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利
【摘 要】怎樣才能學好數學,這是每個老師及學生都在討論的一個問題。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是《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建議之一。如果一個學生對數學感興趣,他就喜歡上數學課,喜歡做數學練習。
【關鍵詞】做數學;實踐探索;思考
“做數學”是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觀念,。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潛在的學習需要調動起來,使數學課堂充滿愉快的氣氛,讓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活動中解決問題,在實踐中“做數學”,才能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數學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做數學”的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先設疑,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富含啟發(fā)性的問題,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使學生明確“做”數學的目標,從而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騰出一定的時間,創(chuàng)設思維的空間,盡量讓學生多想、多做、多說,有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即還給學生思考權、發(fā)言權、觀察權、動手操作權等學習權力,和諧師生關系,共同完成教學和學習任務。動手操作過程是學習知識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究過程,尤其是低年級學后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動手操作便是一種“動”促“思”,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的重要途徑。如教《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時,我們讓學生事先找一些長方體的包裝盒,如牙膏盒、火柴盒、CD盒等,充分感受數學學習源于生活,然后讓學生摸一摸長方體的面,數一數棱和頂點數,量一量棱長,從而順利地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征。特別是火柴盒的外殼與內芯,分別有4個面和5個面,是典型的求表面積的教材,當每一個學生都用尺測量,用筆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后,效果十分理想。
二、多做數學實驗,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學習
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開動腦筋,拓展思維,并發(fā)現自己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正確認識不足之處。教學經驗證明,若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勤于實踐,數學上的很多問題還是能夠得到很好解決的。我在“認識物體和圖形”的教學中,在生活中選取了許多學生熟悉物體。如小皮球、乒乓球、積木、牙膏盒等各種形狀的物體,把它們放在一個袋子里,四人一袋,問學生想不想知道里面裝了些什么?這樣一來,既充分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當學生倒出袋子里的東西后,我便又一次利用兒童好玩好動的天性,說:“你們看一看,又摸一摸,會發(fā)現什么?”這樣進一步激起了學生參與操作的熱情,從而達到了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學習中的目的。如在教學《連加連減》一課時,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鵝頭飾,并且請班里的九個小朋友戴著頭飾表演天鵝飛來飛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這道活動的“例題”,
(下轉第139頁)
(上接第138頁)
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積極性也被充分調動起來。教師很輕松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三、開展實踐活動,感知“做數學”
數學學習應強調實踐性。數學的學習不能光靠背、記進行接受知識,而應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動手做數學。因為,通過探索與引導,能在自己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體驗、理解已獲得的數學活動經驗,增進運用數學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信心,使探索性得到開拓,創(chuàng)新性得到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把人類的知識成果轉為個體的過程,科學家的認識過程是一種生產新知識的過程,而小學生的認識過程是一種再生產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給學生創(chuàng)設實踐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動手摸一摸、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動中,接受知識,使之對未知世界有所發(fā)現,找到規(guī)律,并且能運用規(guī)律去解決新問題,這樣,就可使學生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逐漸學會“做數學”。應用就是教師在教學中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生活與數學的聯系。教學時,我們盡量結合日常生活舉例子,讓學生提問題,鼓勵學生接觸各種實踐活動。再就具體情況做出具體的評價,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參與的興趣,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符合當前數學課改中提倡的“問題解決”思想。
四、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提高“做數學”的能力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整個過程,養(yǎng)成自己學習思考,探索的習慣。讓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能夠理解透徹,融會貫通,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為了引導學生能夠自主的學習,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去分析,去解決。通過實踐我發(fā)現教學中要相信學生,把學習自主權交給學生,他們的潛力是無限的。學生在自我實踐的過程中,就會逐步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就會在這種自主性的學習中逐步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動手操作就是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探索、猜測和發(fā)現的環(huán)境,使學生通過動眼、動耳、動手、動腦、動口等活動讓多種感官協(xié)調參與,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探求新知識的活動中去,最終達到學會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袁紅.“動手做數學”中教師的角色.教育科學研究,2003(11)
[2]李含琳《課程教育研究》,2015第8期:170-171endprint
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