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健保之“利益相關者”理念
徐瑋
杭州市醫(yī)療保險管理服務局副局長
“利益相關者”理論最早出自于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研究成果,并越來越受到眾多管理學、企業(yè)倫理學、法學和社會學家的關注。弗里曼(Freeman)認為,利益相關者是指那些“能夠影響組織行為、決策、政策、活動或目標的人或團體,或是受組織行為、決策、政策、活動或目標影響的人或團體”。
利益相關者現象無處不在,并會根據其利益立場做出不同的行為。如我們在打保齡球時就會發(fā)現,保齡球全中時,并不是那個甩出去的黑球逐一擊中了所有的白瓶,而是通過黑球—白瓶—白瓶相互碰擊才全倒的,說明黑球的力量是可以被傳導的,白球之間也有“協(xié)作者”。而當我們把一個黑球擊向擠成一堆的紅色球時,我們又發(fā)現,并不是所有的紅球都向前走,有的是橫轉,有的是倒退,說明紅球之間有“不同政見者”的。
醫(yī)療保險制度運行過程中也一直存在“利益相關者”。臺灣健保一直十分重視相關利益者的利益,無論是“強制納保”條款的增訂,還是健?!半p調”、二代健保修訂,以及醫(yī)事服務機構財務報告與醫(yī)藥品質信息、保險病房設置比率及使用情形、重大違規(guī)情形及處罰結果的公開,臺灣健保管理者無不是從利益相關者角度來考量的,從而也確保健保的“公平永續(xù)”。接下來,我們以健保藥物準入和支付標準擬定為例再來細細分析一下。
首先,臺灣健保藥物支付政策并不單一追求低價格,因為臺灣健保藥物支付政策是以“每個病人都能公平得到藥物治療;每個病人都能很快獲得新藥的治療,以及藥物價格取決于價值,尋求價格與品質間的最佳平衡”為目標的。也就是說,臺灣健保在確定藥物支付政策時首先考慮的是參保民眾的利益。如為了讓參保民眾用上療效好、副作用小的藥品,臺灣地區(qū)一直鼓勵新藥研發(fā),對療效明顯的進口新藥,在臺灣健保邀請醫(yī)、藥專家評審后,可以取十國藥價中位數核價;對自行研發(fā)的新藥,可按相關原則核價后加價10%。對于常用藥品,以“尊重市場價格”為原則,但對于市場采購價低于醫(yī)保支付價不足15%的藥品品種,一般不再降價,以鼓勵醫(yī)事服務機構與藥品供應商的談判。而對于必要的藥品以及罕見病用藥,建有適當的調升藥價機制,在市場供應緊張時,允許適當漲價。
其次,誰有權參與健保藥物準入和支付標準擬定。新的修正“二代健保法”第41條規(guī)定,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必須由保險人與相關機構、專家學者、被保險人、雇主、保險醫(yī)事服務機構等各個利益團體代表共同擬訂(其中一半為保險醫(yī)事服務機構代表),并應邀請藥物提供者及相關專家、病友等團體代表參加會議(可以發(fā)表意見但無表決權)。
最后,再看一下健保藥物準入和支付標準擬定過程。一是為了確保參與會議的代表均能以無私、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參與討論,臺灣健保部門專門擬定了會議議事規(guī)則;二是為了充分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與建議,會期確定后,應提前7天對外公開會議議程、醫(yī)療科技評估報告、參會人員的利益關系披露聲明,以供社會了解情況;三是會議結果必須公開,以接受社會監(jiān)督。
從健保藥物準入和支付標準擬訂這個例子,我們可以感受到臺灣健保對醫(yī)保制度運行過程中相關利益者的重視。一是十分注重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二是參與討論的利益相關者具有相當的代表性,并有權充分表達意見;三是利益分配討論結果公開透明。而且,為了科學地選擇臨床必需、療效確切、成本效益好的藥品,優(yōu)先設定合理的支付項目,利用好有限的健保資源,提高健保及醫(yī)療照護績效,臺灣健保這幾年也更加重視醫(yī)療技術評估制度。這點,也值得大陸同行學習借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