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電影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作品開始立足于世界電影的舞臺,一部好的作品離不開一個好的電影名,電影名是整部電影的精華和濃縮,所以,本文將從功能目的論的視角出發(fā),通過一些具體的電影作品來分析電影名英譯的技巧及策略。
關鍵詞:功能目的論;中文電影;英譯;翻譯方法
引言
語言學派的翻譯觀認為翻譯的核心是譯文要與源文本對等,強調(diào)字對字的翻譯。這種翻譯方法存在的直接后果是很多人無法理解作者的意圖。翻譯并不是簡單的語言轉碼和文字堆砌,在此背后要考慮眾多因素;而功能學派的翻譯觀認為翻譯是一種行為,是人際間的互動,行為具有目的性,所以翻譯也具有目的性,如果只是將一種文字轉換成另一種文字,就不能達到真正的翻譯效果。
尤其是頗具文藝氣息的電影片名,想要翻譯好并非易事,因為英語屬于印歐語系,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其語音系統(tǒng),文字結構和修辭方法都不相同,絕大多數(shù)都無法在另一語言中找到對等語。所以很多電影名翻譯就存在不可譯性,無論怎樣翻譯都無法達到源語言的意境,最后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意義損失,尤其是中國的一些電影名,意境深遠,而英譯后讀起來會發(fā)現(xiàn)與原作意境相差甚遠。例如,《滿城盡帶黃金甲》是根據(jù)曹禺的《雷雨》改編而成,其電影名來自于一首古詩,這部電影穿插了亂倫、無奈、背叛、陰謀,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但是參加奧斯卡時被翻譯為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完全與電影本身的名字意義不同,缺少詩詞的意境,因此本文通過分析這些中文電影作品名翻譯來闡釋翻譯技巧。
一、理論原則
目的和功能才是應用翻譯的依據(jù)。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參照不應是“對等”翻譯理論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應是譯文在譯語文化環(huán)境中所要預期達到的一種或幾種交際功能,(Nord,1992: 39)諾德給翻譯下的定義為:“翻譯是創(chuàng)作使其發(fā)揮某種功能的譯語文本。它與源語文本保持的聯(lián)系將根據(jù)譯文預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體化?!保∟ord,1991: 28)所以與傳統(tǒng)的翻譯方法相比,目的論有更明顯的優(yōu)勢,對于電影名這種應用類的翻譯,講究實用性,它面向現(xiàn)實世界,以傳達信息和施加自身影響為主。
二、中文電影名翻譯的特點
(一)靈活性
電影名翻譯不同于其他翻譯,要求用最簡短的標題傳遞出最重要的信息,具有很強的靈活性,電影名的翻譯是非程式化的翻譯,是機器難以完成的,因為它們屬于情感型文本,翻譯的意圖不同,翻譯語言的運用就不同,甚至與原作者的理解會產(chǎn)生較大出入,這種意圖并不是作者賦予的,而是譯者的解讀,不同的譯者具有不同的視角,他們背后所支撐的不同閱歷及文化層次等等,會讓他們對電影名的翻譯有不同的理解,而往往不同的理解會使他們在翻譯過程中關注更多與目的語國家受眾有聯(lián)系的事物。比如《色戒》上映時,其英文譯名Lust, Caution就引起了巨大爭議,很多人認為“戒”也有可能指的是故事中出現(xiàn)的那枚鴿子蛋鉆戒,所以單純的直譯會喪失故事本身的內(nèi)涵,譯為Lust or Love會更好,其實翻譯沒有對錯,站在不同的目的視角,會有不同的答案。
(二)主流性
電影名翻譯過后是否吸引人取決于能否被目的語大眾所接受,是否符合主流文化思想,一些劍走偏鋒的翻譯不但無法引起觀眾的共鳴,甚至會事倍功半,最后往往以失敗而收場,《霸王別姬》在國外上映時被譯為Farewell My Concubine,這是參照海明威的小說A Farewell to Arms而來,因為外國讀者對于海明威非常熟悉,所以采用這樣的翻譯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按照英語的翻譯再回譯過來就變成了“再見了,我的小老婆”,中國觀眾很難接受,但是這樣的翻譯達到了最終目的,再如《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被翻譯為Pandora's Box,并沒有遵從異化的方式,而是選擇了從西方文化出發(fā),尋求中西方文化上的對應,很多人持有不同看法,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翻譯依舊在國際電影的舞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三)時代性
中文電影名翻譯在很多時候想要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就要符合一個時代的特征,有一定的時代標簽,讓觀眾看到某個名字就能聯(lián)想到某一特定歷史環(huán)境背景下的故事,有很強的代表性,比如《建國大業(yè)》這部電影,英文翻譯為The Founding of a Republic,讓人一目了然,一看到片名就知道描述的是1949年前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那段歷史,具有很強的時代性;而《甲午風云》英文譯名為The Naval Battle of 1894,也是對甲午戰(zhàn)爭的直觀體現(xiàn),“1894”這一年份會讓觀眾在時間和空間上有所聯(lián)想,一下就被拉到了清朝末期。
(四)藝術性
電影名翻譯時大多都想突出藝術個性,反對程式化的模式,力圖運用獨創(chuàng)性的語言來展現(xiàn)自身特點。藝術的高度自由使得電影名在翻譯過程中可以超越古典主義對人們思想的影響以及其他種種限制。在片名翻譯中巧妙的使用修辭手段是藝術表現(xiàn)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修辭手法是語言藝術的重要載體,可以使片名形象生動,有血有肉。片名中經(jīng)常使用的修辭手段有比喻、擬人、對比、諷刺等。每種修辭手段都展現(xiàn)了不同的語言風格,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感受,電影《東邪西毒》被譯為Ashes of Time-時間的灰燼,使用了比喻這一手法,有很強的藝術性,比原來的片名文藝了不少。不管是英雄還是弱者,都會在時間里湮滅,化作灰燼。
