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海霞 何海榮
【摘 ? 要】 目的 ?探討糖尿病足介入治療的圍手術期護理。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5月對60例糖尿病足行下肢血管介入手術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經過術后隨訪3-15個月,患者下肢循環(huán)障礙均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疼痛、肢體麻木、跛行等癥狀明顯緩解。結論 ?糖尿病足介入治療能迅速有效改善患肢血供,促進足部潰瘍愈合。做好圍手術期護理,對預防和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改善預后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介入治療;并發(fā)癥
【中圖分類號】 R587.1 ? ?【文獻標識碼】 B
隨著糖尿病患病率的快速增長,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糖尿病并發(fā)癥)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日益增長的模式。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的嚴重并發(fā)癥,且治療費用高,預后不佳。大約有15%的糖尿病病人隨著糖尿病的病情變化,最終會發(fā)生足潰瘍[1],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近年來,隨著對DF認識的不斷加深,治療手段在不斷豐富。由于血管介入術具有安全、有效、微創(chuàng)等特點,被廣泛的用于糖尿病足的血管重建治療中,目前是治療糖尿病足較為先進的方法之一[2]。對DF患者的護理是介入治療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我科于2010 年1 月—2014 年5 月對60例DF患者行下肢血管的介入手術,術后給予細致的護理,均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現(xiàn)將臨床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糖尿病足患者60例,包括33例男性和27例女性,年齡在47到8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4.5歲。對60例糖尿病足患者進行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的檢查,糖尿病足的潰瘍程度按照Wagner進行分級[3],包括1級患者8例,2級患者17例,3級患者26例,4級患者9例;合并高血壓39例,合并糖尿病腎病2例,合并外周血管疾病33例;糖尿病史<10年12例,10年-20年33例,>20年15例。進行介入治療后患者的足部皮膚明顯感覺到溫暖,血液供應得到改善,患者足部背動脈的搏動逐漸增強,明顯減輕靜息痛,糖尿病足潰瘍愈合快,提高了生活質量。
1.2 ?治療方法 ?對60例糖尿病足患者分別采用藥物控制血糖和進行對癥處理、進行局部清創(chuàng)換藥治療以及進行介入治療。介入治療是利用Seldinger技術,對病人穿刺一側或者兩側的股動脈,并送入導絲及導管到病人的患側肢體的動脈進行造影,依據(jù)病變程度,分別采用不同型號的球囊擴張或支架植入。
1.2 ?護理措施
1.2.1 ?一般護理 ?(1)合理飲食:控制飲食是治療糖尿病的基礎治療方法,因此要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治療原則是合理控制每日總熱量,熱量的攝入以達到或維持理想體重量為控制標準,建議患者戒煙酒。(2)心理護理:血管介入手術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技術,能夠及時、準確的發(fā)現(xiàn)病變血管的位置和病變程度,對狹窄遠端缺血的患者可以利用球囊擴張或者血管內支架術使血管再通,有利于糖尿病足血液循環(huán)的改善。但是,糖尿病患者發(fā)生血管病變往往病程長,并發(fā)癥多,加之飲食限制,長期用藥,令患者飽受病痛折磨,以及對介入治療的了解不多,對治療結果的未知性,多數(shù)患者會出現(xiàn)情緒低落、失望、悲觀,對各種治療持懷疑態(tài)度,對介入治療產生不同程度的恐懼和焦慮的心理反應[4]。因此,心理護理十分重要。①向患者介紹手術的方式、手術過程、注意事項,講解介入治療是一種微創(chuàng)、安全、有效的診療技術,減輕其心理負擔,使其能夠配合醫(yī)生的治療;②指導病人放松心情,例如采用深呼吸、聽音樂等來減輕精神壓力,及時告知患者在介入手術的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癥狀及應對措施,減輕患者的焦慮感,使其能夠配合醫(yī)生完成手術。同時還要指導患者臥位排便訓練。③還有的患者會因治療費用、對預期治療效果的反應、家庭及社會關系等差異而產生各種心理變化,此時護士要多與病人交流,及時疏導病人,樹立病人對治療疾病的信心。(3)足部的創(chuàng)面護理:糖尿病足的傷口容易形成竇道,引發(fā)感染,因此對于竇道深且有膿性分泌物的應切開傷口進行引流排膿。糖尿病足的清創(chuàng)一般主張利用蠶食法進行清創(chuàng),創(chuàng)面清創(chuàng)后一般不進行縫合,避免加重創(chuàng)面缺血,影響愈合。換藥后及時指導病人足部的正確擺放姿勢:對于下肢腫脹的病人要抬高足部;而足底感染的足部要下垂;足趾縫感染的患者要用俯臥位使足尖下垂,避免感染膿液順著肌間隙及筋膜腔擴散到全足;部分患者是足跟傷口,此時要使用足踝托把足部懸空。
