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晗
【摘要】本文根據(jù)高中生學習文言文的實際情況,結合現(xiàn)階段高中生的特點,以教學策略角度為出發(fā),從故事激趣法、成語激趣法、對比激趣法、詩歌激趣法、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法五個方面對激發(fā)高中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進行思考。
【關鍵詞】興趣;文言文;激趣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載體,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搖籃。它能夠陶冶人的心靈,熔鑄人的精神,學習文言文是傳承文明、提升學生人格的重要途徑。在民族文化不斷受到西方文化沖擊的今天,加強文言文教學,無疑有著積極意義。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習動機。而興趣則是產生動機的主要原因,如果我們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并使學生愛上文言文,那么學好文言文絕非一件困難的事。要想改變現(xiàn)狀,就要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結合教學實踐,我總結出以下五個方面的激趣方法。
一、故事激趣法
文言文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是孤立的傳授課文內容,而應文史兼有,注重歷史事件的聯(lián)系。這就要求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適當?shù)拇┎逍」适?,這樣才能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課文內容,才能使學生更快樂地泛舟于知識的海洋。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實施:
1.穿插與課文情節(jié)有關的故事。例如,教學《蘭亭集序》,教師就可以通過講“東床袒腹”“東床快婿”“入木三分”等成語故事,或品評王羲之書法“飄若游云,矯若驚龍”的瀟灑風格,使學生興趣大增,進而樂此不疲地去研讀這篇精美文章。再如,教學《鴻門宴》,可以給學生講述“霸王別姬”的故事。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對課文中提及的故事進行適當擴展。課文中經常涉及一些人或事,對這些人事,課文中根本沒有介紹或雖有介紹,但語焉不詳。其實這些人或事對事件的發(fā)展甚至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擴展故事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如《燭之武退秦師》開篇中僅用“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一句話就交代了秦晉進攻鄭國的原因,雖然課下對“以其無禮于晉”有注解,但說法還是過于籠統(tǒng),學生并不能知道晉文公同鄭國到底有什么過節(jié)。因此,教師應該補充《左傳》中晉公子重耳流亡途中與列國的關系。
二、成語激趣法
成語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承載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許多成語的意義和語法結構,保留了古漢語的固有特色,按照文言語法的特點來解釋這些成語,才能準確理解它的意義。所以反過來我們完全可以利用成語去掌握古漢語知識。因此,我們在文言文教學時可以利用成語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的興趣,進而激發(fā)他們探究古文的欲望。如屈原的《離騷》:“芳菲菲其彌章”,其中“彌章”和現(xiàn)在常用的成語“欲蓋彌彰”中的“彌彰”絕無二意。再如蘇軾《赤壁賦》中的“正襟危坐”的“?!迸c成語“危言危行”的“危”是一個意思等等。這類例子不勝枚舉,隨處可見,只要用心,下功夫積累,就可以在浩瀚的成語中收獲更多文言知識。
三、對比激趣法
有時學生讀一篇課文,或不能深味其妙,或對其所述深信不疑。對比閱讀可以解決一些問題。所謂對比閱讀,就是把有關聯(lián)的作品放到一起來讀,看異同,評優(yōu)劣,在對照閱讀中獲得較全面準確的認識,從而開闊知識視野,訓練思維能力,提高鑒賞水平。如學生學了《廉頗藺相如列傳》,對藺相如敬佩有加,我又讓學生研讀王世貞的《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王對藺相如批評得很厲害,這使學生覺得很有意思,同時引發(fā)了思考和爭論。又如學習賈誼的《過秦論》,可以讓學生將選修教材中蘇洵的《六國論》一起比較研讀。通過對比閱讀,學生的文言閱讀鑒賞水平將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詩歌激趣法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不少詩歌包含著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評價。在教學中,教師不妨把這些詩歌有機地融入課堂教學,一方面讓詩歌與課文相互映襯,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學生在文言學習過程中增加知識儲備,擴大語文視野。例如教學《鴻門宴》,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項羽這一人物形象時,就既可以借助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理解她對項羽的敬仰、惋惜之情,還可以借助杜牧的《題烏江亭》理解他認為項羽應該吸取教訓,卷土重來,還可以借助王安石的《題烏江亭》理解他認為項羽剛愎自用,大勢已去,敗勢已經難以挽回。如果教師能在課堂上引入這些議論精辟、道理深刻的詩詞,必將加深學生對歷史人物與歷史事件的認識,引發(fā)他們對文章的興趣。
五、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法
創(chuàng)設情境是指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與某一事件相關的整個情景、背景或環(huán)境,從而引起學生情緒產生積極的反應。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文言學習中來。具體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運作。
(一)聲情并茂,激情感染
課堂如一首樂曲,應有起有伏,有跌有宕;課堂如一篇文章,應有抑有揚,有頓有挫。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必須在課堂上聲情并茂地把自己的情感和對文本的獨特把握和理解,用優(yōu)美的語言傳遞給學生,以此感染學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用言簡意賅、意蘊豐厚、激情迸射的導語把學生的學習興趣迅速引導到教學內容上,激發(fā)學生一睹為快的閱讀興趣,從而促使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課文情境中。例如教學《離騷》,教師就可以用充沛的感情介紹屈原的人生經歷,表達自己對屈原崇敬的情感,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
(二)表演
即將某篇課文情節(jié)改編成舞臺作品并演出。這種方式非常新穎,學生參與面廣,積極性較高。如在一年的元旦晚會上,我班學生成功將《荊軻刺秦王》進行改編并搬上了舞臺。這是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揣摩人物形象的智慧結晶。他們真正做到了與課本主人公同命運,共悲喜。這種表演是很有效的激趣方式,使學生真正參與進來。
(三)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來激趣
現(xiàn)代多媒體的發(fā)展改變了傳統(tǒng)教育單調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內容豐富、畫面優(yōu)美、直觀形象等優(yōu)點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利用多媒體也增加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使課堂教學變得豐富多彩。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