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農
《易經》卦爻辭的文史哲三元構成
■王曉農
基于20世紀以來《易經》研究的史學、文學和哲學三大模式,可以提出《易經》卦爻辭的文史哲三元構成假設。運用史料分析、文字訓詁、邏輯分析等方法研究《易經》卦爻辭,可以發(fā)現,其中除了隱含商周之交的歷史敘事外,還包括一定數量的古歌片段和數首完整古歌,有些辭句及整個斷辭系統(tǒng)都具有哲理性質,這就驗證了上述假設。古史、古歌和哲理三類文字互不重疊,構成了卦爻辭的主體框架,進而確立《易經》卦爻辭的文史哲三元構成模式,打通了卦爻辭研究彼此相對獨立的文史哲三條進路。
易經;卦爻辭;文史哲;三元構成模式
王曉農,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天津外國語大學中央文獻翻譯研究基地客座研究員。(山東煙臺 264025)
20世紀的易學者不再專注于在傳統(tǒng)易學內繼續(xù)發(fā)揮過往的注疏,而是以歷史眼光和哲學觀念,對《周易》經傳及其他易學材料取一種平等態(tài)度,提出了不同于傳統(tǒng)易學的新問題。[1](P2)百年來的《易經》研究,由于新思潮的激蕩、新方法的引進和新材料的發(fā)現,取得了不同于傳統(tǒng)易學的新成就。其中,《易經》古史研究從20世紀初古史辨派學者從卦爻辭中挖掘零星的史實,到世紀末認為《易經》是一部涵蓋64卦的編年日記體史書[2](P3),形成了《易經》古史學派。而《易經》文學研究則由蜻蜓點水式的藝術感悟、對個別卦爻辭的詩學分析,發(fā)展到對整個《易經》卦爻辭深入細致的整理考釋,由以一爻為單位的片言斷句擴展為以一卦為單位、甚至跨卦的整體觀照,乃至認為每一卦都含有意象完整的古詩歌。[3](P3)[4](P3)《易經》哲學研究歷來是易學的一個重要路向,主要以傳解經,繼續(xù)闡發(fā)對《易傳》的《易經》哲學化解釋,對卦爻辭本身之哲理卻關注不多。因此,現在對《易經》的解讀有三個相對獨立的主要模式,即哲學模式、文學模式和歷史模式。然而,就卦爻辭的原始構成講,每卦既要有史事記錄、又要有古歌、還要有哲理格言,這是不可能的。本文將專注卦爻辭研究,在汲取《易經》古史、古歌和哲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打通文史哲的《易經》卦爻辭三元構成假設,并通過對卦爻辭的文史哲三元解讀,構建 《易經》卦爻辭三元構成模式。
(一)《易經》卦爻辭之成書蠡測
黃凡將辭、象與先秦古籍互證,解釋了《易經》既是一部筮辭編集,又是一部古史這一特殊文化現象。[2](P15)他認為,八卦歷法和筮法本是各獨立發(fā)展的,而《周易》借用了遠古記年符號作為占筮記錄的日期標志,從而將二者結合起來,64卦變成一種專門的占筮歷法,而卦爻辭所記錄的可考史實,其時間順序、細節(jié)證明,《周易》是按九天或六天一占筮而順次記錄下的商周之交的周王室文存。他得出的結論是:
《周易》實際是從商末(周文王)“受命”七年(公元前1058年)五月丁未日起,到周初成王繼位,周公攝政三年(公元前1050年)四月丙午日止,共2880天的周王室編年日記體筮占記錄?!@段時期是商周易代的重要轉折時期,流傳下來的筮辭是最重要的歷史資料,也是最真實的資料。[2](P1-2)
黃凡的主要貢獻在說明了《周易》八卦符號的來源、意義,論證了卦爻辭所含的歷史內容和日期結構,闡述了商周之交8年間的歷史事件與卦爻辭的關系,并推定文王和武王的連續(xù)紀年和武王克殷的具體年份,而且他對“九”、“六”的解釋也有獨特之處。
然而,筆者認為,這個體系尚存在一些問題:(1)把占筮記錄和卦爻辭編定成書等同起來,似乎卦爻辭是一次編定的;(2)沒有考慮64卦實際存在的多種排列方式;(3)提出的每卦、每爻的占筮日期不合理,例如,除第一卦外,每卦最后一爻的最后一天的占筮和下一卦卦期第一次占筮似在連續(xù)兩天進行;似乎每個爻期只有一次占筮,而且64卦的各卦占筮內容不存在重復;(4)按該書解釋,有的卦內容不合常識。例如,第51卦《震》每條卦爻辭都有“震”,黃氏解釋為大雷電、大暴雨,但如果不是隱喻性用法,可能每個爻期都有“震”嗎?