1.2.2 ?血管介入治療的護理 ?下肢血管介入是指在血管的狹窄或者閉塞處利用球囊擴張或置入支架或超聲消融的方法,使狹窄血管血流通暢,改善患者足部創(chuàng)面的血供,促進傷口的愈合[4]。(1)術前準備:備皮,預置靜脈留置針;臥位排尿訓練或留置導尿;備輸液泵、沙袋、氣墊床等;術前宣教,向病人介紹介入治療應該注意的事項;手術前評估病人的體溫、皮溫、血壓、血糖及踝臂指數(shù)等,并記錄于手術觀察表中。(2)手術護理:協(xié)助患者取平臥位,監(jiān)測血壓,記錄各項體征指標,包括尿色、尿量、皮溫、血壓及穿刺點的情況等;觀察穿刺處出血情況、足背的動脈搏動情況、下肢血管是否發(fā)生栓塞、有無腰背痛及有無壓瘡等情況;水化,補液,囑患者多飲水,以加快造影劑的排泄,預防對比劑腎損傷;保持留置溶栓導管處的輸液泵通暢,防止導管栓塞;術肢進行加壓包扎并制動8h,預防壓瘡的發(fā)生,適當進行按摩并在腰背部墊靠軟枕。(3)患足觀察:術中應用大量肝素及介入治療損傷動脈,都容引發(fā)出血,糖尿病導致的代謝綜合征極易造成高血凝狀態(tài),因此手術后壓迫止血,易導致下肢血流緩慢引發(fā)血栓的形成。因此要密切關注穿刺點的滲血情況及皮下的血腫現(xiàn)象;觀察手術下肢皮膚的溫度感覺和顏色變化,與術前進行比較,及時發(fā)現(xiàn)出血現(xiàn)象和血栓的形成;觀察患者糖尿病足的血運情況是否有改善,觀察皮色、皮溫、肢體感覺、趾端的毛細血管是否充盈、足背部動脈的搏動情況以及第2、3足趾的皮膚氧飽和度。據(jù)調查發(fā)現(xiàn)本組的60例糖尿病足患者手術后患側的足背部動脈搏動較手術前顯著增強,其中19例病人從無法觸及到稍微弱于健側,患者趾端皮膚的顏色也由暗紫色變?yōu)榧t潤,皮膚溫度也有升高。(4)并發(fā)癥護理:介入手術治療后的并發(fā)癥主要有出血、栓塞和感染。①出血護理:手術后病人進行強化抗凝和抗血小板的治療,觀察病人有無出血的傾向、創(chuàng)面有無滲血、鼻孔是否出血以及皮膚黏膜的出血、有無瘀點、瘀斑現(xiàn)象、穿刺點是否出血等,同時要定期檢查血常規(guī)和凝血酶原時間,預防出血現(xiàn)象的發(fā)生。②栓塞護理:糖尿病足的血管病變范圍廣,常常累及數(shù)支動脈,呈階段性的分布。球囊的擴張容易引發(fā)血栓和斑塊碎粒的脫落,造成遠端血管的栓塞。因此要密切觀察病人患肢足背部動脈的搏動變化和遠端的血供改善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栓塞跡象[5]。③感染護理:控制及預防感染,術后監(jiān)測體溫變化,注意穿刺點的愈合情況;依據(jù)病情應用抗菌藥物5d-7d。
2 ?結果
本組60 例患者均經過術后隨訪3-15 個月,平均9個月。患者下肢循環(huán)障礙均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疼痛、肢體麻木、跛行等癥狀明顯緩解。
3 ?結論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是糖尿病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下肢截肢率比正常高5-10倍。介入治療具有創(chuàng)傷小,預后效果好,能夠迅速有效的疏通患者下肢狹窄的血管,有效改善患肢的血供,促進糖尿病足部潰瘍面的愈合。通過本院的60例患者的觀察和護理,說明及時細致的術前術后護理,有助于促進DF患者的康復,有助于預防介入手術的并發(fā)癥,是保證介入治療手術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糖尿病患者的護理是介入治療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2010年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S].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11.
[2] 張海濤,柴萌,孫津津,等.介入法治療糖尿病足患者膝以下動脈病變[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9,25(5):881.
[3] 溫德容,李俊英.18例糖尿病足下肢血管介入治療的護理體會[J].重慶醫(yī)學,2011,40(7):724-725.
[4] 閆靜,劉萍.糖尿病雙下肢血管病變介入治療的護理循證[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8,18(10):1179-1182.
[5] 鄒志易.糖尿病足的護理進展[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4,(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