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長森 毛康林
內(nèi)容摘要:在刑事司法活動中,不能因為出現(xiàn)了危害結果就認定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而應對因果關系的有無進行審查,在審查的過程中要遵循法律邏輯推理方式才能得到正確的裁判結果。
關鍵詞:因果關系 相當性 介入因素 判斷次序
[基本案情]2014年5月12日上午9時許,被告人郝某某因瑣事與被害人李某某發(fā)生爭執(zhí),繼而廝打。被告人郝某某先后擊打被害人李某某的耳部、腿部和腰部,被害人李某某突然倒地并失去知覺,后送醫(yī)院搶救無效死亡。經(jīng)司法鑒定,被害人李某某系因體表外傷、情緒激動等誘發(fā)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急性發(fā)作死亡。
司法機關內(nèi)部對該案的定性產(chǎn)生重大分歧,分歧點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郝某某與被害人李某某的死亡有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二是郝某某行為應如何定性?
對于第一個問題,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認識。一種意見認為郝某某的毆打行為與李某某的死亡沒有直接因果關系,而只是誘發(fā)因素,不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故此否認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另一種意見認為兩者存在因果關系,郝某某對被害人李某某實施毆打并且造成了李某某體表外傷,該外傷直接引發(fā)了被害人李某某心臟病突發(fā)死亡,他的毆打行為和被害人死亡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而非間接因果關系,所以郝某某要對傷害致死的結果承擔刑事責任。
在郝某某行為的定性上,第二種意見內(nèi)部也產(chǎn)生了分歧,一種觀點認為郝某某基于傷害的故意對被害人實施毆打行為,造成了被害人體表外傷和心臟病突發(fā),故應依法追究郝某某故意傷害(致死)罪的刑事責任。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郝某某的行為不構成故意傷害(致死)罪,而應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其對自己行為導致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并不明知,對行為后果并沒有認識,符合疏忽大意的主觀過失,不具有故意傷害罪的主觀成立要件。
一、因果理論學說
目前在大陸刑法學界對因果關系判斷標準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兩種學說,一種是以在德國居于通說地位的條件說,另一種是在日本居于通說地位的相當因果關系說,兩者最大的區(qū)別是因果關系判斷標準不同。條件說主張“一切行為只要在邏輯上是發(fā)生結果的條件,就是發(fā)生結果的原因,因此,一切條件都具有同等價值,都是結果發(fā)生的原因。”[1]德國聯(lián)邦法院認為“根據(jù)全部德國法院歷來的判決,每個為了結果的發(fā)生而不可以想象其不存在的條件都被視為刑法上重要結果的原因,并決定其責任”,[2]這是德國司法實務界對條件說的權威歸納。這種“非A則非B”的因果判斷標準受到最大指責的是它過分擴大了作為原因的成立范圍。相當因果關系理論認為“經(jīng)驗上的通常性最符合定型的思維方式,并由此要求因果進程具有經(jīng)驗上的通常性?!盵3]在“經(jīng)驗上的通常性”判斷標準上又存在主觀說,客觀說和折中說,因主觀說導致因果關系失之過窄,而客觀說失之過寬,故折中說在日本是多數(shù)說。[4]
我國刑法理論界對因果關系學說也存在爭議,主要有必然因果關系說和偶然因果關系說。必然因果關系說認為行為合乎規(guī)律的產(chǎn)生危害結果時,才是刑法上的因果關系。而偶然因果關系說認為即使行為不必然產(chǎn)生危害結果,但因介入因素而合乎規(guī)律地引起危害結果也能成立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故該說認為必然因果關系和偶然因果關系都是刑法上的因果關系。[5]必然因果關系說是我國的通說,也是目前司法實務界判斷因果關系存在與否的重要指導理論。但必然因果關系說也受到刑法理論界和實務界的批評,“必然因果關系有兩個缺陷:首先,這種學說提出的認定標準不具有可操作性。人們很難判斷行為中是否包含結果產(chǎn)生的依據(jù),很難斷定行為導致結果是否合乎規(guī)律,因為這些規(guī)律還沒有被人們認識和把握。其次,這種學說似乎不當縮小了處罰范圍。因為在科學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一些人通過制造條件的方式實現(xiàn)犯罪,但必然因果關系說卻不自覺地將這種行為排除在原因之外?!盵6]
