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但在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僅關注工具性而忽視人文性,沒有挖掘人文內涵,造成人文缺失,影響學生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有必要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挖掘文本內涵、運用文學評價、營造人文環(huán)境、利用背景資源、關注美文欣賞、合理分配時間??茖W開發(fā)、利用人文資源,能夠幫助學生提升人文素養(yǎng),使之成為具有全球觀、本土心的跨文化交際人才。
關鍵詞
高中英語 人文資源 開發(fā)利用
2014年江蘇高考英語書面表達要求學生閱讀一篇有關漢語詞典收錄英語詞匯的文章,然后闡述自己的觀點,并提供證據支撐自己的觀點。
該考題涉及語言文化,考查考生的跨文化意識和人文內涵,體現了英語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忌灰邆湟欢ǖ恼Z言文化意識,作答該題并不困難。但在教學實踐中,由于受到教學功利性的影響,很多高中英語教師的認知存在偏差,他們僅關注英語教育的工具性,割裂、舍棄了英語教育的人文性;只看到英語語言本身,沒有看到使用語言的人;將語言和文化人為割裂開來,學生學到的英語只是片面、表層、缺乏人文內涵的空架子,不僅影響該題的作答,也阻礙了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高尚情操的培養(yǎng),背離了《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的要求,造成了高中英語教育的人文缺失。為此,筆者以《牛津高中英語》為例,闡述高中英語人文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策略。
一、依托教材資源挖掘文本內涵
教材是我們的核心教學資源,首先要開發(fā)利用好教材資源的人文內涵,不斷進行人文教育,才能使學生逐漸具有“較強的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并“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能發(fā)現隱含在語言中的他國文化的態(tài)度”。
案例1:模塊三第2單元閱讀文章主題為英語及其歷史,文中提到cow、sheep、pig都有對應的“肉”的詞匯:beef、mutton、pork,但是chicken沒有,雞肉仍然是chicken。對此,學生不免感到詫異。為了答疑解惑,可鏈接歷史文化資源:英國曾被講法語的諾曼人征服控制,很多英國人成了諾曼人的仆人。結果,飼養(yǎng)牲畜的當然是英國人,所以,cow、sheep、pig仍然用英語單詞,而吃肉的自然是諾曼人,“肉”就成了來自法語的beef、mutton、pork;而雞被認為是低等動物,諾曼人不吃,只有英國人吃,所以,雞肉仍然是英語chicken??梢姡⒄Z一直在兼收并蓄,吸納他族的語言。這些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可幫助學生理解英國被入侵的歷史及其對語言的影響,了解英國文化對于他國文化的態(tài)度,也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知識的鞏固。
為了比較不同國家對他國文化的態(tài)度,不妨調整學習順序,跳過Word power,讓學生直接閱讀語法部分的“Borrowed words——good or bad”,讓學生自己發(fā)現:與英語相反,法語在語言方面努力保持其語言的純潔性,抵制他國語言的入侵。還可再跨越到Project,讓學生閱讀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了解我國語言文化的歷史發(fā)展及其博大精深,再補充中國語言中的外來詞,以及輸出到他國語言的詞匯,感受中華民族的博大胸懷,增強民族自豪感,擴展國際視野。
可見,這些符號語言,可以透視出深層的文化體系及其包含的價值觀。通過中西比較,可以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了解他國語言文化、拓展國際視野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和祖國意識,培養(yǎng)愛國情懷。同時,批判地對待他國語言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取長補短,為我所用,可以增進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強語言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運用文學評價提升判別能力
布魯姆認為:“評價是指對材料作價值判斷的能力。這是最高水平的認知學習結果,因為它要求不是憑借直觀的感受或觀察的現象作出評判,而是理性地、深刻地對事物本質的價值作出有說服力的判斷,需要學習者在心理上對知識進行組織或重新組織,它綜合內在與外在的資料、信息,做出符合客觀事實的推斷?!?/p>
《課標》也要求高中學生“能理解語言隱含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能用英語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課程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在特定的語言情境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給定內容的意義都有其自身的解讀,在對課程內容持續(xù)生成、轉化、變革、提升的同時,師生分享彼此的經驗知識、情感體驗,提升判別能力。
案例2:模塊八第2單元閱讀材料是張藝謀導演的著名歌劇Turandot,講述公主Turandot、王子Calaf和仆人Liu之間的三角戀情,人物關系如圖1。需要注意的是,文章無論長短,務必在一張幻燈片上整體呈現文章內容,因為“簡約的知識結構有利于學生的學習遷移”,便于學生理解人物關系,挖掘人文內涵。
圖1 《圖蘭朵》主要人物關系圖
劇中,仆人愛王子,王子愛公主。仆人柳兒不顧圖蘭朵的威脅,為了保護王子,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對此,可設計思考題:如果你是柳兒,你會像她那么做嗎?為什么?
