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孝陽
1
每個漢字都有其象形會意,有一個國族幾千年沉淀的記憶。它們像一只只蜜蜂,在造物主(作者)神秘的意志下,嗡嗡響著,以一種匪夷所思也令人眼花瞭亂的方式,在屏幕上聚集,漸漸地超越了作為一只蜜蜂所擁有的屬性,獲得對“作為一個整體”的夢想與相應(yīng)的行為邏輯——出現(xiàn)在屏幕上的每個漢字會因為對這種整體性的理解,自發(fā)地調(diào)整自身的重量與速度,這也就是一些作者在修訂增刪時所感覺到的神秘性。認(rèn)為在那奇妙的瞬間,是上帝握住自己的筆。靈感并不是來源于自己的大腦,而是文字在文字中涌現(xiàn)。
涌現(xiàn),是1+2等于3,也等于7,同時還等于一只“蘋果”——億萬萬年前,生命按照這個邏輯在地球上涌現(xiàn)。
重復(fù)一次:只有來到這個時刻,構(gòu)成這個整體(現(xiàn)在應(yīng)該稱之為一篇文章)的眾多個體,才會逐漸呈現(xiàn)出超越自身利益的、只有作為一個整體才能呈現(xiàn)出來的奇異特性,生成“詩”的語境,使每個漢字有了新的可能性。
為什么這個字要擱在這里而不是那里,是僧敲月下門而不是僧推月下門?
為什么這個字?jǐn)R在這里,是這個意思而不是那個意思?
這是一個被人們熟視無睹的奇觀,文章的主旨、結(jié)構(gòu)等,以及美,由于單個詞語對整體性的服從,得以顯現(xiàn),猶如一縷縷光從暗中顯現(xiàn)。
寫作者在街頭行走思索。落日的玫瑰從天而降,使街頭如同舞臺。他發(fā)現(xiàn)人流與河流之間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意識到所謂 “日常生活的戲劇性”的真正涵義,決不僅僅是事件的起轉(zhuǎn)承合與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他望著從身邊漫漶而過的一張張臉龐,想起那一個個方塊字,幾乎要嚎啕大哭。這是一個俯瞰蕓蕓眾生的視角。一種難以想象的悲憫之情猶如奇點爆炸充溢心胸。
“人是上帝的一部分,所有人都是。其中一小撮者,因為種種因緣受到神啟,成為人類的杰出者,比如我?!睂懽髡邲]有發(fā)現(xiàn)他的腳步已下意識地跟上人流行進的節(jié)奏。他繼續(xù)走,路過郵局、咖啡館、書店。書店櫥窗里擺放著一本《烏合之眾》,一本《群氓的時代》,封面鮮艷刺目。他隱隱約約感覺到某種事情將要發(fā)生。但無從得知這事是好是壞。他情不自禁地咬起手指,體驗到焦慮與不安。他又路過一間商店。櫥窗里的電視機在播放一檔海洋生物的記錄片。他不自覺地放緩腳步。
冷風(fēng)吹來,打在他臉上,猛地把他腳邊的一只塑料袋吹上灰色的天空。
“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他仰起頭看這只扶搖而上直入云層的塑料袋,感覺到“震驚”,是的,“震驚”,本雅明反復(fù)論述的那個詞。他驚呼出聲,終于意識到自己是人流中的異質(zhì)。它魂靈深處的某部分與這只塑料袋有著相同的材質(zhì)。與此同時,他的眼角余光被一種力量牢牢地與電視機的屏幕連接上。
屏幕上那片深藍色的水底,數(shù)萬萬條銀白色原本自由游動著的魚,突然用一種難以理解的神秘方式,瞬間,迅速形成一個高速移動的群體,向前,再左轉(zhuǎn)——就沒有一條往右轉(zhuǎn)!
倏忽聚散的魚群讓人敬畏,沒法不把它視作一個完整的生命體。
它的靈魂何在?是同時存在于每條魚體內(nèi)嗎?是每條魚都同時做出左轉(zhuǎn)的選擇,還是其中一條做出左轉(zhuǎn)的選擇后,其他的魚剎那間便確認(rèn)了這是最好的選擇——它們是如何辦到的?它們?yōu)槭裁床恍枰裰魍镀??為什么它們中間就沒有一望即知的“頭魚”,那種類似君王發(fā)號司令的魚?
寫作者緊盯屏幕。他想挪開眼睛,挪不開。人流的速度加快,像有一個聲音在前面高聲呼喊。他不得不抓住玻璃上的鋼質(zhì)把手,以免自己被沖走。他想起他在某篇文章中看到的一個段落:
許多人互相張望著,慢慢離開他們原本的行走路線,或者走出家門,三五成群,四六一堆,猶如不斷疊合的一個個不同尺度的渦旋。人流很快形成,開始還只有鉛筆畫出的細(xì)線大小,眨眼就有大拇指頭粗細(xì)。這是一種具有非常怪異特性的流體。能掀起拍沉鋼鐵巨艦的浪頭,也會瞬間化作虛無。在人流中,不管一個人多么智慧、強壯、高尚,一旦被其裹脅就必然要跟隨它移動的節(jié)奏——哪怕眼看著自己腳下有一個被踐踏的人,也會身不由己地再踏上去一只腳。它能最大程度地攫奪理性,使一個人淪為一個單向度的畸形物。
這篇文章叫什么名字?
