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英美分析美學視野下的藝術批評類型

2015-11-14 10:54:09劉悅笛
中國文藝評論 2015年3期
關鍵詞:比爾藝術品美學

劉悅笛

域外藝鏡

英美分析美學視野下的藝術批評類型

劉悅笛

藝術批評的本質是什么?藝術批評的功能是什么?藝術批評的標準是什么?這些問題早就被分析美學所追問,甚至在當代藝術理論當中被推到了高峰?!芭u”這個詞來源于古希臘的kritikos,本意就是做出判定或者給出裁定。在當代英文語境中則變得更模棱兩可,“有時指對歷史或者文本問題、技術問題的學術探討,另一方面也是指對給定藝術品的優(yōu)點做出判定”,藝術批評就專指后者。

一、分析美學視野中的藝術批評

在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美學曾經(jīng)一度被等同于所謂的“元批評”,這在比爾茲利1958年那本名著《美學》當中得以集中論證,因為這本書的副標題就是《批評哲學中的問題》(Problems in the Philosophy of Criticism)。實際上,所謂“元批評”應該是美學(抑或藝術哲學)的重要分支,盡管在比爾茲利那里幾乎等同于美學的全部,但是更公正地看,批評問題恰恰成為了分析美學的重要問題。

這就引出了一門嶄新的學科,也就是——“批評的哲學”(philosophy of criticism),“元批評”也應該是“批評哲學”的一種獨特形態(tài)。然而,與文學上所謂的“新批評”(New Criticim)一道,分析美學的“元批評”在上世紀60年代之后,就突然變得衰微。部分原因在于,當時的分析美學家的興趣點發(fā)生了轉移,從70年代開始,美學家們集中追問“藝術的定義”,諸如丹托這樣使得分析美學具有復興意義的美學家,也從那個時代開始以“藝術界”理論來思考藝術到底是什么。

與此同時,丹托這樣重要哲學家與美學家,不僅關注藝術界定問題,同時也關注藝術批評的基本問題。所以,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批評的哲學”已經(jīng)在美學當中獲得了一席之地。到了2009年,當代分析美學家諾埃爾?卡羅爾(No?l Carroll)以一本名為《論批評》(On Criticism)的小冊子,重提了“批評的哲學”在整個分析美學抑或藝術哲學當中的核心地位。

批評具有確切的本質嗎?在美學家阿諾德?伊森伯格(Arnold Isenberg)1973年出版的《美學與批評理論》(Aesthetics and the Theory of Criticism)里面,這種追問早已得到確證,其中那篇著名的文章叫做《批評的交流》(Critical Communication)。然而,從當時的分析語言來看,“語義學”的追問還是主導性的,非常重要的就是追問“批評的語言與批評家、讀者經(jīng)驗的特質之間的語義關聯(lián)”。然而,這僅僅是早期分析美學的主張,而今美學的哲學理論背景早已被轉換。

如果從最新對語言哲學角度進行界定的話,可以說,“藝術批評就是去批評藝術品的一種言語行為(verbal act)”。這就好似分析哲學當中新近出現(xiàn)的“語用學轉向”所實施的工作一樣,強調“以言行事”,批評本身也是一種行為,一種使用言語的行為,同時也是以言語去行事的活動。

當然,批評的功能,也不僅僅限于“評價”之類的高級要素,批評的面相還是非常寬廣的。按照早期分析美學的規(guī)定,批評主要是三個面相,也就是“藝術 描 述 ”(description of art)、“藝 術 解釋”(interpreation of art)和“藝術評價”(evaluation of art)。

這種最著名的“三分法”,在迄今為止的分析美學與當代藝術理論當中仍有鞏固地位。在“元批評”占據(jù)主導的年代,“描述—解釋—評價”的體系被廣為傳播。按照奧爾德里奇1963年的《藝術哲學》(Philosophy of Art)里面的理解,描述、解釋與評價甚至被上升為“關于藝術的談論”(talk about art)的三種邏輯方式。在藝術談論的實際用語當中,“一般都包含兩種以上的邏輯方式,有時甚至是三種方式同時起作用。例如,‘好’這個詞就可能同時具有評價與描述的意義。但是,即使在這幾種用法共存的例子中,不同用法之間的邏輯區(qū)分也仍然存在著。”

