖》講述了一位老父親(馮鞏飾)想要賣掉家里的舊棉襖,卻誤將上門收棉襖的人(尤憲超飾)當成上門求親的女婿(高曉攀飾),從而產(chǎn)生有趣的故事。父親馮鞏誤將尤憲超當成上門求親的人,致使說話人尤先超傳遞的交際意圖在聽話人那里產(chǎn)生偏離,沒有達到說話人想收棉襖的交際意圖,反而使聽話人產(chǎn)生誤解,進而產(chǎn)生笑料。
(二)語境關聯(lián)與小品幽默。
為揭示語言交際的認知狀態(tài),斯珀伯和威爾遜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語境觀,認為語境是語言交際過程中存在于交際雙方大腦中的一系列假設,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時,交際雙方根據(jù)平日積累的邏輯信息、百科信息、詞語詞匯信息等進行推理。在《投其所好》中。
例4:
馬晶晶:不至于?郝建,我現(xiàn)在拿你當自己人,我就讓你看看,我馬晶晶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打開桌子上的筆記本電腦)
郝建:(湊上前去)領導喜好圖?
馬晶晶:我告訴你,我能清晰地說出每一位領導的喜好、星座、血型、生辰八字。這個,喜歡釣魚,我就潛到水里往他魚鉤上一條一條掛魚;(笑聲)這個,喜歡打麻將,我就把把拆聽(四聲)給他點炮兒;這個,喜歡文玩,我就把我太爺爺?shù)纳崂脕斫o他穿串;(笑聲)這個,喜歡我,……(突然合上筆記本電腦),所以,郝建??!
郝建:哎,你等會兒、等會兒……,(起哄,笑聲)這說到關鍵地方咋還給扣上了呢?
馬晶晶:哎!
郝建:我最想聽的就這轱轆了。
馬晶晶:總而言之啊,你現(xiàn)在知道我是怎么坐上這個位置的了吧!
《投其所好》講述了一位靠拍馬屁上位的科長馬晶晶“指導”下屬郝建如何討領導喜歡,結果新任領導明事理自己反遭批評的故事,辛辣諷刺了馬屁精行為。在上述兩段對話中,科長馬晶晶正在“指點”下屬郝建如何討領導喜歡從而平步青云、身居要職,下屬郝建并沒有理解馬科長的“良苦用心”,科長只好進一步“指點”,這一過程令人開懷大笑。同時,在這一段對話中可以看出交際雙方的語境假設即認知假設存在很大差異:馬科長的認知里認為只要討領導喜歡,成為領導身邊的紅人兒,不務正業(yè),不做好本職工作也可以升官;下屬郝建的認知里認為踏實做好本職工作才能成為領導身邊的紅人兒,才有可能升官。正是交際雙方的認知假設存在差異使得聽話者郝建在聽完后恍然大悟一般“科長,你這拍馬屁的功夫都是血液里流淌的呀。”觀眾在這里也可以與小品開頭馬科長睡覺的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小品塑造的馬科長人民公仆的反面形象躍然紙上,諷刺意味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語境假設的差異常常是小品中笑點產(chǎn)生的原因。同樣的在小品《小棉襖》中也是如此。
例5:
馮鞏:我照顧你啊。(掌聲)我不管,反正你不能大街上隨便找一個。你們脾氣、秉性、追求和么?
張小斐:和!他巨蟹,我雙魚!
馮鞏:你們海鮮市場認識的?(笑聲)
張小斐:我不管,反正他一會兒就過來。
馮鞏扮演的父親不愿意女兒談戀愛,便問“你們脾氣、秉性、追求和么?”,女兒回答“和!他巨蟹,我雙魚!”。馮鞏作為父親,在他的認知假設或者知識結構中不知道“巨蟹”“雙魚”是兩個星座的名字,這兩個名詞對他來說是新信息,所以他需要搜尋自己腦海里的舊信息與新信息匹配,舊信息是“蟹”“魚”是水里或者海里的動物,最后直接推理得出“你們海鮮市場認識的”,這個結論與“巨蟹”“雙魚”是星座名字的認知有著巨大差異,產(chǎn)生幽默效果,觀眾也能捕捉笑點,會心一笑。我們知道交際雙方要想取得成功,需要依賴一定的語境假設。父親馮鞏與女兒存在認知語境的差異所以才會產(chǎn)生笑料。
從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語境假設存在個體差異,語境假設過程需要推理,而推理是一種思辨過程,因此對話語的推理會得出不同的隱含結果。當交際雙方在認知語境上越是趨同,交際越容易成功。在小品中,交際雙方當中的一方往往因為認知語境的差異,答非所問或者答案出乎意料違背常理,從而產(chǎn)生幽默“笑”果,引人發(fā)笑。
(三)最大關聯(lián)和最佳關聯(lián)。
最大關聯(lián)和最佳關聯(lián)是關聯(lián)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大關聯(lián)就是聽話人理解話語時付出盡可能小的努力,去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最佳關聯(lián)就是理解話語時付出有效的推理努力之后,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通常情況下,人的認知傾向于與最大關聯(lián)相吻合,通過最大關聯(lián)去獲得最佳關聯(lián),但有時候最大關聯(lián)并不等于最佳關聯(lián),比如小品語言。也可以說小品語言的幽默來源于最大關聯(lián)與最佳關聯(lián)不一致。如小品《車站奇遇》中。
例6:
穆雪峰:請問你們倆是什么關系呢
蔡明:我們……你猜?(笑聲)
穆雪峰:總不可能……是夫妻關系吧!
