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匡和
摘 要:元代前期貴州土著民族的內(nèi)附大致經(jīng)歷了“附→叛→附”這樣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總體上是以“附而復(fù)叛”、“時附時叛”為主要特征的,金山洞摩崖是元代貴州土著民族內(nèi)附的有力見證。元中央政府對貴州土著的管控前期寬嚴相濟,后期趨寬趨柔,以土司制度為主,輔以郡縣制度,呈現(xiàn)出以土官為主,土流結(jié)合的趨勢。隨著內(nèi)附平穩(wěn)期的到來,元代貴州各土著民族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諸方面迎來了發(fā)展的新機遇,也為貴州在明代建省打下了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元代 貴州 內(nèi)附 民族
中圖分類號:K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5)02-105-110
中國古代所謂的“內(nèi)附”,意即“歸附朝廷”,多指邊遠地區(qū)土著民族向中央王權(quán)歸順之事。 東漢王充 《論衡》曰:“天荒之地,王功不加兵,今皆內(nèi)附,貢獻牛馬?!盵1]本文專門探討今貴州省境內(nèi)土著民族在元代的內(nèi)附問題,以期獲得對此問題較為清晰的認識。
一、時附時叛:從“八番羅甸”到“八番順元”
今貴州省一帶各土著民族地區(qū)在元初統(tǒng)稱為“八番羅甸”,由八番和羅甸兩個區(qū)域組成。八番指分布在今貴陽市南部一帶各自獨立的部落。宋代開始見于史書,稱為“五姓蕃”或“西南七蕃”,首領(lǐng)用漢姓,依宋制于轄境各置地方政府。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崖山之戰(zhàn)后,隨著南宋的徹底覆亡,南寧州臥龍番等八個部落也紛紛降元,號稱“西南八番”。元廷保留原有建置名稱,皆置安撫司,以土官為使。自后八番已成為這些番部的通稱。羅甸亦作羅殿,指自唐朝末年崛起于貴州西部的羅甸國,云南的大理國稱之為普里,蒙哥汗(元憲宗)命大將兀良合臺平大理時降服之,改為普定府。至元十六年與八番合設(shè)八番羅甸宣慰司。也就是說,元代貴州各土著民族于至元十六年基本內(nèi)附。《元史》的記載是:
至元十六年,澤州行省遣兩淮招討司經(jīng)歷劉繼昌招降西南諸番,以龍方零為小龍番靜蠻軍安撫使,龍文求臥龍番南寧州安撫使,龍延三大龍番應(yīng)天府安撫使,程延隨程番武盛軍安撫使,洪延暢洪番永盛軍安撫使,韋昌盛方番河中府安撫使,石延異石番太平軍安撫使,盧延陵盧番靜海軍安撫使,羅阿資羅甸國遏蠻軍安撫使,并懷遠大將軍、虎符,仍以兵一千戍之。是年,宣慰使塔爾海以西南八番、羅氏等國已歸附者,具以來上,洞寨凡千六百二十有六,戶凡十萬一千一百六十有八。西南五番千一百八十六寨,戶八萬九千四百。西南番三百一十五寨,大龍番三百六十寨。[2 ]
實際上,至元十六年內(nèi)附的貴州土著民族不限于上述這八個番姓部落及羅甸國,還包括今貴州省境內(nèi)的其他部落、方國,較著者還有羅氏(施)鬼國、亦奚不薛等。前述羅甸國地域在今黔西南,轄地為今普安、興仁、晴隆、興義、安龍等處,而羅氏鬼國地域主要在今黔西北,轄地包括今大方、畢節(jié)、黔西、水城、安順及貴陽東南一部分。亦奚不薛又作亦乞不薛、也可不薛,是元代對水西(鴨池河以西)地區(qū)的指稱。清道光《大定府志·水西安氏本末》云:“亦奚不薛,水西也?!庇郑洞蠖ǜ尽づf事志》:“殿本《元史》考證,臣祖庚按:亦乞不薛者,羅施鬼國別部,亦曰亦奚不薛?!盵3]
歷史上的內(nèi)附者之所以內(nèi)附,其動因往往比較復(fù)雜,有些是迫于中央王權(quán)的聲威,所謂“識時務(wù)者”,有些是戰(zhàn)敗之后甘心歸降,接受“王化”,有些則是“危機公關(guān)”的權(quán)宜之計,也有被中央王權(quán)利誘而內(nèi)附者,等等。一旦內(nèi)附者的利益訴求得不到滿足,中央王權(quán)的安撫工作又不到位的話,往往會出現(xiàn)先附后叛或者時附時叛的現(xiàn)象。元代貴州土著民族的內(nèi)附情況也不例外,僅僅在內(nèi)附之后的第二年,亦即至元十七年(1280),羅氏鬼國附而復(fù)叛:
是年,西南夷羅氏鬼國既降復(fù)叛,詔云南、湖廣、四川合兵三萬人討之。兵且壓境,德輝適被命在播,乃遣安珪馳驛,止三道兵勿進,復(fù)遣張孝思諭鬼國趣降。其酋阿察熟德輝名,曰:“是活合州李公耶?其言明信可恃?!奔瓷碇敛ブ荩腋嬖唬骸拔釋侔偃f人,微公來,死且不降,今得所歸,蔑有二矣。”德輝以其言上聞,乃改鬼國為順元路,以其酋為宣撫使。[4]
至元十七年羅氏鬼國叛亂,元廷調(diào)三省數(shù)萬兵馬前往鎮(zhèn)壓,時任安西行省左丞的李德輝恰好在播州(今貴州遵義),經(jīng)其運籌斡旋,竟和平解決了這場叛亂。李德輝的巨大感召力及人格魅力于此可見一斑,“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荀子·議兵》)。這次平叛后,元廷“改鬼國為順元路”[5],并推行土司制度,“以其酋為宣撫使”,對羅氏鬼國乃至整個貴州的控制都有所加強。
元代推行的土司制度用于封授我國西北、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部族首領(lǐng),主要有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三種武職。土司職位可以世襲,但需經(jīng)中央朝廷批準。土司對朝廷還承擔著一定的賦役供需、定期貢品等義務(wù),但在其勢力范圍內(nèi)享有各種特權(quán),包括擁有武裝、私設(shè)監(jiān)獄等,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小王國”,各土司之間的武力爭斗也時有發(fā)生。因此,土司制度是在中央政權(quán)與邊遠土著民族統(tǒng)治者既聯(lián)合又斗爭的情況下達成的一種政治妥協(xié),它實際上是嚴重妨礙中央集權(quán)的。如此一來,邊地內(nèi)附者的反叛現(xiàn)象與中央王權(quán)的鎮(zhèn)壓活動都是不可避免的,前文像李德輝那種靠人格感召力息兵平叛畢竟是個案,更多的情況下還是靠武力解決。
至元十九年(1282)亦奚不薛蠻叛,置順元等路軍民宣慰司,以速哥為宣慰使,經(jīng)理諸蠻。二十四年(1287),遷河?xùn)|陜西等路萬戶府達魯花赤,播州宣慰賽因不花等赴闕請留之。降八番金竹等百余寨,得戶三萬四千,悉以其地為郡縣,置順元路金竹府貴州以統(tǒng)之。東連九溪十八峒,南至交趾,西至云南,咸受節(jié)制。[6]
順元等路軍民安撫司:至元二十年(1283),四川行省討平九溪十八洞,以其酋長赴闕,定其地之可以設(shè)官者與其人之可以入官者,大處為州,小處為縣,并立總管府,聽順元路宣慰司節(jié)制。[7]
《元史·世祖本紀》對至元二十年征討九溪十八洞的記述是:“六月辛亥,四川行省參政曲里吉思等討平九溪十八洞,以其酋長赴闕,定其地立州縣,聽順元路宣慰司節(jié)制?!痹诿晒糯筌姷奈淞ν叵拢芸毂阌殖霈F(xiàn)了頗識時務(wù)的主動內(nèi)附者,就在當年的“七月壬申,亦奚不薛軍民千戶宋添富及順元路軍民總管兼宣撫使阿里等來降”。[8]endprint
不難看出,在武力鎮(zhèn)壓這些內(nèi)附者的叛亂之后,元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較大幅度改革了土司制度,進一步加強對邊遠土著部落的掌控力度。表現(xiàn)在:一、增設(shè)專門管理機構(gòu),以蒙古人充任最高行政長官,“置順元等路軍民宣慰司,以速哥為宣慰使,經(jīng)理諸蠻”。二、迫其內(nèi)附后,于其地開始實行傳統(tǒng)的中央集權(quán)的郡縣制,“悉以其地為郡縣,置順元路金竹府貴州以統(tǒng)之”,“定其地之可以設(shè)官者與其人之可以入官者,大處為州,小處為縣,并立總管府,聽順元路宣慰司節(jié)制”。三、“酋長赴闕”,入朝陛見皇帝,接受王化“訓(xùn)導(dǎo)”。這些皆可視為元代貴州土著民族內(nèi)附之后政策及管理層面的新變化。需要指出的是,元代所設(shè)“貴州”不是指今貴州全省,而是州一級的行政建置,州治亦為順元路治所在地,即今貴陽市。