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金濤
名著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瑰寶,是歷經歲月的洗禮而留下的熠熠閃光的財富。閱讀名著,能給人一種沉甸甸的感覺,能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也能從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力量。名著教學雖也占據一席之地,但其重要性遠未被認同,教師教學名著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沒有固定的課時,沒有規(guī)范的方法,因而教學效果也就不甚理想。筆者以為,初中名著教學必須厘清幾對關系,方能使教學效果更好顯現(xiàn)。
一、導與讀
“導”指教師的啟發(fā)引導,規(guī)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活動方式是因勢利導,引領、激趣,而不是灌輸式的講解;“讀”指學生的自主閱讀實踐,是獨立、主動地進行的認識活動。這個觀點是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老師提出的,他的觀點不僅闡明了導與讀的關系,而且明確了師生的責任,為名著閱讀的有效教學指明了方向。
名著之所以為名著,不僅因為有精妙的語言、動人的故事,還有雋永的篇章、精巧的構思,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個色彩斑斕、意境深遠的世界。它具有一般書籍所沒有的偉大的歷史高度、精神力量和人格情感,經常浸潤其中,情趣自會高潔,修養(yǎng)也會得到提升。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名著導讀”,節(jié)選的只是名著中一些精彩篇章,限于篇幅,不可能截取名著中太多的精華,因而也無法完全體現(xiàn)名著全部,況且只有作品內容簡介與點評,和名著內容本身不能畫等號。這里的“導讀”,只是提綱挈領的提示,只是“豹之一斑”,要想領略名著的芳華,唯有走進整部名著方可。
名著教學首要條件就是正確認識理解“導”與“讀”的辯證關系,只有理順了這對關系,才能既保證節(jié)選的部分轟轟烈烈地教學,又保證整本書內容踏踏實實地閱讀,只有兩者兼顧,才能相得益彰。
二、精與略
精讀與略讀是兩種不同的閱讀方式。所謂“精讀”就是斟詞酌句地品讀,進而了解課文意旨,體會作者情感;而“略讀”則是浮光掠影地快速閱讀,只求了解課文大意。在名著教學中,精讀與略讀缺一不可,兩者相輔相成。這正如葉圣陶所言:“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比~圣陶先生還講過:“如果只注意于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現(xiàn)在一般學校,忽略了略讀的似乎不少,這是必須改正的?!?/p>
精讀需讀出“神”。要有層次地反復讀,只有精讀才能領略其神韻。對此茅盾曾說過:“讀名著起碼要讀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讀完,這好像在飛機上鳥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讀,細細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結構;第三遍就要細細地一段一段地讀,領會,運用,這時要注意到它的煉句煉字?!?/p>
略讀要讀出“味”。要有針對地靈活讀,可以先理出故事的情節(jié)線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關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說的深層內涵,以及小說藝術上的突出特色。略讀時,要引導學生將人物作為名著閱讀的突破口,因為“文學即人學”,人物是構成情節(jié)的重要因素,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關鍵。
可以說,精讀與略讀各有側重,不可偏廢。純精讀,那是專家的事,時間上也不允許;只略讀,那是休閑者的事,與學生的身份也不符。只有將精讀與略讀結合起來,才能開辟閱讀的真正通道。
三、放與收
由于時間的久遠、學生的閱歷尚淺等因素影響,初中學生普遍對名著缺乏了解,缺乏興趣,缺少親近感,很難與書中人物形成共鳴,甚至對名著避而遠之。而且當今快餐文化的流行,使得以前只能從書上得到的東西,現(xiàn)在從大眾媒體中同樣能得到,學生們寧愿接受“速讀本名著”,也不愿面對原裝名著。在此情形下名著教學中采取“先放后收”(或者“放放收收”)的原則就顯得尤為必要。
所謂“先放”,就是一開始讓學生跑點野馬,信馬由韁地讀,想讀什么就讀什么,對人物感興趣就圍繞人物去讀,對情節(jié)感興趣就多讀些情節(jié);你對書中的風土人情感興趣,就在風土人情中暢游吧,你對書中的詩詞歌賦感興趣,就在詩詞歌賦中徜徉吧。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總之是少些限制,少些枷鎖,讓學生在名著的廣闊天地中自由自在地馳騁吧。
所謂“后收”,即把學生的韁繩歸結到教師手中,逐漸把學生集中到問題的關鍵點上。而一旦扭住了問題的“牛鼻子”,就要盡可能地集中優(yōu)勢兵力打殲滅戰(zhàn)——短時間內閱讀與此問題相關的章節(jié),這樣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根據地”。根據地多起來,知識就會變得牢靠,名著閱讀也就有了抓手。
收放結合是閱讀名著的很好嘗試,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既要給予信任,讓他們感受到閱讀的暢快;又不能完全放任,跑出跑馬場,而是要把閱讀的“馬韁”牢牢牽在自己的手中,就像孫悟空一樣,無論你怎樣閃展騰挪都跑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
四、樂與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樂學”。孔子在自述生平時曾說道:“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由此可見,樂學是由內而外的自覺行動。如果教師在教學名著時能讓學生樂學,那就是大功一件了。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睘榱藛拘褜W生樂學名著的因子,教師可以營造閱讀的氛圍,激發(fā)學生閱讀的內在動機,調動他們閱讀的緊迫感和內需力。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自身是否閱讀會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閱讀,只有熱愛閱讀的教師,才能帶動和引領一批喜歡閱讀的學生,師生之間才能共同體驗閱讀的甘苦,找到心靈對話的鑰匙。
與“樂”相對的是“苦”,閱讀名著是樂中有苦,苦中有樂。學生在名著的世界中行走有時也很枯燥,也很孤獨,碰到艱深的文字、難懂的情節(jié)也得狠下心去應對。沒辦法,名著如同生活,不都是艷陽高照,也有凄風苦雨的日子。
所以說,學習是苦差事,學名著苦,不學名著也苦。人生在世,沒有不苦的事情。與其牢騷滿腹,皺著眉頭,哭喪著臉去做事,倒不如頂著壓力,眉開眼笑,歡天喜地地去做。須知,快樂是一天,煩惱也是一天。解開這個心結,打通苦與樂的通道,學生閱讀名著的心態(tài)可能就順暢多了。
五、講與練
講與練是事物矛盾的兩個方面,二者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握各個環(huán)節(jié),處理好講與練的關系,把握好分寸,盡量為學生創(chuàng)造獨立獲取知識的條件。當然,這里的“講”,不是滿堂灌,不是填鴨式,不是事無巨細什么都講,而是經過選擇的“講”。講要講在點子上,講在關鍵處,講得到位,講得透徹,講到學生的心坎里,講得學生熱血沸騰,講得學生“心有戚戚焉”。重點要放在點撥和引導上,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并及時答疑解惑,做到引導思路,點撥疑難,揭示規(guī)律,指導并發(fā)現(xiàn)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講是為了讓學生會。講是教師的行為,教師會根據名著的特點,剖析其重點、難點、疑點加以引導,讓學生主動探究,產生興趣,提高能力,從而使學生由“懂”到“會”。架起“懂與會”二者之間的橋梁的是“練”,只有練,才可能會?!熬殹币兴x擇,循序漸進,先簡后繁,恰到好處,從而取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知音》云:“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边@說明一個質樸的道理:要學會一種技藝,不是容易的事,沒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就不會有很高的造詣。紙上談兵是不行的,唯有勤學苦練方為真諦。任何所謂的終南捷徑,都不可靠,也是不現(xiàn)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