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毋庸置疑,隨時掌握教學實際情況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而在學生入學后進行摸底測驗,在課程教學中進行的階段性測驗,以及在學期結束時進行的期末考試都是了解“教”與“學”實際情況的有效手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文科高數(shù)教學而言,摸底測驗與階段性測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探索S-P表評價方法在文科高數(shù)教學中的靈活運用,旨在使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改革中能夠做到實事求是、有的放矢,為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鋪平道路。
關鍵詞: S-P評價 ? ?文科高數(shù) ? ?測驗分析
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全國許多文科院校先后開設了《高等數(shù)學》課程。我院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在文科學生中教授《高等數(shù)學》,有其特定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方面的要求,如果方法不當,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學質量。究其原因,筆者認為與文科學生整體數(shù)學基礎較差且個體差異懸殊等問題有關。當然,文科學生學習《高數(shù)》的心理狀態(tài)也不一樣,大體上可以分為四種:①對《高數(shù)》感興趣,而且數(shù)學基礎較好;②因為是一門必修課,認為必須拿到這門課程的學分,即為“通過考試”而學;③覺得《高數(shù)》對自己今后的工作沒有多大用處,所以不太感興趣;④數(shù)學基礎差,產生畏難情緒,不愿意在這上面下苦功。相比之下,后三種學生居多。所以,不斷調整、改進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高數(shù)》的興趣非常必要,而密切注意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是調整、改進教學方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此,筆者只著重談談通過章、節(jié)等階段測驗分析了解學生學習動態(tài)的過程和收獲等問題。
一、S(Student)—P(problem)表制作方法
下面根據(jù)某一次階段測驗的結果,說明如何繪制S-P表(該方法借鑒日本藤田廣—教授發(fā)明的學生—問題評價方法)的方法。
1.矩陣元素x■的含義
(1)若是客觀性命題(如選擇題、判斷題等),對第i個學生回答第j個問題的得分,規(guī)定答對的得分為“1”,答錯的為“0”,即矩陣元素僅有兩種情況:
X■=1 ? ?(答對)0 ? ?(答錯)
(2)若是主觀性命題,并規(guī)定該題滿分為15分即可規(guī)定:
X■=1 ? ?(得分≥9)0 ? ?(得分<9)
2.學生按得分多少的順序,由上到下排列,如表所示,表中列出9名學生某次測驗結果的順序,試題按學生正答人數(shù)多少的順序,由左到右排列,表中列出12道選擇題的正答順序,縱軸為學生i,橫軸為問題j,交叉點為學生對問題j的得分x■。
3.S線是學生得分分布線,是由“S”組成的階梯狀線,即表中的實線,它是這樣畫出的,對于第i個學生,使實線左方的數(shù)字個數(shù)等于該學生的得分總數(shù)x■。
4.P線是問題正答分布線,是由“P”組成的階梯線狀,即表中的虛線,它是這樣畫出的,對于第j個問題,使虛線上方的數(shù)字個數(shù)等于該題被正答的總數(shù)y■。
S—P表繪制示意圖
二、評價與分析
1.對學生狀況的評價及對策
(1)設m為學生數(shù),n為題數(shù),則第i個學生所得總分X■=■X■及正答率X■=■X■,學生的平均正答率■=■=■■■X■(G為全體學生總分)
(2)S線幅的大小就是學生得分范圍的大小,它反映學生之間差別的程度:幅大表明學生之間學生成績的差別大。此種評價可用于學生剛入學時數(shù)學摸底測驗分析,若幅度確實很大,則說明新生數(shù)學基礎差別很大,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妥善解決好學生“吃不下”和“吃不飽”的問題。
(3)對于階段性測試,若在S線的中間部分出現(xiàn)較長的水平線,當水平線部分的長度占S線幅長的以上時,則認為S線出現(xiàn)了斷層,表明學生學習成績優(yōu)劣懸殊,群體中出現(xiàn)了兩極分化現(xiàn)象。為此,教師至少要作兩種分析。
