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齊家文化與玉帛之路文化考察訪談

2015-08-22 01:23主持人馮玉雷
絲綢之路 2015年13期
關鍵詞:齊家玉器文化

主持人馮玉雷

錄音劉櫻

整理瞿萍《絲綢之路》雜志社編輯

齊家文化與玉帛之路文化考察訪談

2015年5月1日上午,《絲綢之路》雜志社、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甘肅分會就齊家玉文化在蘭州嘉峪賓館組織了主題為“齊家文化與玉帛之路文化考察”的訪談活動。

【參加者】

王仁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邊疆民族與宗教考古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葉舒憲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學致遠講席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比較文學中心主任,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會長

易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院研究員

馮玉雷《絲綢之路》雜志社社長、總編輯

唐士乾甘肅省廣河縣文廣局局長

劉櫻《絲綢之路》雜志社制版中心主任

主持人馮玉雷

錄音劉櫻

整理瞿萍《絲綢之路》雜志社編輯

·馮玉雷

非常難得,能有這樣一次聚會。雖然條件簡陋,參加人員不多,但我們探討的問題一點也不小。大學畢業(yè),因為文學創(chuàng)作需要,我常常跑田野,所謂采風,讀大地文章。后來,與恩師葉舒憲先生再次相逢。葉先生勸我為深化創(chuàng)作,要重視學術研究,尤其研究西北大地史前玉文化。于是,因為對史前文化的著迷和對田野調查的陶醉,我們有了很多共同考察文化遺址的經歷。特別是2012年7月到《絲綢之路》雜志社任職以來,因工作關系,我不能再繼續(xù)小說創(chuàng)作,而辦刊中的很多文化學術活動,正好與葉舒憲、王仁湘、古方、葉茂林、易華等學者孜孜以求的史前文化學術夢完美銜接,連續(xù)策劃實施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及相關學術活動。最近,4月26~29日,我們完成第四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對蘭州、廣河、臨夏、積石山縣、臨洮馬銜山玉礦、定西等地的文化遺址及博物館進行考察,并且在廣河參加一次有關齊家文化研究與展示的座談會。今天,我們請王仁湘、葉舒憲、易華三位先生從自己研究的角度來談談齊家文化。

首先,請王仁湘先生談一談。

王仁湘

西北地區(qū)是所有從事考古的人所向往的地方,這里的人民、土地、風俗等都值得我們不斷探索。盡管西北地區(qū)的考古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當我們真正身臨其境開展研究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畏懼之心。這是因為,過去考古的前輩所做的研究為我們積累了大量的材料,已經挖掘到了一定的深度,要想很快有新突破、新發(fā)現(xiàn)不容易。就我自身而言,我已經在中原和西南地區(qū)的相關考古研究方面打開了一定的局面,如果讓我從西北地區(qū)重新開始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我也是用了三年的時間才決定到西北擔任甘青考古隊的隊長。

過去,我們做甘青地區(qū)的工作時,由于甘肅、青海古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因此,是將其作為一個文化帶來考慮的,具體做工作的人也不多。我研究生學習畢業(yè)后,也在甘青地區(qū)做過工作,具體是在天水的師趙村和西山坪。我在西三坪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地層,解決了一個比較急切的田野考古問題。前仰韶時期,關中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兩個重要的文化類型——老官臺、北首嶺下層,二者面貌不同,地層關系不清楚,沒有直接的年代判斷依據(jù)。而我就是在天水西山坪發(fā)現(xiàn)了這個地層,發(fā)現(xiàn)老官臺年代更早,我當時將它稱為白家村文化,這也是我開始做西北工作時的一個明顯收獲。由于我學生時期在關中做考古工作,會經常將甘青地區(qū)和關中地區(qū)進行比對,將它們聯(lián)系起來研究,有了這個發(fā)現(xiàn),更覺得這種聯(lián)系是非常必要的。

甘青地區(qū)主要的彩陶文化是馬家窯和后續(xù)的一些文化,除此之外,特別是早于它的文化,我們都不太了解,因此,我在擔任甘青考古隊隊長時,先準備選擇具有仰韶文化因素的遺址進行發(fā)掘,在青海調查了一些早期遺址,最先選擇的點是循化。循化有一個重要的仰韶文化遺址,這里出土了很多廟底溝時期的器物,我們采集了很多標本,當時已經決定在那里首先開展工作。接著前往東部民和考察,然后返回西寧,做籌備工作。到了民和之后,我們了解到了黃河北岸的喇家遺址,它一下子就強烈地吸引了我。

