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志
【摘要】 傳統(tǒng)的《微觀經濟學》課程考評方式存在較多問題,激勵功能和診斷反饋功能缺失,也未能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全面評價,必須進行改革。本文從過程性考評和終結性考評兩個角度,對《微觀經濟學》課程的考評內容、成績評定方式等進行改革,增強考評的激勵、檢查和反饋等功能。
【關鍵詞】 微觀經濟學 考評方式 過程性考評 終結性考評
一、課程考評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微觀經濟學》是財經類專業(yè)學生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程,既不同于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等“純公共課”,也不同于證券投資學、國際貿易實務等“純專業(yè)課”。有學生認為,學英語課可以和外國人交流,學計算機課可以使用電腦,學證券投資學可以炒股,學國際貿易實務會跟單做外貿,而學經濟學原理簡直“百無一用”。事實上,專業(yè)基礎課程很重要,是學好專業(yè)課的前提,“磨刀不誤砍柴工”,但是當下不少急功近利的學生往往忽略“磨刀”的重要性。加上專業(yè)基礎課抽象度較高,理論性較強,操作性較差,如果不系統(tǒng)學習和訓練,要學好也有一定的難度。這些特點使得《微觀經濟學》等專業(yè)基礎課程處于極為尷尬的境地,如果沒有一套有效激勵和約束學生學習的考評機制,不少學生可能就失去學習積極性,具體表現為逃課、“逃學”或簡單應付。
傳統(tǒng)的考評方式主要是平時作業(yè)加期末考試,如每次上課的時候布置一定的課后作業(yè),在總評成績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30%),然后是統(tǒng)一的期末考試,卷面成績在總評成績中占一定的比重(比如70%),最后綜合這兩個指標,給出總成績,對學生的總評成績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對于專業(yè)基礎課程來說,這種考評方式約束效率低,激勵效果差,且非常不公平。主要表現在:其一,未能全面發(fā)揮其檢查評價功能。目前的考評方式普遍存在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重認知輕能力,另一種是重程序化、標準化的操作輕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導致考評的檢查評價功能弱化。其二,錯誤的導向。大多數考試內容是知識導向性的,缺乏對學生分析、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全面評價。其三,激勵功能微弱。學生并不需要在平時下功夫,臨近期末的突擊式記誦就完全可以應付考試。其四,診斷反饋功能基本缺失。發(fā)現問題的時候課程已經結束了,試卷分析成為“馬后炮”和“皇帝的新衣”。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微觀經濟學》課程為對象,擬對現行的考評方式進行改革試驗,增強考評的激勵、檢查和反饋等功能,這樣可以有效地檢查教學效果與質量,還能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及個性發(fā)展等整體素質進行判斷,對人才培養(yǎng)水平進行客觀的評價。
二、課程考評方式改革的思路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yǎng)“考生”,而是培養(yǎng)“學生”。“考生”是以“學會”為目的的尋找已知世界現成答案者;“學生”是以“會學”為手段的探索未知世界者。比分數更重要的,是對知識的好奇心、愛鉆研的精神、提出問題的能力、尋找答案的興趣、有效的學習方法、平和的學習心態(tài)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等。因此,學經濟學不僅僅是學經濟學教材,考試也不應該僅僅是考教材,更重要的應該是把課外閱讀和鉆研精神引進到學生的學習和考核中,讓學生真正領會經濟知識和原理,并運用于自己的生活中。所以,要改變過去以一次性閉卷考試為主的傳統(tǒng)考核方式,利用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的辦法來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應做到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相結合,筆試與口試相結合。
1、考評內容改革
可以從兩個方面(包括四部分內容)對學生進行考評。其一是過程性考評,考評內容主要包括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素養(yǎng)、學習及應用能力這兩部分;其二是終結性考評,考評內容主要包括學生的理論基礎、項目方案這兩部分。
2、成績評定方式改革
成績評定方式是指采用平時過程性考評與期末終結性考評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本課程的學習進行綜合性評價。在教學組織過程中,圍繞教師和學生共同課堂學習表現、對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工作態(tài)度、協作精神、完成結果等進行評定,作為平時過程性考評成績;課程學習結束時,以個人筆試和小組匯報與答辯兩種形式為期末終結性考評成績。
兩部分的評分為:(1)課程考評總成績(百分制)=過程性考評×40%+終結性考評×60%;(2)過程性考評成績(40%)=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素養(yǎng)×40%+學習及應用能力×60%;(3)期末考評成績(60%)=筆試×40%+項目方案的撰寫×40%+小組匯報與答辯×20%。
3、考評標準細化
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素養(yǎng)的考評標準包括學習態(tài)度是否認真、是否具有團隊協作精神、是否有讀書筆記等;學習及應用能力的考評標準包括案例分析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曲線和公式推導能力、文獻資料搜索能力等方面;項目方案的撰寫的考評標準包括方案的規(guī)范性、可行性、設計的美觀性等方面;小組匯報與答辯的考評標準包括PPT制作是否合適、匯報的語音語態(tài)、能否調動他人的興致等方面。
