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摘 要]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己作為引導者的作用,通過選擇好時機、掌握好難度、把握好方向三個途徑,給予學生適時、適度、適量的引導,既使學生深刻理解所學知識,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數(shù)學教學 引導 有效 適時 適度 適量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6-049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師的主導作用,蓋在于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聽?!蹦敲矗處熑绾我龑W生,才能讓課堂教學更有效呢?
一、選擇好時機,適時引導
古人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這話說得很有道理。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反應不斷做出調整,使引導的過程符合學生的實際,富有啟發(fā)性。
例如,教學“用字母表示數(shù)”一課時,教師先設計一個魔盒,通過舉例,讓學生發(fā)現(xiàn)從魔盒出來的數(shù)是進入魔盒的數(shù)的3倍。接著,教師隨手抓了一把粉筆,問:“如果我現(xiàn)在抓一把粉筆放入魔盒里,你能準確地猜出放進去多少支粉筆嗎?”
生:不能。
師:為什么?
生1:無法確定老師抓了多少支粉筆。
師:那怎么辦呢?能不能想出一個辦法,表示出我抓的粉筆的支數(shù)?
生2:我想用“?”表示放進去的粉筆支數(shù)。
師:那么,出來多少支粉筆呢?
生3:“3×?”支。
生4:我想用“★”表示放進去的粉筆支數(shù),出來“3×★”支。
生5:我是用“□”表示放進去的粉筆支數(shù)的,那么就出來“3×□”支。
生6:我覺得也可以用字母a表示方式放進去的粉筆支數(shù),出來就是“3×a”支。
……
師:你們太會動腦筋了!看一看,這些表示方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生7:都是用簡單的符號來表示粉筆的支數(shù)。
師:不錯!不過,在數(shù)學中為了記錄統(tǒng)一、方便,像表示乘法運算律那樣,我們一般選擇用字母表示數(shù)。
……
上述教學中,教師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逐步引導,如“能不能想出一個辦法,表示出我抓的粉筆的支數(shù)”等,富有挑戰(zhàn)性、趣味的問題,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用符號表示數(shù)的欲望?!斑@些表示方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點”的提問,有效擊中了學生思維的興奮點,讓學生自己的創(chuàng)造有了歸屬,順理成章地把用符號表示數(shù)引到用字母表示數(shù)上來。這樣層層遞進的引導,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深入探究,又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深刻理解所學知識,從中領悟到數(shù)學的奧秘。
二、掌握好難度,適度引導
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的根本目的在于給學生提供繼續(xù)探究的契機和空間,讓他們展開思維的翅膀,獨自去經(jīng)歷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表現(xiàn)和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所以,在學生自主學習時,教師的引導過難、過深的話,學生的認知沒辦法構建,學習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引導過淺的話,如蜻蜓點水般,對學生的發(fā)展起不到實質的作用。因此,在學生自主學習中,教師要掌握好引導的度。
例如,教學“轉化策略”一課時,有這樣一題:。教師教學時先出示一道生活中的題:“有一塊正方形花圃,王大伯用其中的種菊花,種月季,種百合,種迎春花,這四種花一共占這塊正方形花圃的幾分之幾?”
生1:。(在理解了算式的意思后,師請學生先算一算,不一會兒,學生就算出結果為)
師:計算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呢?(學生思考)
師:可以畫出花圃的草圖,結合圖形來思考。(不一會兒,有學生興奮地舉起手來)
生2:用1-計算就可以了。
師:你能解釋一下為什么可以這樣計算嗎?
生2:用單位“1”減去還剩的部分,即減去,就得到最后的結果。
師:請大家觀察每個加數(shù),有什么特征?
生3:后面一個數(shù)是前面一個數(shù)的。
師:因此,我們才可以用1減進行計算。如果請你繼續(xù)出題,還運用這種方法解答,你準備怎么出題?
。
師:怎么算?
……
上述教學中,教師的引導獨具匠心,通過精心設計生活中的問題,既使原本教材上比較單薄的算式變得更有親切感,讓每個分數(shù)有了意義,又為接下來學生運用數(shù)形結合的方法進行計算做了鋪墊,降低了策略形成的難度。在學生掌握方法和形成策略后,教師又提高難度,讓學生自己出題,使學生頭腦中的數(shù)學模型重組。這樣教學,不著痕跡地加深了學生的認知,使他們逐步完善自己的認知系統(tǒng)。
三、把握好方向,適量引導
由于不同類型的學習內容在不同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有各種引導途徑,所以教師在引導中既不能過于開放,讓學生不知從哪個角度去思考,也不能過于保守,使學生一籌莫展。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探究情況,適量、適時進行引導。
例如,教學“圓柱的側面積”一課時,教師問:“有位同學找來一個圓柱形罐頭,在它的側面貼滿商標紙,你能想辦法算出這張商標紙的面積嗎?(略作停頓)請先猜一猜,這張商標紙是什么形狀的?”
生1:應該是長方形?。ù蟛糠謱W生同意地點點頭)
師:怎樣證明你的想法呢?(學生迫不及待地開始動手操作了)
生2:沿著商標紙的接縫剪開,展開后會得到一張長方形的紙。
師:商標紙的接縫就是圓柱的——
生3:高。
生4:側面展開圖也可能是一個平行四邊形。(語出驚人,回報這個學生的是笑聲和反對意見)
師:能說說你的想法嗎?
生4(邊說邊演示):我不沿著高去剪,而是斜著剪開,展開后就是一個平行四邊形。
師:完全正確!那么,再想一想,要測量這張商標紙的面積應該測量哪些數(shù)據(jù)?
生5:長方形的長和寬。
生6:也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
師: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或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和圓柱有什么關系呢?可以把展開圖還原成圓柱,再想一想。(學生很快探索、推導出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
……
上述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先猜想,然后有效地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去探索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同時,教師對學生的特別見解笑而不評,沒有全“放”,也沒有全“收”,而是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解釋想法。這里,教師對教學的進程、方向把握得恰到好處,對學生的心理和學習起點了然于心,既讓學生興趣盎然地去探究,又豐富了學生對新知的認識。
總之,教師的引導是一門學問,只有深入思考,才能做到引導有“道”,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自主翱翔!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