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
摘 要:從抗戰(zhàn)后期的謹慎友善到朝鮮戰(zhàn)爭時的全面對抗,中共對美國的政策僅僅在5年的時間里就發(fā)生了徹底轉變。由于美國始終堅持以“扶蔣”為核心的對華政策,且不斷擴大自己的在華特權,這就不可避免地與中共的核心利益與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摩擦。在日本尚未投降之際,中共由于自身實力的相對有限、蘇聯(lián)對國民黨地位的承認以及日本侵華軍的存在,其政治目標相對有限,與美國的分歧并不嚴重。日本投降后,中共與美國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最終走向對抗。
關鍵詞:中共;外交;扶蔣反共;調處
中圖分類號:D8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7-0030-05
一、抗戰(zhàn)時期的準盟友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本海陸軍席卷美國及其盟友在遠東的勢力范圍,為了對抗日本,美國越來越重視拖住上百萬日本陸軍的中國戰(zhàn)場,開始向中國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雖然中共與美國在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有著難以跨越的鴻溝,中共此時對于美國的對華政策還是十分歡迎的,這不僅是為了共同對抗日本,還在于美國對國民黨反共活動的鉗制。
二戰(zhàn)期間,美國的亞洲政策圍繞著打敗日本而運轉,對于不利于對日作戰(zhàn)的國共摩擦,美國一貫持反對態(tài)度。國民黨在1943年發(fā)動第三次反共高潮后,美國代辦艾切森就此向國民黨要員吳鐵城指出:“美國遠東政策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一個強大統(tǒng)一的中國,美國對于中國國內任何不利于建立維持強大統(tǒng)一中國的分裂對立都保持著緊密關注,目前國共紛爭導致大批中國最好的軍隊被牽制在西北地區(qū),沒有用于云南或其他情況多發(fā)的前線,不論是國軍還是被國軍包圍的共軍都不能投入到抗日戰(zhàn)場上。”第三次反共高潮之所以沒有像前兩次演化為大規(guī)模的武裝沖突,美國對國民黨的警告起了重要作用。除了制約國民黨的反共行動,美國政府還積極和中共建立聯(lián)系。為了盡快打敗日本,配合美軍可能在中國進行的登陸,以史迪威為代表的一批美國在華文武官員急切地盼望和擁有大片敵后根據(jù)地的中共建立起軍事合作關系。美軍延安觀察組組長包瑞德相信對中共武裝而言,只要給予一些簡單的武器援助,就能大大提高其戰(zhàn)斗力,給日軍造成大的殺傷;如果他們得到充分的供應,那就一定可以……收復許多重要地區(qū),嚴重破壞(日軍)鐵路和交通線。①而中共也在積極地尋求美國的支持,周恩來等中共駐國統(tǒng)區(qū)代表在重慶等地積極招待一些美國人士,向他們宣傳中共的政策主張以及抗戰(zhàn)成績,打破國民黨對中共的新聞封鎖。這些記者、專家發(fā)回美國的第一手報告無不稱贊中共領導人的正直、根據(jù)地良好的社會風氣等,大大提升了中共在美國人心中的地位。時任美國駐華大使的喬森就中共巧妙的民間外交評價道:“中共對于與外國記者,尤其是美國記者的關系處理地十分巧妙……即便是公認的態(tài)度中立的記者也傾向于頌揚中共批判國民黨及其領導人。”正是在中共和美國共同的努力下,美軍延安觀察組才得以成行,而這一時期也是毛澤東逝世前中共和美國關系最好的時期。在抗戰(zhàn)后期,中共對于美蘇合作將長期存在的評估②使其相信戰(zhàn)后避免國共內戰(zhàn)是可能的,加之中共此時在實力和威望上遠不如國民黨,因此,這一時期的中共并不打算立刻武裝推翻國民政府,而是希望建立包容共產黨和其他各個民主黨派的、國民黨無法一手遮天的聯(lián)合政府,這和美國戰(zhàn)后的對華政策目標十分接近。毛澤東在和英國記者斯汀的談話中甚至提出:“中國目前最需要的是民主主義,而不是社會主義,中共離社會主義仍然有很大的距離……共產國際在遠東沒有地位?!泵珴蓶|還向謝偉思指出:“如果美國不施加影響,(中國)真正的統(tǒng)一和民主只有通過長期、艱苦的斗爭才能實現(xiàn)。”這表明中共此時清楚地認識到美國的壓力對于遏制國民黨發(fā)動內戰(zhàn)的重要作用。出于上述考慮,一向反對帝國主義干涉他國事務的中共明確歡迎美國代表赫爾利來華調處國共矛盾。