三、課程考評改革中的案例教學
在《微觀經濟學》課程考評改革過程中,要突出案例教學的作用。在課堂中,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方式,使案例教學能夠發(fā)揮其有效的作用。
1、以案例引導出所講述的概念
這是在教學過程中最常用的一種方式,既可以用生動的故事一下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又可以用簡單的事情說明晦澀的理論,幫助學生盡快消化和掌握理論知識。如在講授效用時,可以用不同人喜歡不同的東西的例子,說明效用的概念和概念中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同樣的東西對不同的人效用是不同的,同一種商品因時、因地而異,其效用是不同。
2、以討論形式增加對理論的理解
討論的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將一個問題設置成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討論,也可以是針對一個方面進行分析。如在講機會成本概念時,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是多少? 分別給出學生上學和不上學去工作的收入和支出情況,讓學生來討論為什么他們會選擇來上學而不去工作,上學的機會成本由哪幾個方面組成等等問題。這個問題同時也說明了消費者對未來的預期可以影響現期的消費行為。
3、以實地調研加強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能力
這種形式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近年農產品價格多變,對于農業(yè)院校的學生來說,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于農村的,這樣就可以給他們布置任務,分別從種植者、消費者的角度來調研是什么因素影響了農產品的價格,農產品價格的變動又對生產者的生產函數和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再來對比理論與實際有什么樣的差異,并分析其中的原因。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課后學習的主動性,也使得理論變得更加直觀易于理解和應用。
四、課程考評改革的預期效果
1、強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面考核
通過學習態(tài)度、應用能力、理論基礎、項目方案等環(huán)節(jié)的考評,全面綜合地考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倡討論式、提問式學習,改革過去單一化的考評方式,真正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課本知識,將課本知識轉化為對現實經濟現象的分析和解決能力。
2、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微觀經濟學》課程考評改革目的是引導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單純階段性學習為終身學習、變知識性學習為能力創(chuàng)新性學習。利用學校豐富的圖書信息和海量的網絡資訊,及時了解現實社會經濟現象問題以及經濟學最新前沿研究成果。通過學生團隊分工合作和個人表達能力的提高,訓練良好的經濟學素養(yǎng),提高經濟學研究報告的寫作水平。通過研究型學習,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的敏感力、收集處理信息能力、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yǎng)學生綜合提煉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意識和能力,并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3、提高教師教學和科研水平
改革課程考評體系,實現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性、綜合性評價,關鍵是建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行之有效的評價方法與評價標準,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和科研水平要求。考核評價出現相當多的主觀性,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綜合能力的評價,要求教師有能力設計出優(yōu)良的題目。設計題目形式具有靈活性與綜合性、內容具有明顯的創(chuàng)新性,這要求教師對本學科具有相當的理論功底和豐厚的知識儲備。課程論文等綜合性案例,需要從科研實踐中積累,要求教師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從以往的一紙考卷定分數轉變?yōu)槎鄬哟蔚目己朔绞?,突出的矛盾是教師的教學工作量增加了,教師需要投入比以往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注:基金項目:麗水學院校級課堂教學改革重點項目“《微觀經濟學》課程考評方式改革研究”(14KZ02)。)
【參考文獻】
[1] 朱佩楓、張浩:“微觀經濟學原理”課堂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分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8).
[2] 韓銳:微觀經濟學本科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4(3).
[3] 李進霞:微觀經濟學教學方法的改進[J].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4] 陳宮、董明剛、謝曉蘭:多元化課程考核改革的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5(4).
[5] 周沖: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考核模式改革研究[J].榆林學院學報,2015(2).
(責任編輯:熊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