在當今藝術理論當中,藝術批評所包含的行為,就變得更加多元了。按照卡羅爾的解析,“批評就包含著許許多多的行為,在對藝術品對記事本上其中就包括:描述、劃分(classification)、語境化(contextualization)、 闡明(elucidation)與分析(analysis)。 ”這就使得不同的批評“亞行為”之間的關聯(lián),變得愈加復雜與多維。當然,其中仍有一種理性的訴求,特別是在最終的評價當中,因為“批評家被期待提供理由——實際上就是好的理由(good reasons)——來支撐他們的評價。”這也說明,在不同層級的批評行為之間,理性的參與度是分為不同層級的,起碼它們之間的地位是不同的。

如果說,卡羅爾所列舉的藝術批評的多種行為之間還需進一步解析的話,那么,比爾茲利意義上的藝術批評三面向之間的高低等級則是極為明顯的?!懊枋?、解釋和評價在實際進行的藝術談論中是交織在一起的,并且很難加以區(qū)分。但是,對于藝術哲學家來說,由于在使用中的藝術談論的語言中,存在著某些實際的邏輯差別。因此,作出某種有益的區(qū)分是可能的。我們可以形象地說,描述位于最底層,以描述為基礎的解釋位于第二層,評價處于最上層?!闭沾硕摚囆g評價以藝術解釋為基礎,藝術解釋又以藝術描述為基礎,從而形成了層層遞升的結構。這種類分與次序,大致應該是不會錯的,但是當代藝術的批評卻變得更為復雜,特別是同藝術理論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

總而言之,當代藝術的批評,無論是實踐還是理論,都變得愈加復雜,對藝術批評的新一輪研究與反思正在進行中。

二、藝術評價的諸多類別

“評價就是批評的首要問題”,無論怎樣區(qū)分批評的內部種類抑或類型,評價都是批評當中的最關鍵的要素,批評顯然是個更廣的概念。就當今的分析美學所形成的基本問題格局而言,對于審美價值的“本質”的追問就變得具有首要的意義,但是,究竟何為“審美價值”的本質呢?

從主流上看,對待某一審美對象,歐美學者一方面更傾向于給出“主觀”取向的價值判斷。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就是分析哲學的重要人物艾耶爾(A. J.Ayer)。他在那本出版于1936年的《語言,真理與邏輯》(Language, Truth, and Logic)的名著當中,明確提出了道德判斷、審美判斷及其他一切的價值判斷,都無非是“情感的表達”。如此說來,這種可以被稱為“情感主義”的觀點其實就是一種走向極端的主觀主義,因為它連價值判斷本身的真與假都否定掉了。

然而,一般意義上的主觀主義者,就是傾向于從某一個人的主觀好惡來決定審美對象的審美價值。其背后的潛臺詞是:只要我喜歡某個作品,它就是好的,反之亦然。進而可以推論,既然你有你的個人好惡,我有我的,那么,每個人的審美判斷都是真的。顯然,這種降低了“底線”的審美價值論從而極其容易走向一種“相對主義”,也就是強調審美判斷是根據(jù)個人好惡、多數(shù)人好惡或者批評家的好惡為主要依據(jù)的。

與這類“主觀主義”相對,一種“客觀主義“的價值判斷傾向也贏得了另一大部分贊同者。按照這種觀點,審美價值并不存在于觀賞者的好惡判斷里面,而是客觀地存在于審美對象身上。照此推論,如果能夠反映出審美對象的客觀價值,那么這個審美判斷就為真,否則為假,主觀的審美判斷毫無真假可言。

這種客觀主義的基本觀點傾向于認定,價值就是在社會歷史實踐的過程中實現(xiàn)的,“審美價值是客觀的,這既因為它含有現(xiàn)實現(xiàn)象的、不取決于人而存在的自然性質,也因為它客觀地、不取決于人的意識和意志而存在著。這些現(xiàn)象同人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存在著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相互關系。”與當代中國美學研究相比照,我們既有從主觀主義出發(fā)來理解審美價值的理論,也有從這種實踐觀點來理解審美價值的客觀性的理論。

那么,究竟該如何看待這種審美判斷的“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分殊呢?