蔡明: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蔡明:他是我老伴兒!(笑聲和掌聲)
蔡明:什么老爸,老伴兒!
潘長江:b-an,伴兒!(笑聲)
穆雪峰扮演的交警在盤問蔡明和潘長江的關系,他猜測是夫妻關系,蔡明以笑聲作為回答,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這是否定回答的一種表現(xiàn),并據(jù)此判斷兩人不是夫妻關系。但是蔡明緊接著回答“他是我老伴兒!”,與聽話人剛剛建立的推理相反,這樣說話人進一步說明其交際意圖使得聽話人根據(jù)語境再次進行推理。同樣的,在小品《投其所好》中。
例8:
馬晶晶:我說他們了!我說你們就算再練,也不可能打到杜局長那水平。那人杜局長在原單位,年年都是冠軍啊。那……
杜局長:哎哎,別恭維我啊,有一年是亞軍。
馬晶晶:啊,啊,哈哈。
杜局長:其實這個乒乓球啊,我打的就不怎么樣,你說那年年的冠軍我是怎么得的,全是水分。
馬晶晶:呦,不能全是水分,您剛才不是說了嗎,得過一年亞軍。
杜局長:是啊,那一年我是副局長。(笑聲)
馬晶晶:副……,啊,哈哈哈,這,這個真是……,可惜了兒了啊,哈哈……
杜局長與馬科長在討論工作問題,馬科長趁機恭維杜局長,稱贊杜局長乒乓球打得好,年年得冠軍。杜局長則表示自己的球打得不怎么樣,有一年得的是亞軍。根據(jù)一般認知認為杜局長是謙虛,發(fā)揮失常得的亞軍。但杜局長回答“那一年我是副局長”,這一說法出乎意料。所以聽話人不得不重新推理,建立新的最佳關聯(lián),小品的諷刺幽默意味也體現(xiàn)出來。
根據(jù)關聯(lián)的認知原則即最大關聯(lián),人們會將注意力放在那些看似關聯(lián)的信息上;根據(jù)關聯(lián)的交際原則即最佳關聯(lián),說話人對某人發(fā)話是期待話語具備最佳的關聯(lián)性。一般來說,最好的語境效果就是聽話人當時無法從別的話語或語境中獲得的效果,而語境效果的好壞取決于聽話人對現(xiàn)存語境假設的認知。當聽話人對現(xiàn)存語境假設出現(xiàn)偏差,最大關聯(lián)與最佳關聯(lián)會出現(xiàn)反差,反差越大幽默效果越明顯。
四、結語
本文運用關聯(lián)理論,從明示—推理模式、語境關聯(lián)、最大關聯(lián)與最佳關聯(lián)角度淺析小品語言幽默的特點。在小品當中,交際雙方即說話人和聽話人或由于推理偏離或由于語境假設,產(chǎn)生幽默效果。在小品當中聽話人一般需要付出較多努力才能獲得最大關聯(lián)或者最佳關聯(lián),當兩者不一致時,也往往產(chǎn)生幽默效果。
注釋:
①何自然、冉永平:新編語用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2009。
參考文獻:
[1]Sperber,Wilson,Relevance:Con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2001.
[2]何兆熊:新編語言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上海,2013.
[3]何自然、冉永平: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2009.
[4]姜望琪:當代語言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2005.
[5]趙研:關聯(lián)理論在喜劇小品語言中的解釋力[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8(2).
作者簡介:張韜(1991—)女,漢族,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J8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12-0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