喇家遺址是齊家文化時期的重要遺址,在我們開展工作之前,這里已經有了一些重要的發(fā)現(xiàn),有很多重型玉器出土。當?shù)乩相l(xiāng)蓋房的時候,挖出的人骨身上便放有玉璧,破壞了一處重要的墓地。當時,我意識到了這里的重要性,就放棄了在循化發(fā)掘的想法,決定在民和先行開展工作。我們還在距離喇家不遠處發(fā)現(xiàn)了一處重要的仰韶遺址,這既豐富了我們在此有關仰韶文化的研究,也有利于我們開展齊家文化的相關研究,且無違初衷,兩全其美。因此,我們在喇家所在的官亭盆地開展了整體的考察,還在大河家附近的杏兒溝附近發(fā)現(xiàn)了幾處仰韶遺址。

可以說,我對齊家文化的研究興趣,就是從那時候培養(yǎng)起來的,有一些重要發(fā)現(xiàn),產生了一些重要影響。喇家遺址面積有40多萬平方米,文化堆積非常好,我們發(fā)現(xiàn)了隨葬玉器的墓,還發(fā)現(xiàn)了放置玉器、玉料的房址,有的房屋內集聚著10多位婦孺死者,確定是一處災難遺址。我們在現(xiàn)場感受到了地震、洪水發(fā)生時人性的光輝,也感受到災難降臨瞬間人們的驚恐與無奈。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大型玉器,出土了大量陶器,后來還發(fā)現(xiàn)了非常精美的馬家窯彩陶等,還發(fā)現(xiàn)了面條遺存,這些都讓我們了解到當時黃河岸邊的先民生活。通過那次工作,使我深入地認識了齊家,但是由于當時關注的重點在仰韶,又由于工作重心調整,我不得已放下了喇家的相關工作,也因為這樣,使我們對齊家的認識還缺乏深度、廣度。

就我的了解,考古界、學術界對齊家的研究關注不多,整體認識還停留在早期,沒有提升,或者說本身對齊家文化的判斷不足。尤其是開展了近10年的華夏文明探源工程,還沒有將其納入研究范圍,沒有認真關注齊家的研究,只是將個別遺址的工作勉強歸入探源范疇,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現(xiàn)在看來,我們需要重新認識齊家文化的意義,這里有許多過去沒有見到過的出土品,我們需要將它對東、西兩側文化產生的影響重新評估,吸引更多的研究者進行研究。強化對齊家文化的研究一定會為華夏文明起源、發(fā)展問題打開新的局面,得出前所未有的結論,從而推進中原地區(qū)的考古深入。通過對齊家文化的研究,重新認識華夏文明起源的過程、路徑,也許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過去的一些過時的認識。

·馮玉雷

葉舒憲老師有一個觀點,認為在華夏民族統(tǒng)一之前,是玉文化首先統(tǒng)一了中國,對此您有什么看法?

王仁湘

傳統(tǒng)的玉器研究主要限于收藏家范圍,盡管近年來考古界內也有相關研究,但傳統(tǒng)的思維范式就是判定年代,并不關注涉及玉的內涵研究,我們的考古工作更注重實物本體的研究。我自己認可葉老師的一些看法,但并不代表考古界其他學者,尤其是老一輩專家能夠接受這些觀點。我自己研究彩陶,我認為彩陶統(tǒng)一了中國的核心區(qū)域,秦的大一統(tǒng)是建立在早期彩陶文明認同的基礎上的。我贊同葉老師的觀點,玉是華夏早期文明的一個重要符號。我自己認識不深,但我認為葉老師的觀點是站得住的,沒有問題。

·馮玉雷

請您談談對我們剛剛考察的新莊坪遺址、馬銜山遺址玉礦的感受。

王仁湘

新莊坪遺址出土過重型玉器,我很向往,考察后,我覺得很震撼,其文化面分布之大,我感覺比喇家還高一個檔次。由這個點看,齊家文化的高度不是我們現(xiàn)在已經獲得的認識所能判斷得了的,我覺得可能還有更高層次的遺址存在,我們還沒有掌握、發(fā)現(xiàn),齊家一定有都邑性質的大型遺址,不一定有城,但會有相當?shù)囊?guī)模,繼續(xù)在更大范圍調查,我認為一定會有收獲的。