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廷對今貴州省境的各類行政、軍事管理機構(gòu)進行了整合,“三月,中書省臣言:‘亦奚不薛及八番、羅甸既各設(shè)宣慰司,又復(fù)立都元帥府,其地甚狹而官府多,宜合二司帥府為一。詔從之,且命亦奚不薛與思、播州同隸湖廣省,羅甸還隸云南,以八番羅甸宣慰使斡羅思等并為八番順元等處宣慰使都元帥,佩虎符?!盵9]合并后成立的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治順元城(今貴陽),最高長官斡羅思為康里人,與其父明里帖木兒都曾任元廷內(nèi)府必阇赤,于此亦可見元朝中央政府加大了對邊地內(nèi)附者的掌控力度。至此,元代基本確立了以今貴陽市為中心,涵蓋今貴州省全境的行政、軍事管理系統(tǒng)。自此,“八番順元”或“順元八番”成為今貴州省境在元代的泛稱。
二、金山洞摩崖:元代貴州土著民族內(nèi)附的見證
關(guān)于元代貴州土著民族內(nèi)附問題,尤其值得關(guān)注的是金竹寨(府)的內(nèi)附情況?!对贰な雷姹炯o》記載至元二十四年(1287)金竹寨內(nèi)附:“十二月癸亥,立尚乘寺。順元宣慰使禿魯古[11]言,金竹寨主搔驢等以所部百二十五寨內(nèi)附。”[10]這與《元史·速哥傳》“降八番金竹等百余寨”記載一致。至元二十六年(1289)“八月癸酉,以八番羅甸宣慰使司隸四川省。甲戌,改四川金竹寨(今貴州省長順縣廣順鎮(zhèn))為金竹府(隸順元路)?!盵12]金竹寨主搔驢率諸部內(nèi)附不到兩年,元廷便把金竹寨改置升格為金竹府,并任命原酋長搔驢為知府。至元二十七年(1290),元朝政府在金竹府轄內(nèi)諸寨設(shè)置蠻夷長官,“三月庚申,置金竹府大隘等四十二寨蠻夷長官”[13]。這一系列措施顯然是為了加強對這些地區(qū)控制,不久便又激起強烈反彈,僅僅四個月之后,“七月戊午,貴州苗蠻三十余人作亂,劫順元路,入其城。遂攻阿牙寨,殺傷官吏,其眾遂盛。湖廣省檄八番蔡州、均州二萬戶府及八番羅甸宣慰司合兵討之”[14]。在元政府的武力鎮(zhèn)壓之下,這次叛亂很快被平定。當年九月,作為金竹知府的原酋長掃閭[15]趁進貢之機向朝廷提出了他的建議?!熬旁挛焐辏鹬窀畳唛傌曬R及雨氈,且言:‘金竹府雖內(nèi)附,蠻民多未服。近與趙堅招降竹古弄、古魯花等三十余寨,乞立縣,設(shè)長官、總把,參用土人。從之”[16]。掃閭建議“立縣,設(shè)長官、總把,參用土人”,包含著兩層意思:一是在新內(nèi)附地區(qū)進一步推行郡縣制,加強管控。除了行政長官,還要設(shè)置“總把”,“總把”是元代特有的武官制度,《元史·兵志》曰:“萬戶之下置總管,千戶之下置總把,百戶之下置彈壓,立樞密院以總之?!倍且皡⒂猛寥恕保⒅匕矒崤c拉攏,可有效減緩民族對立與矛盾,有利于內(nèi)附地區(qū)的穩(wěn)定。應(yīng)該說,掃閭提出的這個恩威并用、軟硬兼施的建議是比較切合實際的合理化建議。兩年后亦即至元二十九年(1292),掃閭再次趁進貢之機提出減免貢賦的申請并得到批準,“二月甲子朔,金竹酋長騷驢貢馬、氈各二十有七,從其請減所部貢馬,降詔招諭之”[17]。除了減免貢賦等經(jīng)濟手段之外,元朝政府還通過加授官爵等手腕籠絡(luò)內(nèi)附地區(qū)的顯要人士,以達到和諧穩(wěn)定的政治目的。至元三十年(1293)“四月癸丑,金竹府馬麟等一十六人、大龍番禿盧忽等五十四人……各授蠻夷官,賜以璽書遣歸”[18]。
位于今貴陽市花溪區(qū)燕樓鄉(xiāng)燕樓村東北約三里許的金山洞摩崖是一處彌足珍貴的元代石刻文獻,也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反映元代貴州土著民族內(nèi)附情況的唯一石刻見證。該摩崖文字系楷書陰刻,字徑五公分,其落款表明它刻于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距今已歷七百一十八年,因自然風化加之保護不力等因素,部分文字已磨滅。經(jīng)筆者數(shù)度仔細辨認,可識者計五十二字,錄之如下:
大元忠顯校尉羅□□□□□□四十六□蠻夷長官司金竹府事房明遠于至元乙酉來此開拓邊疆□□□酋民畏服□□□□□元貞二年□□□金竹府吏趙堅書教授冉□記□□□
