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芬
當今語文教學流派紛呈,語文課堂向四面八方打開,語文課堂的容量越來越大,綜合性越來越強。有人戲稱現在的語文課堂得了“三高”:高強度、高密度、高內容。承載著“三高”的語文課堂,效率卻總也高不上去,這究竟是為何?筆者試圖從一些語文課堂的現象中找尋癥結,在實踐中探求樸實本真的語文教學之路。
一、 現象:各顯神通演一場
[現象一]教師執(zhí)教中年級《小露珠》一文,屏幕上關于小露珠的一張又一張精美的圖片,緩緩地展示在學生的眼前,輕柔的音樂也隨之在課堂上流淌,學生被一張張藝術化的圖片震撼,驚嘆之聲此起彼伏,聽課老師的眼球也被深深地吸引著。執(zhí)教老師微笑著站在一邊,對學生這樣的反應甚為滿意。
[現象二]低年級閱讀課上,執(zhí)教的是繪本內容。教師引導學生對書中的大幅插圖進行了深入的學習,色彩、線條、明暗等一系列的美術專業(yè)術語在語文課的課堂上成為主角。學生熱火朝天地討論著:紅色代表著什么,這里為什么用紅色的插圖……
[現象三]高年級語文課上,教師節(jié)奏飛快,知識點個個摸到,還搜集了很多課外的補充材料來增加文本的厚度,增強課堂內容的密度。學生被老師快速地牽引著學了很多知識,教師覺得該講的都講到位了,成功感很強。
二、 問診:品盡佳肴少一味
前兩個現象中把很多“非語文”的元素請進了課堂,意在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提高學生表現美的能力……這無可厚非,但必須建立在“語文”的基礎上,為“語文”服務?!艾F象一”為代表的課堂隨處可見,尤其是公開課,聽課者常常在這樣的課堂上感受一個字——美。美妙的語言,美妙的畫面,美妙的音樂,美妙的形式,美妙的意境……怎一個“美”字了得?語文老師把十八般武藝都搬進課堂:音樂、圖片、視頻……語文課成了純欣賞課?!艾F象二”中的課堂教學內容非常多,把整個課堂填得滿滿的,可是學生在課堂上被內容邊緣化了,沒有靜思默想的時間,沒有內化知識,讓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時間。靜下心來,不難發(fā)現,這些課堂承載了太多的任務,容納了太多的東西,充斥著太多“非語文”的元素,恰恰少了“語文”自己的獨特味道。盡管語文課也承載著思想、情感等目標,但這是所有的學科所共有的。語文教師不能為了這面上的共有目標而放棄自己必須承擔的學科獨特任務。以“現象三”為代表的課堂是嚴重的“三高”課堂,看似面面俱到,精彩紛呈,其實也就浮光掠影,沒讓學生留下什么,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更無從談起。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因此,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課的主要任務。在達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學生的特點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而不管采用什么樣的方法,都是為“培養(yǎng)語文能力”這個目標服務的。語文課上,一旦忽視了語文課堂的特質,忘卻了語文教學的特有任務,忽視了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把聽說讀寫的任務棄置一邊,手段再多,花樣再新,也只能是落得個“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結果。這樣的語文課堂呈現著虛假的繁榮,是得了“肥胖癥”,看似豐滿,實則淤腫,去除華麗的包裝,一無所剩,難以讓人感受語文“暗香浮動”的意蘊。
三、 策略:返璞歸真求一根
面對如此語文課堂,給語文課“瘦身”,成了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不得不反復思考一個最根本的問題:語文課到底怎么上?特級教師李明新認為,有效的語文教學首先“要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也就是教師教得樸樸實實,學生學得扎扎實實,讓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真正得到提高”。這段話就是為語文課“瘦身”開了一劑良藥,“教得樸實”“學得扎實”,有利于我們尋求語文教學的根——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下面就以我執(zhí)教過的《少年王冕》一文為例,談一些看法和做法。
1. 教什么——合理取舍
一節(jié)語文課應該呈現給學生的是什么,這是教師應該反復思考的,這就是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取舍很關鍵。那么,根據什么去選擇、取舍呢?依據是兩條:一是文本特點;二是學生特點,即《課標》對某個學段學生的要求,學生的實際(包括已有經驗、理解接受能力等)。《少年王冕》該教些什么呢?首先,它是典型的“人物篇”,感悟人物孝順、勤奮的特點是重要任務。其次,文章記敘了王冕七歲到十八歲的事,但不讓人感覺冗長,還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正是“有詳有略”這一手法的功勞,讓學生感悟“有詳有略”的手法是必不可少的。其三,文中有一段極美的雨后荷花描寫,要引導學生明白在這篇寫人的文章中作者為什么要花這么長的篇幅寫景?這是對學生習作時選擇材料和組合材料有著實際性的指導作用。
