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
[摘 要]語文教學不僅要致力于語言的學習,更構建學生的精神家園。言語智慧的形成必然伴隨著思想的進步和成熟,精神的成長和完善。在教學中,要用文字的美打動學生的心靈,用語言的美潤澤心靈,用文化的美滋養(yǎng)心靈,這樣促進學生言語與精神的同生共長,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語文課堂 言語 精神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25-001
語文,從20年前走上講臺的那刻起,我的人生就和她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從小學習語文也沒有那么多刻意,不過是讀讀寫寫而已,但是,從我成為一名語文教師開始,從最初的懵懂到現在的不惑,我不斷地在追問語文究竟是什么。
舊的教學大綱告訴我們:語文是表達思想的工具。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這樣描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我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也一直在重工具性或重人文性之間搖擺、爭論。因此,我們要搞清楚什么是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按照葉圣陶先生的說法:“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這樣看來,語文就是語言文字,它首先具備工具性的特點,具有維持社會聯(lián)系的實用功能和中介作用,不僅是人類思維的工具、交際的工具,甚至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工具。那什么是人文性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yǎng)良好思想道德風尚,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边@是對語文人文性的最好詮釋。
可是,我們語文教學的現狀又如何呢?
華中理工大學曾對3511名新入學的各類學生進行語文水平測試,平均分僅為63.9分,很多碩士、博士不及格。一份“學生自認為語言最大的毛病”的調查表明,中學生“詞匯貧乏”占人數的64.7%,“條理性差”占21.6%,“語不達意”占9.8%。一份“學生即席講話能力調查”則表明,學生在即席講話中的通常毛病是“遣詞不準確,語句不連貫,用語啰唆”。(引自錢理群《語文教育門外談》)。這些數據表明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基本功很不扎實。
語文課上,討論、欣賞、表演、辯論等方式,讓課堂熱鬧非凡。然而,熱鬧的課堂是否就等于學習在發(fā)生、學生在成長呢?一堂課下來,只見活動的熱鬧,學生看得津津有味,聽得如癡如醉,說得眉飛色舞,卻看不到醉心的讀、靜心的思和專心的寫。語文課是語言文字的實踐課,學生只能通過語言文字才會理解、感悟、想象。沒有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運用,又何來工具性目標的落實、人文性目標的達成?
劉煥輝先生說:“言語交際過程是一個言與意的相互轉化過程,這是一個‘表達者據意而擇言、接受者就言而得意’的完整過程?!闭Z言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就是一個“由言而得意,據意而擇言”的過程,是通過言語世界的學習和拓展達到精神世界的深邃和豐盈的過程,就是言語和精神同生共長的過程。
一、用文字的美打動心靈
語言文字的美主要包括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美和表達方式的藝術美。無論是哪種美,都不能脫離其外殼(即詞句)而獨立存在。因此,只有領略詞句運用的方式、技巧以及詞句所能表達的思想內涵,才能讓文字之美真正打動心靈。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文質兼美,語言具有典范性。教學中,要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通過誦讀、比較、品悟等策略引導學生對其中某些文字細加揣摩。這樣,不但使學生感受到文字表達的精妙,而且悟到其中的言語智慧,更體味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引起精神的共鳴。
(一)誦讀
閱讀心理學研究表明,讀者將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過程是一種探究的過程。誦讀是對文本聲音形態(tài)的感知與表現,所表現的聲音形態(tài)是讀者與文本相互對象化的產物,學生所讀出的不僅是和諧的韻律、美好的情懷、富有童趣的想象,也是自己的經驗、感受與個性。
請看《鵝》的教學片斷:
生:老師,我想問為什么第一句詩中要用三個“鵝”字,用一個不就行了嗎?
師:你真是個會思考的孩子,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思考一下,自己讀一讀,一個“鵝”字和三個“鵝”字,有什么不同。
(學生練讀)
生:我發(fā)現三個“鵝”字讀起來更好聽。
師:其實,你想說的是三個“鵝”字讀起來更有節(jié)奏感,對嗎?
生:是的。
師:那你給大家讀一讀。
(學生讀)
師:這樣一讀你們就好像聽到——
生:好像聽到鵝在叫。
師:是啊,就好像鵝彎著脖子向著天空唱歌呢。不過,老師也想問問你們,這句詩為什么不用五個“鵝”字呢?
(學生自己練讀)
生:五個“鵝”字太多了,還是三個字讀起來更有節(jié)奏。
師:大家同意他的意見嗎?