鑒于必然因果關系說的不足和相當因果關系理論的合理性,相當因果關系說在我國刑法因果關系認定的研究和刑事案件的辦理中受到歡迎,逐步成為刑法理論研究因果關系的最重要理論。認識相當因果關系理論首先要明確如何判斷相當性的有無,“相當性的判斷,是以事后追溯事前行為為標準,相當因果關系意味著定性的因果關系,而構成要件就是以定性的因果關系為內(nèi)容。因此,相當因果關系說決定構成要件的重要因果關系范圍的學說,是最恰當?shù)摹!盵7]在相當性因果關系說中又存在不同的相當性判斷,分為主觀說、客觀說和折中說,一般認為折中說是最恰當?shù)?,因為該說“同時考量行為當時一般人認識之事實狀況,以及行為人確實認識之事實狀況,而設定比較妥適之基準,亦符合因果關系論之主旨”。[8]筆者認為,折中的相當因果關系說(以下簡稱為相當因果關系說)既和我國傳統(tǒng)的因果關系認識存在較多的重合點,也比較容易操作,是比較可取的因果關系認定理論。
二、以相當因果說審查該案因果關系
本案中,因果關系的有無對郝某某是否構成犯罪以及構成何罪至關重要,必然要運用法律的邏輯對全案事實進行分析。依據(jù)相當因果關系理論,“以社會一般人所認識的事實或能認識的事實,以及行為人所認識或能認識的特別事實作為判斷標準”,[9]那么判定因果關系的有無就取決于兩個方面的因素,一個是一般人的認識,另一個是行為人的認識。只有行為人同時具備了這兩個方面的因素,才能認定因果關系的存在,兩者缺一不可。
從一般人的認識來看,郝某某對導致被害人李某某死亡的事實是否存在認識或認識的可能性,如果存在認識或認識的可能性,那么郝某某就有可能構成上面第二種觀點所主張的犯罪,即要么是故意傷害(致死)罪,要么是過失致人死亡罪;如果不存在認識或認識的可能性,那么就應當排除其構成犯罪的可能性。案件事實是案發(fā)前郝某某與被害人李某某素不相識,平常也無往來,兩人是因為瑣事打斗才發(fā)生聯(lián)系;從打架的行為方式來看,兩人利用拳腳互毆的過程,郝某某的擊打行為對身強體壯的李某某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從導致死亡原因的認識上分析,被害人李某某心臟病如果不經(jīng)過專業(yè)的醫(yī)學檢查是不可能發(fā)現(xiàn)的,一般人對李某某心臟病不存在認識的事實依據(jù),所以不可能有認識。從郝某某本人的認識來看,郝某某與被害人李某某素昧平生,其對李某某有嚴重心臟病并不知曉,也無從知曉。
既然沒有相當性的存在,就不成立刑法上的因果關系,沒有因果關系,就不能認定郝某某的行為與被害人死亡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上面第二種觀點所主張的故意傷害(致死)罪和過失致人死亡罪就不能成立。這里需要說明一個問題,就是郝某某是否構成故意傷害罪,從被害人李某某傷情鑒定結果來看,其只構成體表外傷,并沒有證據(jù)證明傷情已達到輕傷以上,因此也不能認定構成故意傷害罪。
三、以因果關系中斷理論再審查本案因果關系
因為條件說“只要行為和結果之間存在物理學上的因果關系即必然條件關系,就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因而因果關系的范圍有被無限擴大之嫌”,[10]故此,條件說支持者提出了因果關系中斷理論以彌補條件說的不足,即“在因果關系的發(fā)展進程中,如果介入了第三者的故意行為(有的也認為包括過失行為)或者某種自然事實,那么,前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便中斷”。[11]筆者這里之所以要用因果關系中斷說來審查該案因果關系是因為條件說認定因果關系更為寬泛,如果有因果關系,那么該案因果關系認定上可能存在學理之爭的問題,上面第二種觀點就有可能是正確的;反之,第二種觀點就更站不住腳。所以,借助因果關系中斷說來分析該案,既可以盡量擴大因果關系成立的審查范圍,也可以避免因其過于寬泛所帶來的弊端。
根據(jù)條件說,本案中首先肯定郝某某擊打被害人李某某耳部、腿部和腰部這一事實和被害人死亡具有條件關系。被害人心臟病突發(fā)就可以看作介入因素,這一介入因素直接導致了被害人死亡結果的出現(xiàn),該介入因素顯然不是第三者的故意或過失行為,而只能看作自然事件。它阻斷了原有的因果歷程,郝某某擊打行為和被害人死亡的因果關系斷絕。進一步分析可知,一般因果關系中斷流程是:在沒有外界因素介入的情況下特定的危害結果也會出現(xiàn),只是由于外界因素的介入而導致危害結果提前出現(xiàn),兩者具有危害的“等量性”。而在本案中,郝某某的擊打行為顯然并不能直接導致死亡結果的出現(xiàn),也就是郝某某擊打被害人的行為和介入因素不具有“等量性”,如果沒有介入因素被害人顯然是不會死亡的。事實上,以上的推理都建立在一個假設之上,那就是將不具有導致被害人死亡的行為假設為具有導致被害人死亡的行為,這里舉重以明輕,可見郝某某擊打行為和被害人死亡之間沒有因果關系。