至于馬銜山遺址,我和葉老師的感受是相近的,它為齊家玉文化找到了一個重要來源。當時的人是怎么發(fā)現(xiàn)這座玉礦,它又對齊家文化產生了什么影響,都值得我們研究。我們可以用青銅時代的銅礦資源比較,如果沒有銅礦,青銅文化如何發(fā)展?現(xiàn)在看來,馬銜山遺址玉礦對齊家文化的發(fā)展產生過重要的作用。馬銜山玉礦遺址就在齊家文化的分布區(qū)內,這為齊家玉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具有重要的意義。

還有關于馬家窯彩陶,我有一點看法。由于我是研究仰韶彩陶的,過去,我們都認為馬家窯彩陶是從仰韶彩陶發(fā)展而來的,這個認識沒有問題,但是發(fā)展演變的路徑并不非常準確。提到馬家窯的源頭,都認為是從豫、陜、晉傳播到這里的,其實并非這樣,這里本來就有仰韶分布。甘青地區(qū)的彩陶是一脈相承發(fā)展下來的,從大地灣出現(xiàn)彩陶,到仰韶、馬家窯,是有完整鏈條的,彩陶傳統(tǒng)是本來就有的,它的主體用不著由傳播途徑得來?;谶@個認識,我們對甘青地區(qū)的文化高度就會有一個新的判斷,也就是說,它從東、西吸收長處,促進自身發(fā)展。值得強調的是,彩陶在這里的發(fā)展最繁榮,傳統(tǒng)延續(xù)最久,這里是彩陶的一個重要中心區(qū)。中原地區(qū)在仰韶之后就沒有彩陶文化了,衰落了。有了這些認識發(fā)展的變化,我們會更加重視這里的研究,關注其在華夏文明形成過程中有什么樣的地位和影響。我認為,甘青地區(qū)從仰韶到馬家窯,到齊家,始終處在一個文化高地。

·馮玉雷

葉舒憲老師從2005年開始就到甘肅進行田野考察,我們大冬天坐著漏風的大巴車,啃大餅,跑田野,參加人數(shù)很少,慢慢地,考察團隊越來越大,并且得到甘肅省委宣傳部、甘肅省文物局、西北師范大學、地方政府、文化企業(yè)等方方面面支持,感慨很多。下面請葉老師談一談。

葉舒憲

2005年起,我來到甘肅做調研,2008年寫了《河西走廊:西部神話與華夏源流》一書,一個主要觀點是,華夏文明的源流如果離開了西北的史前文化是無法被認清的。我在書的末尾對彩陶文化的起源說提出了一些批判性的看法。如齊家文化是二里頭文化的源頭之一,夏文化的溯源不能局限在中原二里頭文化,而必須考慮齊家文化等。還有,我們都知道,秦安的大地灣遺址被學界稱作是仰韶文化的甘肅類型。我認為,這個提法本身在邏輯上就有問題。因為如果是一個類型的話,應該是流,而非源,但大地灣的彩陶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時間最早的彩陶,仰韶文化距今7000~5000年,大地灣文化一期距今8000年,二者相差1000年,我想,這主要還是有關中華文明起源的“中原中心說”偏見所導致的。大部分人對西北認識不足,西北文化研究的缺失,使得華夏文明的研究不完整。2009~2012年,我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立了一個重大項目“中華文明探源的神話學研究”,主要是用人文方面的神話解釋研究,去補充考古學的發(fā)掘與年代學,希望能夠還原出史前期社會的神話信仰和觀念。我們發(fā)現(xiàn),信仰中的中國文明之“根”比文字、文獻早得多,都是來自非文字的符號,如彩陶、青銅器、玉器等。這些器物中有一部分具有實用價值(陶器),但銅器、玉器的起源最初都并非實用。陶器中有一部分紋飾為人頭、人身或動物形象、植物形象和幾何形符號,這肯定涉及到當時人的精神崇拜,而不能簡單當作日常生活用品來對待。史前無文字的文化大傳統(tǒng)中最能代表精神崇拜的就是玉器。因此,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我們將重要的研究方向從文獻文本轉向史前玉文化發(fā)生發(fā)展的脈絡,將玉文化作為比漢字更早的華夏符號來研究。2012年以來,一共組織了有關玉文化研究的六次田野考察(前四次已經完成,后兩次考察待完成),參與六個重要的學術會議。下面,我將它們逐一梳理。

