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妮娜
摘 要:數學教學給予學生的是未來發(fā)展的“必需品”。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明確對于數學價值的思考以及數學教師的角色定位。學生學習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需要教師“導”的藝術。小班化教學能夠給予每個學生較多關注,有利于數學教學導思的有利進行。
關鍵詞:小班化教學;數學教學;導思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國家對于教育給予了更多的重視。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任務要切實落實到我們每位教師的肩上。小班化教學浪潮的推進更加促使我對數學教學理念、設計以及學生未來發(fā)展賦予更多思考。作為數學教師,我能夠做些什么?對于該問題我做出如下思考。
一、對數學教育價值的思考
愛因斯坦說:“能力是人們領悟了知識并忘掉知識以后所剩下的那個東西?!睌祵W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精確性和應用的廣泛性。在數學思考過程中,觀察、比較、類比、歸納、合情推理等多種思維形式都在發(fā)揮作用,數學能給人以系統(tǒng)的邏輯思維訓練。思維形式的形成能夠促使學生計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能力不能夠通過考試測驗出來,而是以一種固有的形式存在于每個不同個體身上。
新課標理念強調:“人人應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fā)展。”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也明確指出,數學就是為了促進每個個體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不會因為停止數學學習而停止對學生未來發(fā)展的引導?;诶碚撆c實踐的基礎可以看出,數學教育價值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習慣,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fā)展。
二、定位性思考:數學教師是導“思”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
我國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過多地強調了知識的傳授,忽視教學過程中學生思考探究的過程,造成學生思維的懶惰性和封閉性。學生不愛數學,學習數學就是為了應付考試,對學生“數感”的培養(yǎng)就更加無法完成。重視學生思考探究過程就是幫助學生思維建構的過程。
建構主義認為,對于任何事物的理解都是基于已有經驗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只有在學生主動接受的情況下進行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呈現螺旋式上升,這樣的特點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銜接好已有知識和即將學習的新知識之間的聯系。在銜接以及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生思維建構的過程。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應該是一個引導者和輔助者。這樣的角色定位不是忽視教師的地位,而是把重心轉移到學生身上,課堂應該是學生的,知識的掌握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己完成的內化過程。我們既不能讓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也不能讓學生的思維漫無目的。所以,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尋找教師對學生數學學習的指導與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之間的平衡,把握好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干預度”。在“導”的過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問題:
1.確定課堂探究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中,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材打破了以往陳述性的教學內容,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問題的提出具有懸念性和開放性,有利于教師自主創(chuàng)新。這就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對教材的過分依賴,而要根據學生的思維,教學過程符合認知規(guī)律。教師要對每節(jié)課進行診斷、分析、制定目標、收集信息并進行處理,在此基礎上設計具有思維動力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索,為學生開展探索性活動開啟大門。設置的這些教學問題需要具有一定挑戰(zhàn)性以及發(fā)展性。
2.明確問題研究的方向
問題確定后,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需要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的,教師須心中有數。通過學生課堂上的探求,讓學生自主發(fā)展。自主發(fā)展并不等于讓其自由發(fā)展,由于學生認識水平的差異,思維的角度多種多樣,策略不同,對同一問題有時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思維易偏離主方向,甚至鉆進“死胡同”。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撥正,引導他們沿著“有效”的方向發(fā)展。
3.控制問題討論的節(jié)奏
教師要營造民主、和諧的氣氛,創(chuàng)設更多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討論交流。但課堂氣氛熱烈,不一定就是思維積極。一般來說,討論的范圍越大,氣氛越熱烈。教師要控制好課堂的節(jié)奏,討論時要積極熱烈,而歸納小結時要沉穩(wěn)冷靜。
三、對小班化教學的思考:更加有利于數學教學中“導”的藝術
對于小班化教學,國內外都有相關研究,其中較為權威的研究表明:“小班化教學班級學生的紀律問題有所減少;教師對于學生給予更多關注,學生平均受到教師關注的時間變長;教師對學生個性化教學更多;個別輔導的機會也會增多。”小班化教學給學生以及教師都帶來了許多教學上的便利,其中最主要一點是教師“導”的過程能夠有充足的時間與學生交流。因此小班化教學與數學教學中的引導是相輔相成的過程。
小班化教學使數學教學中“導”的藝術得以實現,同時在設計數學問題時能夠擁有“導”的意識,能夠使小班化教學的優(yōu)點得以最大限度地展現。
參考文獻:
馬丁·登斯庫姆.怎樣做好一項研究:小規(guī)模社會研究指南[M].3版.陶保平,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