除去一些枝節(jié)問題,筆者認為,在該編年期間的占筮記錄可能是《易經》編訂的主要素材。商末周初應存在多種筮法 (《周禮》云有 “九筮”),“周易”本來也只是一種筮法,口頭進行,后來開始用文字記錄筮辭。但對筮辭進行選擇、加工,并加入其他素材形成卦爻辭乃至《易經》成書則是以后的事。周王室占筮未必是每個爻期只有一次,因此占筮日期也就不必限定在爻期的最后一日。占筮內容肯定存在重復,只是在成書時編者應該對筮辭進行了增刪?!兑捉洝烦蓵鴷r間應晚于64卦占筮最后一卦完成時間,大致可能在成王主政初期。卦爻辭由國家機密經解密而轉入公開流行前,應據一定目的(如傳播價值觀、讓民眾建立某種觀念)經過了編輯,經文以筮辭為主,也編入了其他材料?!兑捉洝返木幎ㄒ欢ǔ潭壬象w現了周王室的意圖、樸素的哲學觀念、世界觀和價值取向等,涉及商亡周興的歷史教訓、試圖確立的社會規(guī)范和價值取向等,形成了一定的吉兇判斷標準。
(二)《易經》卦爻辭文史哲三元構成假設
商代占卜為《易經》文本提供了賴以產生的符碼基礎。一條完整的商代甲骨卜辭包括四部分,即前辭、問辭、占辭、驗辭。[5](P45)卦爻辭中的“初九”、“六二”之類所謂爻題,相當于卜辭前辭中的日期,因為占筮者大致是固定的人,因而其名字省略不記,或即使有記錄,名字在成書時也已抹去。卦爻辭大體由問辭和斷辭構成,占筮專用辭是占筮術語,一般在筮辭后部,是占辭的一種抽象概括。少數爻辭僅有問辭或占辭,驗辭幾乎絕跡,但也可能存在于不同的爻之間。因此,除了存在文字脫落的情況,《易經》每條卦爻辭都可切分為問辭和斷辭,可謂定讞。
中國古代并無文史哲分立的概念,20世紀20年代以來,受西方學術分科影響,中國學術文化分為文史哲三個基礎學科。今日來看,任何學問都離不開對文史哲的考察,而且任何學科都有文史哲的不同層面,并與之有不同聯系。[6](P4)廣義上,文學涵蓋歷史和哲學,因為它們是文學表達的素材;歷史涵蓋文學和哲學,因為歷史需要文字記載,而歷史觀念也需歸于哲學;哲學涵蓋了文學和歷史,因為哲學要總結文學和歷史的規(guī)律,因此三者是聯系在一起的。狹義上,文史哲各有側重,具有一定獨立性。本文既以廣義的文史哲作為概念基礎,而從狹義的文史哲入手來分析。就中國傳統(tǒng)哲學而言,哲學和哲理雖不像在西方哲學中那樣截然不同,但也并非一個概念,也不在一個層次。本文不用“哲學”一詞,而用“哲理”,主要指卦爻辭中那些有一定哲學內涵的格言雋語之類及對一些事體的價值判定,能夠反映出編訂者價值取向的文字。
李鏡池認為,《周易》在社會史料、哲學思想和文學價值方面都是文化遺產,20世紀以來對《易經》卦爻辭的研究也在此三個維度展開。[7](P2)關于《易經》經文的來源和構成,認為卦爻辭含有可定性為文史哲的材料,這是從后起的文史哲理論概念對卦爻辭的分析,即卦爻辭中有歷史、文學和哲理。經文有哲理文字應是比較明確的。64卦是編年日記體記錄,每條卦爻辭皆為史事記錄,與64卦每卦皆有古歌,兩者都是不可取的觀點。但若將文、史、哲三者結合,則可大致描述《易經》經文來源的主要范疇。因此,筆者假設,從發(fā)生學角度看,卦爻辭由不同的組分構成,作為素材在進入卦爻辭系統(tǒng)之前,這些組分都應分別歸于文學、歷史和哲學三個范疇中的一個。據此假設,《易經》含有三部分的原始成分。
那么,我們如何識別《易經》中所謂的文史哲成分呢?這里一個基本的前提是,一般而言,一句卦爻辭不會既是史事記述,又是古歌片段,還是哲理論述。在下文的探討中,對《易經》古史部分,筆者將據史料研究,特別是考古學的相關研究成果,向史實靠攏;對其哲理部分的研究,筆者將尋求基于文本指稱意義和言內意義向語用解釋靠攏;對《易經》的古歌研究則需要以形式分析為基礎,在文本指稱意義和文本解釋之間實現更大程度的互動。
(一)商周之際的歷史與卦爻辭歷史元素識別和分析