第一次會議是2012年11月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中國玉器收藏文化研討會”,收藏界的人多,學界人不多,我在會議上首次提出“玉石之路黃河道”的命題、提交了文章《玉石之路黃河道芻議》?;谝郧罢{研的經驗,我意識到黃河兩岸是史前玉器最集中出現(xiàn)的地方,我便以芻議的方式提示黃河在玉文化傳播過程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的問題,引發(fā)討論。后來,我又在《絲綢之路》雜志上刊發(fā)文章,提出和論證“新黃河搖籃說”。過去,普遍的認識是,世界上主要的古老文明都是在大河流域的灌溉農業(yè)基礎上形成的,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也是農耕文明的發(fā)源地。然而,仔細研究會發(fā)現(xiàn),華夏史前并沒有灌溉農業(yè),黃土地上的主要作物是耐干旱的小米,黃河的水并沒有主要起到灌溉的作用,而是起到文化傳播和資源運輸?shù)淖饔谩@?,家馬傳入中國之前,人的運輸力是非常有限的,主要的運輸通道是漕運,也就是水運。黃河通道及其支流涇河、渭河等都是可能曾經充當資源運輸?shù)耐ǖ?。眾所周知,每一種文明起源都有一種重要的物質資源基礎,那就是長距離的貿易、文化互動、傳播等文化現(xiàn)象。那么,長距離運輸?shù)膶ο笫鞘裁匆渤蔀槲覀冴P注的內容。在青銅時代到來之前,先民最關注的資源就是由宗教信仰、神話觀念決定的資源,將玉視為神的化身,因此,史前人類便基于神話觀念,規(guī)模性地開采玉石原料,規(guī)模性地生產和使用玉禮器。過去,我們將這套行為視作一種習俗,以審美為主,現(xiàn)在看來,玉文化的發(fā)生、發(fā)展都是由神話信仰作為支撐的。相關的探討參看《黃河水道與玉器時代的齊家古國》一文(見《絲綢之路》2012年第17期)。

第二次會議是2013年6月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聯(lián)合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在陜西榆林舉辦“中國玉石之路與玉兵文化研討會”。這是國內國際第一次以“玉石之路”名義召開的學術研討會,會議成果今年剛出版面世(葉舒憲、古方主編《玉成中國——玉石之路與玉兵文化探源》,中華書局,2015年)。榆林的石峁遺址新發(fā)現(xiàn)4300年前的巨大城池,建城用石塊的間隙穿插著玉器。會議根據(jù)大量玉禮器和玉兵器在史前中國分布范圍,提出了“玉文化先統(tǒng)一中國說”。考古發(fā)現(xiàn),南至珠江流域、北到遼河流域、西至河西走廊、東到東海之濱,都有玉璧、玉琮、玉璜一類禮器出現(xiàn),這體現(xiàn)了一種信仰、神話觀念的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認為齊家文化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那些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生產玉禮器的地方,我們就認為是玉文化的觀念、宗教、信仰已經傳播到了的地方,而當?shù)匾坏┙邮?,就成為一種文化認同,也可以說,大一統(tǒng)最早是一種信仰觀念和文化上的認同。

第三次會議是2013年10 月8日在蘭州召開的“絲綢之路高級論壇”。會議提出了玉石之路與絲綢之路的關系問題,再次凸顯齊家文化玉器對夏、商、周玉禮器體系形成的文化傳播作用。史前時代,處在中原和新疆昆侖山之間的玉文化就是齊家文化分布區(qū),其面積有100萬平方公里,延續(xù)時間大約為500年。然而,對于齊家文化沒有任何的文獻記載,也沒有相關的研究著作。如果,我們將齊家文化置于中國玉石之路的大背景下研究,其與華夏文明的關系就比較清晰了。

