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孩子是社會的未來,那么父母好比是社會的守夜人。雖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但筆者覺得,不妨像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那樣,捋一捋這“孩子管理學”。
首要一條,不能管控太死,否則爹娘就變成無所不能的“強政府”了。過去有一種觀點,認為市場行為盲目性強、波動性大,政府一旦放開,肯定要出亂子。于是,政府依靠行政手段,諸如審批、指示、規(guī)定等,直接做出經(jīng)濟決策,命令市場乖乖跟著政府的“指揮棒”走,一步走錯便要嚴加懲處。
按照類似的思路,父母一定會患上“替娃選擇強迫癥”,大事小事安排得面面俱到。孩子的人生就像一個格局規(guī)整的儲物架,放進去就形格勢禁。自此,孩子喪失了自主選擇的能力甚至意識,只會落得亦步亦趨,死氣沉沉。
管理不能變成管制,當然也不能放任自流。絕對放開的“完全自由市場”沒有了規(guī)則和制度的挾制,容易變成脫韁野馬。與之相似,父母如果貪圖“無事一身輕”,甘做“小政府”,打著尊重孩子的旗號徹底放棄干預,回家往沙發(fā)一蜷,手機玩到半夜。久而久之,放養(yǎng)的孩子就放羊了,自私自利還倒罷了,人格發(fā)展扭曲就禍不單行了。
一管就死,一放就亂,這是困擾政府與市場關系的一對矛盾,放在父母與孩子身上,也是類似的兩難選擇。要解開這個結,就得發(fā)揮宏觀調控的藝術,一面簡政放權激活力,一面建章立制練定力。
有一句話說得好,父母應該站在孩子背后而非身前。既要讓開前路,賦予孩子充分的選擇權和決定權。孩童并未總是懵懂,只要大人愿意給他們犯錯的機會,在嘗試和探索中就可以得到必要的啟發(fā),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鍛煉承受力;又要把住方向,告訴孩子是非對錯的尺度,只有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早早種下規(guī)則意識,才能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保持一份定力,應該做的好好做,不該做的絕不做。
總而言之,管理孩子不能僅僅盯著微觀小事不放,更要跳出細枝末節(jié)在宏觀大處著眼,兼有彈性和底線,或許就能理順親子關系。(摘自《人民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