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玉燕 冷 炎 鄒 毅
(1.長春市一零八學校;2.吉林藝術學院)
早在20 世紀50 年代,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教育學專家本杰明·布魯姆就提出了突破“常態(tài)”的掌握是學習的理論,他說,學生學習中的許多個別差異是人為的、偶然的,而不是個體所固有的。如果提供足夠的時間和適當?shù)膸椭?5%的學生(5%的優(yōu)等生加上90%的中間生)能夠學習一門學科,并達到高水平的掌握。布魯姆教育理論的基本點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其潛在的學習能力,從而獲得教學結果的巨大豐收。古文教學中以點帶面的展開式教學方法是布魯姆理論的具體實施。它有教無類,注重拓展,理趣交融,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古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極高的興趣中不知不覺的理解、掌握并自如的運用、傳承,從而將枯燥的古文學習生動化,文學化,故事化。
從古埃及文化的衰落,復活節(jié)島線性文字的費解,到瑪雅文字的匪夷所思,楔形文字的館藏封存,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文化多日薄西山,而中國的文言文經(jīng)過數(shù)百代孜孜不懈的傳抄、誦讀,注疏,到如今,仍以鮮活生動的生命面貌呈現(xiàn)在世界面前。余秋雨先生曾經(jīng)說過:“民族的最后衰落是尊嚴的失落,尊嚴的最后衰落是文化的失落,文化的最后失落是文字的是失落。”是的,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從有文字記載的夏朝文化到1949 年全面推廣白話文,幾千年的文化傳承結結實實的都是文言文字!
大家都知道,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拔管理制度,它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大量的社會管理人才,維護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秩序。但是,除此之外,科舉考試制度還有另一項重大的文化功績,那就是引誘大量的青年一代又一代地以背誦儒家經(jīng)典為主要生命方式。從隋煬帝開設科舉考試到1904 年慈禧太后宣布終結之,1300 年的時間,也就是以儒家理論為主的古文經(jīng)典被一個龐大的群體背誦傳承了1300 年。使得許多語錄、成語、警句甚至美文幾乎人人皆知,耳熟能詳,承載的文化含量無比厚重,無法衡量。因此,研習、閱讀、背誦文言文就是保持中華文化鏈條的連續(xù)性、柔韌性,就是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放射光芒。
作為中華文化傳承鏈條上最重要的一環(huán)——語文教師,應該有義務有責任將古文的閱讀方法、閱讀技巧以及深刻的思想內涵教授下去,讓古典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日月雙輝。不能讓歪說成語、網(wǎng)絡用語、低俗白話成為現(xiàn)代文化的主流。所以探索更好的教授古文的新方法,寓教于趣,教學共進,推廣更新穎更有效的教學模式,是具有相當?shù)默F(xiàn)實意義和緊迫價值的。
在目前的初中古文教學中,常常聽到同仁慨嘆其枯燥無味而教之甚累,學生們眼神茫然又昏昏欲睡,都有兩看相厭,強作歡顏之感。同時,全國各地重視外語的訓練和學習,輕視古文的閱讀,家長們更是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的英語能力,各種英語學習班風起云涌,人滿為患;相比之下,文言文的學習班幾乎沒有或者門庭冷落,實在可嘆。而且,常規(guī)的文言文教學方法是找一兩個學生讀一遍后,再找一兩名學生嗑磕巴巴簡簡單單翻譯一遍,就算完成任務,基本不管大多數(shù)學生根本沒有聽懂這一事實。對待課外文言短文,更是草率處理,隨便拿來幾個現(xiàn)成的語段,公布翻譯和答案即為了事,甚至于備課準備不充分,講錯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例如某名校教師把“范公丁母憂”解釋成“范仲淹的母親丁母很憂傷”,貽笑大方,誤人子弟!