第四次會議是2014年7月12日在甘肅省委宣傳部的支持下,由《絲綢之路》雜志社具體負責安排,在西北師范大學召開的“中國玉石之路與齊家文化研討會”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考察叢書即將出版面世(甘肅人民出版社)。會議的最大收獲就是,使我們重新認識了齊家文化背后的玉礦資源帶,并在祁連山看到了現(xiàn)在還在開發(fā)著的祁連玉,在瓜州大頭山看到了一種帶有褐色皮的白玉(石英巖),也就是說,玉礦原料在祁連山到昆侖山一帶都有分布。有兩個點是我們要考察研究的,那就是瓜州馬鬃山新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到漢代的玉礦,以及此次考察的馬銜山玉礦,二者從玉料樣本上看,都非常接近齊家文化玉器的用料,我們也了解到齊家文化玉器用料的地域廣度,大大超過以往的史前地域性的玉文化用料。這一發(fā)現(xiàn)大大拓展了“昆侖”的概念。據(jù)《史記》記載,張騫通西域的直接結果就是將新疆和田玉運輸?shù)搅藵h王朝,漢武帝親自將出玉料之地命名為昆侖山??梢哉f,新疆、青海的昆侖山,甘肅的馬銜山、馬鬃山、祁連山是一個連成一片的整體,這里有華夏祖先最關注的物質資源的分布帶。從昆侖山、祁連山到馬銜山,東西長將近2000公里,南北寬度將近1000公里,這近200萬平方公里的玉礦資源帶,通過數(shù)次的調查,逐漸清晰,這對于認識華夏文明的起源背后的第一重要資源——優(yōu)質透閃石玉料,以及將西部資源傳播到夏、商、周文明國家的齊家文化的傳播意義具有重要作用??梢钥吹?,博物館陳列的西周以后的高檔次玉器基本都是以白玉為主,史前白玉出現(xiàn)的最可能的地方就是甘肅到新疆一帶。我們在馬銜山集中采集了與齊家玉有關的玉料(或有少量白玉)。我們在臨夏州博物館看到13件齊家文化玉器精品,其中大部分主要出自積石山縣的新莊坪遺址。如王仁湘先生所言,那里可能是一個齊家文化的政權中心,其意義可能不亞于青海民和的喇家遺址,尤其是那里出現(xiàn)了玉璋。玉璋在我國東部出土的比較多,在此之前,齊家文化中尚未發(fā)現(xiàn)過玉璋。1970年代時,新莊坪遺址采集的玉器中還有白玉琮,雖然目前僅看到一件,但是仍有非凡的意義。它說明,齊家文化玉器生產中確實已經開始使用白玉了。那么,白玉究竟來自那里,就是必須要關注的話題了,如果我們不能在馬鬃山玉礦中找到相應的白玉,那我們能做出的唯一推論就是,這些白玉來自新疆昆侖山。如此,也就可以將齊家文化分布的100萬平方公里及其西側的200萬平方公里的玉礦資源區(qū)聯(lián)系為一個整體,并給《禮記》中記載的“天子佩白玉”以及中國人“白璧無瑕”的道德理想找到了物質方面的西北原型(參看《白玉崇拜及其神話歷史》,《安徽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

第五次會議也就是本次會議及考察活動,可以視其為將于2015年8月1日在廣河召開的“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的前期籌備及調研。由于8月參會的很多學者可能沒有到過甘肅西北,因此,這次會議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導,也就是為“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定調子。盡管齊家文化涉及范圍廣,但參與本次調研的成員都是齊家文化研究的核心學者,研究統(tǒng)一指向齊家玉器方面,包括博物館收藏的和民間收藏的標本,希望將考古文博界和民間收藏界打通和結合起來,這是很難的,需要繼續(xù)嘗試,著力解決的是玉石之路及其與華夏文明關系的問題。

第六次會議是2015年8 月1日即將在廣河召開的“齊家文化與華夏文明國際研討會”。

以上就是,自2012年提出“玉石之路黃河道”,并啟動玉石之路實地考察以來的六次重要會議。

下面,我將梳理與這六次會議密切相關的田野考察活動:

第一次考察:2014年6月,玉石之路山西道(雁門關)考察。我和易華等沿著北京—大同—代縣雁門關一線,考察了《穆天子傳》中記載的周穆王前往昆侖山尋找西王母,也就是先秦時代西玉東輸?shù)穆肪€??疾熘校覀儼l(fā)現(xiàn),文獻中記載的每一個點都是有據(jù)可查的,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比這條陸路更古老的水路:玉石之路山西段的黃河道。這二者是并行的,分別沿著黃河與雁門關延伸。也就是說,上古自西北進入中原是沒有捷徑的,需要繞道而行。繞道河套和晉北盆地。在沒有馬之前,雁門關道也難走,黃河道才是正道。我們在黃河岸邊的興縣小玉梁山看到龍山文化墓地和民間收藏的史前玉器,與河對岸的石峁玉器大同小異(見《百色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文學人類學欄目文章”,如《西玉東輸雁門關——玉石之路山西道調研報告》和《山西興縣碧村小玉梁龍山文化玉器聞見錄》)。2004年,中央電視臺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聯(lián)合開展考察活動,但由于考察活動并非學界組織,最后沒有形成考察報告,僅拍攝《玉石之路》紀錄片,存在遺憾。我們考察的目的就是為了將路線細化,用GPS定位方式勾勒出整個路網,也是絲綢之路考察的中國本土視角新成果。