二、分歧的擴大
雖然在抗戰(zhàn)后期,中共與美國的關系總體還算不錯,但影響雙方關系的結癥從未得到解決。美國政府始終抱著蔣介石即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即中國的教條來處理中國事務。盡管美國歡迎中共等黨派加入聯(lián)合政府,但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基石始終是“扶蔣”。在赫爾利使華前,羅斯福向其明確指示美國將堅定支持蔣介石的領導地位。③到1944年底,美國高層已經確定光是依靠在太平洋上的“跳島戰(zhàn)略”就可以打敗日本,登陸中國已經沒有必要。伴隨著中國戰(zhàn)場價值的降低,中共在美國人眼中的戰(zhàn)略價值也必然打了折扣。1944年12月24日,赫爾利在發(fā)給國務卿的電文中指出:“在我所進行的談判中,我所理解的美國的對華政策目標包括:防止國民政府的崩潰;支持蔣介石作為中華民國主席和軍隊的最高統(tǒng)帥?!睂τ谥泄舱J識的變化加上對于蔣介石合法性的過渡迷信,美國扶蔣反共傾向越來越明顯,中共與美國的分歧也開始拉大。
赫爾利來華后的調停明顯偏袒國民黨,這引起了中共的極度不滿,毛澤東為此曾對訪問延安的美國人大發(fā)雷霆:“假如我們任憑委員長束縛住我們的手腳,即使我們獲得了國際上的承認,對我們也沒什么實際好處?!?945年4月2日,赫爾利在記者招待會上大肆吹捧蔣介石,誤導人們相信蔣介石是真心誠意地謀求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府的,是為了中國人民的利益在消除異己。他還將中共與地方軍閥相提并論,表示美國只承認國民政府,不會承認中國其他軍閥或武裝的政黨,聲稱只要中國還存在蔑視政府的武裝力量,戰(zhàn)后就不可能產生一個自由民主、強大、統(tǒng)一的中國。美國問題專家陶文釗先生將赫爾利的這篇講話作為美國對華政策由戰(zhàn)時的支蔣容共轉向戰(zhàn)后的扶蔣反共的標志。④對此,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明確提出:“我們要求各同盟國政府,首先是英美兩國政府,對于中國最廣大人民的呼聲,加以嚴重的注意,不要使他們自己的外交政策違反中國人民的意志,因而損害同中國人民之間的友誼。我們認為任何外國政府,如果援助中國反動分子而反對中國人的民主事業(yè),那就將要犯下絕大的錯誤?!雹菝珴蓶|在為新華社寫的一篇評論中批評赫爾利“是要犧牲中國人民的利益,進一步破壞中國人民的團結,安放下中國大規(guī)模內戰(zhàn)的地雷,從而也破壞美國人民及其他盟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zhàn)爭和戰(zhàn)后和平共處的共同利益?!雹拗泄渤讼蛎绹棺h外,還縮小了與美軍的軍事合作范圍,停止向美軍提供機密情報。⑦但此時的中共并未打算和美國政府翻臉。在批評赫爾利的同時,毛澤東也指出:“羅斯福總統(tǒng)在世時,他是估計到了這一點的,為了美國的利益,他沒有采取幫助國民黨以武力進攻中國共產黨的政策?!谥袊那巴具@個問題上,看清楚了中國人民要求獨立、自由、統(tǒng)一的不可阻止的實力必然要替代民族壓迫和封建壓迫而勃興的美國一部分輿論界,對于赫爾利式的危險的對華政策,是感到焦急的。他們要求改變這個政策?!雹鄀ndprint
不難看出,毛澤東此時仍然將羅斯福、美國人民和赫爾利區(qū)別對待,肯定了羅斯福的對華政策,將責任歸結于以赫爾利為代表的一部分人身上,既向美國提出了警告,也為雙方關系的回升留有充足的空間。
日本投降后,美國的對華政策雖然包含著要求國民黨建立開放政府,包容各黨派,實施民主改革等為中共所贊成、倡導的目標,但其政策的基石仍是支持蔣介石在中國的主導地位,并竭力幫助蔣介石擴大其對中共的優(yōu)勢。此時的中共抗日根據(jù)地遍布日占區(qū),而“蔣介石的權利只局限于西南,華南和華東被日本人占領,長江以北則連任何一種中央政權的影子也沒有”。⑨為此,美國積極向國民黨提供軍援物資,幫助國民黨將龜縮在大西南的大批精銳師團搶運至日占區(qū)受降。不僅如此,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也在華北登陸,幫助國民黨部隊搶占戰(zhàn)略要地,美軍甚至得到指令:“在天津、塘沽、唐山、秦皇島之間,如受到共軍攻擊發(fā)生危險時,美軍可執(zhí)行必要而適宜的軍事行動?!雹庥捎诿绹母深A,中共在關內只占領了張家口一座重要城市,減少了日后國共談判桌上的籌碼,中共對此十分不滿。
三、馬歇爾使華的失敗