在此,我們不妨引述當代美學家的一種觀點,從而試圖站在二者之外來理解這種分殊。按照這種理解,實際上,客觀性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客觀性B”,也就是我們通常在客觀存在意義上所說的客觀性,另一種則是“客觀性A”,這是當代英國美學家梅內爾的創(chuàng)建,這種客觀性指的是“多多少少能在意識主體的經(jīng)驗中得到證實或證偽”之客觀性。

在這種基本的區(qū)分基礎上,就可以看到:“為審美判斷的客觀性辯護和為審美判斷的主觀性辯護都是有道理的,都是正確的。前者是維護客觀性B,后者是否定客觀性A。審美判斷就它們對人類主體的愉悅提供現(xiàn)實的或可能的影響來說是‘主觀的’,就他們可以顯現(xiàn)為真實和虛偽,并獨立于使用它們的人的態(tài)度來說,它們是‘客觀的’。那些為客觀性辯護的人正當?shù)刂赋鲞@樣的判斷明顯具有正確和錯誤之分,他們認為喜歡某物或對某物表達情感態(tài)度是一回事,而對某物下判斷是另一回事,似乎不帶情感或將來也不帶情感地承認藝術品的善才是完美的;那些為主觀性辯護的人正當?shù)貓猿郑囆g品的善從長遠的觀點看在于給主體以愉悅,這種滿足是直接性的主觀經(jīng)驗,而不依賴于作為客觀性標志的推理和判斷。審美的善是種‘審美地觀賞對象而產生愉悅情感的能力’,如果一個人把審美判斷的理性論證過程和由對象引起的愉悅(不僅對下判斷的人來說,而且還對其他人來說,這種愉悅都為論證提供了最終的經(jīng)驗根據(jù))區(qū)分開來的話,那么,這種觀點也完全可以并存。”

盡管我們不能走向這種兩面都不反對的模糊立場,但是,對于審美價值的確定,還是要回歸到我們的審美經(jīng)驗本身來加以言說?;蛟S,我們的審美判斷,就是一種來自于生活經(jīng)驗的判斷,而且是不能脫離生活經(jīng)驗的判斷。

在這種價值論的主客簡單二分之外,或者說,在這種基本區(qū)分基礎之上,更有幾位重要美學家對于藝術評價所進行的“明確類分”得到了普遍贊同,沃爾海姆的分類方法在其中顯得非常重要,而且也得到了分析美學界的公認。

在沃爾海姆看來,“實在價值”(substantive values)對于美學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關于審美價值(aesthetic value)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價值的影響范圍或者以什么來承擔審美價值,另一個則是價值的地位或者審美價值是如何被斷定的。如果就審美價值的影響范圍而言,沃爾海姆確定:“審美價值被分配給了三種不同的事物:給了藝術自身(或者某些特殊的藝術);給了特殊的藝術品;給了藝術的特征或者某些特殊藝術品的特征?!边@恰恰說明,審美價值本身就是多元的,所以才能區(qū)分出不同的層次,而且這些價值之間亦是相互關聯(lián)的。

但對于沃爾海姆而言,更重要的還是審美價值的地位問題。關于這種地位的確認,出現(xiàn)了各種相互競爭的觀點,沃爾海姆這樣加以區(qū)分:

第一種可能性的觀點就是“現(xiàn)實主義”(Realism)。“根據(jù)現(xiàn)實主義,審美價值的歸屬(attibutions)具有真理價值(truth value):它們或者正確或者錯誤?,F(xiàn)實主義所具有的特色就在于,這種判斷的真理價值,完全依賴于將價值歸屬于它們的那些事物的局部特征。它并不依賴于任何其他對象所擁有的任何其他屬性,更特殊的是,它完全獨立于人類的心理屬性。一般而言,它獨立于人類的經(jīng)驗,同時也獨立于任何人或者人類群體所具有的任何特殊經(jīng)驗,比如可以中肯地認為,它獨立于任何制造出價值歸屬的人類經(jīng)驗?!卑凑瘴譅柡D返姆治?,依據(jù)這種觀點,審美價值擁有一種“原初特性”(primary quality)的地位。