(五)文化性
中文電影名的英譯是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和互動,有些電影名在翻譯過程中會采用歸化的方式,力圖從目的語國家受眾的視角出發(fā),翻譯出更符合他們文化語境的內(nèi)容,而有些中文電影則會采取異化手法進行英譯,這也是傳播本國文化的一種有力方式,也是希望目的語國家了解更多源語國家的文化特色,帶有非常鮮明的獨特性,例如香港電影《無間道》,原片名取自《涅磐經(jīng)》第十九卷:“大大地獄之最,稱為無間地獄?!?而其英文片名為Infernal Affairs充分體現(xiàn)出了影片所蘊含的佛教文化。endprint
三、翻譯方法
翻譯方法的選擇是由翻譯目的所決定的。
(一)直譯法
直譯法是電影名翻譯過程中的一種常見方法,朱光潛認為“直譯”就是依原文的字面翻譯,有一字一句就譯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動。(《翻譯通訊》編輯部,1984b:362)也就是說我們在翻譯過程中要基本保持原句的句法和修辭特點,不能有過多的贅述和擴展,直接將電影名的意思譯出。它的作用是盡量減少了語意流失,最大程度的再現(xiàn)了電影片名的文化和魅力,例如《紅高粱》英譯為Red Sorghum,《天下無賊》的英文翻譯為A World Without Thieves,《夜宴》被譯為The Banquet,都采取了直譯的方法,簡單明了,抓住了電影的中心思想。
(二)意譯
意譯相對自由,只要將原文的意思表達出來,不需要保留原有的修辭和句式,由于漢英語言之間存在文化,結構等方面的差異,很多時候無法做到直譯,如果一味采用直譯,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文化沖突,這時就必須采用意譯的方式,在上文曾提到《東邪西毒》被譯為Ashes of Time,《英雄本色》被譯為A Better Tomorrow,《甲方乙方》翻譯為Dream Factory,都意譯的非常到位。
(三)音譯
音譯是根據(jù)漢語詞的讀音巧妙地譯為英語的對應詞,音譯出來的詞語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中華民族有很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那些為人民作出巨大貢獻的偉人懷有很高的敬仰之情,所以以這些偉人為名的電影采用音譯,可以讓更多的子孫后代銘記歷史,例如《林則徐》英譯為Lin Zexu, 《毛澤東》譯為Mao Zedong,《周恩來》被譯為Zhou Enlai都采用了音譯的方式。
四、翻譯過程中要考慮的因素
(一)文化背景
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對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jié)日慶典、禮儀規(guī)范、娛樂愛好、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有著不同的認知,中西的文化差異,致使人們對同一事物或概念存在不同理解,漢英兩種語言不僅在語言結構上有各自的特點,在語言使用中也受到不同文化的影響,漢語是非邏輯性的語言,而英語是邏輯性的語言,在翻譯過程中要消除文化障礙,實現(xiàn)翻譯的本地化本土化才是最終目的。中華民族強調(diào)“意與境混”,所以其語言表達人文色彩很濃,具有一種超越現(xiàn)實,虛實不定的朦朧;而西方傳統(tǒng)哲學在主觀與客觀的物象關系上,主張“主客分離”,偏重理性,突出個性,所以就出現(xiàn)了英語表達客觀、簡約的風格,語言上追求自然理性之美,行文用字忌諱重復堆砌。
(二)知識層次
不同的階層,不同的受眾有著不同的知識水平,此時使用合適的譯語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層次的人會使用不同的社會語言,這同樣也是區(qū)別身份的一個顯著標志,但是在進行翻譯行為的過程中,不能只顧身份,而忘記以目的為本,有時專業(yè)性的術語或者晦澀難懂的翻譯無法得到觀眾的共鳴,只會引起某一特定人群的關注,而電影是大眾娛樂,不考慮各個知識文化層次觀眾的接受能力,就會在電影名上失去不少潛在觀眾。
(三)預期目標
在從事任何翻譯之前,都要對目的語受眾進行預期設想,設想以怎樣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行翻譯,要達到的預期目標是什么,譯品是否難以理解等等。同樣要根據(jù)受眾的反應及時作出適當?shù)姆g調(diào)整,但是往往運用目的論進行的翻譯并不能得到及時的檢驗,檢驗往往是滯后的,所以翻譯的好壞往往需要一定時間來驗證。
五、結語
電影名英譯的過程就是再創(chuàng)作和再現(xiàn)的過程,無法照搬照抄固有模式,其中有很多片名都帶有強烈的文學色彩,雖然字數(shù)不多,但是要想使其產(chǎn)生良好的翻譯效果并非易事,只有從功能目的論的角度出發(fā),了解不同受眾的需求,了解電影名要給外國觀眾傳遞的信息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進行翻譯,這樣翻譯出的譯作才更容易被目的語國家的受眾所接受。
參考文獻:
[1]方夢之,毛忠明.英漢-漢英應用翻譯綜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2]孫致禮.新編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賀鶯.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和方法[J].外語教學,2001,(1).
[4]陸海霞.論電影片名翻譯的中西文化差異[J].電影文學,2012(17).
[5]馬瀟.世紀之交電影趨勢[D].蘇州:蘇州大學,2007.
[6]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作者簡介:徐穩(wěn)(1990–),女,河南新鄉(xiāng)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筆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