抗戰(zhàn)結束時,赫爾利不公正的調處以及美國對國民黨的各種軍事援助加劇了中共與美國之間的矛盾。但中共與美國的關系不僅沒有立刻進入死胡同,相反還出現(xiàn)了轉機。
1945年11月27日,早已為中共所不滿的赫爾利黯然離職回國,杜魯門總統(tǒng)派出自己最為倚重的馬歇爾將軍赴華調處國共紛爭。杜魯門總統(tǒng)發(fā)表聲明,表示贊成中國“召開全國主要政黨代表的國民會議,以謀早日解決目前的內爭”。此后的美、英、蘇三國外長會議發(fā)布公報,明確表示保證不干涉中國內政,在華美軍將撤出中國。這表明,美方雖然“扶蔣”政策不變,但也反對蔣介石打內戰(zhàn),要求蔣介石在政府中給予其他各黨派足夠的政治空間。此時,中共的實力雖然與抗戰(zhàn)前相比有了顯著提高,但國民黨仍占據(jù)著明顯優(yōu)勢,軍隊是中共數(shù)倍,裝備精良,控制著大多數(shù)城市。尤其是蔣介石作為中國近代以來首次取得對外反侵略戰(zhàn)爭完全勝利的領袖,威望空前高漲。國民黨付出巨大主權代價所換得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至少在紙面上明確了蘇聯(lián)對國民政府的支持。由于上述原因,中共此時并未將推翻蔣介石政權作為自己的目標,而是要求國民黨開放政府,接納各黨各派力量共同組成聯(lián)合政府,擴大中共在政府內的發(fā)言權,取消國民黨對政權的壟斷,增加中共控制的地區(qū),擴大中共武裝在國家軍隊中的比重。此時,相對于國民黨,中共與美國的目標似乎更接近,而美國的壓力是迫使國民黨放棄內戰(zhàn)所不可或缺的要素。中共中央在12月19日的指示中提出:“美國已決定不直接參加中國內戰(zhàn),不援助蔣介石武力統(tǒng)一中國,而援助中國的和平統(tǒng)一。所有美國政策的這些變動,對中國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當前斗爭是有利的。”{11}中共與美國因對日受降等問題而陷入危機的關系此時出現(xiàn)轉機。
由于馬歇爾抵達中國時握有美國政府對華援助的決定權,因此對蔣有較強的威懾力。蔣介石被迫在一些問題上做出妥協(xié),他不再要求中共交出赤峰、多倫,國共雙方分別頒發(fā)了停戰(zhàn)令,北平軍調處也隨后成立。在馬歇爾的壓力下,國民黨在聯(lián)合政府組成等問題上被迫做出讓步,使政協(xié)會議得以勝利閉幕。在馬歇爾的壓力下,蔣介石還被迫同意了國共陸軍比例5:1的整軍方案。這一系列的成績使籠罩在中國上空的內戰(zhàn)烏云出現(xiàn)了消散的跡象,中共對于馬歇爾的調處也十分滿意。毛澤東曾向馬歇爾當面表示:“我愿意重申我們對您幫助中國人民和平、民主、團結、統(tǒng)一事業(yè)的努力的衷心感謝?!眥12}
但是,國共關系中此時最為復雜、嚴峻的東北問題尚未解決,國共美三方關系依舊十分微妙。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頒布了一系列違反政協(xié)決議的議案,也使中共警惕起來。與在處理關內?;鹗乱松陷^為公允的態(tài)度不同,由于美國對蘇聯(lián)在東北的動向十分敏感,馬歇爾在該地區(qū)的事務上明顯偏袒國民黨。盡管如此,中共在堅決反對國民黨頑固態(tài)度的同時,仍力求保持與美國友好的關系。中央明確指示周恩來:“對美國除非他恢復赫爾利政策,公開全面地贊助國民黨實行內戰(zhàn)與獨裁,我們不應和他弄僵。因此,我當一切反內戰(zhàn)、反獨裁的主張(東北、憲草、國大、自由、組府、運兵、借款等)均應向馬歇爾嚴正表示意見,但應避免用激烈態(tài)度與抗議形式?!眥13}1946年6月22日毛澤東發(fā)布反對美國軍事援蔣法案的聲明,與日后中共發(fā)布的反美文件相比,這篇聲明雖然內容上表達了對于美國援蔣政策的不滿,但口氣還是比較溫和的。{14}
但此時馬歇爾的調處空間已經十分有限,原先蔣介石所做出的讓步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顧忌馬歇爾手中的美援分配權力,但在馬歇爾調處東北爭端時,美國政府卻不斷向國民黨提供大量援助,數(shù)萬陸戰(zhàn)隊繼續(xù)留駐華北,向東北運送國民黨軍隊的工作也從未中斷。逐步摸清美國底牌的蔣介石在國共問題上也變得日益強硬,并采取了一系列破壞和談的行動,馬歇爾對蔣介石的批評也日漸不被后者重視。堅持“扶蔣”原則的美國逐步放棄了在調處中所應具有的公正態(tài)度,將自己與蔣介石綁在了一輛戰(zhàn)車上。中共就此指出:“一年之久,試驗了兩次,第一次是赫爾利、魏德邁時期,第二次是馬歇爾時期。經過了這兩次試驗,現(xiàn)在對于美國政府政策的帝國主義性質,是沒有懷疑的了?!