第二種可能性的觀點是“客觀主義”(Objectivism)?!案鶕?jù)客觀主義,審美價值的歸屬也具有真理價值,但是,客觀主義并不需要它們的真理價值完全獨立于人類的心理屬性,盡管它并不必依賴特定的人或者特定人類群體的心理屬性。的確,為了表述簡單起見,并且避免將現(xiàn)實主義作為客觀主義的一個特殊例證,我會根據(jù)客觀主義來加以規(guī)定,審美價值一般而言依賴于人類的經(jīng)驗,按照這種方式,客觀主義也可以去描述審美價值使我們所把握到的特殊興趣?!卑凑瘴譅柡D返姆治觯鶕?jù)這種觀點,審美價值擁有一種“第二特性”(secondary quality)的地位。

第三種可能性的觀點是“相對主義”(Relativism)?!案鶕?jù)相對主義,審美價值不僅依賴于人類的心理屬性,而且依賴于特定的人或者特定人類群體的心理屬性。這是因為,與一件特殊藝術品的判斷相關的經(jīng)驗,無須是普遍化的,也不須在與(外在對象和內在狀態(tài)相連的)假定了人類深度的普遍心理法則相符時才得以發(fā)生。然而,只有足以建構審美價值的經(jīng)驗被均勻分布,才能使相對主義從一種版本轉變?yōu)榱硪环N。所以,根據(jù)某些相對主義的版本,審美價值是相關于一個社會或者一群人的;按照另一些版本,審美價值則是相關于個體的?!卑凑瘴譅柡D返姆治?,當相對主義走上了前一個方向,在審美價值當中就存在著權威的問題,一般會采用審美評價中的“賦予價值”的謂詞,進而被解釋為如何“被賦予了價值”;而當它走上了另一個方向時則避免了權威的問題,一般采用的是“這是正確”的謂詞,而且進一步還要解釋“對什么來說是正確的”。

第四種可能性的觀點則是“主觀主義”(Subjectivism)。與客觀主義相對,“對于主觀主義來說最富有成果的研究途徑,就是認為,它基本上提供了一種對關聯(lián)的經(jīng)驗或者為審美評價進行辯護的完全不同的描述?!饔^主義所致力的對關聯(lián)經(jīng)驗的因果要求,這必須得到修正。當然,藝術品仍然要在經(jīng)驗的因果歷史中得以塑形,但是,如果它能展現(xiàn)出沿著因果軌跡的、一種投射的機械論所造成的某種嚴重干預,那么,就會在主觀主義看似有理的問題上贏得巨大的收獲。進而就會有很好的理由認定,關聯(lián)的經(jīng)驗并不僅是讓觀者逐漸從知覺上意識到藝術品的特征,而對具有不同的感覺器官的生物來說可能無法微妙覺察到。相反,這種經(jīng)驗或者經(jīng)驗的發(fā)生,現(xiàn)在必須被視為是實際上為藝術品賦予了意義,而且,這種意義或作品為何恰恰對觀者來說是有意義的,就要求我們對心靈而非僅僅對知覺能力給予更多的考慮?!卑凑瘴譅柡D返姆治?,依據(jù)這種觀點,審美價值就擁有一種“表現(xiàn)特性”(expressive quality)的地位所具有的某些東西。

三、藝術批評的諸多種類

20世紀中葉,隨著“批評學科”的成熟與分析哲學的方法介入美學界,比爾茲利這一代美學家最早意識到了對于“藝術批評”的語言進行分析的重大價值,然而,還有許多早期分析美學家們更多是從懷疑論的角度出發(fā)來看待批評用語的問題,更多將澄清批評所使用的美學語言視為己任。

比爾茲利之所以成為當時代表性的人物,就因為他還要更勝一籌,他將自己的理論目標,定在了對于藝術批評的“一般性原則”的解析上面。在我們對于“分析美學史”的歷史階段的劃分當中就認為,第一階段的“分析美學”主要聚焦于“藝術批評”的問題,其代表人物就是比爾茲利,他代表了第一代分析美學家的主導傾向。

在這種意義上,1958年的《美學》就是哲學、美學和藝術批評的“交集”,因為它既繼承了分析哲學家所創(chuàng)立的“語言分析”方法,又拓展了美學基本問題的大部分疆域,當然,對藝術批評家的話語問題研究成為了關注中心,當這三者綜合為一體的時候,比爾茲利的學術便成為了一種“獨創(chuàng)”。