第二次考察:2014年7月,玉帛之路河西走廊段考察(齊家文化與四壩文化之旅:民勤—武威—高臺—張掖—瓜州—祁連山—西寧—永靖—定西)??疾斐晒衅卟繒约啊督z綢之路》雜志???,2014年第19期)。還有相關的考察報告,已經發(fā)表的有:葉舒憲《烏孫為何不稱王——玉帛之路踏查之民勤、武威筆記》,馮玉雷《玉帛之路及其古代路網的調查及研究》(見《百色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易華《齊家玉器與夏文化》(見《百色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第三次考察:2015年1月,我們申報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的草原之路調研項目,規(guī)劃出沿著騰格里沙漠的考察路線圖。在申報等候審批程序的過程中,2月初,《絲綢之路》雜志社馮玉雷社長帶領由楊文遠、劉櫻、瞿萍、軍政組成的考察團,先期展開一次玉帛之路環(huán)騰格里沙漠路網考察。這是2014年7月“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之后,我們重新圈定的古代玉石之路北部路網。此次考察特別關注到了從民勤到阿拉善左旗、內蒙古河套、陜西北部地區(qū)的玉石路線問題??疾靾蟾嬉婑T玉雷《環(huán)騰格里沙漠考察》(《百色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第四次考察:2015年4月26日至5月1日,玉帛之路與齊家文化考察(齊家文化遺址與齊家玉料探源之旅:蘭州—廣河—臨夏—積石山—臨洮馬銜山—定西—蘭州),此次考察主要關注公私博物館收藏的齊家文化玉器情況,關注玉礦資源的分布,并采集玉料標本,研究齊家文化所用玉料的供應情況、比例情況,收獲很大。

第五次考察:2015年6月,我們即將展開和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協(xié)作組織的玉帛之路草原道的調研。此次考察將從呼和浩特出發(fā)前往包頭,考察河套地區(qū)沿著黃河修建的系列史前城址,后沿著草原之路向西到達額濟納旗、馬鬃山、哈密。目的在于了解玉帛之路(絲綢之路)北道(草原線)在早期與玉石有何關系,與史前使用金屬的文化有何關系,解釋馬鬃山玉料輸送中原的具體路線問題。

第六次考察:計劃在2015 年7月舉行,即2015年“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主要目的在于研究古代絲綢之路沒有打通西安、寶雞、天水路線之時,古人以寧夏固原為十字路口的路線情況。尋找齊家文化的統(tǒng)治中心,主要關注銅器和玉器,我們從考古發(fā)現(xiàn)和文物普查情況看,齊家文化相關遺址和文物點最多的兩個地方分別是莊浪、漳縣。寧夏的西海固地區(qū)民間還收到了器形較大、玉質高檔的玉禮器,特別是白玉的。因此,此次考察將以固原為中心,在隴東地區(qū)進行較詳細的調研,進一步厘清西北史前玉文化與中原文明的互動關系。

以上就是自2012年啟動玉石之路研究以來,六次重要田野考察活動的簡單介紹。

·馮玉雷

易華兄也常常背著包跑西北田野,如癡如醉,不辭幸苦。首先我作為西北土著對您這位湘江江畔生長的學人表示崇高敬意。我們共同經歷的考察同白酒一樣,度數(shù)高得灼人,但味道很純粹。感謝您純粹的學術精神和情懷!我想,您的感想也很多吧。