眥15}在這一聲明中,中共不僅對馬歇爾的調處表達了失望,將其與赫爾利相提并論,還直接抨擊美國政府。對于美方此后提出的調停,中共方面認為“形式上我們雖然尚不公開正面反對,但實際上應拒絕之”。{16}當美國的調處失敗后,美國拋下“公正的第三方”的偽裝,開始公開支持國民黨。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臺,美國政府在經歷了初期的猶豫后逐步加大了援蔣力度,不僅取消了一度施行的對華軍火禁運,繼續(xù)源源不斷地向國民黨輸送軍援,還通過《1948援華法》等方式為國民政府超負荷運轉的經濟輸血,其援助目標也由原先所聲稱的促進中國和平統(tǒng)一轉變?yōu)樽柚怪泄部刂浦袊?947年9月魏德邁提交的訪華報告指出,美國必須維持國民黨中國這個“自由堡壘”,以維護美國最大的戰(zhàn)略利益。盡管蔣介石有種種不盡人意之處,美國還是應該對其盡早提供道義、顧問和物質支持。{17}美國對蔣介石的援助引起了中共強烈不滿,而美國對中國的殖民滲透更使中共與美國關系急劇惡化。1946年美蔣簽訂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被中共指責為“近代中國歷史上,最大、最殘酷苛刻的賣國條約”,{18}中共與美國的關系已經難以挽回。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中明確地闡述了中共的反帝立場,表達了中共對于蘇聯(lián)的友好態(tài)度。endprint
雖然有著種種矛盾,但中共并未打算與美國決裂,針對可能出現(xiàn)的中共中下級干部官兵對新解放區(qū)美國官員、僑民的侵犯,1948年2月的《中央關于對待在華外國人的政策的指示》規(guī)定:“目前對于這些外國僑民所辦的經濟、文化、宗教等機關,不論是否屬于帝國主義性質,一般地不采取排除或沒收的政策。對于外國僑民及其國家代表機關,一般地應采取保護措施?!?月24日的《中共中央關于對美國外交斗爭策略的指示》再次強調要防止反美斗爭中的盲目主義危險。
到1946年,中共的實力已經有了相當大幅度的提高,日本這一威脅已經不復存在,蘇聯(lián)在東北暗中幫助中共的行動也增強了中共的底氣,中共已不準備像抗戰(zhàn)時期那樣容忍美國以“扶蔣”為核心的對華政策,在國共均拒絕合作的情況下,馬歇爾調停也以失敗告終。到1947年底,中共已經公開宣稱自己站在蘇聯(lián)陣營一邊,而伴隨著中共控制了越來越多存在美國利益的大城市后,中共對于美國的不滿也不再停留于宣傳層面,美國人將要為自己多年來堅持的以援蔣為基調的對華政策付出實質性代價。
四、決裂前的最后試探
到了1948年底,勝局已定的解放軍戰(zhàn)果累累,許多重要城市被解放,其中也包括了美國外交機構駐在地,中共將直接面對美國使節(jié)在華外交特權的挑戰(zhàn)。
1948年11月初,沈陽解放。由于美國沈陽領事館拒絕遵照軍管會的要求交出電臺,沈陽軍管會于20日進入美國領事館,沒收了所有電臺,又軟禁了沈陽美領館的工作人員。但對于沈陽領事館的態(tài)度并不代表中共對美國的總體態(tài)度,中共就此強調,東北地區(qū)特殊,在東北對美領館實行的“擠走方針”不一定在其他地區(qū)也實行;不承認國民黨與這些國家的外交關系并不等于我們永遠不與這些帝國主義國家發(fā)生外交關系。{19}這說明中共對于沈陽美領館的處理很大程度上是迫于蘇聯(lián)的壓力,中共并不打算和美國徹底決裂。
1949年1月,米高揚秘訪西柏坡,中共加入蘇聯(lián)陣營已成定局。同月,毛澤東發(fā)出指示:“凡屬被國民黨政府所承認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大使館、公使館、領事館及其所屬的外交機關和外交人員,在人民共和國和這些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系以前,我們一概不予承認,只把他們當作外國僑民待遇,但應予以切實保護。但對美國武官,因其直接援助國民黨打內戰(zhàn),則應派兵監(jiān)視,不得給以自由?!眥20}3月,西柏坡會議正式確定了“另起爐灶”、“打掃屋子干凈再請客”、“一邊倒”的外交原則。盡管確定了倒向蘇聯(lián)以及反帝的基本外交方針,中共并不準備和美國斷絕關系。中共一面提出建交的條件,即“外國政府如果愿意考慮同我們建立外交關系,它就必須斷絕同國民黨殘余力量的關系,并且把它在中國的武裝力量撤回去”;{21}一面由工商部部長出面通過美國遠東貿易公司代表向美國表達了希望設置華北和日本的貿易體系的意愿。