按照比爾茲利的核心觀念,就本質而言,美學理應該成為一種“元批評” (metacriticism),或者說,美學是作為一種“元批評”而存在的。

這種對于美學的基本“定位”,首先就要求美學要單單聚焦于藝術(在比爾茲利那里最重要的三種藝術就是文學、繪畫和音樂),因為如果不去談論藝術作品,就不會有與“批評的陳述”(critical statements)直接相關的美學問題。因而,比爾茲利要求美學一定要回到“藝術批評”的語言學原則領域,亦即要在“批評的語言”(the language of criticism)領域內加以言說,或者說,只有去運作一些批評的陳述的時候才能去研究美學。

《美學》這本書的內在構想即為:先是要給出關于“特殊藝術品的宣稱(assertions)”,這就給出了美學研究的對象。探究這個對象的目的則是為了提出“意義標準”和“真理檢驗”這樣的美學問題。由此看來,美學這門學科所要做的,并不在于給我們提供某種“多種藝術的知識”(knowledge of the arts),而更重要的在于提出關于藝術我們究竟是怎樣“想”(thinking)的。

如此一來,美學研究的對象和范圍就被限定了下來,在比爾茲利的基本定位當中,“藝術”——“批評”——“美學”基本上是三位一體的,用更準確的話來說:

我們將美學視為一種明確的哲學探究:它是與批評的本質與基礎(the nature and basis of criticism)息息相關的——這個術語是就廣義而言的——就像批評本身是關于藝術作品那樣……我現(xiàn)在并沒有將藝術和藝術家提出的所有問題都作為美學問題;我把某個人面對一件完成的作品(finished work)的情境當作樞紐,努力去理解它并決定它如何是好的作品。

實際上,這種觀念正是當時的分析哲學的基本觀念在美學上的某種折射,恰恰是由于哲學被視為一種語言學的“元水平”(meta-level)的行為,或者被視為一種不直接面對現(xiàn)實學科的“第二級的學科”(關鍵還在于語言本身的作用,就像從語言研究出發(fā)的歷史哲學面對歷史學科一樣),所以,與哲學面對各種學科一樣,美學面對各種藝術批評當然應位居“元批評”的位置。

這種基本定位,為“分析美學”的學科性質奠定了基石。幾乎從此以后,“分析美學”才不被看作是只重使用新方法而解決小問題的“輕騎兵”,而被當作了一門真正擁有獨立意識的、具有規(guī)范性的、分析哲學的分支學科之一。

在確立了“美學的本質”之后,比爾茲利更為關注的是美學形態(tài)的問題,這種形態(tài)就是通過對“批評的陳述”的深描而取得的。在此,比爾茲利認為,一定要給出兩種基本的劃分。

⑴ 第一種就是關于藝術品的“規(guī)范的陳述”(normative statement)與“非規(guī)范的陳述”(non-normative statement)的劃分,其中,“規(guī)范的陳述才是批評性的評價(critical evaluations)”。這種藝術批評當中的“評價”,就要訴諸于藝術品究竟是好或壞、是美是丑等此類的問題;另一方面,被包含在內的還有如何好或如何壞、如何美或如何丑的問題。但無論怎樣,這都要對某一藝術品給出或肯定性的或否定性的“謂詞”。按照這種邏輯,康德在“第三判斷”當中所論述的“這是美的”的這種判斷,由于其訴諸于“趣味判斷”的某種范式,所以也應該是作為“批評性的評價”而存在的。當然,在比爾茲利晚期的著述里面,這又被看作是“描述性判斷”(descriptive judgment),但它至少部分地是以“批評性的評價”為基礎。的確,我們經(jīng)常使用諸如“這挺美的”、“他真丑”這樣的評價性用語,但對于同一作品,不同的觀者的評價卻可能完全相反,所有的好的藝術品也并不都是“美的”,這種困惑在比爾茲利看來,只有回到對“批評性的評價”的語言解析才能看得更加清楚。當然,這種“孰是孰非”的評價,總是關涉到意義和邏輯之“合理性”的問題,這在《美學》最后的“價值論”部分亦得到了相應的解答。

