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摘 要:二戰(zhàn)法國敗降德國后,恢復法國領土和殖民地的殖民主義政策就成為丘吉爾政府的既定國策。美國羅斯福政府越南非殖民化的國際托管計劃從提出到放棄的過程也是美、英在越南地區(qū)從分歧走向一致的過程。日本投降后,英國在越南南部的一系列措施直接導致了法國重返越南和越南反抗殖民統治斗爭的爆發(fā)。英國是戰(zhàn)后初期越南局勢的主導者,英國殖民主義是第一次越南戰(zhàn)爭的根源。
關鍵詞:越南;國際托管;殖民主義;越南獨立同盟
中圖分類號:K3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7-0041-03
第一次越南戰(zhàn)爭的起源問題涉及到二戰(zhàn)后期到戰(zhàn)后初期美、英、法、越、中等力量角逐的原初形態(tài),有助于我們從本質上把握此次戰(zhàn)爭及此后東南亞地區(qū)國際關系走向。目前,國內對第一次越南戰(zhàn)爭起源研究多側重于美國和法國因素的考察,①這低估了英國在越南戰(zhàn)爭爆發(fā)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在接受日軍投降后,英國第20印度師少將道格拉斯·格雷斯在過渡階段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直接導致了越南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這既是第一次越南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源,也是越戰(zhàn)的開端。
一、英國和美國的越南政策分歧
通常認為,第一次越南戰(zhàn)爭的爆發(fā)源于二戰(zhàn)后法國重返越南。而事實上,當英國開始介入越南事務時,這場戰(zhàn)爭就拉開了序幕。
1940年6月,法國向德國投降,法國在越南的殖民政府隨即宣誓效忠于維希政府,但這未能使法國殖民當局逃脫日本與之爭奪越南的命運。1940年7月,日本近衛(wèi)內閣提出了“大東亞共榮圈”的擴張計劃。該計劃不僅包括已被侵占的朝鮮和正在侵略的中國,還包括整個東南亞、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和西南太平洋的諸島嶼。在這個侵略計劃中,越南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控制越南就意味著可西進中南半島,向南可取南洋群島,進而形成對新加坡的海陸夾擊,打開通往印度洋之咽喉。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締結后,日本開始進攻越南,加速向南侵略的步伐,迫使法國殖民當局簽訂《日法共同防衛(wèi)印支議定書》,日軍的戰(zhàn)略意圖——以越南為進攻東南亞的跳板實現了。
英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在維持殖民體系上的利益與法國一致。在東南亞,英國占有緬甸、馬來亞等國,面積共101萬平方公里。1940年6月,丘吉爾公開表示:“英國的目標是徹底恢復法國的領土、殖民地和宗主國地位。”[1]英國的越南政策是將日本驅逐出越南,將越南作為東南亞的一部分還給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
在法國殖民統治越南時期,越南農民喪失了土地,被課以重稅,酒、鹽、糖等生活必需品全部由法國殖民當局壟斷。對此,學者吳永隆曾做過專門的研究[2]。也正因為如此,胡志明領導的爭取民族獨立的戰(zhàn)爭得到了全體農民的支持。
美國羅斯??偨y則主張通過建立國際托管機構對越南進行統治,直到其最終獨立。美國對法國的態(tài)度在戰(zhàn)區(qū)也得到了充分體現。美國不僅拒絕和法國合作,還通過“戰(zhàn)略情報局”向1941年5月成立的越南共產黨領導的統一陣線的組織——“越南獨立同盟”(簡稱“越盟”)提供援助。越南對美國有著極為重要的戰(zhàn)略價值。首先,占領越南就意味著在控制南海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對美國來說是控制橡膠、錫等物資至關重要的貿易航道。其次,越南是美國工業(yè)品出口的潛在市場。再次,越南在南海地區(qū)戰(zhàn)略價值難以估量。越南位于太平洋的西南部,關系到美國和菲律賓的安全。羅斯福的戰(zhàn)略意圖是與中國蔣介石政府結盟取代英、法在東南亞的地位。越南作為東南亞重要組成部分,是被美國置于中美關系的大框架之下進行考量的。
