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劍
三斷想
孔令劍
從一件小事說起。前天晚上接到電話,我的一個朋友上星期剛剛?cè)ナ懒?,因為喝酒,睡下就沒再醒過來。有同學回老家參加葬禮,在葬禮上,發(fā)現(xiàn)有個同學沒來,問詢之下被告知,五年前就離世了,同樣是因為喝酒。酒時常浸潤我們的生活,周圍有人意外離世的消息也不時傳來。但這次,離我最近。三十來歲,剛過而立之年,卻走到了人生的盡頭,不禁讓人感嘆唏噓。雖然有時我們都會感嘆青春不再,卻從來沒有把這種消逝推到一個極端。從這個消息開始,我突然意識到,死亡似乎已經(jīng)從我們身邊走到了我們的身體里。向死而生,這是一個常識,但被常識狠狠砸中,給人的震動真的無以復加。
活著,為了什么,追求什么,因為什么才能直面死亡的斷崖,飛翔一般躍下。就個人的思量,我認為有三個向度,一是生存,二是存在,三是自由。怎么說?人作為社會的個體,活著并盡量活得好一些,不僅為自己,還應擔負得更多,家庭社會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是基本層面。其次是存在,是說個體在群體之中,無論從事什么職業(yè),身處什么樣的情境,一個人的動作都會指向存在,哲學所說的找到并認識你自己,精神層面的更高的意義和追求。最后說到自由,我想是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超越了種種羈絆,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計成敗,既有物質(zhì)方面的保障,更有精神儲備的自足,盡可能地實現(xiàn)了人生的圓滿。
那么,以此來考量我們的寫作,我們所熱愛和堅持的,小說也好詩歌也好,我認為都指向和印證了這三個向度。創(chuàng)作、發(fā)表,得到稿費,或多或少,成為我們物質(zhì)生活的一部分。這是其次。重要的,是在創(chuàng)作中能夠?qū)崿F(xiàn)自我,有我們的情感,我們的生活,有我們對人生、命運、時代、歷史等等的思考。通過寫作,我們在偌大的世界中找到一個立足點,文字印證和表達出了我們自身的存在。而且,在寫作中,我們最大化地實現(xiàn)著自由,那里有一個別樣的世界,由我們親手建造。我們都無法拒絕這種誘惑。這是我們從寫作中得到,也是寫作所給予我們的。
關(guān)于詩歌的各種論述很多,有些甚至是一些定義,但沒有哪一個人可以給詩歌一個永恒的命名。最簡單的一個判斷,事物都是發(fā)展和變化的,詩歌也不例外。如果要找一個詩歌標準,我覺得可以拿美國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斯關(guān)于詩歌的說法來做參照。他說:詩歌中你得熱愛詞、思想、形象和韻腳,至愛它們。詞、思想、形象和韻腳,可以理解為一首詩必備的四個要素。
詞語。詩歌更注重也更能體現(xiàn)出詞語的力量,無論在詩行之內(nèi),還是一首詩的整體之中,每個詞都會被凸顯,甚至至關(guān)重要,在這種因限制而被無限放大的詞語上,我認為浪費或者說揮霍都是不應該的。謹慎地使用,寧缺毋濫,必須在節(jié)制中感受每一個詞的存在,挖掘它們,激活它們,使它們恢復它們本來的面目。對寫作者來說,語言既是存在,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因此,詩人要深入到詞語的內(nèi)部去,真正感受它,理解它,然后運用。高超的運用,是詞語找你而不是你去找它。
形象。簡單地說,一首詩中形象即是物象,更多是被創(chuàng)造之后的意象。詩歌不直接說出某些東西,而是通過它們實現(xiàn)轉(zhuǎn)述。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言說。如果缺少了形象,一首詩就變得直白、裸露,就成了一種說明而不是表達,更不會成為一種交流。這不屬于文學藝術(shù)的范疇。至于什么樣的形象,會讓詩歌變得獨特,充滿魅力,完全取決于寫作者的選擇。比如敘利亞詩人阿多尼斯的詩句:我往昔的日子是座墳,但其中沒有尸體。把過去的日子具象化為“墳”,讓人一下感受到時間的不可逆轉(zhuǎn)和殘酷無情。從“墳”生出“尸體”,意象是統(tǒng)一的,但“尸體”的消失,又加劇了這種虛無、絕望和無奈。短短兩句,因為意象的奇妙運用,讀來讓人頗多感慨。