本文不擬通過卦爻辭研究去追尋史事發(fā)生的(公歷)確切時間,而主要探討卦爻辭和史事的關聯?!兑捉洝返臍v史敘事不是敘事學意義上的敘事,只可以說其歷史敘事具有特殊性。首先,史事發(fā)生的具體時間地點、事件中活動的主體,絕大多數是不明言的;其次,事件在不同卦爻辭條之間的起因和過程基本上沒有明確標記,只有只言片語;再次,不同辭條間混雜著非歷史性材料。因此,識別卦爻辭中的歷史元素有相當難度。卦爻辭若是以商周之際的周王室筮辭為主題和主體編成的,在該時期政治風云變幻、風雨頻仍的情況下,筮辭多與周人國家大事有關,因此上文所述歷史發(fā)展大事都應能在筮辭中得到體現。
這里以第三十卦《離》為例分析卦爻辭中的史事記錄。該卦以孔穎達《周易正義》[8](P29)為文字基礎,據筆者初步分析重新標點并用粗體標記問辭如下。本卦斷辭都是占斷專用辭,其余是問辭(“敬之”也可能是斷辭)。限于篇幅,筆者主要分析卦辭、初九和上九的問辭。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初九:履錯然,敬之。無咎。
六二:黃離。元吉。
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兇。
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丑。無咎。
卦名“離”,繁體為“離”,說明其本義與鳥有關。該字在多種古文獻中解為鳥名,如:“離,離黃,倉庚也,鳴則蠶生,從隹,離聲”(《說文》);“離,亦作鸝,倉庚也”(《玉篇》);“倉庚。商庚”《廣雅·釋鳥》;“春日載陽, 有鳴倉庚”(《詩經·豳風·七月》),等等。具體是何種鳥則見解不一,多數認為是離黃、黃鸝、黃鶯、倉庚等?!兑讉鳌ば蜇浴吩疲骸半x者,麗也?!薄胞悺惫磐ā胞Z”,即黃鸝之“鸝”??赡鼙緸轼B之“鸝”,后又寫為“麗”,被錯解為“附著”之義(可能與“麗”字形有關)。黃凡詳細考論多種古籍并據訓詁學、動物學知識后認為,本卦之“離”即指“黃鸝”之“鸝”。[2](P684-688)筆者認同這一結論。關于“黃鳥”,有武王伐紂旗畫黃鳥等傳說,如《墨子·非攻》云“天賜武王黃鳥之旗”;《太平御覽》卷三四零引《隨巢子》云“天賜武王黃鳥之旗以代殷” 等?!对姟ぶ茼灐ぽd見》 載:“革有鸧,休有烈光。”此謂武王伐紂時戰(zhàn)車所插旗幟上所畫是“鸧”,即“鸧鹒”、“倉庚”。據上文,倉庚應當即是黃鸝。因此,筆者把“離”解讀為周人伐紂時所尊的圣鳥。卦名“離”來自卦辭第一字,本指實際存在的鳥,在經文中當指鳥之圖案(如周人軍旗上所畫 “黃鳥”),這里定位為歷史性文字。卦辭“畜牝?!奔葱箴B(yǎng)母牛,牛對處于農業(yè)社會的周人是一種極為重要的牲畜,母牛則有牛之繁殖意,也可定為歷史性文字,但非具體歷史事件。與史事可能有關聯的僅“離”一字。
初九“履”本義為皮制鞋子,“履錯然”可解為“腳步聲錯亂的樣子”,有“慌張奔走”之意。“敬之”,即“尊敬之”,其“之”當指前文“履”,而“履”當指穿履之人,即“足登皮履、慌忙奔走之人”??紤]到商周時局,此應指商王近臣多人歸周的事件。武王尊敬他們并邀請他們共助伐紂大業(yè)。重用投奔而來的殷貴族知識分子,是周文王以來的一貫政策。武王起兵伐商時,也曾有殷商官員投奔周,得到善待。《史記·周本紀》載:“(殷)太師疵、少師疆抱其樂器而奔周?!保?](P88)實際上,辛甲、太顛、閎夭、散宜生等人皆本為商臣而后奔周?!奥腻e然”應當表現是棄商奔周之人的內心不寧和行為慌張之貌,而武王“敬之”,當必“無咎”。
