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平
【摘要】討論式的閱讀教學過程,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交流、沖突與融合的過程,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知識學得更鞏固,而且更能夠使結論更正確更全面。許多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帶有不確定性,觀念不同,角度不同,討論的結果也就會不一樣。在閱讀教學中適時、適度地設置問題進行討論,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訓練他們思維的敏捷性,認識事物的全面性,深刻性。
【關鍵詞】語文教學 策略 討論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8-0175-02
實施新課程以來,語文教師使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課堂教學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改變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改變學習方法為了成為語文教師的共識。在課堂教學中,討論合作學習的重要方式更受到語文教師的青睞而廣泛使用。改革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能力發(fā)揮了非常大的影響。討論是指由幾名學生組成的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各成員圍繞共同問題,通過討論,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形式。
一、什么樣的內(nèi)容適合討論
課堂討論,作為一般的教學方法,滿足課程改革的需要,而且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機會,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可以相互啟發(fā),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試圖表達的習慣,以促進教師把握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認知水平,從而調(diào)整教學策略,靈活地進行教學。
但討論只應是課堂教學方式的一種,而非全部,也并非所有的教學內(nèi)容都適合討論,在實施中課堂討論還有許多尚待完善的地方。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運用討論,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 課堂討論的著重點不是討論的結果如何,而在于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討論的習慣,充分暴露學生的想法(思維)。所以,在課堂教學,讓學生討論,教師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或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或加強知識之間的溝通等。根據(jù)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討論這個問題的選擇應該遵循具體的困難,應當遵循有趣的,適當?shù)模袉l(fā)性,符合學生的原始意識水平的原則。
教學內(nèi)容,教學形式,這是符合辯證法的。我的說法是,有一些內(nèi)容是適合討論的。討論的一些內(nèi)容適用于回答的就回答問題,適用于講述的一些內(nèi)容就細致講述,有些內(nèi)容適用于閱讀就讓學生認真閱讀,適合背誦背誦的內(nèi)容就認真實識記,有些內(nèi)容適用于戶外,就需要學生到大自然中去。
因為教學內(nèi)容是豐富多彩的,所以與之相匹配的教學形式也應該是活潑多樣的。 小組討論只是許許多多教學形式中的一種而已,現(xiàn)在新課程強調(diào)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主要是因為在傳統(tǒng)課堂過于強調(diào)接受學習、機械訓練,并不是說他們是任何時候都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課堂討論也有自己的獨特價值,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它符合學生為主體的現(xiàn)代教育理念,可以讓學生們在課堂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思考,感覺,辯論,顯示豐富的個性,充滿創(chuàng)造的活力。
二、何時讓學生討論
時機是具有時間性的機會,是事物發(fā)展的連接點和轉化的關節(jié)點。所以,要搞好課堂討論,還需善于捕捉討論的最佳時機。 好的論題應具備哪些特征呢?文字要簡潔、通俗易懂。契合學生 “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說出來而不能”的憤悱狀態(tài)。能在課堂教學中“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能“一石激起千層浪”。
論題的答案不僅符合需要的教材和課程的內(nèi)容,而不是受制于教材的需要。涉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問題,學生可以討論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提出了論點讓學生在討論中,容易獲得一些有價值的子問題,推動進一步討論。此外,應該讓學生討論問題,盡可能的全面、開放、或與生產(chǎn)生活密切相關。避免一些沒有意義,沒有價值,如簡單的概念、名詞,或一本書有答案,學生不需要考慮更多的讓學生討論問題。每一個課堂討論也不需要太多,討論的形式應根據(jù)教學實際變化,可以是指導式討論,就是教師結合教學目的、內(nèi)容提出一些問題,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他們圍坐在一起,就教師提出的問題自己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教師要參與其中,做一些解釋和釋疑。
組織學生討論,教師應該指定學生作為組長,負責記錄,總結學生的意見,分組討論后,還應讓各組進行交流,教師發(fā)表自已的看法。
三、課堂討論如何分工
在課堂討論的實現(xiàn)之前,小組應該有一定的分工,即每個學生一個特定的角色分工,如組長、記錄員、匯報員等,來增強學生的互動,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各種角色也應該輪流。此外,應該讓學生知道如何討論需求,實現(xiàn)了“我”與他人,尤其是教師,學習者都是平等的,意識到“我”的討論,在此基礎上的思維不僅積極參與演講,聽眾在聽,也做一個愿意引導學生仔細分析思考他人的長處和弱點。只有在討論中讓學生有明確的分工,并具備了傾聽、尊重、平等和合作等這些意識,課堂中實施的討論才能得以順利展開。 好的論題出現(xiàn)的時間也必須得當,當需要突出重點時,課堂教學必須集中精力解決主要問題,突出,組織課堂討論,這是一個集中的方法。這樣不但解決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思維,獲得兩次結果與一半的工作效果。一些教科書的內(nèi)容可能會根據(jù)學生的接受能力,擴大和深化,啟蒙運動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從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用它來引發(fā)討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認知結構等因素的限制和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如注意力、興趣、學生老師的問題出現(xiàn)“卡殼”的現(xiàn)象并不少見。遇到這種情況,教師不能冷顏相譏,可以組織學生討論,憑借學生集體智慧,達到的目的讓學生解困。
常言道:“真理愈辯愈明?!庇懻撌降拈喿x教學過程,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交流、沖突與融合的過程,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知識學得更鞏固,而且更能夠使結論更正確更全面。許多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帶有不確定性,觀念不同,角度不同,討論的結果也就會不一樣。在閱讀教學中適時、適度地設置問題進行討論,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訓練他們思維的敏捷性,認識事物的全面性,深刻性。因此,不難看出,一潭死水的教學是沒有出路的,適度的討論才會使語文閱讀教學更加“自然而和諧”。
參考文獻:
[1]李方.現(xiàn)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導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袁振國.教育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鐘以俊,龍文祥.教育科學研究方法.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
[5]王鐵軍.中小學教育科學研究與應用.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