美國政府也不準備拿自己的在華利益去給蔣家王朝陪葬,美國政府堅決阻撓中共在全國取得勝利的目標出現(xiàn)變化。1949年,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在喬治·凱南的“PPS—39”文件基礎上制定了“NSC—34/1”,其原先的阻止中共取勝之目標改為在不將臺灣丟給中共的同時,確保中共不會加入蘇聯(lián)陣營。美國政府召回駐華軍事顧問團,拒絕向國民黨提供新的援助,宋美齡于1948年末赴華盛頓乞援時受到美國官方前所未有的冷遇。美國國家安委會認為:“在謹慎的避免表現(xiàn)出干涉跡象的同時,我們應當通過政治和經濟的手段,警覺地利用中共與蘇聯(lián)之間、中共政治體制內外的斯大林主義分子與其他派別之間的一切不和?!蹦暇┙夥藕?,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奉命留駐南京,尋求與中共的對話。對于美方發(fā)出的信號,中共指派司徒雷登的學生黃華為南京市軍管會外僑事務處處長,赴寧同司徒雷登接觸。在對黃華的指示中,中共中央明確要求:“現(xiàn)在是要求美國停止援助國民黨,割斷和國民黨殘余力量的聯(lián)系,并永遠不要干涉中國內政的問題,而不是要求美國做什么‘有益于中國人民的事,更不是要求美國做什么‘更多有益于中國人民的事?!眥22}黃華與司徒雷登及其秘書進行了幾次會面,司徒雷登希望中國不要建立共產主義制度,建立一個真正民主的政府。黃華則要求美國放棄蔣介石集團,并表示愿與美國建立商業(yè)、外交關系。司徒雷登卻表示美國對新政府的承認要等待中國局勢的進一步發(fā)展,如果新政權能在事實上控制了國家的領土和行政機構并得到中國人民的普遍認可,有能力和愿望承擔國際義務,遵守公認的國際慣例,美國自然會承認。{23}美國政府利用承認、貿易誘使中共在反帝、主權等一些原則性問題上做出讓步的企圖昭然若揭。但是,美國的這種企圖只能是一廂情愿,關于承認問題,中央高層的態(tài)度也早已確定。毛澤東在西柏坡會議時就指出:“關于帝國主義對我國的承認問題,不但現(xiàn)在不應急于去解決,而且就是在全國勝利以后的一個相當時期內也不必急于去解決。”{24}周恩來在南京解放前就承認問題再次重申:“如果急于要求承認,就會陷入被動?!眥25}在與黃華的會談中,司徒雷登在承認新中國的態(tài)度趨向消極。在中美雙方互不相讓時,中蘇之間則越走越近。劉少奇6月秘密訪蘇,在與劉少奇的會談中,斯大林進一步明確了對新中國的支持立場。6月30日,毛澤東發(fā)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明確宣告中國“在國際上是屬于以蘇聯(lián)為首的反帝國主義戰(zhàn)線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誼的援助只能向這一方面找,而不能向帝國主義一方面找”,{26}正式宣告了中共徹底倒向美國的敵對陣營。雖然中共同意了司徒雷登提出的以私人原因赴北平的請求,但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命令司徒雷登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訪問北平,司徒雷登不得不結束在華使命,于8月2日返美。
1949年8月5日,美國公布《美中關系白皮書》,為美國的對華政策辯護。白皮書中公布的大量美國對華滲透、干涉中國內政的細節(jié),為中共的親蘇反美外交路線提供了豐富的論據(jù)。毛澤東就此發(fā)表《丟掉幻想,準備斗爭》、《別了,司徒雷登》等數(shù)篇文章,在激烈地批判了美國的帝國主義本質的同時,表示新中國堅決站在蘇聯(lián)陣營一邊,已經準備好同美帝國主義的斗爭。1950年2月,中蘇兩國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正式確立了兩國的盟友關系。美國自國共內戰(zhàn)后期以來一直奉行的“等待塵埃落定”的對華策略自此真的“塵埃落定”,美國一直試圖避免的局面最終出現(xiàn),國民黨不僅完全丟掉了大陸,而中共領導下的新中國完全倒向蘇聯(lián)陣營。endprint
中共與美國從抗戰(zhàn)時期的準盟友關系轉向朝鮮戰(zhàn)爭時期的敵對關系,這一轉變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然而卻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國民黨抗戰(zhàn)以來從未改變過對共產黨的仇視一樣,中共對于國民黨的警惕也始終沒有放松過。然而美國始終堅持蔣介石即中國的邏輯,不論其對華政策怎樣調整,其核心都是“扶蔣”。由于美國對華政策始終圍繞著“扶蔣”展開,中共與美國的矛盾就始終無法解決。在中共力量尚且比較弱小且有著侵華日軍這個國共美三方的共同敵人時,中共還能接受。三大戰(zhàn)役徹底摧毀了國民黨主力部隊,中共的目標已經不局限于抗戰(zhàn)結束之初建立聯(lián)合政府,不僅要徹底摧毀國民黨集團,還著手準備清除美國在華特權,建立中蘇同盟。雙方政治目標的距離越來越遠,最終發(fā)展到與美國決裂甚至對抗的地步。