上九問辭字面大意是“王”出兵復仇,大破敵軍,斬敵之首,獲得大批俘虜。據占筮時間和牧野之戰(zhàn)的基本情況,可初步認定,本爻問辭所述為牧野之戰(zhàn)。據出土文物“武王征商簋”銘文可知,牧野之戰(zhàn)在甲子日。如果《易經》編者沒有改動該筮辭記錄本來的位置,該爻期占筮時間應在武王克商牧野之戰(zhàn)當日,即甲子日,但具體哪一天尚無法確定,各種論點現有幾十個?!坝谩奔匆话愕牟捎弥??!凹巍奔础懊篮谩?、“善”,引申為“功勛”。“折首”即“砍頭”。據甲骨文字形,“折”右邊是“斤”(即斧子),左邊是斷開的“木”,意即斤砍斷木,后來斷木演變?yōu)椤笆帧保ㄌ崾峙裕?,意為用手拿斧弄斷東西。史載武王砍紂王之首用的是 “黃鉞”,此“鉞”即“圓刃大斧”,與經文契合?!矮@匪其丑”中“獲”即獲得、俘獲,“匪”應是古通“彼”之“匪”。用例見《詩·小雅·小旻》“如匪行邁謀,是用不得于道。”“丑”本字即“醜”,指“眾多”?!稜栄拧吩疲骸搬h,眾也?!薄捌洹笔蔷渲兄~?!矮@匪其丑”也有可能指紂王軍隊大量陣前倒戈之事。本句實際上即指稱武王伐紂最后成功的牧野之戰(zhàn),“王”即武王,“折首”即斬殷紂王首。
據筆者分析,《離》問辭皆源自史事記錄,初九為一事、六二為一事、九三至九五為一事、上九為一事,因此共有歷史元素四例,彼此有所關聯,也可能指同一史事。本卦諸爻所述事件具有先后的縱向關聯,與事件實際發(fā)生順序一致,形成一個史事自然敘事的格局。橫向上,特別是在上九爻辭中,“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丑”,有人物、行為、結局,也是一個完整的敘事單元。問辭均有押韻之字,這些文字構成的辭句之美感,雖非詩歌,但也頗為顯著,堪為大手筆。
以上基于多重證據分析了《離》卦問辭,證明其中確有史事記錄。按本文假設,本卦之前諸卦,應有對牧野之戰(zhàn)前的史事記述,而本卦之后諸卦,應有牧野之戰(zhàn)后的史事記述。筆者依次對各卦進行了分析。64卦中,整卦都與某歷史事件相關的只是少數。有一部分較難以看出與某史事有何關聯,而與史事有關的卦中,某一卦的卦爻辭可能有一部分涉及某史事,或一、兩條,或三、四條,乃至五條,其他的則無關,如《姤》只有三條,而且也不是一條爻辭的問辭都涉及某歷史事件。據筆者統(tǒng)計,《易經》64卦中含史事者,加上含其他歷史材料的,共有44卦中的317條卦爻辭。綜合來看,這些事件大致和傳世文獻所載的史實相合。這些卦爻辭中,周人和周國的歷史事件構成了卦爻辭主要的隱含歷史敘事框架。
(二)《易經》卦爻辭古歌識別與分析
將歷史文字識別出后,剩余的就是較易進行的古歌分析了。雖然古人早就注意到卦爻辭的韻語,如《韓詩外傳》已將《詩》與《易》引文并舉,唐孔穎達亦云卦爻辭“皆為韻語,與詩相類”,但真正對《易經》進行詩學研究還是20世紀初的事。上節(jié)分析結果既否定了用韻的地方即古歌,無韻的是占斷,卦爻辭除了斷辭,皆為古歌的觀點,也否定了幾乎每卦經文都含有一、兩首古歌的觀點。解釋《易經》古歌所需的符碼,大致可參照在它之后出現的《詩經》的韻律、節(jié)奏和疊字等文學手法。當然,與《詩經》相比,《易經》古歌遠未普遍運用復沓回環(huán)、雙聲疊韻等修辭法?!兑捉洝饭鸥璧呐袛嘁罁话阏J為主要有三:一是形式上呈現一定韻律(但不一定全部押韻)和規(guī)律性字數(二言、三言或四言,但字數不一定完全一致);二是運用了詩歌常用的一些修辭手法;三是具有意象、詩意、形象,或抒情言志,或寫景狀物(實有或虛構)。
由于上古文字即使不是詩歌也多有韻,而文字內容從不同角度也會有不同的解讀,根據韻律判定古歌具有相當難度,因此需要結合其他兩個條件。下面以《大有》為例分析,其經文如下(標記同《離》卦)。
初九:無交害。匪咎。艱則無咎。
