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明
摘 要:教學是育人的基本途徑。教師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評,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如何評,已成為當今大學課堂教學面臨的難題,需要不斷探索。本文結合南開大學開展的教學調研結果,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教學質量;課堂教學;學生評教
大學的根本任務是育人。如果將大學的育人任務比喻為一輛車,其四個車輪分別是教學、科研、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坝恕睉撌瞧胶廛囕v正常行駛的方向盤。大學育人應該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和做事,做具備引領社會潛力的人,做有益于社會進步的事。
南開大學將“公能”素質教育確立為學校辦學的基本戰(zhàn)略。2011年,學校出臺了《南開大學素質教育實施綱要(2011—2015)》,強調育人為本、教學優(yōu)先。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三個轉變”初見成效。在辦學觀念上,從“學科為本”轉變?yōu)椤坝藶楸尽?;在教學內容上,從側重“傳授知識”轉變?yōu)橹卦凇疤嵘刭|”;在培養(yǎng)模式上,從“以教為主”轉變?yōu)椤耙詫W為主、教學相長”。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注重“教”“學”融合,倡導“講一練二考三”,即控制講授量、增強練習量、拓寬考試面,使學生所學多于教師所講,探索考試評價方式的改革,最終達到“公能”素質教育倡導的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
一、課堂教學是育人的重要載體
在我們堅持崇尚的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三位一體大學育人體系中,課堂教學是育人的重要載體。
高校課堂教學有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主要有通識、專業(yè)兩大類課程,各類課程又分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通識課程主要是引導學生學“做人”,做具有引領社會潛力的人;專業(yè)類課程主要是引導學生學“做事”,做有益于社會進步的事。例如在南開大學的課程體系中,課程結構比例為:通識類課程學分約占學業(yè)總學分(約150學分)的40%,其中,學校公共必修課約占30%,公共選修課約占10%;專業(yè)類課程學分約占60%,其中,必修課約占40%,選修課約占20%。專業(yè)課分量明顯高于通識類課程。
課堂教學活動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以及“教”與“學”之間的互動,是有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要求的人才培養(yǎng)活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既與教師的主導性有關,也要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通過實施學思結合、知行統(tǒng)一、因材施教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讓學生學習活起來。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因此,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高校面臨著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師生雙方都有責。既與老師專業(yè)水平、教學經(jīng)驗、教學內容和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有關,也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關,還與師生間的教學互動、思想交流、情感溝通有關。當前,高校普遍存在“上學熱”“上課冷”的現(xiàn)象,學生上課追求不掛科的“打醬油”“躲貓貓”“手機控”等。部分老師存在“裸”教和講“水”課的現(xiàn)象。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面臨著“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評”問題,學生也面臨著“學什么,怎么學,如何評”問題。
二、學生心中的理想課堂
課程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是高校育人最核心的問題,直接關系到育人質量和高校發(fā)展的內涵。在教與學的育人過程中,學生是教學的主要參與者和體驗者。課堂教學質量如何,學生有充分的發(fā)言權。
最近,南開大學學生會和研究生會就什么樣的課堂最“理想”、老師怎么上課最受歡迎、學生最想在課堂上學到什么等問題,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一次調研。調研結果顯示,59.9%學生認為目前教學狀況可以滿足學習需求,29.9%學生認為在一定條件下能滿足,約10%學生認為當前教學不能滿足和完全不能滿足。可見,多數(shù)學生對現(xiàn)有的教學安排是滿意或基本滿意的,小部分學生存在吃不飽的現(xiàn)象。
1. 學生最關注公共課教學
在收回的1 000多份有效調研樣本中,超6成學生最關注學校通識類公共課,其中46.8%學生最關注公共必修課,13.8%學生最關注公共選修課。在專業(yè)類課程中,必修課的最關注度為26.7%,選修課的最關注度為12.7%。
可以看出,多數(shù)學生認識到通識類必修課在引導“做人”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此類課程與學生畢業(yè)密切相關,課程成績也與學校推薦免試研究生和某些評優(yōu)相關,因此最受關注。對學校公共選修課的關注度略高于專業(yè)選修課,說明學生對拓展知識面和培養(yǎng)綜合能力的重視。這也為學校強化學校公共選修課建設和提高質量提供了依據(jù)和壓力。
2. 學生最歡迎“幽默”課堂
在課堂風格上,34.7%學生最歡迎輕松詼諧的“幽默型”課堂,比例最高。22.9%學生喜歡條理清晰、論證嚴密的“理智型”課堂。親切自然、師生平等溝通的“自然型”課堂有20.9%學生喜歡。最不受歡迎的是教師以慷慨激昂的“激情”引導學生情緒,但缺乏“干貨”的“情感型”課堂。