2. 怎么教——科學選擇
(1) 以“本”為本。首先,在統領全課的大問題的思考上,我立足課本,充分利用課后練習的問題:結合課文內容,說說王冕是一個怎樣的人。學生很容易就能從課文中感悟到王冕的孝順與勤奮,但這種感悟還是比較膚淺的,還不能震撼學生的內心。要達到深入領悟,可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重點解決課后練習的另外一個問題:母親讓王冕放棄瀆書,去給人家放牛,王冕卻說:“我在學堂里也悶得慌,不如幫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是不是他不想在學堂里讀書了?談談你的看法。依據這一問題,展開深入的討論,就能引導學生一步步走入王冕的內心:第一層面,學生一般都會覺得王冕是個好學勤奮的人,他是想在學堂里讀書的,只是他為了不讓母親難過,故意說在學堂里悶得慌,幫人家放牛心里會快活些。這是善意的謊言,是王冕懂事孝順的表現。第二層面,引導學生體會這真的是謊言嗎?有沒有可能是內心的實話?王冕家境貧寒,他看著母親一個人做針線活供他讀書,特別辛苦,因而在學堂里學習心情也不舒暢。如果王冕看著母親獨自辛勞,支撐著整個家庭,內心很是舒適,又何來孝順之說?可見這番話也可能是王冕的真心話。體會到這里,王冕這個形象就顯得有血有肉,他的孝順與懂事是發(fā)自內心的。其次,考慮學生在直接總結“有詳有略”的寫法有困難,需降低難度。我采用《補充練習》上的最后一題,“按年齡,把事件進行填空。作了這個鋪墊,學生就會發(fā)現:作者并非一年一年平鋪直敘,而是有選擇的。有些年份略去不寫,有些年份略寫,有些年份具體寫,這就是“有詳有略”的寫法。然后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選擇王冕十歲、十三四歲這兩個年齡段進行詳寫?讓學生明白,選擇詳寫的部分,一方面是能反映人物特點的典型事例;另一方面是人物生活發(fā)生轉折的地方。
(2) 精減手段。音、頻、畫,常常在語文課堂上“珠光寶氣”,學生的耳目得到了刺激,可語文素養(yǎng)卻無處找尋。在這一課上,我本著精減手段的目的,力求用最樸素的手段去上最樸素的課。因此,能看書的,我絕對不用PPT呈現,書上的文字、插圖,我都不用課件顯示,就是看著課本學習。對于文中的多音字,我讓學生到文中畫出相關句子讀一讀,交流正確讀音。有的老師提出多音字可用PPT顯示,節(jié)約時間,不用學生到處找。然而,我的目的,恰恰是通過學生的“找”去閱讀,去發(fā)現多音字必須放在句中,才能讀準字音,必須聯系上下文,才能準確體會詞義。
(3) 找準品讀點?!皽p少是為了增加。”減去一些“非語文”的,是為了增加語文特有的。學習語言文字始終是語文課最根本的任務,要用心品讀文本的語言文字,能讀懂文字表達的意思,能讀懂文字背后蘊藏的意思,這就需要找到合適的品讀點。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一些“好詞”都會特別關注,不需老師過多引導,但對一些看似簡單平常,實則意義深遠的詞,就容易忽視,而品讀這些詞,不僅會讓學生對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也能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文中有這樣兩句話:“眼看三個年頭過去,王冕已經十歲了。”“不知不覺三四年過去了,王冕讀了不少書,也明白了許多道理?!边@兩句都是文中的過渡句,略過了王冕三四年的生活,但第一句用了“眼看”,第二句用了“不知不覺”,這僅僅是作者為了避免重復用詞嗎?經過討論,學生會發(fā)現,作者的用詞非常準確,絕不是為了避免重復而用?!把劭础庇醒郾牨牽粗囊馑?,母親獨自做些針線活供王冕上學,日子非常艱難,這樣的生活是—種煎熬,這三年每一天都過得不容易,真是度日如年?!安恢挥X”則反映了王冕在秦家放牛的時間過得很快,沒感到時間流逝。究其原因,是王冕在秦家放牛既能補貼生活,也能讀書,日子充實,內心愉悅,這樣就能準確地把王冕生活的不同狀況呈現在讀者面前。
3. 教成怎樣——追求“學會”
很多教師滿足于“教過了”,知識點沒有遺漏,就問心無愧了,這是對教學效果的一種模糊。沒有區(qū)分度的認識,教師還是以自己為中心,眼中沒有真正地看到學生。事實上,教學的最終目的是運用。學了《少年王冕》一文,可以提供其他一些人的文章,讓學生運用走進人物內心,聯系其生活實際體會的方法,感悟人物特點;還可以提供一些人物材料,讓學生進行選材練習,學習“有詳有略”的寫作方法;當然,也可以在寫人物習作時,選擇合適的景物進行描寫,以學會以景寫人的方法……
教語文,用語文的手段;學語文,用語文的方式。讓學生在樸實本真的語文課堂上,與文本共舞,學習語用,吸收文化,成長精神,是每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追求的。
(作者單位:宜興市中小學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