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麗
成都市技師學院
山西省的大部分地區(qū),在春秋時期 (公元前770—前476年)為周朝的諸侯國晉國領(lǐng)域,所以自古簡稱“晉”。春秋末期韓、趙、魏分晉,史稱“三晉”,后遂成為山西地區(qū)的別名。又因山西地處黃河中游山陜峽谷河段之東,戰(zhàn)國秦漢間,多把今山西西南部稱為“河東”,唐以后就以“河東”泛指今山西全境,“河東”遂成山西又一別稱。戰(zhàn)國至西漢,人們以崤山或華山為界來區(qū)分山西、山東地區(qū),今天的山西地區(qū)當時是列入山東范圍內(nèi)的。其后,人們才以太行山為界來區(qū)分山東、山西或山左、山右,山西地區(qū)處在太行山之西、之右,于是又有山西、山右等別稱?!逗鬂h書·鄧禹傳》記載鄧禹平定河東之后,光武帝下詔稱頌他的功勛“斬將破軍,平定山西”,明確把今山西劃到山西地區(qū)。但當時所說的“山西”,所指雖是今山西省,但仍是地區(qū)名,而不是行政區(qū)名。直到元代,因其京師薊門之西有太行山,故把太行山之西的政區(qū)置為河東山西道,這是以“山西”作為行政區(qū)名稱的開始。明初,改元之河東山西道為“山西行中書省”,不久(公元1736年)又改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清代置山西省,沿襲至今。
通觀山西文學,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山西文學發(fā)展極為不平衡,其繁榮期集中在了唐、元兩代。而其他時期則較為暗淡,只出現(xiàn)了一些二流作家。唐代涌現(xiàn)出了大批全國知名的作家,初唐時期就出現(xiàn)了王績、王勃兩位著名的詩人。王績(585—644年),字無功,自號東皋子、五斗先生,祖籍祁縣,后遷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唐朝著名詩人。其《醉鄉(xiāng)記》、《五斗先生傳》、《酒賦》、《獨酌》、《醉后》等詩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風譽為“酒家之南董”。 有《王無功文集》五卷本行世。王勃(650~675年),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人。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初唐四杰”,而王勃則為“初唐四杰”之首。他曾經(jīng)撰寫過的書籍有《漢書指瑕》十卷,《周易發(fā)揮》五卷,《次論語》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歲歷》若干卷,可惜皆佚失。今所傳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何林天教授點校整理的《重訂新校王子安集》,收錄了輯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初唐以后,隨著盛唐文學的極大繁榮,山西文學也大放異彩,出現(xiàn)了王翰、王之渙和王維三位著名的詩人。王瀚,邊塞詩人。字子羽,唐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據(jù)《舊唐書》本傳和《新唐書·藝文志》載,王翰有文集十卷,宋代已不傳,晁公武、陳振孫二家都未著錄。令其詩載于《全唐詩》者,只有13首。王之渙(688─742年),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 他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詩六首,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其一)和《送別》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兩首最膾炙人口,可謂“皤發(fā)垂髫,皆能吟誦。 王維(701-761年),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后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
盛唐以后的中唐時期,山西作家及其文學依然非常繁榮,出現(xiàn)了盧綸和柳宗元兩位作家。盧綸(748-約800年),河中蒲縣(今山西省永濟縣晉西南隅芮城縣西北)人。字允言,大歷十才子之一。著作今存《盧戶部詩集》十卷,收入《唐詩百名家全集》;又有明正德刊本《盧綸詩集》三卷,收有十卷本及《全唐詩》佚詩五首;《全唐詩》編錄其詩五卷。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祖籍為河東,后遷至長安,曾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作為一位詩文皆通的文學家,柳宗元一生留有詩文作品多達600余篇,從他的詩文成果來看,他文的成就遠大于詩。通觀柳宗元作品,光駢文就有近百篇,哲學著作有《天說》、《天時》、《封建論》等。唐代劉禹錫將其作品編成《柳河東集》。
進入晚唐,文學風格開始整體趨于感傷、哀愁。此時,在山西文壇上出現(xiàn)了一位代表性的作家,溫庭筠。溫庭筠(812-870年),字飛卿,今山西祁縣人。與李商隱齊名,并稱“溫李”。溫庭筠是第一個專心致力于“倚聲填詞”的詩人,他的詞大多描寫的是花間月下、閨情幽怨,并因此被稱為“花間派”鼻祖。他的代表詞作有《夢江南》、《菩薩蠻》、《更漏子》、《酒泉子》 、《楊柳枝》、《南歌子》、《河瀆神》、《訴衷情》等,其中尤以《夢江南》(二)和《菩薩蠻》(一)為最著名。其詞集有《金荃集》。伴隨著詩歌創(chuàng)作的成就,晚唐后期的詩論也有了明顯的進展。作為其代表的就是山西作家司空圖的《詩論》。