1.找出重點,進入意境,帶動全篇
對待任何一篇古文,不論課內與課外,教師都應該認真?zhèn)湔n,仔細鉆研,找到該文章的切入點,進而理解全篇文章的主旨??鬃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重點是一篇文章的綱要,綱舉目張。古人寫文章大都強調情感的融入,寓情于景,在情景交融中彰顯主題。那么,就從情感入手,像劉勰在《文心雕龍》所說那樣“應物斯感,感物吟志”,“必以情志為神明”,重在體會。有的文章重在敘事,情節(jié)生動,且短小簡潔,能概括故事即可。有的文章重在托物言志,把作者所托之物首先揀出,列出此物之特征,再找出它的象征意義,那么,作者的寫作意圖就昭然若揭了。清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文學之事,其內足以慮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境二者而已?!惫湃藢懽魃⑽暮驮娫~歌賦,最強調意境。何為意境?“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閱讀理解時,從“一切景語皆情語”出發(fā),抓住重點,理解全句全篇。如“云破月來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劉禹錫的《陋室銘》抓住“唯吾德馨”四字則中心全現(xiàn)。
其實,古文中的意境是作家和讀者審美意識中的境界,是人意中之境,就像嚴羽所說“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像”,并非作為實體存在的人或物或境,含蓄雋永,溫柔敦厚,是古代文人的文章風格,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亦是古典詩詞的思想表象,文人寫作借古諷今,借景抒情,借事說理,聲東擊西,欲語還休,因此,在引導學生進入意境時,激發(fā)其想象力,盡量領悟作者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一篇文言文。
2.展開講解,以點成線,向縱深發(fā)展
實詞的釋義是讀懂一篇古文的關鍵。漢語言研究家王力在《古代漢語研究》中反復強調文言實詞的重要性,其目的就在于理解、掌握和傳承。優(yōu)秀的古文篇目由字詞構成,一字一詞皆有深刻內涵。從文化繼承的角度來講,最起碼要理解詞義,才能了解全篇,即使詩詞歌賦也不例外。因而,掌握大量實詞意義是學生的基本功課。既然實詞的平時積累對于初中生來說特別重要,那么,對于常用的重點實詞,一定要展開立體式講解,盡量把所有意項、所有用法講解全面。俗語說“不積跬步,無以至江河”,積沙成丘,積土成山,習慣性的展開式講解,學生的詞語容量將會逐步加多加大,對實詞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加厚,對學生的文言實詞積累有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在講解文言最常見的“之”字用法時,就應該一次性講解到位?!端投派俑问裰荨返摹爸钡挠梅?去、到、往,是動詞。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臣之妻私臣”的“之”的用法:的,是助詞。在《陋室銘》中“何陋之有?”的“之”的用法:賓語前置的標志,不翻譯。在《論語八則》中“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中“之”的用法是:它,代詞。在《愛蓮說》中“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的用法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意義等。
當然,由于年代的久遠,社會的發(fā)展,語言的更迭替換,有些文言詞語的含義與現(xiàn)在的意思大相徑庭,個別的意項已經(jīng)棄之不用,對于這樣的實詞,更應該準確銘記,以便正確理解一篇文言文的主題思想。
詞語不是孤立的個體成分,在不同的語境中,具體的含義不盡相同,有的還與現(xiàn)代漢語的用法截然相反,如“臭”這個詞,古文中是“氣味”,甚至有時指“香氣”,而今天已經(jīng)變成了最難聞的氣味,所以,深入準確的掌握實詞的意義,對于一篇古文的理解是至關重要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而系統(tǒng)地分析了漢字的字形,考察了文字的本源,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實詞的本義,進而對于實詞的轉義、比喻義、引申義的有了更深層次的領悟。以點成線,縱深式學習研究古文字詞具有一喉兩聲甚至一喉數(shù)聲之功效,教學者確應多多體會。
3.講解文言課文時,一定遷移聯(lián)系有關此文的人物舊事,歷史事件趣聞典故,或神話傳說或天文地理等。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范圍,又增加了教學中的趣味性,所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陸機在《文賦》中說過:“精鶩八極,心游萬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種聯(lián)想式教學在教育界并不新鮮,但在古文教學中卻是少見。就一個知識點,一個人物性格,一個小故事,展開聯(lián)想,提綱挈領,旁征博引,定能有效地引逗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豐富各方面的知識。鄧小平同志曾經(jīng)說過:“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蔽蚁?,其中的要旨就是只要達到目的,任何方法均為最佳方法。