二、中國戰(zhàn)爭局勢與羅斯福放棄越南國際托管計劃
美國政府針對越南的非殖民化政策的前提是中美關系。羅斯福把蔣介石政府看作是美國太平洋政策的基石。1943年4月,當羅斯??偨y被問到戰(zhàn)后如何實現《國際聯盟盟約》第十條的目標、如何維持戰(zhàn)后世界和平時,他的回答是:“維持世界秩序并非難事。”美國和中國“將管轄亞洲”,非洲由英國和巴西的統治,歐洲由英國和俄國負責[3]。然而,二戰(zhàn)期間,由于越南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和各大國基于自身國家利益的考慮,致使越南的形勢相當復雜。
1943年后的國際形勢使英國深信,如果美國瓦解了法國的殖民帝國,下一個非殖民化的目標就是英帝國。為此,自1943年9月開始,英國在政策制定過程增加了一個維度——維持殖民主義。英國外交部備忘錄提醒政府不要與羅斯福政府的法國政策合作。“削弱在歐洲與法國友好合作的可能性是不明智的……法國外交的傳統關系恰好能彌補其力量上的不足,如佛朗哥-捷克斯洛伐克-蘇聯集團的復興”[4]。英國外交部同時提醒政府,法屬越南的國際托管不會有令人滿意的結果。因為,這將使美國控制中國的計劃得逞。英國外交部認為,在對越南的爭奪中,日本一旦有機會就會渾水摸魚。從歐洲和亞洲利益考慮,英國政府感到他們除了為恢復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治而戰(zhàn)外,幾乎別無選擇。
1944年春天,史迪威軍隊遭到日軍的攻擊,對中國南部的盟軍造成嚴重威脅。羅斯福電報蔣介石命令其將駐屯在云南的10個美式裝備師投入緬北作戰(zhàn),以援助史迪威和英軍。由于此時日軍正加緊籌劃所謂“一號作戰(zhàn)”,企圖在中國東南部發(fā)動大規(guī)模攻勢。蔣介石擔心一旦將這10個師調開,日軍會入侵云南和四川;而如果中國共產黨趁機發(fā)動武裝起義的話將丟掉整個中國。因此,蔣介石拒絕了羅斯福的要求。因此在1944年5月,羅斯福放棄了將中國納入戰(zhàn)后四強的戰(zhàn)后安排設想。
迫于英國和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的壓力,特別是1944年夏天亞洲戰(zhàn)場和中國國內局勢的變化,羅斯福不得不放棄了越南的國際托管計劃。1944年10月,美國承認了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臨時政府。羅斯福的越南政策也是由國際托管轉向支持法國重返越南。
1945年3月,戰(zhàn)爭局勢急劇惡化促使日本在越南發(fā)動武裝政變,推翻了法國在越南的殖民統治。1945年3月11日,日本宣布越南脫離法國保護,宣告獨立,并加入以日本為首的所謂“大東亞共榮圈”,成立了以越南皇帝保大為首的傀儡政府。但是,當時的保大政權主要控制越南南部的一些地方。日軍驅逐了北部法國殖民政府但卻未能有效的建立起對北方的統治。胡志明領導的越南共產黨開始從中國的東南部進入越南北部,填補了這一權力真空。隨著“臨時革命政府”和“民族解放軍”的成立,越南共產黨逐漸建立起對北部的統治。endprint
法國軍隊遭到日軍出其不意攻擊后向盟軍請求援助。英國十分渴望能給予法軍援助,美國的態(tài)度恰好相反,盡管占據有利位置,但卻拒絕援助法軍。這種情形使英美軍事統帥陷入了轄區(qū)管轄權的沖突[5]。英國和法國被美國的態(tài)度激怒。英國人認為當時羅斯福拒絕援助法國“堪比俄國對華沙的做法”,羅斯福簡直令“美國蒙羞。”[6]
1945年6月的《波茨坦協定》規(guī)定,越南北緯16度線以北由中國接收,以南由英國東南亞盟軍總司令部接收。蒙巴頓勛爵是東南亞盟軍總司令,對倫敦的工黨政府負責。英國的計劃是通過武力將西貢“歸還”法國,占領西貢的任務交給了英國第20印度師少將道格拉斯·格雷斯。格雷斯接到的指令是在越南南部解除日軍的武裝,對戰(zhàn)爭的囚犯和難民實施援助,但要避免卷入地方政治。但格雷斯在實際實際執(zhí)行中卻與此命令大相徑庭。第20印度師有22,000人,配備有裝甲車輛及兩個空軍中隊。經歷在緬甸與日軍作戰(zhàn),經驗豐富,作戰(zhàn)勇敢。中國的蔣介石政府由于忙于內戰(zhàn),傾向于承認河內的胡志明政府。
三、英國介入越南事務與越南反抗殖民統治斗爭的爆發(fā)