⑵ 第二種區(qū)分,則是在對藝術品的兩種“非規(guī)范的陳述”之間做出的,也就是要在“解釋”(interpret)藝術品和對藝術品進行簡介的“描述”(describe)之間做出區(qū)分。如此看來,“批評性的解釋”(critical interpretation)的主要目的,就是表明“一件藝術品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 work of art)究竟何在,這里的“意義”特指藝術品自身與外在于藝術品的東西之外的“語義關聯(lián)”。比如說某個畫面上“畫了一個人”,說某段敘事化的音樂的“主題是什么”,某段小說當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等等,這些都屬于“解釋性的”批評陳述。而“批評性的描述”(critical description)所面對的對象,當然就是藝術品的諸多特征了,諸如繪畫的色彩與形狀,音樂的韻律與節(jié)奏,小說的情節(jié)與人物等等,“形式”(form)問題只是其中的重要層面。比如說,某個畫面上“有一條曲線”,說某段樂曲當中“用了一個泛音”,某段詩歌當中“用了何種韻腳”等等,這都屬于“批評性的描述”。關鍵還是在于這些批評的術語究竟是如何被使用的?哪些值得被保留下來,又有哪些由于其誤導而必須被拋棄?重要的是,在何種意義上藝術品的“形式”是可以被采納的?在比爾茲利看來,這種“描述性的陳述”的哲學問題,就要激發(fā)出某種“形式”的觀念(the concept of form)。

總之,所謂“批評的陳述”的具體類型,這樣就被比爾茲利分為三種,也就是“評價的”(evaluative)、“解釋的”(interpretative)和“描述的”(descriptive)。這種區(qū)分對于“分析美學”而言非常重要。因為這確立了藝術批評當中的幾種基本范式,在“分析美學史”上這種劃分也是非常具有價值的,至今在一定范圍內仍然適用,盡管晚期的比爾茲利對此做出了適度的修正。

但無論怎樣,比爾茲利的基本看法可以歸納為兩句話:其一,美學就是“元批評”;其二,批評的基本任務就是“描述”、“解釋”和“評價”藝術品。那么,這兩者的關系又是什么呢?簡單地說,后者提供的是“第一級”的語言材料,這是那些“描述性”“解釋性”和“評價性”的批評所為之的工作;前者則是建基在后者基礎上的元理論的活動。這便是比爾茲利對于美學作為“元批評”的基本理解。

四、批評的多元主義與一元論

在當今的藝術理論當中,所謂“批評的多元主義”(Critical Pluralism)被廣為接受,也逐漸成為藝術界與理論界的某種共識,解釋學美學的相對主義觀點也逐漸成為共識。從藝術哲學的角度看,“批評的多元主義”所對應的就是“批評的一元論”(Critical Monism),二者之間形成了劍拔弩張的關聯(lián),到底孰對孰錯呢?

首先,究竟什么是“批評的一元論”?對于“一元論”的界定,就是說,在對某一件藝術品的解釋當中,只存在唯一的一種最好的解釋,這種解釋要比其他任何解釋都要好,或者說,沒有一種解釋可以與這種最佳的解釋相媲美。這成為主流的觀點,在諸如祖爾(P. D. Juhl)1980年所撰寫的《解釋》(Interpretation)這本論著當中得以凸顯。

其次,究竟什么又是“批評的多元主義”呢?按照“多元主義”的理解,面對同一件藝術品,可以存在許多種的解釋,或者說允許各種解釋的存在,它們都是合理的。甚至更極端的觀點認為,沒有一種解釋要比其他一種解釋要好,反過來說,也沒有任何一種解釋可以比其他一種解釋要壞。分析美學家羅伯特?斯特克(Robert Stecker)在專著《藝術作品:定義,意義與價值》(ArtWorks: Definition, Meaning, Value)當中,對于這種藝術解釋上的“多元主義”進行了深入的解析。

再次,既然已經(jīng)明確了“批評的多元主義”與“批評的一元論”的反向差異,那么,究竟如何看待它們的分立與對立呢?這便是斯特克所盡力解決的問題,按照他的理解,二者并不是表面上那么劍拔弩張的,反倒是可以和睦相處的。

批評的兩個對立反面——多元主義與一元論——究竟該如何共存與兼容呢?顯然,當前仍被普遍接受的“批評的多元主義”,可謂是關于解釋的一種哲學原則,“批評的多元主義就是這樣一種觀點,對于許多藝術品存在著許多種的解釋,這些解釋是不能被統(tǒng)合到唯一正確的解釋當中去的”。所以,這種多元主義使得藝術品解釋的多元性觀點得以進一步鞏固,從而否定了那種對于唯一“正確”的解釋之尋求。