例如,講解唐代文學家韓愈的著名文章《馬說》時,本文托物寓意,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對統(tǒng)治階級不能重用人才,摧殘人才的不滿之情。字字對譯,全文把握之后,就要了解作者,進而自然講到唐宋八大家的主要事跡,講到韓愈的文學地位。但這些還不夠,韓愈滯留京城十年的遭遇,“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的悲愴離開,途中寫詩抒發(fā)抑郁情懷,與侄孫韓湘(八仙之一)的有趣傳說;到達潮州后的一片政績,《祭鱷魚文》的令人驚嘆,余秋雨先生和梁衡先生對他的高度贊美;以及難以忍受貶謫的痛苦又向唐憲宗上書請求原諒的后話等,講的是風生水起,花團錦簇,學生聽的是兩眼放光,如醉如癡,氤氳在文學和歷史的情境之中,與作者的傳奇命運一起浮沉跌宕。
柳藏鸚鵡語方知,課外文言小短文中蘊含的玄機,只有教師點明學生才能恍然大悟。遷移聯(lián)想教學就是從一點出發(fā),讓學生發(fā)現(xiàn)奧妙,激起興趣,同暢游歷史之淵,泛舟文學之海。“問渠哪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那源頭活水,就是知識的大量聚集、大量補充,就是不斷學習、不斷補充的知識文化之水。在知識遷移時,作為教師也應當把握尺度,有放有收,收放自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不露痕跡的將文言文的教學重點以及難點貫徹下去,達到一堂課的教學目的。
另外,古人作文講究亦“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保磳⒆约旱乃星楦腥谌氲阶髌防?,所以,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品讀時也應將作者的身世、遭遇做以充分的了解,進而更深的理解作品,如《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名家名篇,必須充分展開,以點帶面,讓語文課真正成為文學課。
1.增加知識的深度,拓展其廣度,如滄海泛舟,既領略海面之廣,有粗知海水之深,激發(fā)學生的好奇之心,撥響其古文韻律之弦,引發(fā)其與古人對話之趣。
2.以點帶面,一激數(shù)聲。遇到歷史典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名家言論等一定展開講解,巧妙地把古文的字詞講解課轉化為歷史文學課,達到一枝千脈、一石數(shù)聲的最佳效果。
3.可以不露痕跡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進入意境,陶醉其中,陶冶高尚的情操。
古文教學中的以點帶面、一樹數(shù)枝、一源數(shù)脈的教學方法,除了夯實學生的文言字詞的扎實基礎之外,更重要的是寓教于文學和歷史,因為古文就是文學和歷史的結合體,自古以來文史就不分家,二者相輔相成,齊頭并進,學生閱讀古文的水平和鑒賞能力才能走上一個嶄新的臺階。
孔子曾經(jīng)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講的是學習的三種境界:理智式學習;喜歡式學習和陶醉式學習,以點帶面的學習方法就是陶醉式學習知識,而陶醉式學習方法才是學生學習的最高境界,只有這樣的學習才能達到事一功十的最好效果。
如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上萬遍網(wǎng)”已經(jīng)成為當今飽學之士的名言警句。而面對網(wǎng)絡通訊高度發(fā)達的當今世界,面對知識面越來越廣的初中學生,對語文教師的知識儲備、道德修養(yǎng)的要求更是愈高的挑戰(zhàn)。俗話說:腹有詩書千萬卷,敢將知識授予人,沒有金剛鉆,怎攬瓷器活,一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必須博古通今,古今中外的文學歷史知識、名人軼事趣聞、神話故事傳說等等盡量更多的了解和掌握,這樣才能以速變應付萬變,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理,贏得學生的尊敬和崇拜!
“鳥隨鸞鳳騰飛遠,人從圣賢品自高”。一個學生的古文閱讀水平代表著他的語文教師的水平,而一個學生的古文閱讀水平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訓練和指導后,有可能逐漸高于他的語文教師的水平,雖然達到這個目的很不容易,但這才是古文教學的終極目的。
從事語文教學25 年,一直探索運用此種方法教授古文,開始時困難重重,一段時間后便得心應手,妙趣橫生,學生陶醉其中,并且觸類旁通,收效斐然。今日成文,意欲同仁分享。
[1]關達,梁建.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論.
[2]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
[3]余秋雨.千年文化.
[4]劉勰.文心雕龍.
[5]王國維.人間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