易華

我的考察,可以簡單概括為“七探齊家”。我對齊家文化的關注和研究是從10年前開始的。下面我將自己這10年的研究過程及成果作一簡單介紹。2008年,我撰寫完成了《夷夏先后說》,這部書是我在整個世界范圍內,對齊家文化概念進行的梳理,得出的初步結論是齊家文化極有可能是夏文化。因此,我也是從這一年開始,有意識地集中研究齊家文化。2008年夏季,我與國內外20名專家參加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國祥、許宏組織的“中原與北方青銅文化互動考察活動”,其中一半為考古學家,一半為與考古相關的專家,此次考察使我對青銅文化的起源與傳播有了一個更為深入的認識。在參加完此次活動后,我就集中關注了青銅的問題、夏的問題、齊家的問題。自此之后,我就開始了西北的考察。2008年冬,考察了西安的相關古跡。2009年,我沿著西安—寶雞—千陽—天水—蘭州一線進行了考察,期間,在蘭州召開了中國民族史會議,我向會議提交了論文——《夏與西北》。2010年,在武威召開了第二屆西夏學國際會議,我宣讀了論文《西夏、大夏與夏》,并進行了討論。會后,我考察了從酒泉到居延海及銀川的西夏文化中心,至此,我完成了對西夏文化圈的考察。2011年,在金昌召開了沙井文化會議,因為沙井文化中的洞室墓文化比較多,我提交會議的論文是《洞室墓文化的來龍去脈》。后來,我前往喇家遺址進行考察,與葉茂林老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并考察了柳灣遺址、青海湖、塔爾寺等重要遺址。2012年,劉學堂、劉文鎖在新疆舉辦了游牧文化與考古會議,借這次機會我考察了呼圖壁、吐魯番等新疆境內重要遺址,并參觀了新疆考古所。2013年,我參加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所組織的大調查喀什調查組,調查時間長達一個月,涉及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等地,喀什考察結束后,我還到北疆進行了考察。新疆與巴基斯坦、阿富汗相聯(lián)系,并到達西亞,這里還有張騫博物館、班超的故事等,因此,此次考察使我對絲綢之路有了更為感性的認識。2013年冬,我參加了甘肅舉辦的絲綢之路文化峰會,我同葉舒憲、王巍分別作了大會主題發(fā)言。我在會議上主要講了青銅之路和青銅時代世界體系中的中國,這距離我2004年首次提出“青銅之路”概念已過去了將近10年。通過10年的調查研究,我對這一概念也已經有了比較肯定的把握。2014年,我與葉舒憲一同參加了《絲綢之路》雜志社舉辦的“玉帛之路與齊家文化研討會”暨“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會上,葉舒憲強調玉帛之路,我強調齊家文化。2014年秋季,我參加了大唐西市組織的絲綢之路國外考察,主要調研了伊朗德黑蘭、伊斯法罕、亞茲德、設拉子等城市以及烏茲別克斯坦希瓦、布哈拉、薩瑪爾罕、塔什干等城市。伊朗是西亞大國,其歷史繼承了兩河流域的傳統(tǒng)。波斯帝國與羅馬帝國、秦帝國有重要聯(lián)系。波斯人將羅馬帝國稱為大秦,將秦帝國稱為秦。通過這次考察,使我更深入地體會到了中國和中亞的親密關系,更加確定了“中國與中亞的聯(lián)系是從漢代以前就開始了的”這一認識。從2008年至今,我總共撰寫了七篇與齊家文化有關的文章,我稱之為“七論齊家”。2014年是齊家文化發(fā)掘90周年,我寫了《正本清源說齊家——紀念齊家文化發(fā)現(xiàn)90周年》,對齊家文化的性質、歷史作了簡要論述,明確了齊家文化是青銅文化的觀點。

2008年,我寫的《夷夏先后說》只是初步提出了齊家文化是夏文化,2014年,“玉帛之路文化考察活動”后,我寫的《齊家華夏說》則是聚焦齊家,從不同的方面細致論證了齊家文化就是夏文化這一觀點,這兩本書可以算作是姊妹篇。

下面,我對這七個方面作逐一介紹:

第一,我將齊家文化與二里頭文化進行了對比,發(fā)現(xiàn)二者性質大同小異,齊家比二里頭略早200年,二里頭是夏文化晚期,齊家是早期。

第二,我從地理分布角度論證了齊家文化是夏文化,齊家文化的核心分布區(qū)是甘肅、青海、寧夏,但其影響范圍達到了內蒙古、山西、河南、四川等地。首先,從歷史地理來說,這片區(qū)域與《史記》記載的夏的分布區(qū)大致相同,同時,大禹治水的故事也發(fā)生在這里。其次,從自然地理來說,齊家文化分布區(qū)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黃土高原的結合區(qū),地理特征復雜,有山川、河流、草原,這些共同造就了穩(wěn)定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宜農又宜牧,為較為復雜的社會結構提供了基礎。再次,從交通地理方面來說,這里是絲綢之路關鍵地帶,漢代之前,外來的物種、文化首先會進入這個地區(qū)。因此,從文化圈的角度來說,齊家文化不僅是中亞、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東亞和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我將齊家文化中出土的銅器進行了梳理,發(fā)現(xiàn)齊家文化的主要遺址中都出土了銅器,這樣就可以肯定地說齊家文化就是青銅時代的文化。齊家文化是中國、東亞最早的青銅文化,標志著中國、中亞進入了世界青銅時代體系。