問題就在于,既然“多元主義”看似是對“一元論”的直接否定,更準確地說,大多數(shù)的“多元主義”無法接受“一元論”,那么,還存在哪些版本可以讓二者得以和平共處呢?斯特克所考察的就是這類情況,這些情況也并不是特例,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的。

關于這種共存,斯特克首先考慮到了兩種典型的情況,第一種是被稱之為“相對主義”(Relativism)的策略,第二種則是“反描述主義”(Anti-descriptivism)策略,它們也是兩種拒絕“一元論”的普遍策略。

按照“相對主義”的理解,“真正的解釋是存在的,但是卻宣稱,由于某種抑或他種原因,并不是所有的真實策略都能被結合進更為復雜的真實策略當中?!边@種理論在著名分析美學家古德曼與他的合作者凱瑟琳?埃爾金(Catherine Z. Elgin)合著的《哲學與其他藝術、科學中的再概念化》里面,獲得了極為顯明的闡釋。按照這本專著所形成的基本觀點,盡管面對作品有了各種各樣的解釋,但是,作品本身卻是確定的,這些解釋都是針對“單一文本”(single text)的解釋。

當然,二位作者在此是以文學為例,并把文學視為“文本”,也就是在特定語言當中的句法結晶。更重要的是,人們要意識到,這種解釋學所宣稱的,乃是“關于同一本文存在著有沖突性的解釋”,而不是關于“同一世界存在著有沖突性的視角”。在此基礎上,盡管他們承認真實的解釋是實存的,但是解釋與解釋之間卻仍具有相對性,因為“意義的多元性”是真實存在的,許多文學作品所具有的這種特征,并不取決于“任何單一的解釋”,而在于“正確解釋的多樣性”(multiplicity of right interpretations)。甚至更極端的相對主義者認為,不僅彼此差異的解釋之間是相對的,而且,解釋的真理也是相對于信念、假設、習慣或者規(guī)則而存在的。

按照“反描述主義”的理解,它在表面上與“相對主義”是反向的,因為它根本否定了所謂“真正的解釋”(ture interpretation)的存在,其實較之“相對主義”走得更遠。按照這種基本思路,有論者認為,對于某一藝術品的解釋,并不存在孰對孰錯的問題,因為建構作品真理所能用的所有可能條件,都被證明是證據(jù)不足的。還有論者認為,即使我們理解了作品,解釋的對象被認定為作品含義的系列結合,但卻可以看到,解釋卻是無所謂有理或者無理,這些解釋并不是對抑或錯的。這樣認定的根本理由就在于,作品所帶來的各種含義本身就是開放而沒有終結的,同時也是不可界定的。

除了上面兩種思路,面對“一元論”,還有一種否定策略,“這種觀點允許存在真正的解釋,但卻否定了可接受性的標準,這種可接受性是指,當我們結合真正(可接受性)的解釋的時候,其結果始終就是可接受的解釋。”這種策略被稱為“價值最大化”(value maximization)原則,因為藝術解釋的合法性目標,被認為是某一類型的價值最大化,從而否定了由信念所激發(fā)的“一元論”。斯蒂芬?戴維斯在《藝術的定義》(Definitions of Art)里面對此著墨頗多,后來又得到了更為深化的理解。按照戴維斯的理解,“價值最大化”理論就是假定,對藝術品的解釋所尋求的乃是“藝術化的價值”,而且,“更把藝術品視為意義的自律載體”,所關注的是作品自身呈現(xiàn)的意義,而非作者意圖所在的意義。

總而言之,批評的“多元主義”與“一元論”之間是可以調和的,具體是通過“相對主義”、“反描述主義”和“價值最大化”等策略得以實施的,由此完善了批判的諸多共生類型。

注釋

[1] Curt Ducasse, Art, the Critics, and You, Indianapolis: Bobbs-Merrill, 1944, p. 115.

[2] No?l Carroll, On Criticism,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9, p. 1.

[3] Arnold Isenberg, Aesthetics and the Theory of Criticis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p. 168.

