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
藝術家陳丹青有一次講到青少年感知能力時說:“一個少年看世界,那簡直渾身都是攝像頭?!蔽铱吹竭@句話,立馬被震驚了,為他過人的語言表現(xiàn)力,更為他對青少年、對“人”的認識與尊重。
教書育人,這是句老話。重要的是育人者對“人”的學習能力真正認識到位了嗎,真正給予尊重了嗎?!皽喩矶际菙z像頭”,意思是說,青少年——我們的學生,從頭到腳、從眼到手,都是可以獲取信息的器官,隨時期待著獲取知識的營養(yǎng)。好的教育就是要激活這些攝像頭,再推開知識寶庫的大門,讓學生像海綿吸水一樣,在知識的海洋里,主動汲取,自己成長。反之,如果只允許打開幾個攝像頭,只是把學生困在教材里,束縛在課堂上,那樣的教育,是在育人還是毀人呢?
說到語文學科的教學,有兩點是共識:一是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只靠語文書、只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二是語文是一門能力素養(yǎng)課,只靠老師講不行,學生必須有足夠的讀寫實踐。隨著對語文教育認識的深入,志在前行的語文老師們?yōu)榱思せ顚W生、拓展空間,進行了多種探索,其中“專題教學”就是一種卓有成效的實踐模型。而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更為這種學習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專題教學以一個單元主題或一篇課文為契機,組織起系列的讀寫過程。如以教材中的課文《合歡樹》為起點,某位老師設計了“苦難與命運——史鐵生作品解讀”專題學習,安排學生自選閱讀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我與地壇》《看電影》《命若琴弦》《原罪》等作品,并以陳村的《去找史鐵生》為范例,引導學生根據(jù)個人小論文的選題,自己上網(wǎng)查找其他史鐵生作品及相關評論文章。借助網(wǎng)絡,師生間、生生間隨時交流、互相啟發(fā)。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空前高漲,閱讀量、書寫量、視野的廣度、思考的深度大幅提升,對人生的認識與語文能力獲得了同步成長。
一個人的智力水平與他的閱讀量一定是呈正相關的。這一點,只要觀察一下我們周圍的人,或了解一下古今中外那些大科學家、大思想家,就可得到驗證。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根據(jù)學生成長需求,創(chuàng)設合理的學習情境,提出合理的學習任務,通過示范、引領、激發(fā),把學生帶到閱讀、思考、表達的學習過程里去。學生的知識豐富了、視野寬廣了,成為了知識的占有者,才可能真正突破教師的一言堂、突破“你說我說大家說”的原水平重復的無收獲學習、突破形式主義的表面熱鬧,才可能出現(xiàn)學習中的有意義討論,從而真正培養(yǎng)起學生的獨立思維習慣與批判性思維能力,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做出語文學科應有的做貢獻。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科學技術為人文學科的學習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老師們,為打開學生身上的“攝像頭”、激活學生的心智、幫助學生建構起自己的精神家園,努力??!
(作者系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語文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