①教學方法不當,譬如:講授過于抽象,學生難以接受;重點未講清楚或者學生對重點內容還未真正理解,教師應及時的調整、改進教學方法,彌補教學中不足之處。
②由于畢竟是文科專業(yè)學生,因此要了解是否有一些學生由于主觀上的某種原因,對《高數(shù)》課程產生了厭學或輕視等情況。如果是這樣,應及時與輔導員或其他負責學生工作的教師取得聯(lián)系,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盡量對問題做到“對癥下藥”。
(4)教師應弄清楚學生的成績與學生測驗應答穩(wěn)定性之間的區(qū)別。由S—P表分析可知,若S線左邊“1”的個數(shù)多余“0”的個數(shù),則表明S線左邊的問題是能被大多數(shù)學生正確回答的,所以,對學習穩(wěn)定的學生,其“1”值應基本在S線左邊,如表知:3、8號等學生水平發(fā)揮正常,成績穩(wěn)定,又如10號學生成績在2號學生之上,但應答穩(wěn)定性不如后者。
對于成績很不穩(wěn)的學生,教師應盡可能地想辦法分析其原因,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幫助學生盡可能地提高應試穩(wěn)定系數(shù),從而提高考試成績。
(5)用S線與P線間所夾相對面積的大小反映實際情況下整體的穩(wěn)定狀態(tài),為此引入差異量D描述:D=■
顯然,差異量D值越小,整體應答穩(wěn)定性越好。正常情況下,階段性測試D值應在0.1—0.2之間;如果D過大,筆者針對本班的某次具體情況,認為:一方面,學生從總體來說,對于所測試的教學內容,學得不扎實,基本理論、基本技能還未真正掌握,所以往往應該做對的題而沒有做對。另一方面,由于測試的內容過窄或有些題目學生都已看過或做過等,導致對于某些題目做對的情況比預計的要好。
(6)學生警告系數(shù)是為了確定某生與整體應答傾向之間的偏離程度而規(guī)定的判斷指數(shù),學生i的注意系數(shù)公式為:
C■=■
一般認為C■=0完全正常;C■<0.5無需引起注意,C■>0.5需引起注意;C■>0.75且正答率X■<0.85需引起特別注意。對于這種情況,教師應及時與這樣的學生加強聯(lián)系,最好多與學生就有關問題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不僅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出現(xiàn)的疑難問題,指導學生學習方法,而且要幫助、鼓勵學生樹立信心,學好《高數(shù)》這門課程。
2.對教師設計試卷的評價與體會
(1)第j題正答人數(shù)為Y■=■X■及正答率Y■=■■X■
(2)P線幅度及斷層的分析,P線的幅度及學生對試題的正答區(qū)間,它反映了試題的難易程度的差別,如果P線中間出現(xiàn)較長的豎直部分,就說明試題難度出現(xiàn)了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它將影響試題的效度。
(3)試題的平均難度可用■=1-■表示,對于階段性測驗要求P在0.3左右。
(4)當差異量D=0時,S線與P線重合,試題與學生整體均處于理想穩(wěn)定狀態(tài),測試的隨機差為零,試題信度為1,所以信度可用r=1-D表示。一般教師自編測驗試題要求信度系數(shù)在0.6以上。
對于文科專業(yè)學生來說,設計《高數(shù)》階段性測驗試卷要特別注意試題的難度與信度。若試題難度過高,學生會因此產生畏難情緒,影響學習《高數(shù)》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弱化教學效果;若試題過易,學生就會錯誤地認為《高數(shù)》好學,可以像學習有些課程一樣不作更深刻鉆研和反復推敲,無疑也必然影響教學效果,所以教師精心設計階段性測驗試題是非常重要的。
三、使用S-P表評價方法的優(yōu)越性
正因為文科學生學習《高數(shù)》課程的復雜心理狀態(tài)及基礎較差的客觀事實,所以教師隨時了解教學中的客觀情況以便及時調整、改進教學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而S-P表評價方法簡單易行、形象直觀、信息量大。因此,運用S-P表,作好階段性測驗評價,能夠及時、有效地了解教學質量與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龍.教材《微積分基礎》[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2.
[2]劉存?zhèn)b,高安民.教育統(tǒng)計與測量[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1993.
[3]王龍.建構主義與文科高數(shù)教學[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