(學生掌聲)
雖然是一年級的孩子,但他們能在反復誦讀中感受到文字的節(jié)奏美,遣詞造句的匠心獨運。葉圣陶先生說:“美文需美讀?!痹谡n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誦讀,這樣學生的心靈才能與所讀的文本產生共鳴。
(二)比較
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礎,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痹谖淖指形蛑校容^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語言表達的藝術魅力。仔細分辨文字之間細小的差別,見微知著,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用字的準確,體味到文字背后蘊含的情感。
如,《窮人》一文,漁夫說了這樣一句話:“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币龑W生將“熬”字與“撐” “挺”“渡”比較,就能發(fā)現“熬”的本義是“放在火上煮”,引申為“忍耐、堅持”。在自己生活已經很艱難的情況下,漁夫決定收養(yǎng)鄰居家的兩個孤兒是多么的不容易。雖然“撐”“挺”“渡”與“熬”意思相近,但“熬”更能準確地表現出漁夫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反復的比較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感悟能力,使他們能領略作者遣詞造句的高明,悟得其中的言語智慧。
(三)品悟
葉圣陶先生在其《語文教學論集》的序言中提到:“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這就要求我們引導學生沉入文本,在關鍵處停留、駐足,潛心品讀感悟,體會其意蘊的豐厚,感受其內在之美。
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有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在群文閱讀時,引導學生扣住“攀”“縮”“向左微傾”這一系列描寫動作的詞語去品味,反復琢磨:“攀”寫手的動作,無物可抓故用“攀”,表明用手支撐全身的重量;“縮”寫腳的動作,兩腳懸空,一不小心就有摔下的危險;“向左微傾”是形體動作,胖子身體不靈活,力圖靠左手支撐全身,騰出右手配合右腳先爬上月臺。通過品讀,幾個簡潔準確的詞語便勾勒出一個慈父形象,愛子之情躍然紙上。
朱熹說:“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文本的精妙往往就隱藏在詞語的背后。只有讓學生細細推敲,慢慢品味,使他們不斷地走進文字精微之處,才能真正品出語文學習的美和樂。
二、用語言的美潤澤心靈
著名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韓軍老師說:新語文教育就是一種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是通過語言奠定學生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真實自由的個性精神。這里講的精神教育絕不是指脫離語言學習孤立存在的,而是滲透在語言文字中的深層次的內蘊。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的形式美,感悟語言的意境美,并能表達語言的情感美,使他們在獲得言語智慧的同時也受到人文的熏陶。
(一)引導關注語言的形式美
語言形式之所以是美的,是因為它像音樂一樣有音韻,有節(jié)奏,甚至有色彩。語言又像一塊塊或長或短的方磚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砌成,既有一種強烈的語勢,讀起來朗朗上口,余韻繚繞,又極富文采,頗具表現力。它不但表現出語言的建筑美,也表現出語言的繪畫美、音樂美。
比如,《桂林山水》中有一段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边@段話的三個分句,作者連續(xù)使用八個四音節(jié)詞、五個比喻來形象描述桂林的山。這樣整段話句式相同,又顯得錯落有致。教學時,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他們就能發(fā)現語言頓挫分明、旋律清晰的形式美。
(二)引導體會語言的意境美
意境一般指文學藝術作品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詩和畫是最講究意境的。我們所學習的文學作品也有其獨特的情境、意義和旨趣,即意境。這意境之美是語言的內在品質,因此要通過感悟、聯(lián)想以及內心的情感來描摹和意會。
《二泉映月》中有一段話:“月光似水,靜影沉壁,但阿炳再也看不見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聲縈繞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師父說過的話,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經歷,漸漸地,漸漸地,他似乎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讀著這段話,我們的腦海里能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靜謐的夜空中,懸著一輪皎潔的明月,一泓清泉淙淙流淌;就在這溶溶的月色下,坐著已經雙目失明的阿炳;他,靜靜地聆聽著清泉的吟唱,默默地沉思著自己的際遇……透過這段文字,我們要讓學生領悟到這皎潔的月色與阿炳失明的眼睛、美好的二泉夜景與阿炳苦難的人生經歷的形成的強烈對比……人與景交融,情與景交融,這種意境美都和著《二泉映月》的二胡曲直抵學生的心間。
(三)引導表達語言的情感美
法國的福樓拜說過:語言就是一架展延機,永遠拉長人的感情。語言是傳遞情感的中間媒介,是記錄喜怒哀樂的符號。
在一次午讀中,我給學生讀《猜猜我有多愛你》這個繪本故事。孩子們聽得很入迷,不時有讀過的孩子插話,急于想告訴同伴小兔子和大兔子是怎樣表達愛的。當讀到最后一頁時,我說:“當你很愛很愛一個人的時候,也許你會想把這種感覺描繪出來。可是,就像小兔子和大兔子發(fā)現的那樣:愛,實在是一件不容易衡量的東西?!焙⒆觽兌汲聊?,只有音樂在低低地縈繞。
突然一個皮膚黝黑又調皮的男生站起來對我說:“吳老師,猜猜我有多愛你?”