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九四:匪其彭。無咎。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上九: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大有》主題與農業(yè)豐收有關。九三“公”可能指周西伯,因為他是紂王所封的三公之一,也可能是周初三公之一。但從卦爻辭涉及內容來看,周西伯可能性為大?!疤熳印笨赡苤干坛鹊刍蛑芟茸嫒绾箴?、公劉、古公亶父等人,因為“天”是周人的固有信仰,在克商后才逐漸和商人的“帝”結合,因此后者可能性大。筆者將“公用亨于天子”定為史事。初九“害”當指影響農事之災害。牛車在文獻中稱為“大車”[5](P248),九二“大車”即牛車。關于“彭”,隋唐陸德明《周易釋文》云:“彭,子夏作‘旁’。虞作‘尪’?!惫P者從之,將“彭”解為“尪”,該字本指跛足或脊背骨骼彎曲之人,古代巫覡多由此類人充當,這里當指求雨之巫尪。上九“自天佑之”之“天”即周人信仰的“天”?!白蕴煊又笨赡鼙臼恰白蕴熘印保瑢儆跀噢o。據黃玉順考證,“佑”通“祐”,“載”和“祐”(或“之”)用古韻“之”部。[2](P79)筆者從爻辭中輯出四句古歌如下(后面是筆者今譯)。這首古歌在形式上前兩行押韻;在藝術手法上,現實景象(前兩句)與心理活動(心理活動)交織在一起,與現代“意識流”創(chuàng)作路子相近;其表現手法類“賦”直陳,頗有“風”之味道。
無交害,(沒有頻雜不斷的災害,)
大車以載。(豐收后用牛車來裝載。)
匪其彭,(不是求雨之巫的神通,)
自天佑之。(而是來自上天的保佑。)筆者的分析過程大致是,首先分析卦爻辭的原始指稱意義及其象征意義,然后據晚于《易經》的《詩經》詩歌特點,結合前述三條《易經》古歌分析原則,對卦爻辭進行研究,得到含古歌的卦至少17卦。這些所謂古歌多呈碎片狀態(tài),有的僅只言片語,有的是單句引用,有的可能被拆開編入不同的爻辭、甚至不同卦的爻辭之中。此外,也應當有編者仿作的成分。當然,這些古歌只是“假設”,不是說實際“古歌”即如此或它們本身就是古歌。在試圖分析《易經》古歌時,不應也不必強行把每卦都敷衍出一首或多首古歌,盡管由于卦爻辭語言的高度簡約性和解讀開放性,這樣的嘗試是可能的。古歌主要在問辭中,還有一部分不屬于詩歌,但屬于象征性、比喻性文字,筆者將這部分歸入文學性散文材料。
(三)《易經》卦爻辭哲理文字分析
《易經》的哲理問題涉及多重含義。總體而言,經文在哲理上強調變化,但又認為變化是在一個不變的范圍內循環(huán)往復,如 “小往大來”、“大往小來”、“無平不陂、無往不復”,還不曾發(fā)展出進化的觀念。[10](P68)斷辭系統(tǒng)整體上具有哲理性質,這部分即使是保留了真實的筮辭記錄,也不會是原占筮結果的原封不動的保留,而是經編訂者進行了調整、加工,因此可認為是編者對歷史、古歌等來源于現實生活的原始材料進行哲理分析的結果。這些斷辭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周人上層統(tǒng)治集團對卦爻辭系統(tǒng)其他部分涉及諸多事項的總體態(tài)度,隱含著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社會生活各種領域的問題所持的價值取向、經驗總結和哲理思考,以及方法論上的辯證觀。