課堂上適當?shù)摹坝哪?,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情緒,有助于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主題上。但教師不是小品演員,上課不是演小品,在科學問題中巧妙加入“幽默”元素,需要一定的功底,非所有教師都能夠做到。“幽默”也要結合課程特點,恰到好處,才能有助于提高課堂效果,否則適得其反。例如,我?!奥嬎囆g欣賞與創(chuàng)作”課程教師結合社會現(xiàn)象對漫畫知識和作品進行講解,使學生“笑”著認識和分析社會,辨別是非。成為學生眼中公認的“幽默”課堂,不僅選課人數(shù)爆滿,甚至還有學生“蹭課”。
空洞的“激情”教學最不受學生歡迎。廣大學生是冷靜和理智的,是有較高辨別能力的。我校朱光磊副校長認為,學生期望“幽默、理智、自然”的課堂體現(xiàn)了大學教學的進步。
3. 學生注重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yǎng)
“大學課堂培養(yǎng)什么能力最重要?”調研結果顯示,僅有21.6%學生最希望培養(yǎng)獨立思考能力;占比最高的仍是最希望培養(yǎng)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48.3%。希望構建知識體系和培養(yǎng)歸納總結能力的分別占21.3%和 8.8%。
這一調研結果可能與學校專業(yè)課程過于強調實用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yǎng),忽略了為引領性、創(chuàng)新性奠基的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有關。因此,課堂教學有必要加強對獨立思考能力,特別是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
4. 學生歡迎研討課和案例教學
“對課程中的難點,希望教師采取什么方法?”44.2%學生認為教師會組織學生討論形成觀點;16.7%學生認為教師要求獨立思考;36.0%學生認為是教師自己講解。48.3%學生認為教師非常注重代表性典型案例、例題的講解;39.9%學生認為教師一般使用教材上的案例、例題。
“如何構架課程的知識體系?”37.6%學生認為是教師自己講解;29.0%學生認為教師會讓學生自己課下總結、課上交流,教師給與一定的指導;23.0%學生體會到教師給學生提供知識結構、思維方式、練習方法等,指導學生獨立總結。10.4%學生認為教師沒有系統(tǒng)指導。可見,多數(shù)教師對教學是認真的,在研討式、案例式、啟發(fā)式教學方面下了一定工夫,也得到了學生的承認和肯定。
三、對調研結果的進一步思考
1. 客觀看待教師的“一言堂”
在這次調研中,超過6成的學生認為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接近3成的學生認為教學以討論或講授與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梢姟耙谎蕴谩苯虒W模式還比較普遍。從教的角度看,教師“講”是必須的,關鍵是講什么、如何講?最簡易的“一言堂”只是單純傳授知識的講。如何誘導學生的興趣?在一定基礎鋪墊的前提下,啟發(fā)學生思考,教學生學會問,并且“挑”起課堂討論甚至爭論,是需要教師下工夫、花精力的。但在目前的評價環(huán)境壓力下,教師也力不從心,特別是年青教師。
從學的角度看,多數(shù)學生已經(jīng)習慣了對“一言堂”的依賴,即使課堂上教師主動提問,學生呼應者也寥寥,更談不上學生主動就學術問題提問。學生往往習慣在課間向教師提一些課程安排、作業(yè)等非學術問題。
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告訴我的我會忘記,給我看的我會記住,讓我參與的我會理解。”19世紀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p>
2. 課堂“沉悶”學生也擔責
調研顯示,超過1/3的學生認為現(xiàn)有課堂活躍和比較活躍,有1/3的學生認為課堂不活躍和沉悶。超9成學生認為,課堂氛圍影響教學效果,近1/3人認為影響極大。學生也希望有一個活躍的課堂氛圍。
活躍就需要互動。學生也承認一些課堂氣氛沉悶、“低頭族”多與學生“分數(shù)本位”的心態(tài)有關系。目前,我校一些要求不嚴、給分寬松的“水”課選課爆滿;而要求嚴格、被戲稱為“名捕”的教師開設的非必修課,選課者卻寥寥無幾。有些學生課堂發(fā)言只為積累平時成績,考試只求高分,與《南開大學素質教育實施綱要(簡稱“綱要”)倡導的“講一練二考三”的理念相差甚遠。
理想的討論課堂應該圍繞無標準答案問題,師生間、同學間相互提問、討論,甚至爭論,就像躺在宿舍床上的“夜談”。這需要學生在有興趣的前提下,對學術問題獨立思考,廣泛閱讀文獻資料。這需要學生的主動,“講一練二考三”就是指導教師少講、學生多練、考試拓展到講授范圍和標準答案以外,其目的是擠出課程和分數(shù)中的“水分”。
我校龔克校長認為,學生眼中的“名捕”,其實都是教學“高手”。學生要超越“為分數(shù)學習”的思維,對自己一生負責。有的學生一學期選了17門課,甚至更多,沒有必要的學習、思考、消化時間,在期末通宵“惡補”應付考試,這是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
3. 課堂教學離不開作業(yè)
大學課程相對于中學來說,作業(yè)數(shù)量少了很多,但大學課程學習還離不開作業(yè)。近8成學生都認可作業(yè)對課程學習的積極作用。在對待作業(yè)的反饋上,學生態(tài)度不盡相同。超6成的學生希望教師認真批閱作業(yè),寫出意見。近3成學生希望教師在課上統(tǒng)一講評??梢?,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態(tài)度是主流,也有少數(shù)不希望布置作業(yè)和完成作業(yè)的。
4. 學生評教有待改進
調研顯示,46.2%學生自認為能夠非常真實、認真對待評教,并提出個人意見;只評教、不提意見的學生占35.1%;5.8%學生不看評教指標,隨意評。也有12.9%學生使用“一鍵評教”軟件來應付。
“為什么部分學生對待評教不積極、不認真呢?”多數(shù)學生認為評教指標數(shù)量過多,脫離學生的學習體會,空洞不易量化。因此,學校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改革和評價;另一方面,學校要盡快調整評教指標,減少指標數(shù)量,從學生角度來設計評教指標。
龔克表示,學校將以提升學生主體作用為抓手,探索建立教學質量評價新標準。
“教”與“學”是育人的基本途徑。對教師,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評;對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如何評,已成為當今大學課堂教學面臨的難題,需要不斷探索。理想的大學育人,應該使學生通過知識學習,不斷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經(jīng)典的局限和現(xiàn)實的問題,圍繞“為什么”反復思辯;思辯將重新喚醒被休眠的幼年好奇;好奇將激發(fā)內在動力驅使(非功利興趣)的好玩;好玩吸引不顧一切的誠心探究;探究創(chuàng)造有益社會的新知識;新知識引領社會,實現(xiàn)崇高的人生目標。
[責任編輯:夏魯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