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設
教無定法,早已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所熟知的,并為之所探究的。多年的語文課堂教學告訴我:課堂教學中的三個環(huán)節(jié)——知識的傳授性、知識的拓展性和思想的滲透性,是我們教學中可以嘗試的多元化教學方法。
一、知識的傳授性
課堂教學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但知識僅靠課堂是教不完的,也是學不完的。要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們應著重于學生知識方法的傳授,變老師的傳授知識為學生運用老師傳授的學習知識的方法去學習。但怎樣才能做到呢?首先在備課上下工夫,根據不同內容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程序,尤其在教與學的方法上做相應的設計。如,記敘文體裁性文章,則要教學生把握它的幾個要素,說明文、散文、狀物寫景、詩歌等文體的特點把握方法。其次,在課堂教學時,做到因材、因人、因法施教,讓學生把握學習方法,帶著方法去學,這就等于老師教給學生的那根學習“拐杖,由依賴到半扶持再到扔去,直到獨立行走,終身受益。
二、知識的拓展性
上述講到課堂教學只是一種傳授知識的手段,而學無止境,則讓我們更加意識到僅局限于課堂教學的傳授是比較狹隘的。這就需要我們將課堂拓展化,變短暫的課堂教學為影響性、調動性的學習捷徑。那么,又如何做到呢?我認為關鍵在興趣的調動,使學生愛學、樂學,產生求知欲。如,在教學有關“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發(fā)生的故事”這組課文時,我把課本中的知識延伸到社會生活實際中去,尤其是貼近兒童生活的故事,使學生饒有興趣地去尋求實際生活中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從而拓展知識面。
在教學詩歌時,創(chuàng)設情境,揭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運用其學習方法進行學習,并開展相應的活動??傊d趣是課堂教學中拓展知識,讓學生自覺求知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思想的滲透性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逼渲小暗馈北闶侨藗兊乃枷氲赖滦袨楸憩F。故而在我們的教學中,知識的傳授與思想道德教育應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這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教書育人”吧!所謂人文教學不乏其意。那么,怎樣把握好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呢?我認為,課堂教學中的指導思想能及時地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值得去做。如我在教學《老人與海鷗》一文時,將其內容及時聯系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是怎樣善待動物的。列舉一則新聞報道:上海市某居民住宅高樓發(fā)生特大火災,人們逃生時,一家庭狗主人與寵養(yǎng)的狗失散了,這條狗四處尋找主人,連續(xù)幾天尚未找到,此時的狗十分沮喪,落淚并絕食。而后,當狗找到主人時,它又顯得是那樣的興奮,這是為什么?我們會不言而喻。這樣的現實生活中的故事情節(jié)描述,則使學生深深地意識到人類善待動物如此重要,善待動物如同善待他人,善待自己。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是多元化的,需不斷探究,讓上述中的三個環(huán)節(jié)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不斷得到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