第四,我從齊家玉和夏的關系方面進行了論述,玉器是齊家文化的重要特征,玉器發(fā)展有三個高峰,分別是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齊家文化。齊家文化中50厘米以上的大玉器有很多,同時,石峁文化、二里頭文化中也有50厘米以上的大玉器,二里頭文化中的玉器與齊家玉器基本相同,對此,我寫了《齊家玉與夏文化》一文。我發(fā)現(xiàn),齊家玉器中不僅有良渚風格的璧與琮,還有圭與璋、刀與戈,這就說明進入齊家文化后,玉器的發(fā)展有向玉兵方向開拓的趨勢。紅山、良渚都是以玉禮器為主,從齊家、二里頭開始便出現(xiàn)了玉兵。齊家玉器中有完備的璧和琮、珪和璋、刀和戈系統(tǒng),可以肯定地說,齊家文化中玉的種類是最多的,玉材是最豐富的,玉質是最好的。禹會諸侯于凃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玉文化發(fā)達才有可能是夏文化。

第五,我從齊家陶器和夏的關系方面進行了論述,齊家文化陶器種類多,其中的雙耳罐數(shù)量很大,這標志著齊家文化向西南和東北傳播的過程,但目前相關研究的還不多。鄒衡認為陶盉就是雞夷,是夏文化的標志。齊家文化中不僅有二里頭風格的款足盉,亦有灰陶平底壺形盉,還有僅見于齊家文化的特形盉。

第六,我對齊家文化的墓葬進行了初步的梳理。4000年以前,中國的墓葬形式比較單調,從馬家窯晚期馬廠類型及齊家文化開始,墓葬類型得到了極大地豐富。齊家文化中出現(xiàn)了洞穴墓、火葬等各種類型的墓葬方式,是我所見的墓葬中類型最為豐富的,它不僅吸收了中原的墓葬傳統(tǒng),也吸收了歐亞大陸的墓葬傳統(tǒng)。齊家墓葬類型的復雜反映了當時民族成分的復雜、社會貧富的分化,以及父系社會的開始和性別間的不平等。歷史記載,從夏代開始,中國進入父系社會;考古發(fā)現(xiàn),從齊家文化開始,中國進入父系社會。這些聯(lián)系使得我們能從墓葬方面鑒別齊家文化是夏文化。

第七,我從民族史的角度鑒別了齊家文化就是夏文化。首先,文獻記載,西夏自稱“夏”、“大夏”,他們將黨項羌視為自己的祖先,同時,因為大禹也屬羌族,因此,西夏也將大禹視為祖先。其次,西夏的地理分布范圍與齊家文化的地理分布范圍是重合的。再次,匈奴后裔赫連勃勃曾經建立了大夏國,并將大禹視為祖先。從周朝開始,出現(xiàn)了夏崇拜。因此,李元昊西夏、赫連勃勃大夏、周人崇夏是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三者崇拜的夏的方位與齊家文化是重合的。

綜上所述,我運用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地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從七個方面對齊家文化就是夏文化這一觀點進行了系統(tǒng)論證,證明了齊家文化就是夏文化。

另外,我想具體談一下學術研究中的“四通”問題。首先,古今相通,我們研究齊家文化,華夏文明不能就歷史研究歷史,而應與當下結合。其次,我們應該看到華夏文明與世界是相通的,東西相通,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研究中國歷史。再次,學科相通,一門學科往往很難解決問題,要強調多學科交叉使用,才能時齊家文化與華夏明進行立體分析研究。最后,官方與民間要相通,在具體的研究中,如果只依靠官方材料或民間資料一方面,那么,得出的結論往往是片面的,學術研究需要將兩者緊密結合,發(fā)現(xiàn)他們之間的互補關系,才會對一個問題得到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我的感想很多,可以用武威文廟前的一副對聯(lián)概括:“量合乾坤明參日月,學兼中外道冠古今?!?/p>

我希望在齊家文化發(fā)現(xiàn)100周年的時候,齊家文化是華夏文明之源這個觀點能夠得到普遍認可,并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結論。

猜你喜歡
齊家玉器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General -lumps,-breathers,and hybrid solutions to(2+1)-dimensional generalized KDKK equation?
探究玉器的鑒賞與收藏之間的關系
誰遠誰近?
淺析玉器的收藏及保養(yǎng)
厚德載物——中國古代玉器展(上)
文化之間的搖擺
凉山| 铅山县| 中宁县| 富裕县| 阿坝| 惠州市| 来凤县| 湘潭市| 阿拉善左旗| 武隆县| 永泰县| 西畴县| 新晃| 赞皇县| 蒙城县| 民权县| 耒阳市| 北流市| 石渠县| 正安县| 和平县| 枞阳县| 张家口市| 磐石市| 新源县| 龙陵县| 莱州市| 韶关市| 绥滨县| 哈密市| 固始县| 昭苏县| 佳木斯市| 城固县| 阿拉善盟| 南宁市| 黄龙县| 华池县| 图木舒克市| 广灵县| 浪卡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