[4] No?l Carroll, On Criticism, p. 13.

[5] Virgil Aldrich, Philosophy of Ar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3.

[6] 維吉爾?奧爾德里奇:《藝術哲學》,程孟輝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11頁。

[7] No?l Carroll, On Criticism, p. 13.

[8] No?l Carroll, On Criticism, p. 13.

[9] 維吉爾?奧爾德里奇:《藝術哲學》,第111頁。

[10] No?l Carroll, On Criticism,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9, p. 9.

[11] A. J. Ayer, Language, Truth, and Logic, New York: Dover, 1946, chapter 6.

[12] 斯托洛維奇:《審美價值的本質》,凌繼堯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29頁。

[13] 梅內爾:《審美價值的本性》,劉敏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第10—11頁。

[14][15][16][17][18] 沃爾海姆:《藝術及其對象》,劉悅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93頁、第195頁、第195頁、第197-198頁、第200-201頁。

[19] Monroe Beardsley, Aesthetics, Indianapoli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81, p. 4.

[20] Monroe Beardsley, Aesthetics, p. 5.

[21] Monroe Beardsley, Aesthetics, p. 6.

[22] 關于“批評的陳述”兩種劃分,參見拙著《作為“元批評”的分析美學——比爾茲利的批評美學研究》,《外國文學》,2009年12月第6期。

[23][25][26] Monroe Beardsley, Aesthetic, p. 9.

[24] Monroe Beardsley, 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2, pp. 316-331.

[27] Monroe Beardsley, Aesthetics, p.10.

[28] Robert Stecker, “Art Interpretation”, in James O. Young ed., Aesthetics: Critical Concepts in Philosophy,Vol.Ⅱ, London: Routledge, 2005, p. 306.

[29] P. D. Juhl, Interpreta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30] Robert Stecker, ArtWorks: Definition, Meaning, Value, University Park, Pa.: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7.

[31][32] Robert Stecker, “Art Interpretation”, in James O. Young ed., Aesthetics: Critical Concepts in Philosophy,Vol.Ⅱ, p. 306、p. 293.

[33] Nelson Goodman and Catherine Elgin, Reconceptions in Philosophy and Other Arts and Sciences, Indianapolis, Cambridge: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88, p. 54.

[34][35] Nelson Goodman and Catherine Elgin, Reconceptions in Philosophy and Other Arts and Sciences, p. 54、p. 56.

[36] Robert Matthews, “Describing and Interpreting Works of Art”, in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 36, 1977, pp. 5-14.

[37] Torsten Pettersson, “Incompatible Interpretations of Literatur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 45, 1986, pp. 147-161.

[38] Robert Stecker, “Art Interpretation”, in James O. Young ed., Aesthetics: Critical Concepts in Philosophy,Vol.Ⅱ, p. 293.

[39] Stephen Davies, Definitions of Art,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 181-206.

[40] Stephen Davies,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Ar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p. 185.

劉悅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韓宵宵)

猜你喜歡
比爾藝術品美學
仝仺美學館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盤中的意式美學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愛思考的比爾·蓋茨
藝術品鑒,2021年征訂中…
藝術品鑒(2020年11期)2020-12-28 01:36:14
《藝術品鑒》常年征訂中…
藝術品鑒(2020年5期)2020-07-27 02:43:16
藝術品鑒,2020年征訂中…
藝術品鑒(2020年4期)2020-07-24 08:17:14
藝術品鑒,2020年征訂中……
藝術品鑒(2020年1期)2020-01-19 06:00:38
純白美學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吃書的狐貍
學生天地(2017年3期)2017-03-16 11:25:42
“妝”飾美學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
会泽县| 顺义区| 桐庐县| 东莞市| 东乌珠穆沁旗| 沁源县| 达州市| 东阳市| 游戏| 马尔康县| 九江市| 汉川市| 扶风县| 溧阳市| 稻城县| 任丘市| 汤原县| 武夷山市| 松滋市| 宁陵县| 常州市| 阳谷县| 廉江市| 吉安市| 芮城县| 当雄县| 南丹县| 肥西县| 怀仁县| 长宁县| 威海市| 焉耆| 姚安县| 郓城县| 清原| 衢州市| 蓝山县| 尖扎县| 西藏| 博野县| 门头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