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虹云 趙 銳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13級碩士·哈爾濱 150040)
盆腔淤血綜合征(pelvic congestion syndrome,PCS)是一種由盆腔靜脈慢性淤血導致的疾病,以慢性盆腔疼痛(chronic pelvic pain,CCP)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又稱卵巢靜脈功能不全或卵巢靜脈綜合征。本病為婦科常見病,多見于30~50歲的經(jīng)產(chǎn)婦,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及日常工作生活。西醫(yī)主要采用藥物或手術治療,但遠期效果不理想。很多患者因此求溯祖國醫(yī)學,以期減輕身心痛苦。筆者采用肌層埋針結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盆腔淤血綜合征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根據(jù)《中華婦產(chǎn)科學》[1]中有關盆腔淤血綜合征診斷標準擬定。(1)盆腔墜痛及低位腰痛,以夜間為甚,或經(jīng)期加重;(2)月經(jīng)多,白帶多;(3)性感不快;(4)體位試驗陽性,即胸膝臥位時疼痛消失或減輕;(5)外陰、陰道及宮頸充血或呈藍紫色子宮后位或脫垂,雙側附件區(qū)壓痛,觸診有柔軟的增厚感或包快壓之界限不清;(6)腹腔鏡或B超檢查可見子宮后位、增大淤血,子宮、卵巢靜脈充盈、曲張、增粗;(7)排除其他器質性病變及腫瘤。
本研究對療效的評價主要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醫(yī)量化診斷》[2]采用中醫(yī)癥狀量化積分法。其中下腹脹痛、刺痛或墜痛,腰骶疼痛,性交痛各為2分;胸脅或乳房脹痛,經(jīng)行腹痛加重,帶下量多,疲乏倦怠各為1分。根據(jù)每個癥狀程度的不同,分別設定為無(0分)、輕(1分)、中(2分)、重(3分)。病情程度評分為輕6~13分、中14~22分、重23~30分。
收集我院自2013年02月—2014年08月收治的盆腔淤血綜合征患者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 30例,年齡25~47 歲。治療組年齡(35.12±4.21)歲;病程(4.29±2.17);對照組年齡(34.37±3.54)歲,病程(3.97±2.32),兩組病例在年齡、病程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學檢驗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評分,治療前比較,治療組(17.57±4.36),對照組(15.87 士 4.18),無顯著差異,(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2.1.1 自擬中藥方保留灌腸 處方:元胡15g,五靈脂15g,當歸15g,川芎15g,赤白芍各15g,蒲黃15g,小茴香20g,香附15g,桃仁15g,土鱉蟲10g,荔枝核20g,桔核20g,水蛭5g。水煎兩次去渣,濃煎至200ml,藥液溫度37℃~40℃,每天1劑,保留灌腸。15分鐘內灌完,保留時間不少于2小時。
2.1.2 穴位埋針 取穴:中極、子宮穴、次髎、血海、足三里、三陰交。操作:根據(jù)取穴不同采用俯臥、仰臥位常規(guī)皮膚消毒后用左手拇指、食指繃緊進針部位的皮膚右手持穿好2號羊腸線的7號埋線針垂直穴位快速進針,將針刺入所需深度后稍做提插,出現(xiàn)針感后推動針芯,將羊腸線保留于穴位內,繼將針管退出。經(jīng)期停用。14天埋線1次。
兩組均為月經(jīng)前7天開始用藥,連續(xù)用14天,連續(xù)治療三個月為一個療程,觀察療效,并統(tǒng)計結果。
痊愈: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n≥95%;顯效:癥狀明顯改善,70%≤n<95%;有效:癥狀有所改善,30%≤n<70%;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n<30%。
本研究統(tǒng)計分析將釆用SPSS19.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
治療組總有效率83.33%,對照組總有效率66.67%。兩組患者中醫(yī)癥狀總積分明顯改善,與治療前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治療結果及療效比較[例(%)]
祖國醫(yī)學并無此病名記載,就其癥狀而言,可歸為“婦人腹中痛”、“產(chǎn)后腹痛”、“腰痛”、“帶下”等病范疇。《普濟方》有云:“內動經(jīng)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積不散,則為肝為痛。治宜除去惡瘀,使氣血流通,則可原也”,可見本病病因多與“瘀血停滯”相關,瘀血停滯胞宮,阻塞脈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故出現(xiàn)本征各類疼痛體征,故治療上應以活血化瘀為大法?,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盆腔靜脈淤血是本病的主要原因,盆腔靜脈流出不暢或受阻等因素均可致盆腔靜脈淤血。與男性相比,女性盆腔循環(huán)在解剖學、循環(huán)動力學和力學方面有很大的不同,這是易于形成盆腔淤血的基礎[3]。
治療時用自擬中藥方理氣活血、化瘀止痛。結合肌層埋針,取中極、子宮穴、次髎、血海、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通過羊腸線的慢性吸收、柔和刺激,以疏通經(jīng)絡加速氣血循環(huán),共奏理氣活血、化瘀止痛之功。中藥保留灌腸,可使藥物通過腸壁半透膜作用,直接浸潤、滲透至盆腔子宮病變部位及周圍組織,以增強局部血流量,從而改善微循環(huán),加速疾病治愈。
中藥保留灌腸結合肌層埋針療法的綜合運用,將中醫(yī)藥優(yōu)勢充分的發(fā)揮出來,比單純保留灌腸用藥作用明顯而迅速。吳師機有言:“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內治之藥,所異者法爾”, 筆者采用肌層埋針結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盆腔淤血綜合征取得較好療效,有推廣價值。
[1] 豐有吉,沈鏗.婦產(chǎn)科學(2版)[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75.
[2] 徐迪華.中醫(yī)量化診斷[M].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8-72.
[3] 陳春林,宋小磊,余艷紅,等.在體女性盆腔動脈血管網(wǎng)數(shù)字化三維模型構建方法及意義[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11,27(4):276-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