1945年夏天,越盟解放了越北的6個省和其他4個省的部分地區(qū),面積4萬平方公里,人口100多萬,這為武裝奪取政權奠定了基礎。越盟在解放區(qū)建立了地方政府,并加強了軍事力量。日寇無條件投降后,越盟抓住時機,領導了人民進行了“八月總起義”。8月15日,阮氏皇朝末代皇帝保大被迫宣布退位。8月19日,民族解放軍進駐河內。9月2日,越南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越南共產黨在北方建立了穩(wěn)定的政府,但對越南南部的影響則相對有限。當時的西貢有大量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組織存在,這些組織在越南南部有著廣泛的影響力。越南共產黨希望通過實施溫和的政策來爭取得到西方的承認,但越南與盟軍進行的談判卻受到了其他政治力量的抨擊。8月21日,包括高臺教、好教以及在城市影響力很大的托派等各種政治力量在內的“國家統一戰(zhàn)線”在西貢組織了游行。8月25日,越盟組織了規(guī)模更大的示威游行,并成立了南方委員會,領導人是共產主義者陳文教。該委員會的目標是控制西貢,將影響擴大到越南南部。當時富有爭議的一個問題是,越南是否需要依賴盟軍取得勝利。
1945年9月6日,英軍抵達西貢,部隊兵力在此后的幾周內不斷增強。10月底,20師全部到位。9月13日,格雷斯到達西貢并開始了對該地區(qū)的控制。南方委員會立即著手與格雷斯進行聯系,但格雷斯拒絕與南方委員會有任何接觸。格雷斯只對處理日軍在越南的政府和與法國相關的事務更感興趣。越共為了同英國進行合作,對一些激進愛國主義者武裝斗爭進行了鎮(zhèn)壓,特別是托派的共產主義者,他們中許多人被捕甚至被殺害。英國拒絕接受南方委員會的存在,動搖了越南試圖與西方和解的決心,迫使越南共產黨從和解走向對抗。9月17日,南方委員會試圖強迫格雷斯承認其合法性,舉行了抵制法貨、罷工和對西貢市場進行整頓的運動,切斷了西貢的食品供給。格雷斯非但沒有同南方委員會進行任何的接觸與交涉,反而采取鎮(zhèn)壓手段。9月19日,格雷斯關閉了越南報社,控制了西貢廣播電臺。接下來,格雷斯采取了更為嚴厲的鎮(zhèn)壓措施,頒布戒嚴令:所有游行示威和集會全被取締、禁止攜帶武器、破壞公共秩序將被執(zhí)行死刑、實施比日軍占領時期更為嚴厲的宵禁政策。
格雷斯對越南的法國戰(zhàn)俘進行武裝,使他們可以增強法國在西貢的兵力,法國專員塞第上校已武裝1500人,格雷斯命令塞第推翻南方委員會[9]。9月23日,法國人發(fā)動了一場政變,控制了公共建筑、逮捕了大量越南人,并將三色旗插在了西貢市政廳。伴隨法國此次政變慶功會的是一場對越南百姓的屠殺。自由法國軍第2裝甲師師長勒達萊爾將軍在給蒙巴頓將軍的信中稱:“格雷斯挽救了法國的越南?!盵7]
面對卷土重來的法國殖民者,南方委員會發(fā)起了總罷工,戰(zhàn)斗也隨之打響。法國政變后幾天,英國-印度軍隊對越南的愛國主義者進行了殘酷的鎮(zhèn)壓。當時越南人員傷亡十分嚴重。9月26日,一次與80名印度步兵旅士兵的戰(zhàn)斗中,60名越南人被殺。這次戰(zhàn)斗中,英軍在當街使用了25磅迫擊炮和重機槍,大批越南非戰(zhàn)斗人員被殃及。美國情報局在西貢的指揮官杜威上校被誤認為是法國軍官而被越盟殺害,當時的美國仍對英國的越南政策持謹慎態(tài)度,對越南民眾的民族解放持同情的態(tài)度。杜威被殺害的第二天,美國情報局在老撾的官員拒絕干預越盟逮捕法國官員并將其處決的要求,英國官員彼得?坎普則積極交涉也未能成功,該官員表示美國在此事件中保持中立。為此,蒙馬頓向美國人抗議,批評他們在這場戰(zhàn)爭中“站錯了隊”[8]。9月2日,另一場大規(guī)模的游行在西貢舉行,5名法國人和許多越南人被槍殺。幾個有嫌疑的法國人遭到逮捕,但在南方委員會的堅持下很快釋放。越南共產黨盡量避免與盟軍發(fā)生沖突。正是在這樣想法的領導下,他們非但沒有準備與正在趕往西貢的英國軍隊作戰(zhàn),還希望能與英軍一起攜手戰(zhàn)斗。