根據(jù)元朝政府在貴州土著內(nèi)附后所設(shè)職官情況以及上下文關(guān)系等因素綜合考量,該摩崖湮滅之文字似可部分恢復(fù)。筆者蠡測,其內(nèi)容大體上可釋讀為:“大元忠顯校尉羅(甸宣慰使司)□□四十六(寨)蠻夷長官司金竹府事房明遠,于至元乙酉來此開拓邊疆,□□□酋民畏服,□□□□□元貞二年□□(月)□□金竹府吏趙堅書,教授冉□記?!?/p>
摩崖文字所記內(nèi)容為至元乙酉年亦即至元二十二年(1285)金竹府來此拓疆擴土,迫其酋長民眾畏服之事。我們知道,金竹寨于至元二十四年末才內(nèi)附,至元二十六年八月才設(shè)立金竹府,至元二十二年房明遠等人不可能以金竹府事、府吏等身份出現(xiàn),彼時可能是房明遠、趙堅等人奉金竹寨主掃閭之命對其他洞、寨進行的武力兼并活動。當然,也有可能房、趙等人原不在掃閭手下做事,而是奉順元路宣慰司之命來此開疆拓土,四年后,他們才調(diào)入新成立的金竹府。摩崖文字鐫刻于元貞二年,已是金竹府成立七年之后的事了,文中只是用當事人的現(xiàn)職身份追述往事而已。至元二十七年金竹知府掃閭那次進京建言獻策時所說的“金竹府雖內(nèi)附,蠻民多未服。近與趙堅招降竹古弄、古魯花等三十余寨”也部分印證了摩崖文字的內(nèi)容,同時也表明至元二十二年房、趙等人那次行動并非一勞永逸,而是歷時數(shù)年才逐步收降諸寨,這也正是時隔多年才刻石銘功的原因所在。金山洞摩崖文字的“教授冉□”,其人名雖不可考,但其身份“教授”二字透露的信息亦有價值。元代的“教授”為學官,有蒙古字學教授、儒學教授、陰陽教授、醫(yī)學教授等,元世祖重視并大力推行“漢化”,至元三年(1266)率先在諸路設(shè)置醫(yī)學教授,至元六年(1269)詔令諸路設(shè)儒學提舉學校及教授官,同年頒行國師八思巴創(chuàng)制的蒙古新字,諸路立蒙古字學,設(shè)教授。陰陽教授最晚,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始置。元代漢文文獻中,不挑明情況下的“教授”多指儒學教授。金山洞摩崖文字的“教授”字樣,表明元代貴州土著民族內(nèi)附不久,隨著路府州縣四級行政機構(gòu)的設(shè)立,也相應(yīng)配置了儒學教授、學正、學錄、教諭等學官,且這些學官大多是由外省公派入黔的漢族文人充任,這就加速了中原漢地文化在邊遠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傳播與接受。我們從元人的寫的別集中也可發(fā)現(xiàn)相關(guān)信息,如貢師泰《安仁縣太君蔡氏權(quán)厝志》云:“夫人生于宋咸淳壬申(1272)六月二十三日,壽八十。有七子,男三人。長文載,金竹府儒學正,先夫人十年卒。”[19]元代的安仁縣即今湖南省東南部之安仁縣。蔡老夫人的長子朱文載不遠千里入黔任金竹府儒學學正,據(jù)文中信息可推算出朱文載死于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endprint
三、元代貴州土著民族內(nèi)附的最終實現(xiàn)
刻于元貞二年的金山洞摩崖是元代貴州土著民族內(nèi)附的一個重要見證,但并不意味著自此太平無事。大德四年(1300),劉深請命征討云南“八百媳婦”(泰國北部地區(qū)的一個政權(quán),泰國史籍稱之為“蘭那王國”),取道順元,“令云南調(diào)民供饋,及脅求水西土官之妻蛇節(jié)金三千兩、馬三千匹”[20]。因劉深征用過苛,大德五年(1301),水東雍真葛蠻土官宋隆濟、順元路亦奚不薛總管府總管阿里之妻蛇節(jié)[ 21]先后率部反抗,攻取順元城,貴州知州張懷德被殺,朝野震動。直到大德八年(1304)“春正月,順元宣撫同知宋阿重擒其叔父隆濟來獻”[22],這場聲勢頗大的“叛亂”才得以平息。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間已大體上解決了貴州土著民族的內(nèi)附問題,成宗大德年間由于劉深過境帶來的壓迫盤剝而激起的宋隆濟、蛇節(jié)起義,是諸多“附而復(fù)叛”現(xiàn)象中最為嚴重的一次。這次水東水西反抗斗爭被鎮(zhèn)壓后,元代貴州少數(shù)民族的內(nèi)附才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實現(xiàn)。