走過唐代的繁盛期,宋金時期,山西文學進入了平淡期,雖然也產(chǎn)生了元好問這樣偉大的作家,但總體來看,作家知名度不高,只有一些二流的作家。而其中占有一席之位的就只有趙鼎和虞仲文兩位。趙鼎(1085-1147年),南宋政治家、詞人,字元鎮(zhèn),自號得全居士。趙鼎皆通詩、詞、文,有《忠正德文集》10卷,清道光刊本。 虞仲文(1069~1123年),字質(zhì)夫,武州寧遠人。幼時即善詩,人以神童目之。《全遼文》收其《寧鑒墓志銘》。金代誕生了元好問這位偉大的作家。除此之外還有楊云翼和段克己。元好問(1190—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他是我國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同時也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元好問博學多才,皆通詩、文、詞、曲各體。從其總體作品來看,他的詩作成就最高,而在他眾多題材的詩歌當中,又以“喪亂詩”為首。他著有《元遺山先生全集》,詞集有《遺山樂府》。《四庫全書總目·遺山集》評元好問稱:“好問才雄學贍,金元之際屹然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詩存史,去取尚不盡精。至所自作,則興象深邃,風格遒上,無宋南渡宋江湖諸人之習,亦無江西派生拗粗獷之失,至古文,繩尺嚴密,眾體悉備,而碑版志銘諸作尤為具有法度?!雹贄钤埔恚?170~1228年)金代文學家。字之美。平定樂平(今山西昔陽)人。他主張“學以儒為正,不純乎儒非學也;文以理為主,不根于理非文也”(《閑閑老人滏水文集》引)。傳誦一時的《諫伐宋疏》便是他的代表作。有文集行世,今佚。詩存22首,收入《中州集》21首,《全金詩》補遺1首;文收入《金文雅》。元好問曾盛稱“惟其視千古而不愧,是以首一代而絕出”。段克己(1196~1254年),金代文學家。字復之,號遯庵,別號菊莊。絳州稷山(今屬山西?。┤?。其弟段成己,字誠之,號菊軒,也有文名,詩詞風格與克己相近。金代趙秉文以“二妙”相譽,后人編他們的合集時,稱《二妙集》。《中州集》成書之日,段克己尚在世,所以元好問未錄其詩詞?!抖罴?卷,有吳昌綬雙照樓影元刊本。又有海豐吳氏《九金人集》本,增《補遺》1卷。二本文字間有不同。詞亦見《□村叢書》和《全金元詞》。
宋金的平淡以后,山西文壇在元代開始再度活躍,除了白樸、鄭光祖、喬吉和薩都剌等幾位頗負盛名的作家,還涌現(xiàn)出了李壽卿、吳昌齡等一大批其他作家。白樸(1226—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祖籍(奧)州(今山西河曲縣),后徙居真定 (今河北正定縣),晚歲寓居金陵 (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學家、雜劇家。著有《天籟集》。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guān)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雜劇四大家之一。所作雜劇共 18種,今存 8種:《伊尹耕莘》、《三戰(zhàn)呂布》、《無鹽破環(huán)》、《王粲登樓》、《周公攝政》、《老君堂》、《翰林風月》、《倩女離魂》。 喬吉(1280-1345 年),字夢符,號笙鶴翁,又號惺惺道人。山西太原人,流寓杭州,一生窮愁潦倒,寄情詩酒,故散曲多嘯傲山水和青樓調(diào)笑之作?,F(xiàn)存雜劇《兩世姻緣》等三種,小令209首,套數(shù)十一篇。薩都剌(約1308—?),元詩人。字天錫,號直齋,答失蠻氏,蒙古人。因祖父留鎮(zhèn)云、代,遂居雁門(今山西代縣)。其詩多寫自然景物,間有反映民間疾苦之作。亦工詞?!赌钆珛伞さ鞘^城》、《滿江紅·金陵懷古》等。著有《雁門集》。李壽卿 ,太原人。作有雜劇十種,今存《伍員吹簫》、《度柳翠》兩種。狄君厚,平陽(今山西臨汾)人。生平不詳。狄君厚所作《晉文公火燒介子推》存元刊本,科白不全。石君寶,平陽(今山西臨汾)人。生卒年不詳。以寫家庭、愛情劇見長。著有雜劇10種,現(xiàn)僅存3種:《魯大夫秋胡戲妻》、《李亞仙花酒曲江池》、《諸宮調(diào)風月紫云亭》,另7種皆佚。吳昌齡 ,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市)人,生卒年不詳。著有雜劇十一種,今存者有《張?zhí)鞄煍囡L花雪月》(即《辰鉤月》),《東坡夢》和《西天取經(jīng)》(今考出其殘存二折)。 吳昌齡的作品尚有一套散曲 [正宮·端正好]《美妓》留傳至今。李潛夫,元代雜劇作家。字行道,一作行甫,絳州(今山西新絳)人。生卒年不詳。劉唐卿(生卒年不詳),太原人,善樂府。劉時中,生卒年不詳。名致,號逋齋,石州寧鄉(xiāng)(今山西離石)人。因石州歸太原管轄,故有"太原寓士"之稱。郝經(jīng)(1223—1275年),字伯常,陵川(今山西晉城)人。家世業(yè)儒,其祖父郝天挺是元好問之師。有《陵川集》。
元代以后一直到清代,山西文學進入了其灰暗期,有史可籍的作家非常稀少。只有在明代出現(xiàn)了常倫。常倫(1492—1525年),字明卿,號樓居子。其先山西曲沃人,后徙居山西沁水。著有《常評事集》和散曲集《寫情集》。
注釋
①此處引用于《四庫全書總目·遺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