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冉 張麗娟
【摘要】近幾年,高職院校基于工作過程的整體課程改革已經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果,但改革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項目課程模式在教學層面能否有效,要實現有效教學,改革必須落地,應立足實際,從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和教學環(huán)境等方面入手,提高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工作過程 課程改革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3-0068-02
當下,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整體課程改革在高職院校如火如荼地展開,但是教學改革的成果最終要在教學實踐中落地開花,因此,如何在項目課程模式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則成為目前我們不得不要思考的問題,問題的研究反過來也為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提供有力支持與幫助。
一、對有效教學的理解
教學有效性是檢驗教學目標是否達到的唯一指標,他更側重于教學實況的質化而不是教學數據的量化,在項目課程模式下,他更關注學生是否在“做”項目中真正“學”有所得和教學目標能否實現,所以對有效教學應從兩個方面加以考慮。
1.從學生的學習體驗來看
現代教學觀認為,知識是學習者自身建構的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習的經歷,有一種真實的學習體驗--成就感或挫敗感,成就感越高則意味著教學有效性越高,挫敗感越高則意味著教學有效性越低。這種體驗的獲得與學習時間、學習方法、學習效果以及教師的教學表現等學生所處的全部情景有關,對于相同的內容,用的學習時間越少、學習效果越好、老師越親和,則獲得的成功體驗越強烈,教學的有效性則越高,反之教學有效性則越低。
2.從老師的工作體驗來看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發(fā)揮主導作用,課前利用先進的教學理念進行整體設計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中則以高超的專業(yè)技能在完成教學項目中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和專業(yè)技能訓練,并以身示范有意識地滲透職業(yè)素養(yǎng)教育,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核心能力。教師面對自已的付出與收獲,教師內心也有一種工作體驗—幸?;蚴?。幸福指數越高則說明教學越有效,反之則意味著付出的勞動效率越低。這種體驗的獲得與學生自身、教學項目、教學方式方法等有關。對于同一內容,學生基礎越好、學習能力越強,采取的教學方式方法越恰當,選取的項目任務越能調動積極性,則學生的學習效果就越好,老師獲得的幸福感越強烈,教學有效性也就越高。
二、對有效教學的思考
1.教學目標合理性
實現教學目標是教師在課堂的追求,它把握著教學的方向。教師應站在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和整個課程目標的高度,結合工作實際合理規(guī)劃整個課程教學,制定適合學生認知的循序漸進的課時教學目標,以期實現最終目標。教學目標的確立應充分考慮學生現狀和學校的實際,避免建空中樓閣,每堂課的能力目標、知識目標和素質目標要明確、具體且能評價,更為重要的是要明確重點目標是什么,要知道掌握知識與技能并非高職唯一的教學目標,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職業(yè)素質教育能使教學更有效。
2.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性
教學設計能力是高職教師的核心職教能力,它反映了教師的職教理念和處理教學活動的策略,是有效教學的關鍵因素。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性要求高職教師應當勇于摒棄傳統的教學模式,大膽選擇適合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新模式、新方法,教學中不崇尚過程和方法的形式,而重視過程和方法的實效。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性主要體現在教學情境設計、實踐活動設計和教學方法選取三個方面。
教學情境是圍繞教學項目而創(chuàng)設的真實或虛擬的環(huán)境。教學情境設計是項目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教學中老師要充分利用自己企業(yè)經歷和教學經驗創(chuàng)新教學情境設計,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全身心參與進來并堅持下去, 學生全程參與整個項目是實現項目課程有效教學的前提。
實踐活動的設計是對項目教學各階段的“時空”安排與分配,是實現項目課程教學的核心。教學中教師應發(fā)揮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在宏觀把握本課程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結合課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校實際和學生個體特點,以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學習能力和構建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為出發(fā)點,按照項目進度創(chuàng)新安排活動的“時間與空間”,引導并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獲取實在的收獲和感悟。
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實現項目課程有效教學的必要條件。 高職教師應該知道教無定法,但教可擇法。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及項目進度做好學情分析,在堅持教學有效的前提下勇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使教學在情境創(chuàng)設、過程實施等各環(huán)節(jié)上始終處于內容引人入勝、過程自然流動的良好狀態(tài)之中,更好地引導學生從多個層面主動參與整個活動過程。
三、對項目課程改革的思考
1.課改的目的性
教學的目的是育人,改革的目的是提升育人質量。只有堅持這一原則,項目課程改革才有方向、有生命力,才能最終實現有效教學。
2.課改的系統性
整體課程改革是個系統工程,它涉及人、財、物等方方面面,需要全體教職工齊心協力,領導要重視并大力支持,中層要跟上并全面協調,老師要坐下并深入研究。
3.課改的持續(xù)性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成果需要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培養(yǎng)出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堅定改革的信念,而且課程改革始終在路上。
4.課改的針對性
課程改革一定要立足本校實際,充分考慮生源、師資、教學設施等情況,只有這樣才不至于使改革沒有立足之地。
參考文獻:
[1] 姚利民.有效教學涵義初探. 現代大學教育,2004(5) .
[2] 鐘啟泉.有效教學研究的價值. 教育研究, 2007(6).
[3]王金崗 李玉香. 高職頂崗實習有效教學評價的研究與實踐. 職業(yè)技術教育 2010年(23).