此后,元廷對貴州多實行懷柔安撫政策,切實采取了一些保護貴州土著民族利益的舉措。如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二月丁未,敕云南、四川歸還所侵順元宣撫司民地”。作為對朝廷的回饋或謝意表達,當年的“五月辛酉朔,順元等處軍民宣慰使阿晝以洞蠻酋黑沖子子昌奉方物來覲”[23]。再如后至元五年(1339)“十一月,八番順元等處饑,賑鈔二萬二千錠”[24]。在官員擢升及人才選拔方面,不因其內(nèi)附時間晚于他處而歧視貴州,“八番順元、海北海南宣慰司都元帥府極邊重地令譯、史人等,考滿依兩廣、福建例,于江南遷用”[25]。凡此種種,使得今貴州省境在元代中后期的六十年間成為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邊地區(qū)域,甚至成為平定其他地區(qū)叛亂的一個重要基地。如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平定今云南省境的叛亂,“二月己丑,禿堅、伯忽等攻陷仁德府(今云南省尋甸縣),至馬龍州(今云南省馬龍縣)。調(diào)八番元帥完澤將八番答剌罕軍千人、順元土軍五百人御之”[26]。這次去云南平叛的“八番答剌罕軍”與“順元土軍”無疑都是由貴州本地人組成。
綜上,從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到元成宗大德八年的二十五年間,元代貴州土著民族的內(nèi)附大致經(jīng)歷了“附→叛→附”這樣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總體上是以“附而復(fù)叛”、“時叛時附”為主要特征的,此后到元末的六十年間,貴州才可稱得上進入了“幾無邊事”的內(nèi)附平穩(wěn)期。元朝政府對貴州的管控政策前期寬嚴相濟,后期趨寬趨柔,中央與地方、外來人與土著的矛盾逐漸得以調(diào)和。從管理制度上看,以土司制度為主,輔以郡縣制度,呈現(xiàn)出一種以土官為主、土流結(jié)合的趨勢。隨著內(nèi)附平穩(wěn)期的到來,元代貴州各土著民族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諸方面迎來了發(fā)展的新時期,也為貴州在明代建省打下了一定的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漢)王充《論衡》卷十九《恢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02頁。據(jù)(明)通津草堂刊本影印。
[2](明)宋濂等《元史》卷六十三《地理志》“八番順元蠻夷官”條,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五冊第1539頁
[3](清)黃宅中等《大定府志》,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4](明)宋濂等《元史》卷一百六十三《李德輝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第十三冊第3818頁。事又見蘇天爵《元文類》卷四十九姚燧《中書左丞李忠宣公行狀》,又見蘇天爵《元名臣事略》卷十一《左丞李忠宣公》。
[5] 具體情況是,至元十七年置順元路宣撫司,十八年又改為順元路宣慰司,治所在今貴陽。
[6](明)宋濂等《元史》卷一百三十一《速哥傳》,北京:中華書局,1976,第十一冊第3183頁。
[7](明)宋濂等《元史》卷六十三《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1976,第五冊第1544頁。
[8](明)宋濂等《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76,第一冊第256頁。
[9][10][11][12][13][14][16][17][18](明)宋濂等《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76,第二冊第361頁;第302頁;第325頁;第335頁;第339頁;第340頁;第359頁;第372頁。