我驚住了,我沒有想到這個平時被我批評最多的孩子會這樣對我說。我學著故事中大兔子的樣子回答他:“哦,我可猜不出來?!?/p>
他張開雙臂一臉得意地說:“我愛你有這么多乘以這么多?!?/p>
還沒等我回應他,另一個孩子站起來高高舉起小手:“吳老師,猜猜我有多愛你?我愛你有這么高乘以這么高!”
……
小手還在高舉著,我的眼眶早已溢滿淚水,不敢眨一下,生怕在孩子面前落下一顆珠子。
這個溫暖的瞬間被定格成文字后,仍然不斷感動著自己,不單單是孩子們內心那份純潔的愛,還有他們在讀完故事后表現出來的智慧,言語表達的智慧。理性地分析一下,真正打動我的其實是孩子們那些學習并超越了繪本里表達愛的句子。
語文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語文素養(yǎng)絕不是一個單純的言語技能問題,而是一個人的心智活動和人文修養(yǎng)的綜合反映。語文學習如果不顧及心智的開發(fā),特別是思維品質、文化教養(yǎng)和精神世界的培育,孤立地就“工具”抓運用,那無異于緣木求魚、舍本逐末。可以這樣說,一個人言語世界的拓展,同時也就是精神世界的充實。
三、用文化的美滋養(yǎng)心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笨梢姡Z文是文化的詩意棲居,語文是棲居在文化的土壤之上的。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還應該承擔傳承中華文化的重任。語文教育的本質是一個文化生成、傳承的過程。從文化的視角解讀教材,用文化的理念構建課堂,用文化的方式延展學習,在引導學生用心去感受語言的文字之美、思維之美、哲理之美、邏輯之美的同時,感受文化的魅力,受到文化的浸潤,這不正是生命成長的過程嗎?
(一)用文化的視角解讀教材
審視當前的語文教學,不難發(fā)現在對學習內容進行整合,在學習方式進行開放的同時,容易忽略文學作品中審美的意蘊和文化的承載。因此,要以文化的視角審視教材,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文化信息,讓生命可以在文化的浸潤中萌動。
比如,教學《江雪》這首詩,教師以“這么冷的天,老翁為什么還在江上釣魚”這個問題將學生的思考引向寫作背景。柳宗元遭受迫害被貶的人生經歷,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借漁翁寒江獨釣抒發(fā)自己的抑郁悲憤之情,表達詩人雖處境孤獨,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二)用文化的理念構建課堂
文本中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學生的影響是深廣的。教師不僅要深入開掘文本的文化內涵,更要自覺地將文化內涵有效地滲透到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的生命在文化的浸潤中得到滋養(yǎng),從而建構自己的精神世界。
如,教學創(chuàng)世神話故事《開天辟地》一文,首先通過讀《開天辟地》的故事了解創(chuàng)世神話產生的原因;接著通過閱讀中國神話、《圣經創(chuàng)世紀》和希臘神話,發(fā)現創(chuàng)世神話的共同點;然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小組合作,發(fā)現不同的創(chuàng)世神話背后的民族元素;最后,引導學生從神話故事走向宇宙起源的科普文章。四個層次的比較閱讀舍去了傳統(tǒng)教學中逐字逐句理解分析的繁瑣,圍繞“創(chuàng)世神話”這個話題展開學習,讓學生走進文本,又走出文本,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閱讀、感受、思考、表達,得到的不是幾個故事,而是一種思維的拓展、文化的熏染和精神的成長。
(三)用文化的方式延展學習
課程改革強調教師是教材的開發(fā)者、建設者。在語文教學中,只局限于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回到語文的文化屬性上來,不斷延展學生的語文學習,使學生在課內外學習中感受到更大的文化容量,讓生命在文化的浸潤中健康成長。
在學習了《望月》后,讓學生圍繞“古詩中的月亮有什么相同之處”展開課后拓展學習。在探究中,學生感受到李白“舉杯明月,對影成三人”的飄逸,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的淳美,蘇軾“明月幾時有,把灑問青天”的豁達……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月亮”意象負載著民族深刻的文化內蘊,流轉在詩人廣闊的心靈空間。研讀中,月亮的文化特性在學生的心間投射出一片明亮。
愛因斯坦說過:“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沒有一種生氣勃然的精神,它們到頭來都不過是笨拙的工具?!币虼耍Z文教學在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思想得到磨礪,精神得到陶冶,從而產生對知識的熱愛,對自我成長的信心、對生命的珍視以及更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成功的語文教學一定追求這樣一種境界——不僅致力于語言的學習,更構建學生的精神家園。言語智慧的形成必然伴隨著思想的進步和成熟,精神的成長和完善。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