高中學生戀愛不可避免,需要正確引導。通過這一思考題,可讓學生審視自己的戀愛觀,感悟人性的真善美,提升學生獨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對于如何對待生命也有深刻的認知,對于以后形成正確的愛情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具有正面的引導意義。
這樣,學習不再作為預設的、靜態(tài)的存在,而是轉為一種有活力的、生成性的教育活動。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自己,有利于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和主動性,提高反思批判能力。
三、運用環(huán)境資源營造人文氛圍
學校、教室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盡可充分利用,營造人文氛圍。教室墻壁上,可開設英語角,張貼學生的作品,可以是海報、作文、書法等,并留有老師批閱痕跡。這不僅可以進行師生間的情感交流,還可極大地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并進一步轉化為學習英語的強大動力,形成良性循環(huán),同時,發(fā)揮榜樣的引領作用,帶動他人共同進步。
案例3:筆者在英國學習時,參觀了曼城的Redclyffe School。該校既教授學生知識技能,又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其校園文化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比如,校園張貼彩圖Five Respects:To speak respectfully;To behave respectfully;To respect the school environment;To have respect for your own learning;To have respect for other students’learning。畫面活潑,易于理解,適合學生的心智水平。每個教室的墻壁、天花板都貼滿了學生的各種作品,作文、書畫、手工制作、剪紙、攝影作品等,忠實記錄著學生的成長歷程。學生得到了學校、老師、同學的尊重和認可,自己也學會了尊重別人、尊重學校、尊重自己。他們的校園環(huán)境、課堂氛圍、學生表現,都體現出校園文化已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英國實施的紳士教育,由此可見一斑。
四、利用背景資源激發(fā)學生參與
根據教學目的,恰當、充分地利用教師以及學生的社會生活、學習經歷等師生自身背景資源,增強課堂教學的真實性、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情感互動、思維碰撞、語言交流,引導其社會意識和道德意識發(fā)生積極變化。正如杜威提出的經驗自然主義課程理論,認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長,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學習是生活的有機構成部分,學習需要生活化,只有生活化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才能成為生長的過程,才能積累、提升新的知識、能力、品德、態(tài)度等精神因素,才能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社會性。
案例4:模塊五第2單元的主題是環(huán)保。筆者在連云港任教,地處蘇北,可設計如下討論題:與蘇南相比,連云港經濟欠發(fā)達。經濟發(fā)展應該排在首位,但可能帶來污染。作為連云港市民,你認為經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哪個更重要?為什么?
此問題密切關系到學生的現實生活,無論是發(fā)展經濟還是治理環(huán)境都關系到他們自身生活質量的改變。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觀點,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獻計獻策。有人主張招商引資,發(fā)展經濟;有人主張環(huán)境保護,維持山水本色;有人主張同步發(fā)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種整合背景資源的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了他們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團隊精神、社會使命感也油然而生。
五、欣賞精美語言培養(yǎng)審美情趣
英語教學的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沖淡了對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升,而美文欣賞可提供閑情逸致,誘使學生進入美的世界,接受心靈的洗禮,提升審美能力。當然,閑情逸致的插入也不能牽強,需要適當的時機,和教學巧妙鏈接,不著痕跡。
案例5:模塊一第2單元主題為成長的煩惱,學生感同身受,但是帶來的效果多是負面的,似乎在此時期,到處都是煩惱。學習時,不妨鏈接Argus C的經典美文作品Kids Are Dogs,Keens Are Cats,該文用生動幽默的語言道出了一位母親對撫養(yǎng)子女的感受:孩童調皮、粘人,如小狗依賴;少年叛逆、獨立,如小貓出走;成年懂事、貼心,如小狗歸來。與教材中的材料形成鮮明的對照,讓學生在欣賞優(yōu)美語言的同時,對所謂“成長的煩惱”付之一笑,能夠體諒父母撫養(yǎng)自己的艱辛,從而擁有一顆感恩之心。
閱讀之后,再讓學生找出他們認為優(yōu)美的句子,并評析優(yōu)美之處。進一步感悟語言的美妙,培養(yǎng)審美情趣。
六、合理分配時間期待學生成長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資源,合理分配、賦予其人文內涵,即可發(fā)揮它的人文價值。布魯姆提出“掌握學習”理論,認為部分學生之所以不及格,部分原因是“他們的教師并沒有去期待他們掌握。只要給他們足夠的學習時間,采用適合于他們的學習方式,那么,除了2%~3%在情感和身體上有缺陷而跟不上學業(yè)的‘差生’外,幾乎所有學生都能學會一個人在世上所能學會的東西?!币虼耍瑢W生要有耐心,要給學生思考問題的充裕時間,學生考慮過后,才有自信踴躍回答問題。否則,對于有深度內涵的問題,因為思考不夠充分,學生不夠自信,不敢回答,結果只能是教師自導自演、自問自答。這樣的結局,哪怕問題設計得再有啟發(fā)性,也無法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打開學生的心智。我們必須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切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之所以對學生沒有耐心,是因為他們缺乏對學生的期待,而杰特的研究表明:“教師的期待會轉變?yōu)閷W生傳遞這些期待的實際行為,而學生也會按期待的方式來塑造自己的行為”。所以,教師的期待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推動力,能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和內驅力,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奮發(fā)向上。
這與目前風靡全球的慕課和翻轉課堂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把課堂還給學生,盡可能增加學生講話時間,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互教互學。
作為英語教師,要有人文的敏感性,善于捕捉、開發(fā)、利用各種高中英語人文資源,使我們的學生具備語言知識,更具人文內涵;具有國際視野,又有中國情懷。為他們的終身發(fā)展、順利走向社會、走向國際化舞臺,奠定必要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Kramsch,C.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2] 布魯姆等著.布魯姆掌握學習論文集[C].王鋼,等,譯.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3] 陳申.Kramsch的后結構主義語言文化觀[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0(1).
[4] 高有華.國際課程專家的課程視野[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 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6] 王麗愛.例談中國文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有效鏈接[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3(3).
[7] 余文森.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