——————————
注 釋:
①③陶文釗.中美關系史(1911-1945)[M].重慶出版社,1993.312,319.
②中央關于國際國內形勢及準備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聯(lián)合會的指示[C].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文件選編(第三卷),1945.802-804.
④陶文釗.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對美政策[J].美國研究,1993,(l):19.
⑤⑥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45,1114.
⑦牛軍.從赫爾利到馬歇爾—美國調處國共矛盾始末[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94-95.
⑧外交部,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外交文選[M].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47—48.
⑨(美)哈里·杜魯門.杜魯門回憶錄(下卷)[M].東方出版社,2007.76.
⑩杜建時.蔣幫劫收平津的經過[M].文史資料選輯(第55輯).文史資料出版社,1965.36-37.
{11}中央關于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動和我黨對策的指示.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5冊)[C].1945.494.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一八九三——一九四九)[M.]人民出版社,1993.58.
{13}{14}中央檔案館.中央文件選集(16)[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136,208-209.
{15}毛澤東.蔣軍必敗[N].解放日報,1946-9-12.
{16}中央檔案館.中央文件選集(16)[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389.
{17}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臺灣問題[M].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67—68.
{18}毛澤東.評蔣美商約[N].解放日報,1946-11-26.
{19}牛軍.中央關于擠走美英法領事館問題給東北局的電報.論新中國對美政策的形成[J].美國研究,1996,(4):103.
{20}{26}外交部,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外交文選[M].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77,96.
{21}{2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1461,1435.
{22}外交部,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外交文選[M].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87—88.
{23}外交部外交史編輯室.新中國外交風云[M].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26.
{25}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0. 323.
(責任編輯 孫國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