《阿達》。
幾分鐘,這個音節(jié)從他胸腔深處緩慢浮出,像一頭灰色的座頭鯨。
舌底下有一些咸。寫作者反反復(fù)復(fù)地思索關(guān)于《阿達》的一切。
又是什么讓這篇文章有了一種生命力,能使我心澎湃,望見星辰大海?
而在這無數(shù)個“澎湃”與“望見”出現(xiàn)的時候,人會超越個體的局限性(或者說自私、貪婪等人性的弱點),甘愿為群體(人們通常用國家、民族等詞語來描述它)拋頭顱灑熱血,推動它不斷變化——這是一個猶如湍流涌動的過程。
變化,不一定意味著前進。群體的整體性大致可分成“家族—民族—人族”三個階段。利他主義便是這個“人作為整體一部分”的理性選擇。這也是“人民”這個詞的盅惑性的根源所在——為人民犧牲,決不僅僅是因為對祟高的追求,或只根源于它的道德魅力,還有“個人的非理性服從群體的理性”——這不僅帶來安全,更帶來責(zé)任與榮譽。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完全的自給自足;每個人都是廣袤大地的一部分,是整體的一部分,是其他人內(nèi)心的風(fēng)暴與手中的玫瑰?!睂懽髡哙驼Z。他都想不起來,在四百年前,一個叫約翰·多恩的英國詩人說了這句話的前半部分。
他在臺階上坐下,撣撣衣襟上的土與唾沫。他的樣子看起來是那樣疲憊、憔悴。不知道過了多久,一枚硬幣落在他洗得發(fā)白的灰袍上。他抬起頭,吃驚地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硬幣正朝他飛過來。這些面值不一硬幣的投影在地面形成文字。通過改變硬幣飛行的軌跡,即可以形成不同的文字,以及句子與段落。這是一個讓人癡迷的游戲。很快,寫作者忘掉他曾經(jīng)思索的一切。他站起身,跟隨人流,繼續(xù)向前,就像所有人一樣,手掌有節(jié)奏地拍打胸口,嘴里呼喊出聲。
2
突然想起一個作家。
他老了。與他有關(guān)系的家人故舊也都去了另一個世界。他一個人住在遠(yuǎn)離塵世的一間木屋子里,只有一只肥胖的白貓與幾只老鼠陪伴著他(貓與老鼠的食物鏈被某種奇異的力量打破了,它們和諧相處,日日追逐在陽光下,與《貓與老鼠》里一般模樣)。
他打掃庭院,種植蔬菜,看貓鼠打架,偶爾望望天上的云與夜里的星辰。
那些曾被他無比珍視的書籍,包括他書寫下的曾讓他自己為之心醉神迷的,都被他扯碎用來點火,或充作手紙。他不熱愛它們,也不憎恨。它們與他不再有絲毫關(guān)系。
他活著的唯一理由,就是想這個問題,“為什么我還不死呢?該做的事,我都做了;該寫的書,我也都寫完了?!?/p>
他這樣想了許多年,驀然,大紅大紫。許多人不遠(yuǎn)千里來拜訪他,喊他大師,向他請教人生的經(jīng)驗。而他含糊的嘟噥都會被視作一個智者的箴言,讓那些在塵世中備受煎熬的人淚流滿臉,乃至五體投地。這樣的事發(fā)生多了,他開始覺得自己的“活”還是有意義的。他凝視著心里緩慢出現(xiàn)的細(xì)微暖流,覺得可以再做一些有益于這個社會的事,比如把那些含糊的句子集結(jié)成冊。然后他發(fā)現(xiàn)貓不吃老鼠這件事太過匪夷所思,完全有悖常識與倫理。他想與這只陪伴了自己多年的貓談一次話,深刻的,動情的。
翌日,他就死了。死的還特別難看,一點也不像大師應(yīng)該有的樣子。當(dāng)自愿前來照顧他的學(xué)生發(fā)現(xiàn)他時,老鼠已經(jīng)把尸體啃得面目全非。
我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個“突然想起”。為什么呢?也許是他的孤獨來到我的房門外,正叩響那扇鐵制的防盜門,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聲響。
3
一個人為什么要去高處?因為山頂在誘惑著他。
但有一天,等他來到山頂,他會發(fā)現(xiàn)那里除了他就沒別人了。那些有能力與他對話的,也都蹲在各自的山頂,各種寂寞空虛冷——因為距離,他們基本上聽不清楚對方在說什么。好不容易聽見那么幾句,山谷的回音也會把它變得充滿敵意。
他只能在山頂自己與自己玩。更糟糕的是,在山腳游玩之人的眼里,他是那樣的渺小,甚至并不存在。他只好扯下風(fēng)暴,用一場大雨,嚇?biāo)麄円惶?/p>
4
零,或者《慶祝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