四、堅持先客觀后主觀的判斷次序
在案件的處理上,司法工作者必須要有嚴密的法律推理和論證邏輯,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客觀、公正的結果,“法官在獲得司法判決結果的過程中,必然要進行上述三種意義上的論證(其一,確認事實;其二,尋找法律;其三,將案件事實置于法律規(guī)范之下,根據(jù)事實和法律作出判決),從而必然要進行三種意義上的推理:事實推理、法律推理、判決推理”。[12]本案的爭議點就在于從事實確認到具體罪名的適用上,而這一認證過程必然要遵循法律的邏輯性,“這里的邏輯性是指犯罪構成要件本身設置的科學性和犯罪構成要件之間的位階性。因此,犯罪構成要件之間的位階關系是犯罪構成的邏輯性的應有之義”。[13]其中最為重要的是重視客觀判斷先于主觀判斷,“在大陸法系犯罪構成體系中,構成要件該當性本身就是主客觀統(tǒng)一的,既包括客觀要素又包括主觀要素,但是兩者之間存在嚴格的位階關系,這就是客觀判斷先于主觀判斷”。[14] 如果違反了該次序很容易造成法律邏輯上的混亂,出現(xiàn)出入人罪。
本案中,筆者無法明確斷定第二種觀點是否犯了位階次序顛倒的毛病,但如果按先主觀后客觀的次序推理下去恰恰能得出第二種觀點的結論:郝某某主觀上具有傷害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了傷害的行為,對可能出現(xiàn)被害人李某某死亡的結果持放任或者疏忽的態(tài)度,結論就是要么構成故意傷害(致死)罪,要么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似乎結論不存在什么問題。但如果按先客觀后主觀的次序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首先,什么是故意傷害行為,根據(jù)《刑法》第234條及其司法解釋,要造成輕傷以上結果的行為才是故意傷害行為。根據(jù)現(xiàn)有證據(jù)無法認定郝某某的行為已經(jīng)造成了被害人李某某輕傷以上結果,那么就應當排除郝某某行為是故意傷害行為。至于該行為是不是過失致人死亡的行為呢?從擊打方式和傷情上看也排除了這種可能性。
五、結語
在刑事司法活動中如何處理意外因素介入這一問題其實并不是困難的事情,只要準確的把握刑法中犯罪構成的基本要素和法律邏輯推理能力,一般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結論。綜上,筆者認為,法院應對郝某某作出無罪判決,被害人家屬可以通過民事訴訟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注釋:
[1]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頁。
[2][德]克勞斯·羅克辛:《德國最高法院判例刑法總論》,何慶仁、蔡桂生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頁。
[3][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總論》,王昭武、劉明祥譯,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85頁。
[4]馬克昌:《比較刑法學原理——外國刑法學總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91-193頁。
[5]張明楷:《刑法學》,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167頁。
[6]同[5],第166頁。
[7][日]福田平、大塚仁:《日本刑法總論講義》,李介等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4-65頁。
[8]陳子平:《刑法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23頁。
[9]于世忠:《中國刑法學(總論)》,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頁。
[10]儲槐植、汪永樂:《刑法因果關系研究》,載《中國法學》2001年第2期。
[11]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19頁。
[12]王洪:《法律邏輯的基本問題》,載《政法論叢》2006年第6期。
[13]陳興良:《論犯罪構成要件的位階關系》,載《法學》2005年第6期。
[14]同[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