英軍試圖消除西貢的緊張氣氛時,越盟繼續(xù)深入群眾當中,設立路障,有效地將西貢和越南的其它地方隔絕開來。雖然越盟的裝備極差,但仍給英軍以極大的壓力。英軍被迫同意與越盟進行談判。就英方而言,談判只是個等待援軍到來的策略。10月9日,英軍向越盟發(fā)出最后通牒,命令他們投降要不后果自負。10月10日爆發(fā)了激烈的戰(zhàn)斗。越盟向英軍在西貢的駐地發(fā)起了猛烈的進攻,但被擊退,越盟傷亡重大。這次的失敗后,越南開始采取游擊戰(zhàn)策略。到了11月中旬,英方認為自己已打破了越共對城市的封鎖。在對付越南游擊隊的過程中,英軍使用了大量的日本軍隊,這在英國引發(fā)強烈的爭議。但格雷斯認為,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補給英軍兵力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將英軍的傷亡減至最低。到了12月末,英國準備將南方交給法國,第一批英軍已開始撤離越南。1946年1月28日,格雷斯離開了越南時,英軍只留下了2個營同越盟作戰(zhàn)。這2個營最后也在3月返回英國,只留下少部分的醫(yī)生幫助法國。法國恢復了其在越南的殖民統治。
1940-1945年是奠定戰(zhàn)后越南局勢的重要時期,越南共產黨領導的民族獨立戰(zhàn)爭和英法殖民主義的卷土重來,與美國的托管計劃在這一時期進行了激烈的角逐。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托管計劃是戰(zhàn)后原歐洲列強殖民地處置方案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內容。但是,由于托管計劃對殖民地世界的絕大多數地區(qū)來說仍是一個模糊的政策,缺乏可具體操作的政策或制度基礎。特別是羅斯福面對英法殖民帝國時將自己的作用限定在第三方,避免直接介入,導致英國在戰(zhàn)后越南事務中居于主導地位。英國道格拉斯?格雷斯、對法國力量的扶持與對越南民族民主力量的鎮(zhèn)壓直接導致了越南人民抗擊法國的的第一次越南戰(zhàn)爭。endprint
——————————
注 釋:
①孫福生.論羅斯福的印度支那政策(1941—1945年)[J].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86,(4);汪堂峰.羅斯福政府越南政策評析(1941—1945)[J].世界歷史,2007,(4);劉東明.富蘭克林?羅斯福的非殖民化思想和越南托管計劃[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劉東明.法國重返越南與第一次印度支那戰(zhàn)爭的爆發(fā)[J].歷史教學問題,2005,(3).
參考文獻:
〔1〕Edward R.Drachman.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Vietnam, 1940-45[M]. Plainsboro :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1975.36.
〔2〕Ngo Vinh Long. Before the Revolution: The Vietnamese Peasants under the French[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73.
〔3〕Michael Wright to Neville Butler, 19 July 1943, http://www-archives.chu.cam.ac.uk/perl/node?a=a;reference=CHAR%2020%2F139B.
〔4〕孫福生.論羅斯福的印度支那政策(1941—1945年)[J].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86,(4).
〔5〕Peter M. Dunn. The First Vietnam War[M].New York: St. Martin's, 1985. 87, 94-105.
〔6〕D. Cameron Watt, Succeeding John Bull[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239.
〔7〕Dennis J. Duncanson. General Gracey and the vietminh[J]. Journal of the Royal Central Asian Society Vol. 55, No. 1968,(3):296.
〔8〕Philip Ziegler, Mountbatten[M].New York: Knopf, 1985.331.
(責任編輯 孫國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