韻腳?,F(xiàn)代詩需不需要有韻腳,詩人們各有各的說辭,但這不是根本問題,我個人覺得,在不干擾充分表意的情況下,盡量能夠追求詩歌的音韻之美,作品就會額外獲得一分魅力。這是錦上添花的事。韻腳既是對詩歌分行的強化,也是詩歌“音韻美”“建筑美”兩者精妙結(jié)合的精彩之筆。有了韻,“詩歌”才能真正擁有“歌”的特質(zhì)。當然,詩歌的韻律和節(jié)奏是多方面的,不單單體現(xiàn)在韻腳上。因此,我們注意到史蒂文斯把韻腳放到了四要素的最后位置。剛剛?cè)ナ赖陌⒏⒃娙撕病ず諣柭幸皇自娢姨貏e喜歡,《電話——致安德雷婭》:說了本不知/會說出的話,/你的聲音/在花的街市回旋。/沉默沿銅絲逃竄,/新的童年/頂著別樣的星辰出現(xiàn),/你在不言的言語中微顫。/每天早晨你都努力,但/干擾總得勝,于是/我來到你嘴邊。這首詩雖然是翻譯的作品,但讀起來強烈感受到的是它有力的節(jié)奏,甚至這種節(jié)奏都讓人忽視了韻腳的存在。所以說,是否有韻腳,并不能決定一首詩的成敗。
思想。在我的觀念里,這是一首詩的靈魂和內(nèi)核。我喜歡沉甸甸的作品。詩歌中思想的重要性,前人都有論述,譬如:
“比起歷史,詩更哲學,具有更高的價值,因為詩更傾向于表達普遍性,而歷史則表達個別性?!薄獊喞锸慷嗟?/p>
“真正的哲學家和真正的詩人,是一體的,美即為真,真即為美——哲學家和詩人兩者的共同目標?!薄獝勰?/p>
“通過心靈,到達理性這一層,可謂詩歌?!薄猂.S.托馬斯
因此,從諸多意義上來說,詩歌應該是高品質(zhì)的,不僅僅限于寫景抒情,或拘囿于一己之私念,而是應該有普遍性,有永恒感,有理性的分量。
先有詩還是先有詩人?這是一個問題。實際一點的說法,是一個人有了詩歌作品之后,可以稱其為詩人;但更令我信服的說法是,先有了詩人,創(chuàng)作之后,有了詩歌。若不是詩人,寫出來的可能就不是詩,而是非詩,是假詩;它們是有迷惑性的。并且前面說到,詩是發(fā)展變化的,有時代性,也有它自己的歷史,所以,從這個層面上,我個人認為,提出“先有詩人而后有詩歌”似乎更確切一些。那么,什么樣的人可以說是詩人呢?
主體性。聽起來很大很空,其實真是這么回事。說得通俗一點,叫人的自我意識,應該說,這個自我意識是自足的、完滿的,也是無限開放,無所不包的。這是一個詩人出發(fā)的地方。而且,這個主體性越是強烈,一個人作品的個性就越是突出,尤其是詩歌,強烈的個人標記是一個詩人成熟的標志。
一切從人出發(fā),從自我出發(fā),這是我們最牢固也是最豐富的資源和財富。于是,當一個人面對詩歌的時候,他首先得有強烈的個人意識,加上前面我們所說的,這個意思可以這樣表達:是我在寫詩;我是在寫詩。是你,而不是別人,無法替代。寫詩,而不是別的,寫自己所認為的詩歌,沿著自己的道路走下去。你就是撬動世界的阿基米德,你所堅持的詩歌道路就是那根杠桿。
創(chuàng)造性。一首詩從某個地方開始,可能僅僅是一個畫面,一個聲音,一個詞,甚至一道心靈和思想之光,到最后成為一篇有形的、完整的,有著獨立的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文字,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我認為只有“創(chuàng)作”才能使它完成?!皠?chuàng)作”顧名思義就是創(chuàng)造性地寫作,是一個富有力量和激情的主體動作,而不是被動行為。就看到的一些詩歌作品,極端一點說,可能對詩歌是一種傷害。他們在放棄向詩歌縱深挺進的同時,早已被詩歌所拋棄。羅馬尼亞詩人索雷斯庫有一首詩叫《遠景》:倘若你悄悄離開/我的愛會像/你我間的空氣一樣膨脹//倘若你遠遠離開/我會同山、同水/同隔開我們的城市一起/把你愛戀//倘若你遠遠地、遠遠地離開/一直走到地平線的盡頭/那么,你的側(cè)影會印上太陽/月亮和藍藍的半片天穹。這首愛情詩讀來十分新穎。我想,如果不是站在一個“創(chuàng)造”的起點上,一首“愛情詩”會是一個什么樣子?
隱秘性。我,隱藏到背后,到事物里面去。讓事物自己說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要有形象,要有意象。這樣,詩歌才有了藝術(shù)性,色彩才豐富,才有了張力,有了空間,有了包容性,變得龐雜繁復,才有了諸多意味。同樣是索雷斯庫的詩,《奇想》:每天晚上/我都將鄰居家的空椅/集中在一起,/為它們念詩。//倘若排列得當/椅子對詩/會非常的敏感。//我因而/激動不已/一連幾個小時/給它們講述/我的靈魂在白天/死得多么美麗。//我們的聚會/總是恰到好處/絕沒有多余的/激情。//不管怎樣/這意味著/人人責任已盡/可以繼續(xù)/向前了。
隱秘性,其實就是文學性、藝術(shù)性,只是在創(chuàng)作者個人的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的基礎上,達到一種似有似無似是而非卻讓人若有所思若有所得的境界,這是一個詩人“綜合素質(zhì)”的隱秘體現(xiàn),是一種不可強求的至高境界。這首詩即是例證,讀起來十分輕松,語言簡單,意象簡潔,卻把讀者引向很高的向度。
責任編輯 梁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