整卦均涉及哲理的卦數量較少,據筆者初步分析,僅有《謙》(主張為人處世,謙卑為要)、《無妄》(倡導無虛妄、 無妄想)、《恒》(論述恒心的重要性)等少數幾卦。在少數不同的卦之間,實際上也存在有關聯的哲理辭句,如《泰》“小往大來”、《否》“大往小來”,兩句卦辭共同表達古人的關于變化的觀念,補充了“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只強調方向而不涉及大小程度的問題。卦爻辭中,也存在著一些辭句,可單列出來,具有哲理格言的特征。筆者分析得到的結果是10句。例如,《大壯》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贝司洹皦选逼凇靶U力”之意,與“智慧”相對;“妄”本義是漁獵用網羅,引申為“無”、“虛妄”等,該句當是“罔用”之倒,即原為“小人用壯,君子罔用”。此種辭句主要在單條卦爻辭層次上,特別是斷辭中,因為斷辭功能就是評判某種情況或事態(tài),往往用簡潔的文字點出其中的理性內涵。有些斷辭沒有給出明確的吉兇悔吝這樣的占斷語,而以“君子”、“小人”這樣的道德人格來表明價值取向。
前文對卦爻辭的三元分析證實了本文提出的卦爻辭構成假設。卦爻辭中存在歷史事實,在問辭中較多,特別是隱含商末周初的歷史敘事。卦爻辭中存在著古歌,形式上有二言、三言和四言,多采用疊字、押韻、復沓等修辭手法。卦爻辭中含有哲理辭句,整個斷辭部分都具有哲理性質。卦爻辭中的,文史哲三類文字互不重疊,共同構成了《易經》卦爻辭,亦即《易經》卦爻辭內在有一個三元模式結構(參見圖1)。
圖1 《易經》卦爻辭文史哲三元結構模式
本文汲取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易經》卦爻辭文史哲三元構成假設,然后通過對卦爻辭進行的古史、古歌和哲理三元解讀,證實了該假設,基本解決了卦爻辭文字的構成類別和屬性問題?!兑捉洝坟载侈o的成分按素材來源可分為歷史、文學、哲理三大范疇,而卦爻辭本身可分解為互不重疊的文史哲三類文字,此即其內在的構成模式??梢哉J為,《易經》居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史學的源頭,也是比《詩經》更早的中國詩歌源頭。自春秋時期《易傳》開始對《易經》的哲學化,基本丟掉了卦爻辭的文學之“美”和歷史之“實”,而更關注對卦象系統(tǒng)哲學意義的構建,《易經》文本的哲理之維也被無限延伸。本文的結論打通了20世紀以來 《易經》研究的古史學派、古歌研究和對卦爻辭本身的哲理研究三條進路,將各自相對獨立的《易經》研究模式整合起來。基于這樣的分析過程,我們對《易經》卦爻辭的解讀有望更加深入、全面和透徹。
[1]楊慶中.二十世紀中國易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黃凡.《周易》——商周之交史事錄[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5.
[3]黃玉順.周易古歌考釋[M].成都:巴蜀書社,1995.
[4]洪迪.《周易》三讀[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14.
[5]朱彥民.商代社會的文化與觀念[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4.
[6]王宏印.新譯學論稿[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7]李鏡池.周易通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1.
[8]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9](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0]曹伯韓.國學常識[M].北京:中華書局,2010.
【責任編輯:趙 偉】
B21
A
1004-518X(2015)09-0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