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玲
摘 要: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要激勵學生全身心地、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作者就在閱讀教學中探究如何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學習氛圍 激發(fā)興趣 以讀為本 質疑解疑 培養(yǎng)習慣
一、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減輕學生學習上的精神負擔,使學生在教師的關愛、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地學,主動地探索。
例如在講完《麻雀》一課后進行小結時,我這樣總結:“讀了這篇課文,從老麻雀奮不顧身搶救小麻雀的記敘中,我們感到了那種偉大的母愛?!痹捯魟偮?,一位男學生立刻舉起手,大聲而認真地說:“老師,我不同意說是母愛,因為課文從頭到尾都沒有寫老麻雀是公還是母的!”我聽后,馬上笑著說:“你讀得真認真,想得也好。老師的概括,看來不準確,那么怎么說才確切呢?”課堂又一次活躍了,學生總結出:這篇課文表現了一種親子之情。
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fā)揮出來,同時獲得精神的愉悅。
二、借助媒體激發(fā)興趣
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比绾卧陂喿x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教材這個文本載體,將學生帶入愉快的學習氛圍之中,為學生開辟無拘無束地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思維在其間任意馳騁,融入閱讀實踐中,“悟”出文本要表達的情感。
例如教學《觀潮》時,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導入新課:課件演示潮來時的壯觀美景,同時配上潮聲,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眼前的海潮。學生被眼前壯觀的景象、優(yōu)美的音樂、詩化的語言所營造的氛圍深深地吸引住,頓時進入學習情境,為感悟課文內容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生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學習中產生迫切的求知欲望。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虼?,語文教師要從自己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多渠道多角度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全方位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中獲取知識。
三、細讀品味,以讀為本
葉圣陶先生曾說:“吟誦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親切體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解化為自己的東西,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學習語文,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能終身受用不盡。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中合理而恰當地運用朗讀,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和語文課堂功效。課堂上,教師如何當好“組織者”和“引導者”,帶動學生通過讀逐步深入地理解課文,展開與文本的對話。
例如在教學《平分生命》一課時,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抓住描寫小男孩獻血時的重點詞句,反復品讀,深入體會他的內心活動;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邊思邊寫,在自己最受感動的地方寫下讀書的感受。如學習男孩給妹妹輸血前的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帶著“當醫(yī)生問是否有人愿意獻血時”這個問題讀書,在文中標出有關詞句,細細品讀,寫出體會。學生在品味詞句中感悟男孩當時的矛盾心理,這種復雜的心理活動是通過刻畫人物的動作表達的,讓學生感知作者對人物動作的細節(jié)描寫,學習表達方法。
四、培養(yǎng)質疑解疑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兒童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閱讀理解過程中遇到疑難是正常現象,有的學生善于質疑問難,能請教老師或他人;有的學生則遇到疑難不吱聲,怕別人笑話。實際上,解決疑難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教師要在訓練中要多創(chuàng)造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敢于質疑問難,培養(yǎng)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見解的習慣。
如教學《田忌賽馬》一文時,在導入新課后,我問:“看到題目后,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田忌和誰賽馬?”“田忌是怎樣賽馬的?”“賽馬的結果怎樣?”這樣從課題入手剖析,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推進,融會貫通,為學生理解、感悟課文內容埋下伏筆。
五、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是指小學生在課外能主動地、有選擇地行閱讀。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重要的作用。這種閱讀,既在主動、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又在遇到問題時排除困難,堅持實現閱讀目標。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yǎng)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
在小學階段就要下氣力培養(yǎng)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主動克服閱讀困難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及勤于閱讀的習慣,等等。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自己讀書并有所收獲。
教師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比如《珍貴的教科書》一課,一是學生對時代背景不熟悉;二是場面學生沒有親自經歷,這對他們理解課文內容有一定難度。我校一位老師在講讀課之前,讓學生從報刊上收集有關的資料和圖片,并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材料,課上得非常成功。學生有了這種習慣,對于學習其他課文,就會主動查找相關資料,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課文,而且能為將來收集,整理信息打好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語文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在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指導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指導學生養(yǎng)成并保持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使學生在多次的反復、強化中逐步把課外閱讀當做自己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從而自覺地、主動地閱讀。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讓學生分小組閱讀《格林童話》,并在一周后的班隊課上組織了安徒生童話故事演講比賽。學生興趣高漲,在開展的“故事大王”等競賽活動時,教室里書香彌漫,書聲瑯瑯。學生通過課外閱讀,信息量不斷増加,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教師只有兩者一起抓,才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總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立足教材,立足學生的發(fā)展,樹立以人為本、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才有更好地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