[15] 掃閭,即前文的搔驢,又作騷驢?!对贰分械耐悓懍F(xiàn)象甚多。
[19](元)貢師泰《玩齋集》卷十《安仁縣太君蔡氏權(quán)厝志》,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20](明)陳邦瞻《元史紀事本末》卷六《西南夷用兵》,北京:中華書局,1979,第37頁。
[21] 蛇節(jié),又作“奢節(jié)”,順元路亦奚不薛總管府總管阿里死后,蛇節(jié)于大德元年(1297)攝總管職。
[22](明)胡粹中《元史續(xù)編》卷六,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3](明)宋濂等《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76,第二冊第582-583頁。
[24](明)宋濂等《元史》卷四十《順帝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76,第三冊第853頁。
[25](明)宋濂等《元史》卷八十四《選舉志》,北京:中華書局1976,第七 冊第2113頁。
[26](明)宋濂等《元史》卷三十四《文宗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76,第三冊第751頁。
Study on the Problems of Guizhou Indigenous Peoples Obedience to the Imperial Government in Yuan Dynasty
YANG Kuang-he
(Social Science Academy of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550002,China)
Abstract:The early Yuan Dynasty officers of Guizhou indigenous peoples court roughly experienced such a process: "surrender"→”rebel”→"surrender".In the late Yuan Dynasty, Guizhou entered into the enclosing of the stable period. The governments control of Guizhou by early punishment with leniency, “sometimes rebellion, sometimes attached to the center government”, late wide soft, with the chieftain system based, supplemented by the system of prefectures and counties, showing a native officials primarily, the trend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digenous and flowing.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Yuan Dynasty under the stationary phase, the indigenous peoples of Guizhou ushered in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educational aspects, also in Guizhou Province, 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 laid a firm foundation.
Key words:The Yuan Dynasty; Guizhou; Obedience; Nation
責任編輯:張 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