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劍
美國的大學是開放的,開放到學校的校園乃至建筑,都已經(jīng)成為所在城鎮(zhèn)或者鄉(xiāng)村的一部分。因此,很多大學既沒有圍墻也沒有校門,更別提能見到國內(nèi)高校那種氣勢恢宏的大門了。如我過去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學校與所在的大學城連為一體,學校連個大門都沒有,不得不借助于過街天橋或者其他建筑來書寫校名。當然,也有些古老的大學如我現(xiàn)在所在的哈佛大學(以及其他一些常青藤盟校如哥倫比亞大學和布朗大學等),則是有圍墻和校門的,只不過這些校門的功用更多是用于行人和車輛的通行,而不是為了安全保衛(wèi),因此也就不會定時關門上鎖,而其中有些校門甚至就是個通道,并無可以開關的大門。就我所知,除了如每年的畢業(yè)典禮或者迎新晚會等重大活動外,這些大學的大門,通常全都是敞開的。
哈佛最古老的校園就是哈佛園(Harvard Yard)了。哈佛園并不大,在最早的時候,占地不到2英畝,后來慢慢擴展,到1835年的時候,大體上有了今天的規(guī)模。哈佛園無疑是哈佛的歷史中心,更是學術重心和管理重鎮(zhèn)。這里坐落著本科生的宿舍、威德納圖書館、拉蒙特圖書館,矗立著高大挺拔的紀念教堂,除了教學樓和教師之家(Faculty Club)外,哈佛校長、本科生學院院長、文理學院院長等的辦公樓都在這里。
現(xiàn)在,這個芳草如茵的古老校園占地面積22.4英畝,早已身處現(xiàn)代社會四通八達的道路之中,分別被麻州大道(Massachusetts Avenue)、劍橋大街(Cambridge Street)、百老匯大道(Broadway)和昆西街(Quincy Street)等街道所包圍。因此,校園的四周就有了深紅色的磚墻和鐵欄桿,使得這個古老的校園成了喧鬧世界中的一片凈土。
其實,據(jù)記載,最開始的時候,哈佛這塊古老的校園也是沒有圍墻的,當人們在1889年開始圈地并樹立起了一座校門時,還曾遭到了很多人的同聲譴責,認為用石墩和鐵欄桿把大學圍起來有悖于這所大學早期的清教徒傳統(tǒng)。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圍墻越建越長,同時,由于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資金支持,人們也為這些圍墻開設了更多的關口,這——就是今天人們所見到的校門。
那么,哈佛園究竟有多少校門?由于
計算方法不一樣(比如是否把過去存在過而后來消失的大門算在內(nèi)等),人們所說的數(shù)據(jù)也不太確定,但就最新資料來說,至少應該有25個大小不同的校門。這些校門上大都有一個數(shù)字,每一個數(shù)字背后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傳說,由于篇幅所限,我在這里只講三個令我印象最深的小故事。
第一個是約翰斯頓大門(Johnston Gate)。這是哈佛園的第一所校門,她建成的時候顯得孤苦伶仃,因為四周的圍墻和其他大門都還沒有建成呢。這個校門所在的位置,是自17世紀以來哈佛園的主要通道,因此,該大門的建立自然而然也就成為了哈佛的“正門”。其身后的左右兩側,就是哈佛校園中最古老的兩棟大樓:麻州大樓(Massachusetts Hall)和哈佛大樓(Harvard Hall)。
這座校門有一個主大門,兩側還有兩個小門。大門所以命名為“約翰斯頓”,是為了紀念哈佛1855屆的本科生塞繆爾·約翰斯頓(Samuel Johnston),他捐贈了1萬美元修建此門。這位來自芝加哥的學生,后來成為了一位大資本家,于1886年去世。
這座大門由波士頓的一家建筑公司負責設計,其造型風格屬于殖民復興時期的產(chǎn)物,后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哈佛的建筑,都沿用了這樣的風格。使用多彩的紋路和富有顏色的磚塊等,后來成為了哈佛大部分建筑物的標準風格。大門上端有兩塊飾板,鐫刻著哈佛最早的建校記錄。
自建設至今,每年的五六月間,前來參加畢業(yè)典禮的校外官員都要從約翰斯頓大門進入,這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傳統(tǒng)。而每年八九月間新生入校時,這個平時關閉的大門也會向新生及其父母親友開放,車輛魚貫而入時,似乎別有一種象征意義。
第二個是艾略特大門(Eliot Gate)。該校門由哈佛1908畢業(yè)生捐建,為的是紀念哈佛歷史上擔任校長時間最長——長達40年之久(1869-1909)——的查爾斯·威廉·艾略特(Charles William Eliot,1834-1926)而設立的。該門左后側的校園內(nèi)矗立著愛默生大樓(Emerson Hall),正面則面向昆西街17號——一直到1971年,這里都是校長的居所之處。
我個人以為,艾略特所倡導的大學應該提倡人文教育,并在世紀之交把哈佛大學建設成了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學,算得上是他對哈佛以及美國高等教育的最大貢獻。因此,學生們在大門的左側上方鐫刻著:以此紀念查爾斯·艾略特,1908屆學生捐贈;而右側上方的飾板上,則是從一本艾略特傳記中摘取的一句話:他為我們的子孫后代開辟了前行的道路;他的一些遺產(chǎn)將永遠與我們同在。
第三個是戴克斯特大門(Dexter Gate),面朝麻州大道,正對著并不屬于哈佛大學的“哈佛書店”。該門也被稱為“1890年大門”,由沃特·戴克斯特夫人為了悼念她的兒子——1890屆的畢業(yè)生塞繆爾·戴克斯特(Samuel Dexter)而捐建,因為塞繆爾于1894年不幸去世。該門于1901年建成。
在這個校門內(nèi)外的拱形上方,分別鐫刻著時任校長艾略特的兩句名言,讀后令人難忘。第一句話刻在大門的外面,上書:“踏入校門,增長智慧。”第二句話,則刻在大門的里面,“邁出校門,盡心盡力報效祖國與人民。”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普利策獎得主、建筑學批評家卡敏(Blair Kamin)在2012年到哈佛之后,被哈佛的校門所吸引。他為諸如這些校門上的數(shù)字意味著什么、誰支付建立校門的費用、它們建立的原因何在等問題所吸引。于是,在他的倡導之下,他與一些同事為本科生開設了一門課程,專門研究這些校門。他們動員學生去觀察這些校門、研究其歷史,到檔案館去查找這些校門背后的故事。到2013年,其研究成果出來了,他們出版了一本電子書,題目為《哈佛園的校門》(The Gates of Harvard Yard),涵蓋了各個校門的歷史、設計與現(xiàn)狀。
其實我們在談論哈佛校園“大門”的時候,仔細想想,這些門實在算不上是“大”門,而不過是“小門”而已?,F(xiàn)如今,哈佛園的校門早已成為人們熟悉而又熱愛的校園風景的一部分。來去匆匆的人們,或許并沒有去關注和留意這些日常的古建筑,但它們卻在默默無聞中述說著哈佛的歷史與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